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探讨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47例,入选患者均在发病内12小时入院,且进行急诊头CT平扫检查,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进行头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并在入院7d后再次进行头部CT平扫检查,观察和分析增强CT造影剂外渗和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47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2例患者出现局灶性改变,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发病24-48h对患者再次进行头CT平扫检查结果发现,47例患者均存在大面积脑梗死,其中2例发现出血转化,剩余的45例进行增强CT扫描检查,其中11例出现造影剂外渗情况加强。针对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在1周内复查头CT平扫发现15例出血性转化,其中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患者占绝对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增强CT扫描造影剂外渗在复查CT梗死灶内均出现高密度改变。全部病例中发现出血转化17例(36.17%),其中经增强CT扫描可预测的出血性转化11例,预测准确度73.3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发作时早期应用头CT平扫基础上的增强CT扫描检查能够帮助临床早期发现脑出血转化,有助于快速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疾病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2.
吴升强 《海南医学》2014,25(4):515-517
目的 提高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水平及新认识.方法 对6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后复查头部CT,常规扫描37例,薄层扫描23例.出血性转化在梗死后1d检出3例,2~3 d检出16例,4~7 d检出9例,8~14 d检出32例.CT表现分3型:中心型(13例)、边缘型(21例)、混合型(26例).结论“出血性转化”已代替“出血性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最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转化的金标准,CT为首选的主要检查方法,薄层扫描更利于病变早期检出,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崔颖  叶静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426-428
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都很高,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为73.7~751.0/10万,死亡率为40.5~98.5/10万,占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二位。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对治疗和预后产生一定影响,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发生脑梗死后评定缺血脑组织的出血性转化风险可明显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本文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大面积脑梗死按是否存在梗死后出血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组和非出性脑梗死组(NHI),比较2组之间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HI组中脑梗死尤其是房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HI组。结论房颤性脑梗死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也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出血性脑梗死发生越早,预后越差;进行病因干预和综合治疗将有助于减少HI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李凤芹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1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玲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5,7(4):218-218,228
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动脉闭塞后在其供血区梗死基础上,梗死灶血管内血液漏出或渗出血管外继发了出血。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并不少见。最常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的为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所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常见,且栓塞性梗死发生出血性梗死多于非栓塞性,心源性栓塞最常见,抗凝、溶栓治疗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死。我院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105例,其中合并出血性脑梗死17例,现对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18例,分为出血性转化组(HT)53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NHT)65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与出血性转化的关系。结果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增加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P<0.05);年龄、性别、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与出血性转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患有糖尿病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具有增高的出血性转化风险。  相似文献   

8.
宋道远 《医学综述》2011,17(1):110-113
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都很高,现已超过肿瘤占我国人口死因的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最高,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容易继发出血性转化,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缺血性脑卒中后静脉、动脉和动静脉联合溶栓研究的大量进行,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等引起了很大关注。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等密切相关,而尿蛋白、血浆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可以作为预测指标以便更加慎重地进行处理,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在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队列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检查。患者根据有无溶栓分为溶栓组20例,非溶栓组24例;根据有无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为HT组13例,非HT组31例。比较各自临床及功能磁共振上的特点。结果 44例患者中,发生HT的患者共13例,占29.5%。其中溶栓组发生HT 8例,占40%。保守治疗组发生HT 5例,占20.8%。溶栓组PWI上相对局部脑血容量值(relativ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rCBV)较非溶栓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HT组入院时血糖、DWI上病灶体积、最低ADC值异与非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后HT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溶栓治疗后发生率增加,功能磁共振可以预测溶栓后H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方法调查38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梗死面积、尿蛋白以及发病前后抗栓药物应用史、出血部位等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糖、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的出现都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结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而尿蛋白的出现可以作为出血性转换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苏静霞 《中外医疗》2012,31(8):34+36-34,36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性别(男和女)、年龄(≥65岁和〈65岁)、梗死类型(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梗死部位(皮质和非皮质)、高血压病史(有和无)、糖尿病病史(有和无)、治疗方式(降纤和非降纤)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与高龄(≥65岁),梗死类型(脑栓塞),梗死部位(皮质梗死),糖尿病和不当治疗方式有直接相关关系(P〈0.05),而与性别以及高血压并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和大面积脑梗死、不当治疗方案、脑栓塞、皮层梗死、高血糖、高龄等高度相关,采用内科治疗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及早排查出血性脑梗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采取外科手术,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后缺血区的血管再通,梗死区内有血液溢出即为出血性脑梗死.近年来由于抗凝剂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有提高趋势,对其明确的诊断和病程的观察以CT为佳.  相似文献   

13.
