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刺激骶棘肌对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使用痉挛治疗仪交替刺激12例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的左右侧骶棘肌,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下肢Arworth评级、内收肌角和双侧足背屈角变化。结果12例患儿治疗后Ashworth分级42%进步2级,42%进步1级,两例无进步。内收肌角(t=5.009)、左足背屈角(t=4.95)、右足背屈角(t=4.75)治疗后均有改善(P均<0.1)。结论刺激骶棘肌可降低下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6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胭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进行测量.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内收肌、胭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评分[(2.75±0.52)分、(1.93±0.47)分、(2.89±1.32)分]低于对照组[(3.04±0.34)分、(2.31 ±0.55)分、(3.58±1.63)分](均P <0.05).2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均大于组内治疗前(均P<0.05),治疗组内收肌角、胭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99.82±20.30)°、(131.07±12.05)°、(79.46±6.57)°]均大于对照组[(90.96±17.83)°、(123.46±14.41)°、(83.85±10.13)°](均P<0.05).结论 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可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痉挛肌治疗仪配合运动治疗痉挛型瘫痪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痉挛肌治疗仪配合运动疗法等在小儿痉挛型瘫痪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90例痉挛型瘫痪患儿在进行运动疗法等治疗的同时予以痉挛肌治疗,治疗开始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测肌张力变化,关节量角器法测定手掌屈角、足背屈角、股角。结果治疗后,所有痉挛型瘫痪患儿肌痉挛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降低到1级左右,且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手掌屈角、足背屈角分别改善至(78.23±3.69)°、(78.17±2.94)°,股角扩大至(73.56±1.05)°(t=22.84,28.81,22.29,P均<0.01)。结论痉挛肌治疗仪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瘫痪,可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平衡及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级别为Ⅲ或Ⅳ级肌张力低下型的脑瘫患儿20例.按照年龄、性别及GMFCS级别等配对后随机分为试验组(肌内效贴+常规运动疗法)和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每组各10例.肌内效贴单次贴扎维持1d,5次/周,常规运动疗法40min/次,5次/周,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项量表)、坐位平衡功能(SAS)及肌张力(跟耳试验、足背屈角、股角)等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并预防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GMFM-Ⅱ区)、坐位平衡(SAS)及肌张力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跟耳试验及坐位平衡的改善,试验组(跟耳试验左56.67±4.03,跟耳试验右61.00±6.16,SAS评分17.33±1.89)疗效优于对照组(跟耳试验左52.67±3.39,跟耳试验右51.33±4.19,SAS评分13.33±2.05),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粗大运动功能(GMFM-Ⅱ区)、足背屈角及股角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坐位平衡和躯干肌张力情况,提高患儿坐位的姿势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2组均给予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推拿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天,共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进行测量,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和观察。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评分[(1.79±0.54)、(1.00±0.60)和(2.29±1.7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82±0.53)、(1.15±0.44)和(2.52±1.89)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的角度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97.06±19.03)°、(53.38±12.54)°、(8.38±9.11)°]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98.94±21.42 )°、(56.52±12.90 )°、( 5.30±14.3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总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总分(138.18±54.86)大于对照组治疗后(112.21±62.44),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物理治疗结合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物理治疗,实验组进行物理治疗结合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儿肌张力进行评级,并对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以评定肌张力的改变情况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肌张力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均较对照组增大,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P<0.01)。结论:应用物理治疗结合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明显降低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内收肌角度,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 D区、E区分值。