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骶髂关节错缝又叫骶髂关节错位、骶髂关节半脱位.笔者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对该病62例进行了规范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2例中,男性21例,女性41例;右侧33例,左侧29例(其中前错缝24例,后错缝17例,上错缝21例);年龄9~57岁,平均30.7岁;病程1天~4年8个月,平均71天;有明确外伤史者51例,占80.9%.  相似文献   

2.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坐骨神经型)3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俊民 《广西中医药》1991,14(4):149-151
<正> 我们自1984年1月至1987年6月,以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坐骨神经型39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398例中,男220例,占55%,女178例,占45%。右骶髂关节前错位者192例,左骶髂关节后错位者174例,右骶髂关节后错位者16例,左骶髂关节前错位者16例。年龄分组:61岁以上5例,51~60岁55例,41~50岁105例,31~40岁151例,21~30岁73例,16~20岁4例,另有5例在16岁以下。有外伤史者101例,占总例数的25%。  相似文献   

3.
<正> 近3年来,我们采用以手法复位为主的方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10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小结如下。病例分析107例中,男57例,女50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49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20年。有损伤史者66例,原因不明者41例。骶髂关节前错位者9例,占8.4%;后错位者98例,占91.6%;左侧骶髂关节错位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定点牵拉法治疗骶髂关节骨错缝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刺结合定点牵拉法治疗我科160例骶髂关节错缝患者,2个疗程后评定效果。结果:痊愈113例,占70.6%;显效32例,占20.1%;有效12例,占7.5%;无效3例,占1.8%;总有效率为98.2%。结论:针刺结合定点牵拉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正>骶髂关节紊乱症是引起下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占临床的13%~30%~([1]),又叫骶髂关节错缝~([2])、骶髂关节扭伤~([3])、骶髂关节错位~([4])、骶髂关节损伤~([5])、骶髂关节韧带损伤~([6]),属于中医学的"筋出槽、骨错缝"范畴。急性骶髂关节紊乱症是骶髂关节紊乱症的急性发作期~([7]),主要是骶髂关节周围韧带松弛的内因下~([8]),在  相似文献   

6.
在慢性腰腿痛病人中约有1/3者骶髂关节错位。一般多见于女性,占发病的50%以上。骶髂关节错位(包括前错及后错)多伴有坐骨神经及梨状肌损伤。临床上表现出复杂的坐骨神经痛及盆腔症状体验。笔者用于法治疗50例骶髂关节错位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骶髂关节错位是骶髂关节出于受到力和其它致病因素影响,造成关节内外力学环境失衡,导致关节正常结构位置微变和相关组织损伤。临床上此病常常容易误诊,以致出现长时间顽固性下腰痛,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笔者运用手法搬肩推臀旋脊法治疗骶骼关节错位24例,疗效确切。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45岁,最小年龄22岁,病程最长者十年,最短者三个月。  相似文献   

8.
骶髂关节错缝系指因外力作用于骶髂关节破坏了两者的对应关系 ,轻者该关节周围韧带受牵拉伤或撕裂伤致骶髂关节错缝 ,重者可致骶髂关节半脱位 ,为临床常见损伤之一。我们在名老中医孙达武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32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自1994~1998年 ,跟随孙老治疗骶髂关节损伤32例 ,其中男9例 ,女23例 ;年龄18~65岁 ;左侧18例 ,右侧1例 ;有扭伤史的27例 ,无明确外伤史的5例 ;时间最短1小时 ,最长的20天 ,平均5天。3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骶髂关节部疼痛 ,动转失灵 ,…  相似文献   