田洪  刘磊  郝磊  臧巧利  朱川 《重庆医学》2015,(2):183-18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HT患者48例,其中,出血性梗死(HI)45例(93.8%),其中HI‐1型27例,HI‐2型18例;脑实质内血肿(PH)3例(6.3%),其中PH‐1型2例,PH‐2型1例。PH‐2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HT。进行CT、MRI检查,界定梗死面积,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结果HT患者梗死后出血时间发生在1周内14例(29.2%),1~2周内28例(58.3%);脑叶梗死25例(52.1%),出血灶均在皮层和(或)皮层下,深部脑实质梗死11例(22.9%),出血灶在梗死灶内或其边缘,脑叶及深部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出血灶均在梗死灶内;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31例(64.6%),继发于小面积脑梗死14例(29.2%),继发于腔隙性脑梗死3例(6.3%);HI表现为皮质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血肿主要位于深部基底节区。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更容易并发HT。HT多发于脑梗死后1~2周内,应当于这段时间内复查头CT或MR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平扫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为治疗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螺旋CT扫描诊断的50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飞利浦MX8000--CT机行扫描检查。结果:本组有22例患者经过首次CT平扫得到诊断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诊断率为44.0%。结论:螺旋CT扫描对于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可以尽快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变情况,在临床上为治疗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梗死出血性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总结病例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影像学特点:(1)梗死区域有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影边缘模糊;(2)出血量较大病灶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型,有典型占位表现);(3)出血量较小病灶经CT检查时常被掩盖;(4)CT增强扫描病灶梗死区域内可见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而病灶分为中心型(9例)、边缘型(11例)及混合型(12例)三类。MRI影像学特点:(1)出血后急性期出血灶T2像上呈低信号,稍高于脑内血肿患者的信号;(2)亚急性期出血灶影像学信号以短T1及长T2信号为主;(3)慢性期血灶信号以T2像亦或梯度回波图像上清晰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的低信号为主;(4)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梗死区内有明显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信号影。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CT及MRI影像特点各具特异性,总结2种影像学表现特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将我院收治的6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表征,通过分析CT表征,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65例患者中CT表征异常59例,异常率为90.8%﹙59/65﹚,其中HMCAS患者37例,低密度灶51例,豆状核征26例,岛带征17例,皮质征25例,脑沟消失19例,脑室受压变形3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CT表征明显,在早期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型为多,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发病时间,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45例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点片状出血26例,散在弥漫出血12例、血肿7例,合并脑室和下腔出血4例,发生在缺血性脑梗死后3d内继发出血6例,3~10d22例,11~21d10例,21d后3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大都发生于发病后3~21d,2w后发生的出血量常较少,一般不加重病情。大面积脑梗死和CT平扫早期出现阳性征象发展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19.
王煊 《大家健康》2013,(17):100-101
目的:探究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资料,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50例,分别对其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对出血性转变的检测效率,完善有关数据的记录工作。结果:采取对照扫描后,CT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为36.0%,其中出血性梗死8例,脑实质出血10例;而MRI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高达100.0%,其中出血性梗死40例,脑实质出血10例,MRI的检测效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变,采取MRI扫描可以更好的反应患者病情发展与出血情况,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资料,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50例,分别对其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对出血性转变的检测效率,完善有关数据的记录工作。结果:采取对照扫描后,CT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为36.0%,其中出血性梗死8例,脑实质出血10例;而 MRI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高达100.0%,其中出血性梗死40例,脑实质出血10例,MRI的检测效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变,采取MRI扫描可以更好的反应患者病情发展与出血情况,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