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现代国际通用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标准器械和设备,对177只眼进行手术治疗和随访。术前平均屈光度-6.23D,裸眼视力最低0.02,最高0.4。术后6~12个月平均屈光度下降4.27D,裸眼视力最低0.1,最高1.5。不同近视组平均屈光度下降为:低度近视组2.14D、中度近视组4.35D、高度近视组5.12D、超高度近视组5.46D。裸眼视力上升分别为:低度近视组≥1.0者82.35%,≥0.5者100%;中度近视组≥1.0者51.46%,≥0.5者83.50%;高度近视组≥1.0者11.36%,≥0.5者52.27%;超高度近视组≥1.0者7.69%,≥0.5者23.08%。其中-6.00D以下近视组术后裸眼视力≥1.0者达55.83%。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近视疗效肯定,尤其对轻、中度近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器械及设备治疗139例近视眼(272只眼)并于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22个月)进行疗效统计分析。术前平均屈光度为-5.30D、裸视力平均为0.12。术后屈光度平均下降3~4.43D。-1.50D~-7.00D的近视术后视力≥1.0占59.2%,若以≥0.5为脱镜标准,其脱镜率为85.3%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将100例共197眼术前分为3组:A组(-2.00~-6.00D),B组(-6.10~-10.00D),C组(-10.10~-22.50D)均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半年结果:术后1~3月残存屈光度及裸眼视力趋于稳定,术后6月时3组残存屈光度分别为A(-0.28±0.49D),B(-0.47±0.64D),C(-0.8±1.03D)。3组术后裸眼视力达≥0.5者分别为100%,100%,88.7%。达≥1.0者分别为85.7%、54.9%、38.02%。表明:Lasik对高、中、低度近视均可取得良好疗效,对手术技巧及激光程序的改进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RK手术设备和器械,对51例101只近视眼施行了该手术,术前屈光度主-2.00~-11.00D,平均角膜屈光度为43.40D,裸眼视力0.01~0.4;术后屈光度平均降低4.58D,角膜屈光度平均降低3.80D,裸眼视力≥0.5者占76.7%,≥1.0者占55.44%,并发症中角膜微穿孔占5.88%,视力波动占15%,欠矫≥-2.00D占15.45%,过矫11眼,平均+0.68D,占10.87  相似文献   

5.
应用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对近视眼患者进行光学角膜切消术治疗,近视度在-16.00D以内,平均(-5.69±1.62)D。对随诊半年以上的701眼进行观察,术后半年,裸眼视力≥0.5,≥0.8和≥1.0者轻度近视分别是100%、98.2%和97.3%;中度近视分别是98.5%、96.8%和95.9%;高度近视分别是92.3%、87.5%和82.5%;超高度近视分别是85%、69.4%和51.7%。提示此手术治疗对轻、中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预测性强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使用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削切术(PRK)治疗326眼(179例)近视度数在-2.25~ -20. 00 D的近视患者,并进行了 6~12个月的随访。结果:术前视力 0.01~0. 2,术后裸眼视力≥ 0.5者占89.26%,其中轻度近视为100%,中度为97.3%,重度为80.0%。角膜混浊均≤Ⅱ级。术 后平均屈光度±1. 00 D。结果提示 PRK是治疗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眼的远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应用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258只不同程度的近视眼进行PRK治疗,对3~5年随 是行统计分析,按术前近视度分两组,A组-1.00~-6.00D(等球镜,下同)116只眼,B组-6.25~-12.00D142只眼。结果:经PRK治疗后,A组裸眼视力≥1.0占86.2%,≥0.5占97.4%,剩余屈光度为(-  相似文献   

8.
