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肽类及蛋白类药物鼻腔给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磊  王娟 《中国医药情报》1995,1(3):172-176
本文对近年来肽类及蛋白类药物鼻腔药系统方面的研究一综述。内容包括鼻腔给药动力学,鼻腔给药后药物的分布,吸收及其影响因素,促进药物鼻腔吸收的药剂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鼻腔给药近年研究进展广州市医药中专(510260)张萍萍,冯昭明以往鼻腔给药主要用于局部治疗,自80年代以来,对治疗全身性疾病也有了一些研究与应用。本文简要介绍鼻腔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些研究进展。鼻腔粘膜易于药物吸收,粘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迅速吸收...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皮肤黏膜相对较薄,透皮吸收快而多,经皮肤给药或黏膜(鼻腔、口腔、直肠等)给药可迅速发挥药效,也要注意有些药物局部应用过多即可引起中毒。药物经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应用后,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  相似文献   

4.
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收促进剂、药物性质、剂型和载体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药物通过鼻腔吸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由于鼻腔特殊的解剖生理结构,药物吸收迅速;且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尤其对于多肽和蛋白类药物而言,鼻腔给药这种非侵入性给药方法更简单、安全并且节省费用,因此,有望成为未来全身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物经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多肽类药物鼻粘膜吸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肽类药物的开发和应用。但这些肽类药物在临床当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 :药物经口服后 ,会受到胃肠道酶的破坏。因此目前肽类药物常以注射途径给药 ,这样使用起来 ,非常不方便。近年来人们对肽类药物非注射途径的给药且希望达到全身作用的研究非常活跃。尤其是在经鼻粘膜吸收的给药研究方面的进展 ,使肽类药物非注射途径给药的实用化展示出乐观的前景。1 影响鼻粘膜吸收药物的因素影响药物鼻粘膜吸收的因素有 :(1)给药后药物在鼻腔内的分布。 (2 )鼻腔纤毛的清除作用。 (3)鼻粘膜上的酶对药物的降解[1] 。1.1 鼻腔…  相似文献   

6.
经鼻腔用药治疗全身性疾病的潜在优势和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腔粘膜对药物有良好的渗透性,而且血流量丰富,不仅适合局部用药治疗鼻腔、鼻窦疾病,还可代替口服或静脉途径治疗某些全身性疾病,尤其适用于生物活性较强、易被消化道破坏的高分子化合物,如多肽、激素、疫苗等。同时,由于鼻腔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点,经鼻腔给药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文作者就经鼻腔用药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优势、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和药物对鼻腔粘膜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将热毒宁注射剂制备成鼻腔喷雾剂,进行家兔鼻腔黏膜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健康家兔为模型,建立空白组、鼻腔给药组和注射给药组。给药后使用乙腈沉淀蛋白法处理家兔血浆样品,HPLC检测血浆中药物有效成分绿原酸的浓度。HPLC结果显示,鼻腔给药组中可检测到绿原酸,且在给药后2~5 min时浓度最高,说明自制热毒宁鼻腔喷雾剂可成功透过鼻腔黏膜吸收进入血液中快速代谢。相比于注射给药组,鼻腔给药组血液中的药物有效物质含量较低,提示热毒宁鼻腔喷雾剂药物透黏膜吸收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郑力航  郑小帆 《右江医学》2012,40(4):534-535
目的评价伏立康唑口服给药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7例曾用其他抗真菌药效果不佳的真菌血症患者,改用口服伏立康唑(美国辉瑞制药公司)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改用伏立康唑口服治疗后,患者治疗起效时间为2~5天,疗效显著。结论伏立康唑口服给药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安全有效、经济方便。  相似文献   

9.
黄必义  邓立东 《华夏医学》2008,21(2):378-380
经鼻粘膜吸收而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制剂,称为鼻腔给药系统(nasal drug delivery system,NDDS).鼻腔给药不仅可局部使用,还可以起到治疗和预防全身性疾病的作用[1].  相似文献   

