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酶免疫吸附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粘膜上皮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35例食管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占86.6%(31/35),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7.1%(6/35),正常食管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高于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中其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人食鳞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端粒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端粒酶表达及其活性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对30例宫颈癌和15例宫颈上皮内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以吸光度(A)值判断端粒酶活性,同时检测20例正常宫颈上皮的端粒酶活性作为对照。结果:宫颈癌、宫颈上皮内肿瘤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端粒酶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3%、26.7%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宫颈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肿瘤(P<0.01)。结论: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活性的进行性增高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53蛋白和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63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53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CNA的过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胃癌浸润深度无关(P>0.05)。PCNA在P53阳性病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的病例。结论:P53蛋白和PCNA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预测预后的重要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微血管定量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组织中微血管定量(MVC)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MCV、PCNA蛋白表达在侵袭性腺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0.05),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P<0.05),而且肿瘤组织内MVC与PCNA阳性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γ=0.718,P<0.01),结论:肿瘤的血管形成和PCNA过度表达可能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有关,MVC和PCNA表达可作为临床评价肿瘤侵袭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PCNA、E2F-1、RASSF1A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CNA、E2F-1、RASSF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1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中PCNA、E2F-1、RASSF1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0.0%,正常胃黏膜组织中为2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NA蛋白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E2F-1阳性表达率为73.3%,正常胃黏膜中为8.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2F-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RASSFIA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0%,在癌旁正常黏膜中为100.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RASSFI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PCNA、E2F-1、RASSF1A在胃癌细胞中异常表达,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和HGF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C蛋白在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TNM分期的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HGF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与HGF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C及HGF蛋白表达与食管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两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EZH2、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P16蛋白在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EZH2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6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肿瘤及52例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同时检测PCNA、P16蛋白的表达,分析这3种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分析EZH2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EZH2、PCNA表达均较癌旁组织明显增强( P <0.05),P1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阳性率( P <0.05);胃癌组织中EZH2与PCNA表达有正相关关系( r =0.3846, P =0.002),EZH2与P16蛋白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 r =-0.2756, P <0.05);PCNA与P16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 P >0.05)。 EZH2表达与胃癌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05);预后分析显示,EZH2强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比弱表达者明显缩短( P <0.05)。结论胃癌组织中EZH2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与胃癌部分临床病理特征有关,EZH2蛋白还可以作为预后指标;EZH2蛋白在胃癌中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活性检测与膀胱移行上皮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对早期诊断两类膀胱移行上皮癌及其在术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高效液相色谱方法(PCR-HPLC)检测膀胱癌组织及正常上皮组织标本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结果:12例膀胱移行上皮癌组织标本(Ⅰ类癌7例,Ⅱ类癌5例)均表达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3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Ⅱ类膀胱移行上皮癌端粒酶活性高于Ⅰ类膀胱移行上皮癌(P<0.01).结论:膀胱肿瘤端粒覆盖活性检测为膀胱癌辅助诊断及恶性度鉴别的方法,并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环球  何晓松 《江苏医药》2003,29(8):569-570
目的 检测胃癌患外周血中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以探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用PCR-TRAP-ELISA法检测52例胃癌患外周血端粒酶的活性,按照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来分析端粒酶与胃癌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中检测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3.8%,低于相应的胃癌组织阳性率(81.3%),胃癌患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端粒酶相对活性的升高与患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对患判断肿瘤是否转移复发,检测患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要优于检测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消痔灵,生长抑素对大鼠移植性肝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大鼠移植性肝肿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瘤内注射生理盐水,消痔灵和生长抑素-善宁,3天和8天后测定肿瘤体积,血清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3天后消痔灵,善宁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P<0.05);生理盐水,消痔灵组ALT及AST明显低于善宁组(P<0.05);消痔灵组ALP,PCNA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善宁组(P<0.05);生理盐水组血清肌酐明显低于善宁组(P<0.05);生理盐水组肿瘤坏死程度明显低于消痔灵和善宁组(P<0.05)。8天后消痔灵,善宁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P<0.05);消痔灵,善宁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无显性,3组的血清白蛋白,LAT,AST和肌酐水平无统计学意义。消痔灵组ALP,PCNA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善宁组(P<0.05);生理盐水组肿瘤坏死明显低于消痔灵和善宁组(P<0.01)。结论:瘤内注射消痔灵对大鼠移植性肝肿瘤的杀灭作用与善宁相当,但瘤内注射消痔灵对肝功能的损害明显较小,且对肿瘤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