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水平男子短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脑电变化,为探讨自行车运动员技术动作发挥的中枢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8名二级和7名健将级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应用脑电图(EEG)仪测试受试者在安静闭目和表象1公里场地计时赛时的脑电变化.结果:(1)安静时,二级运动员和健将级运动员EEG的功率谱成对称性分布,且两组运动员的EEG对应各区总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表象时,二级运动员EEG发生去同步化,但健将级运动员EEG的功率谱成对称性分布.(3)二级运动员左、右侧顶区与枕区α指数比值表象与安静状态下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健将级运动员左、右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4)安静时,健将级运动员顶区和枕区脑电活力比值(β/α,%)与二级运动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象时,两组运动员脑电活力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将级男子短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信息的整合及技术动作协调能力优于二级运动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4周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静态平衡机能的影响。方法:24周简化太极拳和42式太极拳锻炼(每周锻炼4次,每次60分钟)前后,55~65岁中老年人70名分别在双足睁眼、闭眼,单足睁眼、闭眼状态下,采用WIN-POD平衡功能检测系统测试重心动摇总轨迹长(TL)、外周面积(Area)、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动摇指数,其中,双足状态下测试时间为30s,单足状态下测试时间为10 s。结果:24周太极拳锻炼后,(1)双足测试状态下,男性受试者睁眼TL、Area、X轴动摇速度(X speed)、X轴平均摆幅(X dev.)、Y轴平均摆幅(Y dev.)较实验前显著降低(P<0.05);闭眼TL、Area、重心平均动摇速度(Avg.v)显著低于实验前(P<0.05)。女性睁眼Y轴动摇速度(Y speed)显著低于实验前(P<0.05);(2)单足测试条件下,男性受试者睁眼TL、Avg.v、X speed显著低于实验前(P<0.05,P<0.01)。女性受试者睁眼Area、X dev.、Y dev.显著降低(P<0.05,P<0.01);闭眼单位面积轨迹长(L/A)显著高于实验前(P<0.05)、Y dev.显著低于实验前(P<0.05)。结论:24周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静态平衡机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以瑞士球训练为中心的组合力量训练与传统阻力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30名普通女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实验共进行10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实验组进行以瑞士球、平衡盘、悬吊等为中心的组合力量训练,对照组进行以杠铃、哑铃、组合力量训练器为主的传统阻力训练。实验前后,运用BIODEX动态平衡系统分别测试并分析两组受试者睁眼和闭眼状态下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难度系数8级。结果:10周训练结束后,两组受试者睁眼和闭眼状态下的动态测试总体稳定指数(OSI)、前后方向稳定指数(API)和左右方向稳定指数(RLI)较实验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与训练前相比,实验组受试者睁眼和闭眼状态下双脚OSI、API、RLI显著降低(P<0.05),降低幅度分别为45.2%、48.2%、53.1%和65.8%、73.9%、58.5%;对照组实验后睁眼和闭眼状态下OSI、API、RLI较实验前也有所变化,降低幅度分别为27.0%、-5.6%、0%和2.3%、2.0%、-6.6%,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实验后三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后实验组受试者睁眼和闭眼状态下OSI、API、RLI三项指标分别为0.57±0.26、0.44±0.26、0.30±0.16和0.94±0.75、0.72±0.62、0.59±0.41;对照组分别为0.89±0.2、0.75±0.29、0.77±0.56和2.09±1.32、1.93±1.53、1.29±0.66,睁眼和闭眼状态下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以瑞士球训练为中心的组合力量训练对于增强人体平衡能力、提高不稳定状态下的姿态保持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随运动时间变化的特征,揭示该运动过程中下肢主要用力肌肉的协同活动规律。方法:10名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男7名,女3名,年龄21.5±4.7岁)在Wattbike功率自行车上进行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记录输出功率、蹬踏频率和下肢股直肌、股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运动影像。