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心脏介入诊疗已经成为广泛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创伤小、恢复快、易被患者接受。但在介入诊疗中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asovagal veaction,VVR)就是其中一种常见需及时发现和处理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应引起足够重视。可发生于血管穿刺时、术中、拔鞘管压迫止血时、拔鞘管后。现将心脏介入诊疗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后应用两种血管穿刺闭合器在股动脉径路止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结果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对照。 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6-03/2007-08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或确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436例,男246例,女 190例,年龄44~75岁,平均(62.4±12.5)岁。所有患者对治疗和实验均知情同意。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160例,Boomerang封堵器组140例,Perclose缝合器组136例。②实验仪器:Boomerang血管封堵器由美国Cardiva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610070521A, 型号: B610),Perclose缝合装置由美国Abott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54145-6H, 型号: 12673)。③实验方法:a:压迫止血法:冠状动脉造影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送回病房,4 h后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65 s以下时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b:Boomerang封堵器法:严格按操作规范置入血管封堵器,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依术中肝素量不同而不同。c:Perclose缝合器法:严格按操作规范缝合穿刺点血管。④实验评估:记录止血时间,指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穿刺部位无出血的时间;制动时间,指从手术结束到患者下地活动时间;观察有无血管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直径 > 5 cm)、穿刺口渗血、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动静脉瘘、血管迷走反射等;计算止血成功率。 结果:共纳入观察患者43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结果发现 Boomerang封堵器组止血成功率96.4%,Perclose缝合器组止血成功率90.5%;不论单纯冠状动脉造影还是介入治疗,两组患者与人工压迫法比较止血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均显著缩短(P < 0.05,P < 0.01);介入治疗中,Perclose缝合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2%,Boomerang封堵器为5.7%,均较人工压迫组(14.7%)明显减少(P均< 0.05)。 结论:Perclose缝合器与Boomerang封堵器用于股动脉穿刺后止血迅速、有效、安全,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人工压迫法止血,且不存在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血管闭合器广泛应用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如何客观评价和合理应用这些闭合器值得关注。 目的:对比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3种股动脉血管穿刺闭合器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6-03/2008-07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 对象和材料:选择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380例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38例的患者共918例,男562例,女356例,年龄24~83岁。Starclose血管闭合系统和Perclose缝合装置由美国Abott公司生产,Boomerang血管封堵器由美国Cardiva公司生产。 方法:918例患者按止血方法分为4组。人工压迫止血组(n=271):采用压迫止血,冠状动脉造影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活化凝血活酶时间降至65 s以下时拔管压迫止血10~20 min。Boomerang封堵器组(n=178):封堵器送入动脉鞘管,展开止血伞后,调整封堵器方向后用固定夹固定,冠状动脉造影后20 min拔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依肝素量不同决定拔除时间,而后人工加压至出血停止。Perclose缝合器组(n=183):术后立即送入Perclose操纵杆,打结缝合穿刺点。Starclose闭合器组(n=286):冠脉造影或介入术后直接利用一个环形可弯曲的小镍钛合金闭合夹从血管外对穿刺口周围进行闭合。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每例的止血操作时间、制动总时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失败病例数量。 结果:9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Starclose闭合器组和Perclose缝合器组在缩短止血操作时间和制动时间方面明显优于Boomerang封堵器组和人工压迫止血组(P < 0.01);其中Boomerang封堵器组亦较人工压迫止血组有明显缩短(P < 0.01)。②采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法相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P < 0.05)。③人工压迫止血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有2例渗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12例止血失败;Boomerang封堵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失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5例失败;Perclose缝合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失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例失败;Starclose闭合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渗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例失败。 结论:3种血管闭合器包括Starclose、Perclose和Boomeran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人工压迫止血,且不存在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Starclose闭合器的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010-10—2014-10在我院及湘雅医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组和介入手术组各随机纳入100例,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远期疗效,比较2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患者全部成功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89枚,瘤颈残留18枚,部分栓塞4枚。回访结果显示,介入手术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开颅手术组,预后不良率和致残率则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介入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低,介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经股动脉途径血管内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技术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1].但是有时碰到患者双侧股动脉、腹主动脉、甚至主动脉弓迂曲患者,导引导管难以到达颈内动脉颅内段时血管内介入手术难以完成.我们碰到1例这样的患者,尝试双侧股动脉穿刺,导引导管均难以到达颈内动脉时,采用患侧颈动脉直接穿刺成功后,置入5F动脉鞘内鞘后直接用微导管、微导丝技术通过穿刺部位使微导管头端到达动脉瘤内实施微弹簧圈栓塞手术,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2014年我院收治的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74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行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 2组1次手术穿刺成功率及临床预后无显著差异,观察组鞘管置入时间明显延长,置入鞘管至球囊扩张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能够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还能保证临床预后效果,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脑损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84例,其中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各4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呼吸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手术结束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葡萄糖和乳酸水平,出院时患者动眼神经的恢复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手术结束时血清NSE、葡萄糖和乳酸水平,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的发生率均低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动眼神经完全恢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显微外科手术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时出血和并发症少、恢复快,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1 a来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937例,出现并发症共47例,其中穿刺局部出血23例,血管迷走反射10例,假性动脉瘤4例,动脉静脉血栓6例,尿潴留4例。结果经对症处理后全部症状消失。结论护理人员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对并发症做到及早发现和治疗,同时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8例术前评估股动脉入路困难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与同期30例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股动脉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桡动脉组卧床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重要的补充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辐射剂量及照射时间。