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微量白蛋白尿(MAU)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程度的关系。方法121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59例及颈动脉正常组(对照组)62例。所有患者均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硬化斑块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病变越严重,微量白蛋白尿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排泄量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据脉压(PP)水平分成PP<9.33 kPa组38例和PP≥9.33 kPa组42例。两组均予系统降压治疗1月,血压达标(BP<18.67/12 kPa)后注意观察3月,分析这些患者治疗前后PP及UmAL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PP<9.33 kPa组治疗前后UmALB量无明显变化,PP≥9.33 kPa组治疗后有37例血压达标,该组总的UmALB分泌量减少,其中治疗后PP<9.33 kPa组病例比治疗后PP≥9.33 kPa组病例的UmALB的分泌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随着脉压的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显著下降,故脉压增大是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55例,平均年龄(67.9±7.3)岁,分布于60~85岁.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定为尿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按收缩压(SBP)水平分为三组:SBP<160mmHg(1mmHg≈0.133KPa),160mmHg≤SBP<180mmHg,SBP≥180mmHg.在以上每一组中,又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RHR<70次/min(48例);RHR2组,70次/min≤RHR<80次/min(62例);RHR3组,RHR≥80次/min(45例),比较其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结果 各组中随RHR增加,尿白蛋白排泄率依次增高(P<0.01);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依次增高(P<0.01).结论 随着RHR的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均相应升高.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肾功能损害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研究对象的脉压和脉压指数,按脉压(〉60mmHg与≤60mmHg)和脉压指数(〉0.45与≤0.45)进行分组,观察各组血尿素氮、肌酐、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变化及其与脉压、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脉压〉60mmHg组和脉压指数〉0.45组上述肾功能指标中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脉压≤60mmHg组和脉压指数≤0.45组;偏相关分析显示,尿微量白蛋白与收缩压(r=0.305,P〈0.05)、脉压(r=0.402,P〈0.01)和脉压指数(r=0.689,P〈0.01)呈正相关。结论脉压指数能更灵敏的反映肾脏早期损害,是肾脏早期损害的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关系,以期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75岁)210例按24h动态脉压(24h PP)≤40mmHg、41~55mm Hg、56~70mm Hg、>70mmHg分为Ⅰ、Ⅱ、Ⅲ、Ⅳ组(50例、55例、55例、50例)。测量各组24h PP、尿mAlb,比较各组的尿mAlb检测值及其阳性率。结果Ⅰ组与Ⅱ组尿mAlb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与Ⅳ组随24h PP的增高,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及尿mAlb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不仅要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在理想的范围,而且还能降低动态脉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分析,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AU)在早期发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意义。方法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80例作为高血压组,及同时期健康体检人群1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进行mALB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MAU检出率38.9%, mALB检测结果(39.7±17.6)mg/L,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77.1±7.8)mg/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LB测定可作为高血压早期靶器官损害敏感指标,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早期发现,及时给予干预处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尿微量白蛋白(mAL8)是高血压病患者肾脏病变及心脑血管病变的早期重要标志,能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早期靶器官是否出现损害,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C反应蛋白(CRP)是急慢性炎症敏感但非特异的标志物之一,超敏CRP(hsCRP)在高血压患者血管壁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事件中亦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24 h尿mALB水平与高血压分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24 h微量白蛋白尿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冠心病患者11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测定24 h尿白蛋白。将患者分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及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计算2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有无差别。结果人群平均AASI为0.62±0.17,阳性组AASI明显高于阴性组(0.75±0.18,0.55±0.17, P =0.000)。将年龄及收缩压分层后,各年龄组微量白蛋白尿与AASI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 =0.014, P =0.000, P =0.000),收缩压<160 mm Hg组微量白蛋白尿与AA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243),收缩压≥160 mm Hg组微量白蛋白尿与AA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结论伴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的冠心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英  胡昌亮  张腊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700-370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将81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替米沙坦组(A组)41例服用替米沙坦80mg,每日1次;氨氯地平组(B组)40例口服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观察两组的降压疗效及对尿微量蛋白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A组收缩压下降更明显.治疗1个月后两组尿微量白蛋白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尿微量蛋白尿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短期均能降低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但远期疗效替米沙坦降低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的作用更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450例,按照其血清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CKD A组(男性≤420μmol/L,女性≤350μmol/L)、CKD B组(男性421~520 μmol/L,女性351~440 μmol/L)、CKD C组(男性521~630μmol/L,女性441~540μmol/L)、CKD D组(男性≥631μmol/L,女性≥541μmol/L),同时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CT扫描、眼底动脉检查和超声检查对所有受试者的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各组动脉硬化同期血清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CKD D组和C组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分别为69.75%、47.12%)明显高于A组(20.87%)和B组(3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52.00%)明显高于女性(32.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16.820,P=0.000).