基于运动影像确定蹬踏周期起止点。基于表面肌电信号获取各测试肌肉的肌电中值频率、活动水平、激活时间和三组肌肉的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CAI股肌/腓肠肌、CAI股肌/腘绳肌)。结果:在运动结束即刻,蹬踏频率和输出功率分别相对于最大值下降了21.51%±5.40%和56.17%±9.91%。股直肌、股肌、腓肠肌肌电幅值、激活时间和肌电中值频率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表现出单调递减(P<0.05)。肌肉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单调递增,而协同收缩比率CAI股肌/腓肠肌表现出单调递减趋势(P<0.05)。结论:在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股直肌、股肌、胫骨前肌、腓肠肌都出现较深的肌肉疲劳。在此过程中,下肢肌肉的协同活动呈现非同步性的变化,引起股肌-腓肠肌动力传递效率下降和踝关节拮抗肌共收缩比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医穴位刺激对自行车运动员赛前免疫力的影响,探寻提高自行车运动员大赛前的机体免疫机能的方法。方法:中国场地自行车队男子运动员12名。在运动员刚结束上一阶段调整,正进入大负荷训练期时,第1次取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试运动员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NK%,作为基础数据。大负荷训练5个月后,进入赛前阶段进行第2次测试。将运动员按运动水平分成国际健将和健将两类,随机从国际健将中选4名、从健将中选2名作为刺激组,其余4名国际健将和2名健将为对照组。两组运动员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随后,刺激组运动员进行10天表面电极穴位刺激(取单侧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次日左右腿交换),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共10次。对照组采用同样仪器进行相同时间的表面电极贴附,但不开电源。实验过程中,两组的组织形式、生活起居、训练负荷、恢复方式等均相同,两组运动员均采用了常规恢复性训练和手段,如按摩、水浴、理疗等。10天后两组进行第3次测试,测试血液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NK%。结果:大负荷训练后,两组运动员赛前阶段CD4+/CD8+比值显著降低,从(1.85±0.54)降至(1.49±0.40)(P<0.05),NK%也显著降低,从(24.45±8.14)%降至(12.83±6.28)%(P<0.05)。第3次测试,刺激组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NK%与第2次测试相比无显著降低;而对照组运动员CD4+/CD8+比大负荷训练后进一步降低,从(1.51±0.33)降至(1.29±0.22)(P<0.05)。结论:自行车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机体免疫功能一定程度出现了抑制。穴位刺激对自行车运动员大负荷运动后的T淋巴细胞免疫系统功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水平冰壶运动员安静状态及投壶表象时的脑电信号特征及差异,为冰壶运动员专项技能训练的中枢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高水平冰壶运动员(运动技术等级为健将级)与北京市某机构一般水平运动员(运动技术等级为二级或以下)各8名,对其闭眼安静和表象投壶状态下各脑区各频段脑电功率百分比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闭眼安静...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飞行员基本空战"检查6点钟"动作设计体能训练方法并进行评价,探讨改进飞行员体能训练的方法。方法针对"检查6点钟"动作设计左右方向腰背肌肉训练方法,8名受试者每周3次力量训练,并配合HP动作,训练周期为3个月。训练前对受试者进行力量素质、HP呼吸配合情况及负荷下肌肉运动表面肌电基线指标的测量,腰背肌肉表面肌电测量选取左右冈下肌、左右背阔肌及左右竖脊肌,训练效果指标为训练前后"检查6点钟"动作腰背肌肉力量及表面肌电值。结果训练后腰背肌肉力量显著增加(P<0.001)。表面肌电图(sEMG)显示训练后拉力增加,肌肉等长收缩时积分肌电值(iEMG)显著增加(P<0.05),等张运动时除左侧冈下肌iEMG增加(P<0.05)外,其余iEMG呈下降趋势,两种运动方式均以背阔肌和冈下肌变化最为显著。训练后肌肉在同样iEMG值时力量输出更大。疲劳分析结果显示,除右背阔肌(左上旋时)和右竖脊肌(右上旋时)中值频率(MF)值略有降低(P<0.05),其余肌肉MF值无明显降低,频率曲线无明显左移,双侧冈下肌频率曲线反而右移,MF值增加(P<0.05),结果表明肌肉抗疲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对男排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后腓肠肌横向弹性及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方法:16名男排运动员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训练后于腓肠肌采用低频电刺激放松肌肉,对照组休息不做处理。于训练后即刻和训练后72 h采用Myotonometer肌肉状态测试系统测量队员左侧腓肠肌静息状态横向弹性,同时检测CK的变化。