采用RK手术设备和器械,对51例101只近视眼施行了该手术。术前屈光度为-200~-1100D,平均角膜屈光度为4340D,裸眼视力001~04;术后屈光度平均降低458D,角膜屈光度平均降低380D,裸眼视力≥05者占767%,≥10者占5544%;并发症中角膜微穿孔占588%,视力波动占15%,欠矫≥-200D占1545%,过矫11眼,平均+068D,占1087%。本文对手术要点,手术原理及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作了简要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 应用SchwindkeratomF型准分子激光机对近视屈光度为-1.75 ̄=12.00D的患者302眼行PRK治疗。按术前球镜屈光度分为两组:Ⅰ组为-1.75 ̄-6.00D(186眼),Ⅱ组为-6.25 ̄-12.00D(116眼)。随访一年以上结果 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者在Ⅰ、Ⅱ组中分别为96.7%、90.5%,≥1.0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17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削切术(PPK)治疗326眼(179例)近视度数在-2.25~-20.00D的近视患,并进行了6~12个月的随访,结果,术前视为0.01~0.2,术后裸眼视力≥0.5占89.26%,其中轻度近视为100%,中度为97.3%,重度为80.0%,角膜混浊均≤Ⅱ级,术后平均屈光度±1.00D。结果提示PRK是治疗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静  卢炜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6):2561-2564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矫治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从高级视功能方面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对45例双眼屈光度参差≥2.25D的近视患者分别检查术前裸眼、戴框架眼镜及LASIK术后的视力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视力≥0.8的眼占91.57%,患者双眼视力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手术前后的屈光度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者手术前后除存在同时视功能之间差异不显著(P=0.431)外,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屈光参差的度数越大,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就越大(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者LASIK手术后近立体视优于戴框架眼镜矫正(P<0.05).结论 LASIK手术不仅可以提高屈光参差患者的双眼视力,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LASIK手术是一种矫正屈光参差、提高视觉质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实验性屈光参差对大于40岁近视眼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大于40岁近视患者104人采用综合验光仪在单眼前加不同度数正球镜的方法,诱导单纯近视性(+0.5 D,+1 D,+1.5 D,+2 D,+2.5 D,+3 D)屈光参差.测定诱导屈光参差后的远视力、双眼同时视、融像功能、立体视状况.结论 ①屈光参差的增加>1.5 D时,欠矫眼的远视力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逐渐下降(P<0.01);②屈光参差的增加>1.5 D时,立体视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③屈光参差的增加>1.5 D时,融合功能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④屈光参差的增加>2.0 D时,同时视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可引起中年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异常,当屈光参差>1.5 D时可引起双眼视功能急剧下降.大于40岁近视患者行屈光手术可留有<1.5 D近视性屈光参差,利于视近,且对高级视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术后白内障手术的诊治特点及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
年3月~2013年6月RK术后的白内障患者8例(12只眼),术前对白内障患者的视力、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进行检查,比较患者用
TOPCON-KR8800型自动角膜曲率计测量的3组角膜中央2.6 mm的角膜曲率值,选择较为低的K数值,选用经SRK T三元回归公
式自动计算的近正视化(-1.00D~-2.00D)的人工晶状体(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后3月随访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结果RK术后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的12只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其中6只眼裸
眼视力达到0.8~1.0,另外6只眼裸眼视力达到0.4~0.6+,矫正视力0.6~1.0;术后屈光状态:6只眼接近正视(+0.75D~-1.00D),另外6
只眼的屈光度为-1.00D~-2.50D,通过术后配镜,患者均能接受。结论对RK术后的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人工
晶状体植入术是可行的;比较患者的3组自动角膜曲率计测量的角膜中央2.6 mm的角膜曲率值,选择较为低的K数值,使用SRK T
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度数,预留-1.00~-2.00D的近视较为安全,避免>+3.00D的远视出现,也较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147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141眼(95.9%)术后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散光矫正率99.3%。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矫治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ummit公司的SVS Apex plus准分子激光系统,对45例(46眼)绝对散光值低于1.25D的远视儿童患者(7~14岁)进行LASIK手术.随访时间:6~36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屈光度: 4.77 D( 3.50~ 6.75 D),两眼等值球镜屈光度差值: 4.39 D( 3.25~ 6.75 D),平均裸眼远视力:0.12(0.04~0.3),平均裸眼近视力:0.23(0.05~0.8),平均最佳矫正远视力:0.23(0.05~1.0),平均最佳矫正近视力:0.41(0.05~1.2).术后12个月,平均等值球镜屈光度: 0.47 D( 0.00~ 1.25 D),两眼等值球镜屈光度差值: 0.27 D( 0.00~ 1.00 D),平均裸眼远视力:0.48(0.1~1.0),平均裸眼近视力:0.78(0.4~1.5),平均最佳矫正远视力:0.66(0.4~1.2),平均最佳矫正近视力:0.91(0.5~1.5).所有手术眼均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丢失.结论 LASIK矫治儿童单纯远视性屈光参差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双眼屈光参差度.术后辅以弱视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41例患儿(6~14 岁)42只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 术后各阶段的平均裸眼远视力和平均矫正远视力都明显好于术前;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和球镜屈光度术后第1 个月较术前分别平均减少6.50 D和8.25 D,术后3 个月之内均表现一定的回退,在术后3~6 个月仍见部分回退,在6~12个月才趋于稳定;Sim k 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阶段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在成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变化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响白内障术后视觉功能重建的因素。方法选择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月,视力≥0.8的患者67例(134眼)为手术组,正常人52例(104眼)为对照组,进行近视力、远、近立体视、对比敏感度、色觉、视野等视觉功能的检查。结果两组近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矫正近立体视,对照组优于手术组,但矫正近立体视两组无差异。对比敏感度曲线,对照组在高空间频率有下降,手术组在低空间频率有下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色觉、视野检查均无异常。结论患者的生活习惯、老年人眼部生理结构的改变、手术操作、人工晶体的类型等均为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因素,手术前应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8.