结论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会提高其动脉硬化发生风险,对于此类患者应加强血清尿酸水平监控,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患者肾功能的改善以降低尿酸水平,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心脏及肾脏等靶器官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122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室质量指数(LVMI)及肾脏尿微量蛋白(b2-MG)。根据脉压水平分为A、B组和C组,三组进行分析,评价不同脉压水平患者靶器官的受损情况。结果三组之间内膜—中层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及肾脏尿微量蛋白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脉压增大是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动脉硬化指标的相关性,为早期防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无创性动脉硬化监测,分别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分为2组:baPWV增高组(baPWV大于年龄、性别-baPWV标准曲线)和baPWV正常组(baPWV小于年龄、性别-baPWV标准曲线),踝臂指数低值组(踝臂指数≤0.9)和踝臂指数正常组(踝臂指数>0.9),对2组患者的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 与baPWV正常组相比,baPWV增高组IMT明显增厚[股动脉(1.08±0.16)mm比(0.93±0.13)mm,P<0.01];胭动脉(1.02±0.16)mm比(90.84 ±0.11)mm,P <0.01]、PSV[股动脉(75±16) cm/s比(68±13) cm/s,P<0.05];胭动脉(50±7)mm比(56±11)mm,P<0.01]、EDV[股动脉(12.5±2.0)cm/s比(19.6±2.4) cm/s,P<0.01];胭动脉(10.1±2.0)mm比(14.9±2.7)mm,P<0.01]和搏动指数(股动脉2.3±1.3比3.6±1.5,P<0.01;胭动脉4.0±1.9比4.9±2.0,P <0.05)明显减低而阻力指数明显增大(股动脉0.82±0.23比0.73±0.18,P<0.05;胭动脉0.82±0.22比0.73 ±0.2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baPWV正常组相比,baPWV增高组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更高[91.3% (42/46)比76.2%(32/42),P<0.01],狭窄程度更重.同样,与踝臂指数正常组相比,踝臂指数低值组IMT明显增厚[股动脉(1.12±0.18) mm比(0.88 ±0.12) mm,P<0.01];胭动脉(1.10±0.17)mm比(0.80 ±0.15)mm,P<0.01]、PSV[股动脉(58±12) cm/s比(80±16) cm/s,P<0.01];胭动脉(46 ±6)mm比(60±14)mm,P<0.01]、EDV[股动脉(10.1±1.9) cm/s比(23.3 ±3.2)cm/s,P<0.01];胭动脉(9.1±2.1)mm比(16.2±3.2)mm,P<0.01]、搏动指数[股动脉2.2±1.3比3.7±1.7,P<0.01];胭动脉[3.9±2.0比5.0±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及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同龄正常人30例,其中有32例高血压患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严重,软斑较硬斑多见.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呈正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中,颈总动脉平均和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扩张性、紧张度和僵硬度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3名正常人(对照组)、76例非MS患者(非对照组)和83例MS患者(MS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彩色多功能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总动脉的收缩和舒张内径,并计算动脉的扩张性、紧张度和僵硬度,检测颈总动脉平均和最大IMT,并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颈总动脉平均和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MS组。与对照组和非MS组比较,MS患者颈总动脉扩张性、紧张度明显下降(P〈0.01);僵硬度明显升高(P〈0.01);平均及最大IMT增加(P〈0.05);平均和最大IMT分别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独立相关(P〈0.01),颈总动脉的扩张性和紧张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独立负相关(P〈0.01),颈总动脉的僵硬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独立相关(P〈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硬化加剧,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独立相关,提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徐骏  钱才风 《淮海医药》2008,26(6):495-49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和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转铁蛋白(TRF)、1ɑ-微球蛋白(α1-MG)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 正常对照组30例,2型糖尿病组61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尿蛋白正常组29例,微量蛋白尿组17例,临床蛋白尿组15例,测定Hs-CRP,TRF,α1-MG浓度。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正常组血清Hs-CRP、尿TRF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尿α1-MG无明显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血清Hs-CRP,TRF,α1-MG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临床蛋白尿组升高更显著。结论 血清Hs-CRP,尿TRF,α1-MG浓度与糖尿病肾病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肥胖高血压病患者瘦素水平与代谢紊乱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学  王绍欣 《中国医药》2008,3(3):137-138
目的探讨肥胖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肪组织中瘦素水平与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选取腹部手术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肥胖高血压痛患者(肥胖高血压组)及单纯肥胖患者(单纯肥胖组)各24例,测定血压、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以及血清和大网膜脂肪组织瘦素水平。结果肥胖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瘦素、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单纯肥胖组(P〈0.01),血清胰岛素敏感指数、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单纯肥胖组(P〈0.01)。肥胖高血压组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瘦素水平与单纯肥胖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瘦素与性别、体质指数、腰臀比、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呈显著正相关。脂肪组织瘦素水平与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肥胖程度、血压、胰岛素抵抗存在相关性;脂肪组织瘦素水平与血清瘦素水平、肥胖高血压患者的代谢紊乱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服用辛伐他汀20mg/晚,对照组行其他非辛伐他汀药物治疗,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P<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稳定和消退粥样斑块,调脂疗效确切,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动态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内-中膜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我院高血压患者78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并比较分析其结果。结果 AASI与颈动脉IMT呈明显正相关(r=0.669,P〈0.05)。结论 AASI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相关关系。IMT越增厚,AASI越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超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93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观察组,同期93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彩超检查资料。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62.37%,高于对照组的19.35%,该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平均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较为准确的反映颈动脉损害情况,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