结果:训练后72 h,治疗组腓肠肌静息状态下压力-位移曲线较对照组显著上移,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显著增加(P<0.01);CK也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AUC治疗前后差值(DAUC)与CK差值(DCK)有线性相关(r=0.908,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能增加腓肠肌静息状态横向弹性,减少CK,有效缓解男排运动员的肌肉紧张程度和疲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统武术桩功浑圆桩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60名普通高校大二女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干预周期为6个月,每周5次,每次60分钟。实验组进行浑圆桩为主的传统武术桩功系统训练,对照组进行日常健身项目锻炼。实验干预前后,运用平衡测试仪分别测试两组受试者睁眼和闭眼状态下双、单脚的总体稳定指数(OSI)、前后方向稳定指数(API)、左右方向稳定指数(ML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6个月的训练,实验组睁眼和闭眼状态双、单脚OSI、API、MLI与干预前相比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睁眼和闭眼状态双、单脚OSI、API、MLI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睁眼和闭眼状态双、单脚OSI、API、ML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传统武术桩功浑圆桩的系统训练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姿势稳定能力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臂关节等速肌力参数进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和分析,揭示不同训练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特征,通过统计对比发现其力量素质中的差距和不足,为今后女子铅球项目的专项力量训练和同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测试获取4名我国最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臂三关节60°/s和240°/s时向心等速运动屈、伸肌群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平均功率等参数,结合专项技术进行分析。结果:(1)国际健将组肩关节屈肌群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在240°/s时显著大于健将组(P<0.05),屈伸肌峰力矩比健将组由60°/s时1.02降至240°/s时0.44,下降显著(P<0.01),快速屈曲能力不足;(2)国际健将组肘关节伸肌不同速度下适应性和做功效率较健将组强,屈伸肌峰力矩比由60°/s时的1.50降至240°/s时的0.74;(3)国际健将组腕关节屈肌群峰力矩、相对峰力矩随速度的加快下降显著(P<0.05),屈伸肌峰力矩比两组在60°/s时分别为1.90和1.78并降至240°/s的1.09和0.53,健将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在投掷臂三关节肌肉力量特征上,女子铅球项目国际健将在肩、肘、腕三关节屈伸力矩和功率综合分析均优于健将运动员,证明了强大的投掷臂三关节肌力是女子铅球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不同级别男子跳高运动员髋关节屈伸峰力矩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级别男子跳高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群向心收缩时峰力矩特点及差异。方法: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测试仪,对8名一级男子跳高运动员和8名二级男子跳高运动员髋关节肌群进行等速向心收缩测试,测试角速度120°/s,指标包括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峰力矩/体重)、峰力矩出现角度。结果:一级跳高运动员摆动腿屈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显著大于二级运动员(P<0.01),起跳腿伸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显著大于二级运动员(P<0.05,P<0.01);一、二级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群最大峰力矩时的角度均在85度左右。结果表明:一级运动员摆动腿向上摆腿力量和起跳腿伸髋力量大于二级运动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平衡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招募20名国家二级以上艺术体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真刺激组(n=10)和假刺激组(n=10)。刺激强度为2 mA,刺激时长为20分钟,刺激位置:阳极位于双侧初级运动皮层,阴极位于背外侧前额叶。经颅电刺激干预前后,通过智能化平衡测试系统(Neurocom)采集被试在睁眼硬地、睁眼软地、闭眼硬地、闭眼软地等四种条件下的改良版临床感觉交互作用平衡系数(Modified CTSIB)。