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腰椎投照法,历年来,我国很多X线工作者对此作过许多研究,使腰椎照片质量得到了很大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腰椎侧位片上各椎体,椎间隙及腰骶关节显示的好与坏和焦-片距有一定的关系,以往文献对此未有介绍,为了求得适合于各个患者腰椎不同情况的焦-片距,我们摸索一个简单易行的投照尺,能在腰椎侧位投照时迅速找出所需要的焦-片距,操作简便,效果满意,易于推广,使用适当的焦-片跨照的腰椎侧位片,能较好的保证各椎体呈真正的侧位影相,避免了棱形双边现象,现将投照尺的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日常投照中,经常易发生骨折的椎体.往往处在第10胸椎体至第3腰椎体,因单纯投照胸椎或单纯投照腰椎.容易误诊或漏诊。又因此处正处在胸部和腹部交界处,胸部和腹部:一是密度相差较大;二是高度不一致.投照时不能清晰显示胸腰椎上下相互关系。及此段椎体骨质结构,为达到诊断目的,使胸腰椎在一张普通X线片上显示更加清晰。现介绍一种投照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放射科日常投照工作中,腰椎斜位的投照所占比例较大,腰椎斜位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椎弓根、椎弓峡部、上下关节突等影像,即便是CT的应用也不能完全代替腰椎斜位照片的诊断价值。因此,如何能够照好腰椎斜位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颧弓骨质检查在临床工作中较常见,而常规投照检查常因患者不能合作而不能起到满意的投照效果,故影响影像诊断质量。改良的体位投照克服了常规投照中的一些不足,既简单又方便,且体位舒适,患者较易合作,便于投照,能取到良好的投照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侧位片站立位、侧卧位两种不同投照体位对腰骶角的影响。方法:对正常成人腰椎侧位片同时用站立位、侧卧位两种体位投照,共100例,分别测量其腰骶角,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腰椎侧位片站立位投照腰骶角21—58度,平均37.5度,74%在30—45度之间。侧卧位投照腰骶角14—55度,平均33.60度.75%在25—42度之间。结论:腰骶角测量,站立位比侧卧位平均大3.87度,(t=3.46,p〈0.001)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投照体位不同正常值不一样。该测量可为临床上诊断腰骶部不稳提供放射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常见外伤、肿瘤、结核等引起胸椎压缩性骨折,通常需要放射科协助检查。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少数患者胸椎一至三椎体压疼明显,但在X线投照技术中,按照常规胸椎侧位上很难清楚显示胸椎一至三椎体,操作比较繁琐,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反复实践,摸索出影像重叠较少,清晰显示上胸椎的投照方法以供同行借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心血管造影中应用常规的互成直角的双向投照有时还不能全面地显示重要的病理解剖。Kattan(1),Stein(2),Elliott,Bargeron(3)和太田(4)等分别提出头足向角度投照,瓣孔轴位,肝锁位等成角投照的方法,对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分叉部,左冠动脉主干,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孔,四个心腔相互分开投影显示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等,较常规的投照位置有明显的优点,上海市胸科医院在近半年中,参考了上述作者提出的各种方法,根据我们实际条件作了适当的修改后,进行了41例各种位置的角度投照,其中包括头足向正位角度投照用于法乐氏四联症30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左前斜位头足向角度投照用于选择性左侧冠状动脉造影5例,主动脉窦瘤伴室间隔缺损1例,多数取得了较常规正侧位更好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于脊椎外伤的检查,常采用传统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和骶尾椎)正侧位相的方法,让患者仰卧和侧卧于摄影床上,管球垂直床面投照。但对于脊柱外伤较重,怀疑脊髓受损伤者,尤其是颈椎、胸椎段受损者,不能翻身侧卧,致使无法使用滤线器,从而水平投照时显示不清。若用有滤线器的立式胸片架水平投照,科内的投照床往往不能移动,而担架床床面较软,脊椎常与担架床边缘金属影重叠。影像质量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付永春  吕锐  周海 《武警医学》2010,21(10):872-873,877
 目的 探讨头颅汤氏位不同投照角度对不同头型患者照片显示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头颅指数选取长、中、短3例头型头颅骨骼标本, 分别使用不同角度进行投照,对比成像效果选取最佳的头颅汤氏位显示角度.对132例头颅外伤需要拍摄头颅汤氏位患者,根据头颅指数,分为长头型组、中头型组及短头型组,分别使用传统投照角度以及先期头颅标本投照时得到的头颅汤氏位最佳显示角度分别进行投照.结果 头颅骨骼标本汤氏位显示最佳角度:长头型以35°,中头型以30°,短头型以20°进行投照比较适宜.应用于132例头颅外伤患者的汤氏位同时验证了这一结果.结论 头颅汤氏位的成像应根据头型不同选取不同的投照角度.  相似文献   