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并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肌张力水平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98例为2001-01/2002-08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所有患者年龄40~70岁,为第1次临床发病,病程在7d之内,均有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但无意识障碍。根据入院时肌张力情况将98例患者分为3组:低肌张力组(n=28),修订Ashworth肌张力0级及0级以下;轻度肌张力增高组(n=50),修订Ashworth分型中1^-及1^+型;明显肌张力增高组(n=20),修订Ashwoah分型中的2,3和4级。3组进行相同的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至发病后1个月。在患者入院时、发病后1,2个月时进行3次功能测评,评定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98例患者均完成了前2次测试,3个月时49例患者[50%(49/98)低肌张力组18例、轻度肌张力增高组16例、明显肌张力增高组15例]完成了3次测评。①入院时3组两项评分无差异。发病后1个月时轻度肌张力增高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较低肌张力组和明显肌张力增高组降低[(7.16&;#177;3.12),(14.34&;#177;3.02),(10,32&;#177;2.56)];Barthel指数较低肌张力组和明显肌张力增高组明显增高[(73.16&;#177;10.22),(46.25&;#177;8.62),(57.58&;#177;9.14)]。②发病后2个月时轻度肌张力增高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仍较低肌张力组和明显肌张力增高组降低[(5.82&;#177;3.14),(9.12&;#177;2.34),(9.04&;#177;2.12)],Barthel指数较低肌张力组和明显肌张力增高组增高[(88.22&;#177;3.10),(68.06&;#177;8.54).(71.54&;#177;7.82)],但后两组间无差异。结论:轻度肌张力增高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其远期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比明显高张力患者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痉挛性脑瘫患儿脑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8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观察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每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脑电功率水平、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脑θ波值及θ/β波值均显著降低,β波值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脑功能,降低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10.
乙哌立松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乙哌立松对脑血管疾病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血管意外后早期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乙哌立松50mg,3次/d,总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在第2,4周时的Ashworth评分和Brunstrum分级。结果:Ashworth评分显示两组在服药前上下肢肌张力高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42,P&;gt;0.05),治疗后2周,两组上下肢肌张力改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0.42,P&;lt;0.01),4周后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49,P&;lt;0.01)。Brunstrum分级显示两组治疗前运动障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24,P&;gt;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运动障碍明显好转(X^2=21.87,P&;lt;0.01),治疗后4周,治疗组1级1例,2级3例,3级9例,4级10例,5级5例,6级2例;对照组1级1例,2级5例,3级13例。4级7例,5级4例,两组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50,P&;lt;0.01)。结论:乙哌立松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痉挛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个体情景训练对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82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个体情景训练。采用Breg平衡量表(BBS)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平衡能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对粗大运动功能,采用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对发育状况进行评分,以及下肢关节活动度评估。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BBS及GMFM评分均较干预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应人能、言语能、应物能、动作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足背屈曲、腘窝角、内收肌角度数均较干预前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个体情景训练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实施干预,可有效改善其下肢肌张力及发育状况,提升平衡...  相似文献   

12.
邵磊  张明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2022,37(10):588-591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三级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影响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脑卒中后三级康复干预对肌张力转归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脑卒中康复训练和功能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0例发病3周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康复组。采用改良Ashworth进行肌张力评定.Brunnstrom分级评定肢体功能恢复,分别在入组时、病程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评定。结果:①肌张力变化:入组时,康复组肌张力改良Ashworth 0级的上肢、下肢在病程1个月时分别有69.2%、90.5%升高到1或以上;但随病程延长至3、6个月时,呈现为向0级转归的趋势,至病程6个月时,上下肢肌张力1级或以上的比例分别降低到38.4%.42.9%;对照组在整个病程中由0级转归为1级或以上的比例呈持续增加趋势,至病程6个月时.上下肢分别升高到81.5%和90.5%。肌张力1级或以上的上肢、下肢在整个病程中向0级转归的比例持续增高.病程6个月时,上、下肢分别有64.3%和68.4%转归为0级。