结果:与基线相比,在闭眼软地条件下真刺激干预后Modified CTSIB系数显著下降(P<0.05);其他条件下,Modified CTSIB系数无显著变化。结论:双侧阳极tDCS干预初级运动皮层-背外侧前额叶可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软地闭眼站立的静态平衡控制能力。非侵入性双侧脑刺激可能是提升闭眼单足平衡控制任务表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移位(MKD)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完善膝关节损伤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从男性青年志愿者中选取膝关节内侧移位(MKD)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用标准量角器测量各组踝背屈被动活动范围(PROM)并进行比较,用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测试单腿下蹲过程中内侧腓肠肌、外侧腓肠肌和胫前肌的表面肌电图,比较两组间的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MKD组踝背屈PROM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MKD组单腿下蹲时内侧腓肠肌、外侧腓肠肌和胫前肌肌电RMS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P<0.01)。结论:膝关节内侧移位的发生机制之一可能是踝背屈活动受限和腓肠肌/胫前肌的共激活,对膝关节损伤的防治应设法降低腓肠肌、胫前肌的激活强度,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4.
散打运动员赛前与冬训期间视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散打运动员赛前与冬训期间两个时期视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方法:分别在全国锦标赛前一周及冬训期间对18名散打运动员(健将10名,非健将8名)进行心境状态量表(POMS)问卷调查及视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事件相关电位测试采用视觉的Oddball范式,以红色大圆形为标准刺激(概率为80%),红色小圆形为靶刺激(概率为20%),要求被试者对靶刺激进行按键反应,比较赛前和冬训期间P300在额区、中央区、顶区和枕区的振幅和潜伏期。结果:健将级和非健将级散打运动员赛前和冬训期间相比,心境状态量表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健将级运动员冰山剖面图峰值无差异,非健将级运动员冰山剖面图峰值差异明显;健将、非健将级运动员的视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赛前和冬训期间相比无明显变化,健将运动员视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振幅赛前和冬训期间相比变化不明显,非健将运动员在多点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散打运动员在赛前与冬训期间心境状态量表得分有所不同,非健将级散打运动员冬训期间冰山剖面图峰值高于赛前,且其赛前视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振幅与冬训期间比较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系统分析比较表面电极与单极针电极采集胫前肌肌电活动变化的相关性,以确定单极针电极评估单一靶向肌肉功能状况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17名健康受试者(11女6男,22.76±3.31岁)分别在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下完成踝背屈动作,采集胫前肌最大随意收缩时的肌电图(EMG)信号,比较两种采集方法下受试者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和非线性指标LZ复杂度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并选取针电极下胫前肌收缩时的AEMG、MF与疼痛强度VAS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种方法采集双侧胫前肌电信号AEMG、RMS、MF、MPF、LZ复杂度有相关性(P<0.05)。两种电极下时域指标AEMG、R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电极组频域指标MF、MPF较表面电极组升高(P<0.001)。针电极组胫前肌收缩时AEMG、MF与疼痛程度VAS无线性相关关系,即针刺疼痛不影响EMG信号采集。结论:采用sEMG系统结合单极针电极,能够较可靠、灵敏地检测出胫前肌的肌电活动,这是一种针对性地评估单一靶肌肉功能活动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指摆动频率(以下简称指频)应用于径赛运动员选材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81名短跑和长跑运动员(男运动员88名,女运动员93名),根据其运动等级再分别划分为优秀组(健将级和一级)和二线组(二级及以下),使用手指摆动频率仪测试运动员指频和反应时间,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优秀组男、女短跑运动员指频明显高于长跑运动员(P<0.01),二线组男、女短跑运动员指频高于长跑运动员(女子组P<0.01,男子组P>0.05);优秀组男、女短跑运动员反应时均快于长跑运动员(P<0.05),二线组男、女短跑运动员反应时与长跑运动员无显著差异(P>0.05)。