10.
芳香中药精油在疾病治疗领域有着巨大的挖掘价值.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芳香中药精油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给药方式多样.现对古今文献中芳香中药精油在疾病治疗中的给药途径进行系统梳理,根据精油成分、给药部位、吸收特点等不同,发现大致可分为鼻腔给药、口腔给药、透皮给药、口服给药等,以期通过分析其给药途径的相关可能性,为临床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鼻腔喷雾给药方式具有给药方便、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易于被儿童接受等优点。尤其是为多种药物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非注射给药途径,特别是为儿科及耳鼻喉科临床医师对治疗各种疾病提供新的用药途径和新的平台。本文就近年来儿科鼻腔给药的应用现状,结合参阅国内外文献,就鼻腔给药中有关临床用药范围、吸收促进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药物作用及毒副作用,以及增效减毒的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比较安全的给药方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目的。口服药在不同的医院执行的情况不同,有的全部发给患者,有的部分发给患者,部分每顿发给患者。总之,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3.
生化药物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腔给药系统(nasal dray delivery system,NDDS)是指在鼻腔内使用,经鼻粘膜吸收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鼻腔给药是传统的给药方式,在耳鼻喉科应用极为广泛,一般用来治疗各种鼻腔和鼻窦疾病。随着新辅料和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氟哌酸加强的松直肠给药治疗急性菌痢疗效观察牛妙芳(滨州地区人民医院,256610)急性菌痢常规治疗是口服或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我们改用氟哌酸加强的松直肠给药治疗急性菌痢38例,疗效显著。1临床资料38例均符合急性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男28例,女10例。...  相似文献   

15.
鼻腔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非侵入式给药途径,具有无首过效应、快速起效、脑靶向等优势,是注射给药的一种可行替代途径,亦是中枢神经系统潜在的给药途径。但鼻腔生理环境复杂,且鼻腔药物递送系统为“药械合一”类制剂,药物经鼻递送效率受药物、制剂、装置及鼻腔生理等多因素影响。通过改变药物理化性质、制剂中添加酶抑制剂或吸收促进剂、设计新型药物载体等策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膜渗透性和鼻腔滞留时间,可以提高鼻腔药物递送效率。本文对鼻腔药物递送系统的影响因素和设计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鼻腔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鼻腔给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通过鼻腔给药治疗中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现代医学证明,许多药物经过鼻腔给药后能够很快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达到治病教人的目的。现就经鼻腔给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以下简称AIS)的现代医学研究情况做一综述,为中医药治疗AIS的新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给药途径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以前口服吸收不良的药物通过其它途径获得了良好的吸收效果.最近,人们又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通过鼻粘膜吸收药物.肽类为高分子物质,由于容易被消化液或存在于消化管壁的酶水解,因此,口服这些物质不可能吸收.目前已经证明,这些物质经鼻给药后,有相当一部分可通过鼻粘膜吸收.此外,为了促进其吸收,尚需添加界面活性剂等吸收促进剂.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特别是Ⅰ型)必不可少的药物.目前只能采用注射给药方法.患者必须连续注射、一日三次,其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解除上述痛苦,同时保证胰岛素的有效吸收,研究者们设想出鼻腔给药途径。1978年,作者对胰岛素经鼻粘膜吸收的特性和界面活性剂的促吸收作用进行了探讨。同年,东京女子医大  相似文献   

18.
正交设计法研制褪黑素鼻黏膜给药明胶微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褪黑素是由人脑内松果体生物合成并释放的一种调节生物钟活性的吲哚类物质 ,其主要药理作用为催眠、抗衰老、抗疲劳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 [1 ] 。褪黑素由于具有较强的肝脏首过作用 [2 ,3] ,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较低。鼻黏膜给药作为以全身吸收为目的的给药系统 ,其最大的特点是无肝脏首过作用 [4 ] 。为了减缓鼻纤毛对药物的清除作用 ,延长药物在鼻腔的滞留时间 ,以进一步提高药物鼻黏膜吸收率 ,亲水性凝胶微球作为鼻黏膜给药载体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5,6 ]。研究表明 ,褪黑素明胶微球明显延长药物在鼻腔滞留时间 ,提高药物鼻黏膜吸收 [8]。…  相似文献   

19.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发挥它的药理作用,药物的给药方式分三大类:即注射、口服和经皮给药。虽然在中医外治理论指导下,中药外用历史悠久,但古老的经皮给药,如帖膏药等只能局部作用,而近年来,学者们发现皮肤可作为药物全身治疗的一个给药入口。当药物通过皮肤首先被吸收到血液循环,然后转运到远离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 Longa 线栓法制备 SD 大鼠右侧局部脑缺血模型,脑缺血 1 h,再灌注 24 h,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鼻腔给药高、低剂量组,灯盏花素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组,每组 6 只,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观察各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 脑缺血 1 h,再灌注 24 h 时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而经鼻腔多次给药后神经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模型组脑梗死体积平均为 21.82%,鼻腔给药组的脑梗死体积为 9.37% 和 12.14%,口服组给药组、静脉给药组为 16.76% 与 14.01%,4个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鼻腔给药组明显优于口服给药组、静脉给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鼻腔给药高剂量优于低剂量,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优于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