②肢体功能:康复组上、下肢Brunnstrom分级随病程延长不断提高(P〈0.05),而对照组仅在病程1个月时有所提高,至病程3个月和6个月时,无明显提高(P〉0.05);并且康复组病程在3、6个月时.较对照组相应病程明显增加(P〈0.05)。结论:三级康复干预的早期有助于诱发软瘫肌肉张力出现,持续康复干预则抑制肌张力增高.促使高肌张力转归为正常;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采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BTX-A,肌肉选择腓肠肌、比目鱼肌和内收肌群,剂量为每次3-4U/kg,术后结合康复治疗。结果:经BTX-A注射后,被动运动中足背屈角、腘窝角和内收肌角的活动范围有显著增加,随意运动中足背屈角活动范围有显著性扩大。用改良Ashworth测评肌张力有明显降低。开始起效时间平均34.2±16.01h,疗效持续时间平均16.8±4.13周。副作用有注射点疼痛。结论:应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BTX-A治疗痉挛型脑瘫有定位性较准确,解痉见效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乌梅、芫花、巴豆对豚鼠胆囊肌条运动的影响。方法:用8个灌流肌槽同时记录实验动物胆囊肌条的自发收缩活动。结果:①低浓度的乌梅对胆囊肌条的收缩活动具有抑制作用(P&;lt;0.01,t=3.918),而高浓度的乌梅对胆囊肌条张力的影响则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双向性反应(P&;lt;0.05,t=2.297)。普萘洛尔、吲哚美辛、雷尼替丁、六烃季胺、L-NNA均末阻断乌梅对肌条的作用(P&;gt;0.05)。②芫花和巴豆均可增高离体胆囊肌条的张力(P&;lt;0.01,t=16;t=11.79)、加快收缩频率(P&;lt;0.01,t=5.47;t=4.00)、减小收缩波平均振幅(P&;lt;0.01,t=12.37;t=10.5)。③酚妥拉明、苯海拉明、吲哚美辛可部分阻断芫花和巴豆对胆囊肌条的作用。另外,六烃季胺可部分阻断巴豆的作用。结论:①乌梅对豚鼠胆囊肌条的作用可能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②芫花和巴豆对胆囊肌条的作用与肾上腺能α受体、组胺H1受体、前列腺素合成酶有关。而巴豆还与胆碱能N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痉挛型双瘫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的变化。方法 5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于小腿三头肌注射BTX-A,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sEMG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小腿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降低,测试足背屈角减小。结论 sEMG可以客观评价BTX-A注射后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张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尖足三针"针刺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本科就诊的120例1~6岁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尖足三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足背屈角、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的B、C、D、E四个能区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治疗前(t4.325,P0.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t2.711,P0.01);观察组足背屈角显著减小(t=17.627,P0.001),且显著小于对照组(t=15.416,P0.001)。观察组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跖屈、被动背屈时腓肠肌RMS均明显改善(t≥3.058,P0.01),被动背屈时腓肠肌RMS优于对照组(t=-2.199,P0.05)。结论尖足三针针刺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腓肠肌肌张力,且不降低腓肠肌肌力,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足背屈能力,促进患儿获得站位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093-4095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联合康复治疗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患儿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仅接受常规脑循环、推拿等康复疗法,观察组患儿则接受神经肌电促通仪联合康复治疗,记录两组患儿关节被动活动度、肌张力及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变化情况,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腓肠肌肌张力分级降低至1.2±0.1级,足背屈角缩小至71.2±1.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提升至70.5±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神经肌电促通仪联合康复训练方案,可有效重建患儿神经网络,强化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性瘫痪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并与未进行康复的患儿进行比较。 方法:选择2003-10/2005-1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60例,均进行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术后根据监护人意愿分为两组(n=30):①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②康复组执行预先拟定的综合康复治疗,采用Bobath技术,以一对一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一两次,20-30min/次;同时进行体针和头针治疗,隔日针1次,30d为1个疗程,间隔半个月,再进行第2个疗程。术后1年进行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及病理反射的测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应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进行评定。 结果: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改良的Barthel指数:康复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50&;#177;0.97,70.70&;#177;0.56,t=12.07,P〈0.01)。②肌力:评定了5块肌肉,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③肌张力:康复组降低比较明显,基本上降至正常,除髋内收肌外,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④关节活动度:康复组内收肌角、胭窝角、足背屈角3个角度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⑤病理反射:除跟腱反射外,其他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儿在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中受益,是患儿术后进一步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