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行DSA与DS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213例患者,其中行DSA患者147例,DSA+CAS者66例。术前先对患者行Allen‘s试验,桡动脉搏动良好且试验阳性经患者同意行桡动脉穿刺者为观察组,其余行股动脉穿刺者为对照组。行DSA患者中对照组52例,观察组95例。行DSA+CAS患者中对照组24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股动脉穿刺,观察组行桡动脉穿刺。分别对比不同介入方式的DSA与DSA+CAS患者累积剂量(CD)、总剂量面积乘积(DAP)、电影(DAP)、透视(DAP)、透视时间及采集帧数、射线照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DSA患者射线照射时间及假性动脉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SA+CAS患者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射线照射时间、血肿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SA患者CD、总剂量DAP、电影DAP、透视DAP及采集帧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CAS患者中观察组患者CD、总剂量DAP、电影DAP、透视DAP及采集帧数均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相比行全脑血管造影对辐射剂量及照射时间均无显著影响,但经桡动脉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桡动脉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较股动脉路径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缩短照射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正>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预后差,介入闭塞开通术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传统介入路径为股动脉穿刺入路,股动脉路径闭塞或迂曲时,桡动脉穿刺路径也可作为补充,但如血管先天变异将增加手术难度。我科收治1例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双侧髂动脉闭塞合并迷走型左侧椎动脉患者,经桡动脉行对侧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开通手术,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以"头晕2 d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12 h"为主诉急诊入院。入院前2 d出现头晕,表现为站立不稳,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组(手术组)120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保守组)96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降颅压,调整血压,预防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手术组另外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采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明显提高基本治愈率,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相关问题。方法对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术前有效的心理疏导、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的观察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针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的相关问题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各阶段的护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出现的脑动脉痉挛、支架植入后颈动脉窦刺激所发生的即刻或迟发性血压和心率下降、术后拔鞘压迫股动脉出现的强烈迷走反射及股动脉穿刺点发生的假性动脉瘤应列为介入围手术期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疗效及具体应用血管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共收集70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病史。32例符合介入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接受了自膨式支架置入手术,介入手术组均采用脑保护装置。另38例未做手术的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及波立维等药物干预。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统计病例的转归情况,评估介入手术组的再狭窄情况。结果 介入手术组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50%。1年内随访,介入手术组:6例仍有TIA发作,2例新发脑梗死(为中灶梗死,且均有支架内再狭窄),年卒中发生率为6.25%;单纯药物干预组:38例患者中4例有新发脑梗死(2例中灶,2例大灶),18例依然有TIA发作,年卒中发生率为10.5%。两组病例1年内TIA及脑梗死卒中事件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脑保护装置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效果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类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探讨其VV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经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368例(Ⅰ组)和健康体检者418例(Ⅱ组)的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Ⅰ组患者按试验诊断标准分为血管抑制型(Ⅰa组)211例,混合型(Ⅰb组)125例,心脏抑制型(Ⅰc组)32例。将4组窦性心率震荡中的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和动态心率震荡(turbulence dynamic-ity,TD)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Ⅰ组患者中TO、TS、TD异常发生率高于Ⅱ组;Ⅰa、Ⅰb、Ⅰc组患者中TO、TS、TD异常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数值分别与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Ⅰa、Ⅰb、Ⅰc组患者的TO、TS、TD值相比较,TO值(Ⅰa组>Ⅰb组>Ⅰc组),TS值(Ⅰa组<Ⅰb组<Ⅰ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动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异常,同时不同类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对窦性心律反应一致,从而窦性心率震荡可辅助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与经股动脉途径(TFA)相比,经桡动脉途径(TRA)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5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TRA组1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TFA组15例)行PTAS,比较两组治疗时间、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TRA组术中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小于TFA组;随访均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经TRA行PTAS治疗椎动脉狭窄性脑血管病技术成功率100%,能减少卧床时间和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发生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395例脑血管病介入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 共有5例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1.2%,均为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例患者过早下床活动;1例穿刺误入股浅动脉;3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伴原发性高血压病,其中1例患者术后血压仍然未得到有效控制.5例患者均经超声引导下徒手压迫,4例治愈,1例无效后改用在超声引导下假腔内注射凝血酶治愈.结论 肝素化、过早活动、高血压病、不规范的穿刺技术是脑血管病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产生的危险因素,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和假腔内注射凝血酶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SCD压力抗血栓泵在预防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300例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穿刺处沙袋加压6h,术肢制动24h;实验组患者术后去除沙袋时给予SCD压力抗血栓泵应用,余治疗措施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67%vs5.3%,P〈0.05)。结论SCD压力抗血栓泵能有效降低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运用血管封堵器止血患者最佳卧床时间。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48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1组、观察2组各116例。观察1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观察2组术后穿刺肢体制动、卧床8h;对照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12h。比较3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1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观察2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是安全的,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临床脑血管病患者行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状况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选取自2009-02来我院就诊的全部脑血管病介入术患者4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7例,查阅患者的临床病例和影像学检测及治疗情况。结果在所有脑血管病介入术患者中,合并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7例,发生率为1.55%,4例为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3例为支架植入术患者,均为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2例患者过早下床活动,2例穿刺误入股浅动脉,3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伴原发性高血压病,均经过多普勒超声诊断,2例患者瘤体直径较小,<2cm,采用徒手局部压迫动脉瘤治疗,1例治愈,痊愈率为50%;6例患者瘤体直径2~3cm,直接采用超声指导下压迫治疗,痊愈率为83.33%;1例患者超声压迫无效,采用在超声引导下经动脉导管注射凝血酶治愈,痊愈率为100%。结论多种原因均可造成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且临床发病率较高,采用超声指导下局部压迫和注射促凝物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