9.
骶髂关节错位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由于外力等因素而造成的关节微小移动 ,移动后不能自行复位 ,且引起局部或下肢疼痛和骶髂关节功能障碍 ,亦称骶髂关节半脱位。笔者自1999年 6月来采用针刺治疗纠正骶髂关节错位 68例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患者中 ,男 3 8例 ,女 3 0例 ;年龄最小者 18岁 ,最大者5 9例 ,平均 42岁 ;病程最短者 3d ,最长者 15浕 ;有外伤史者 5 5例 ,有妊娠生育史者 13例 ;新错位者 11例 ,陈旧性错位者 5 7例 ;68例均有腰骶部疼痛及患侧髂后上棘、骶髂关节后侧压痛及骶髂关节处叩击痛明显。其中 ,伴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推拿与电针、TDP相结合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骶髂关节错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为研究对象,治疗组给予推拿与电针、TDP相结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推拿方法.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5.56%,显效率为36.11%;对照组治愈率30.56%,显效率为41.67%,治疗组治愈率和优良率(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与电针、TDP相结合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骶髂关节错缝 (又称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 )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1 989年至 1 999年笔者通过手法整复治疗本病 ,收到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98例 ,男 59例 ,女 39例 ;年龄 4 0~ 65岁 ;病程 2天~ 2年 ;病因为慢性劳损者 37例 ,不明者 61例 ;向前错缝者 64例 ,向后错缝者 35例 ,左侧 51例 ,右侧 4 7例。均有腰骶部疼痛 ,行走、跑步、卧位翻身或坐位起立时疼痛加重 ,重者表现为患侧下肢麻痛、无力、跛行。触诊见骶髂关节部位明显压痛 ,叩击痛 ,4字试验阳性 ,床边试验阳性。诊断依据 :(1 )腰痛固定在一侧的骶髂关节及下腰…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劳动、工作、生活中易发生骶髂关节、足跗关节、椎肋关节等微动关节的错缝,而引起一定姿势性的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骶髂关节的错缝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笔者采用手法整复治疗五例骶髂关节错缝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运用推拿与针灸结合方法,在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136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6例,男84例,女5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0岁;病程均在10天之内。按下列标准诊断为腰肌扭伤61例,腰椎后关节紊乱58例,骶髂关节错位17例。诊断标准:(1)腰肌扭伤;损伤主要在腰部软组织,压痛点以骶棘肌为明显且范围较大。(2)腰椎后关节紊乱:损伤主要在腰椎关节位置上,压痛点以腰椎关节为主,且周围肌肉痉挛,棘突有偏歪,活动明显受限。(3)骶髂关节错位:损伤主要在骶髂关节处,且压痛明显,两侧髂后上棘不  相似文献   

14.
骶髂关节错缝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在外力的作用下,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使耳状关节面产生微小移动而不能自行复位者,临床较为常见,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若治疗不当,或耽误治疗,可引起持续性的下腰部疼痛.笔者在20年的临床实践中,将该病分为前错型、后错型;并用简单实用的复位手法进行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有的可达到立竿见影之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急性骶髂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骶髂关节错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整复手法进行治疗。于本组60例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关节疼痛变化情况,同时进行端坐正穿袜试验。并根据关节疼痛、端坐正穿袜实验评级标准对临床治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60例患者的痊愈率为33.33%;显效率为25%;有效率为33.33%;无效率为8.34%;总有效率为91.66%。结论:手法治疗急性骶髂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骶髂关节错缝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在外力的作用下 ,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 ,使耳状关节面产生微小移动而不能自行复位。本病临床较为常见 ,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若治疗不当 ,或耽误治疗 ,可引起持续性的下腰部疼痛。笔者将该病分为前错型、后错型 ,应用手法进行复位 ,效果显著 ,现介绍如下。临床症状及鉴别患者多有外伤史 ,下腰部疼痛 ,并有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处疼痛 ,骶髂关节周围有肌肉痉挛 ,下肢活动受限 ,且不能负重 ,行走须扶拐或跛行 ;弯腰、翻身、仰卧等均可引起疼痛加重 ,可有下肢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牵足蹬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0例骶髂关节错缝患者,随机分为手牵足蹬法组和药物加牵引组,各250例,治疗5次,观察疗效。结果:手牵足蹬法组总有效率96.8%;药物加牵引组总有效率30%。手牵足蹬法组疗效优于药物加牵引组(P<0.01)。结论:运用手牵足蹬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陈志令  曹玉举 《光明中医》2016,(23):3472-3473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的疗效。方法放松腰臀部软组织及点穴后,通过侧卧位侧扳法、仰卧位整复法、俯卧位整复法等手法复位治疗。结果 127例患者,治愈120例,占94.49%。好转5例,占3.94%。未愈2例,占1.57%。总有效率98.43%。结论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骶髂关节错位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因外力而造成关节微小移动,不能自行复位,且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亦称骶髂关节半脱位。笔者自1990年6月来采用针灸治疗骶髂关节错位30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平均为43.8岁:病程最短的2d,最长20余年。有外伤史20例,妊娠生育史15例;新错位4例,陈旧性26例;30例均有腰骶部疼痛及患侧髂后上棘、骶髂关节后侧压痛,叩痛明显。其中,  相似文献   

20.
<正>骶髂关节紊乱症是导致下腰痛的原因之一,又称为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错缝、骶髂关节损伤等,好发于青壮年及妇女,是髂骨与骶骨之间耳状面及周围软组织在外力或内部因素作用下出现错位或者损伤,关节内外力学失去平衡,且机体自身不能恢复的疾病。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是赵明宇主任医师及其团队在平乐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