优秀组男、女运动员指频与反应时相关系数分别为r=-0.7009(P<0.01)和r=-0.6325(P<0.01)。结果表明,指频应用于径赛运动员的动作频率选材存在一定可行性,但仍需在选材实践中通过追踪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女子手球队员运动性疲劳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空白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名运动员按1∶1比例随机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推拿手法治疗和常规放松休息,观察推拿治疗前后两组运动员疲劳问卷积分变化,肱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静息及最大自主收缩两状态下肌张力的变化。结果:疲劳问卷积分实验组运动员有改善(P<0.01),对照组无改善(P>0.05);各肌肉静息及最大自主收缩状态下肌张力试验组均有改善(P<0.01),对照组均无改善(P>0.05)。结论:推拿对女子手球队员运动性疲劳具有较好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平衡与协调能力及下肢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患者家属自行辅助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比较实验前后及实验后组间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分(FMA)、Berg评分(BBS)以及下肢表面肌电指标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后MBI、FMA和BBS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训练后实验组MBI、FMA和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实验组患者踝背屈时胫前肌、踝跖屈时腓肠肌、伸膝时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踝背屈及伸膝协同收缩率较训练前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训练后(P<0.05)。结论:四肢联动训练通过增进偏瘫患者伸膝及踝背屈动作肌肉激活与动作的协调性,改善其运动功能,平衡协调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节训练课采用功率自行车骑行次数不变和骑行次数递减两种方案的阶段速度型间歇训练(Sprint Interval Training,SIT)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方法:配对设计法将14名男性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分入骑行次数不变组(CG组)和骑行次数递减组(DG组),每组7名。两实验组完成6周相同内容的常规训练(NT)后开始6周SIT(共12节课),将NT中的场地速度耐力训练替换为SIT,其它训练不变。单节SIT课方案为20次20 s高强度骑行分4组完成,次间10 s低强度放松骑行,组间完全休息30 min,CG组4组骑行次数为5-5-5-5次,DG组为8-6-4-2次,强度设定为SIT前个人VO2peak强度的150%。两阶段训练前后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实验,breath by breath法测试气体代谢参数。每级负荷结束前10 s、测试终止后即刻和3 min测试血乳酸(BLa)。阶段训练前后数据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实验组各参数的两阶段训练前后差值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显著性水平设为α=0.05。结果:与NT前相比,6周SIT后DG组O2pulsepeak增加了15.5%(P<0.05),且SIT后DG组增幅较CG组高41.4%(P<0.05);6周SIT后CG和DG组R-VO2peak较NT前分别提高了8.1%和7.9%(P<0.05),组间并无显著差异;6周SIT后两实验组VT1和VT2均出现了显著性的提高,其中DG组VT2值较CG组高3.7%(P<0.05),增加趋势更加显著;6周SIT后DG组的BLaEND和BLa-R3min与训练前相比分别降低和提高了10.3%和20.5%(P<0.05),且与CG组相比差异显著。两实验组6周SIT后GXT中第2~7级的乳酸-负荷曲线明显右移,DG组较CG组右移程度更大;两实验组在GXT测试中的Pmax-GXT和Tmax仅在SIT训练后出现了显著性提高(P<0.05),但两实验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2节大负荷功率车速度型间歇训练可有效提高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的有氧代谢和功率车递增负荷骑行能力,骑行次数递减速度型间歇训练方案的训练强度和量更高,可能导致有氧代谢能力更加显著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太极拳锻炼与快走锻炼中老年女性静态平衡机能。方法:选取93名中老年女性,其中太极拳锻炼组33人、快走锻炼组30人、无锻炼组30人,采用WIN-POD平衡功能检测系统分别测试其单、双足睁眼、闭眼状态下的轨迹长(TL),外周面积(Area),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动摇指数。结果:太极拳锻炼组静态平衡能力显著优于快走锻炼组和无锻炼组;快走锻炼组静态平衡能力显著优于无锻炼组。结果提示太极拳对中老年女性静态平衡机能的改善优于快走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