10.
股骨颈侧斜位的投照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股骨颈骨折或骨折术后的病人,因肢体疼痛不能侧卧,髋关节不能屈曲,在股骨颈侧位投照时,往往效果不佳。我在急诊工作中,总结出一种股骨颈侧斜位的投照方法,较有效的解决了X线投照及诊断工作的问题。现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前,腰椎侧位拍片摆位时,因体形的关系,即腰椎长轴线与摄片台不能平行,呈现出腰五端高于腰一端,为纠正不足,常规采用垫高季肋部。使腰一端升高。利用斜射线或将球管向足侧倾斜若干角度的方法投照。前者因物一片距增加,使影像的失真度和模糊度都相对增加。后者出现下段腰椎间隙失真性变窄。用“腰椎侧位投照尺”摆位虽影像很清晰但操作繁锁,使用不方便,尤其在工作繁忙时就更不宜使用。对此,笔者摸索了一种摆位方法,简便、实用、同样能得到很清晰,逼真的影象。方法如下。 患者按常规右侧卧于摄片台上,将高6cm,宽  相似文献   

12.
副鼻窦投照常用华氏位、柯氏位、颌顶位、顶颌位及侧位。但对于颌面部、胸部、腹部外伤,颌面部肿瘤及个别老年病人,既不能俯卧又不能坐位投照时,给临床诊断带来较大困难。为此,我们设计了仰卧位投照法,满足了临床要求。1.胶片尺寸:8in×10in,竖放。2.投照体位。①仰卧位:听眦线垂直于暗盒下1/3处,球管向头侧倾斜20°~25°。,头部正中矢状面置于台面中线上并与台面垂直,中心线通过上颌部射入胶片中心(图1)。②反华氏位:两肩垫高,头后仰,听眦线与台面成37°角,中心线垂直通过鼻尖部射入胶片中心(图2)。3.投照条件:72…  相似文献   

13.
儿童胸部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拍摄胸片仍是临床最常见最主要的检查手段。由于小儿的解剖生理和成人不尽相同,而且在胸部投照时患儿大多数均不能密切合作,尤其是幼儿以下年龄段患儿。因此欲摄取一张优质的小儿胸片,从投照技术上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我们在工作中针对患儿的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投照方法,并注意和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不断总结儿童胸部X线摄影经验,提高了小儿胸部X线摄影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一)目的近年来严重的骨盆损伤病人增多,髓关节损伤影象学检查不能从常规正侧位X线片显示或显示不佳时,需要我们技术人员更多研究和掌握特殊体位的投照方法。下面介绍二种特殊的X线投照方法,主要针对髋臼各种类型髋脱位骨折,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形态不规则。常规正侧位投照,由于下颌骨颏部相互重叠,在照片上很难准确显示其结构。如果碰到外伤不配合患者,更不能明确诊断。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出下颌骨斜位投照法,此种照法对于下颌骨颏部的骨折、骨髓炎、肿瘤性病变很有诊断价值。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教科书上,对于鼻骨骨折的检查,常采用让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的俯卧投照法。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常遇见许多患者由于身上多处受伤,特别是双上肢受伤者,不能俯卧于摄影床上,且头颅不能很好地侧转,呈标准的头颅侧位,造成了鼻骨摄影的不准确。因此,我们采用了让患者侧立于胸片架前,其身体矢状面与胶片平行,并使其头颅呈标准侧位。将颧骨缘外侧的鼻根下1cm处置于胶片中心,  相似文献   

17.
上颌窦X线摄影常用的位置是瓦氏位投照,以前我们一直按原来的方法。让患者俯卧于台面,按标准的瓦氏位进行投照,从而对上颌窦内各种疾病及面部外伤进行诊断。然而卧位投照对于上颌窦腔内的液体不能正确显示,因此影响了上颌窦疾病以及外伤的区别与诊断。  相似文献   

18.
在放射线投照工作中,经常遇见上段胸椎侧位片投照位置,因为第1至3胸椎侧位,与两侧肩关节相重叠,所以用普通的胸椎侧位投照方法是无法显示清晰,用上部胸椎侧位投照法也不太理想。因为有对侧的肱骨头与第1和第2胸椎相重叠条件略不好就显示不清,难以达到临床诊断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特殊方法即“上部胸椎倾斜法”,克服了这一不足,从而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往我院跟骨外伤患者常采用跟骨轴侧位拍片检查。在跟骨轴位拍片时通常有三种投照体位:跟底俯卧轴位、跟底立轴位和底跟轴位。这三种投照方法中,以前两种拍摄的影像放大失真最小。因此在患者伤情允许的情况下,经常使用。  相似文献   

20.
颈椎由于活动性大,既是损伤、退行性变最易和较早发生的部位,也是肿瘤等疾患较多见的部位。据统计,颈椎影像学检查占全身部位检查的1/10~2/10,特殊检查如MRI检查中颈椎所占比例更高,由此可见影像检查对颈椎疾患诊断的重要性。颈椎正侧斜及过伸过屈位是颈椎最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它具有简单、易行、廉价等优点,通常作为颈椎的筛选性检查,许多疾患通过平片就要可以得到明确诊断。本文回顾分析了两年来搜集的130例颈椎疾患的正侧斜及过伸过屈位的X线投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