白内障术后影响视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秀英  吴参  毕丽丽  韩峰 《医学综述》2009,15(15):2385-2387
目的回顾性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000例(1278眼),分析术后3d及1年患者的视力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d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368例(446眼);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632例(832眼),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角膜水肿。术后1年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635例(820眼),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365例(458眼),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后囊膜混浊。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成人屈光参差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视觉情况,探讨影响双眼视觉形成和恢复的主要因素及LASIK与戴框架眼镜对双眼视觉恢复作用的异同。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在2003年6月至2005年3月期间行LASIK手术的屈光参差病例并进行随访,共收集到资料完整者43例,包括单纯性近视性屈光参差8例和复性近视性屈光参差3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7.907±6.361)岁(15~42岁);最小屈光参差值为2.50 D,最大屈光参差值为10.75 D,平均为(4.866±2.059)D;平均屈光度为(-7.55±3.33)D,平均裸眼视力为0.08±0.07,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进行立体视觉检查,颜氏立体图检查≤60 s为有中央立体视;80~800 s为周边立体视;0为无立体视。以4D为界,按屈光参差差值大小将病例分为2组,检查LASIK术后3个月及6个月屈光参差矫正情况及视力、双眼视觉恢复情况。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例患者术前有正常近立体视,7例为周边立体视,34例为立体盲。术后3个月时,15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23例有周边立体视,5例为立体盲。术后6个月时,23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16例有周边立体视,仅4例未检出立体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近立体视结果与术前近立体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参差差值大于4D组在术后3个月时有4例检出正常立体视,18例为周边立体视,4例为立体盲。屈光参差差值小于4D组术后3个月立体视结果显示11例正常,5例为周边立体视,1例为立体盲,二者相比P=0.002 3。术后6个月屈光参差差值大于4D组仍是4例立体视正常,19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立体盲;而4D以下组有12例正常,4例为周边立体视,1例为立体盲,2组立体视结果相比P=0.00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力、屈光参差的程度和性质、发生屈光参差的时间和有无斜视是影响立体视恢复的主要因素。LASIK手术矫正成人屈光参差后,可以提高融合功能,并可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效果优于戴框架眼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ICL(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及晶体旋转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T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散光患者35例(70只眼),平均随访时间(8.8±5.5)个月。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晶体4个襻的位置,眼前节照相测算术后轴向与预测轴向的偏差。结果经过随访,术前平均柱镜度数(MRC)-(2.88±1.49)D降为术后的-(0.61±0.41)D,术后MRC≤-0.50 D占48.57%(34/70),在-0.50~-1.00D范围内占51.43%(36/70)。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MRSE)-(12.08±4.22)D降为术后的-(0.41±0.61)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的占44.29%(31/70),术后裸眼视力≥1.0占55.71%(39/70)。平均术后TICL轴向与术前预测的差别为(6.96±8.37)°,29只眼(41.43%)TICL襻顶点位置在睫状沟内,41只眼(58.57%)不在睫状沟内。TICL旋转的角度和术后人工晶体襻的位置及拱高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TICL矫正高度近视散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测性,术后TICL晶体襻的位置和拱高是引起晶体旋转的两个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