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刺激骶棘肌对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使用痉挛治疗仪交替刺激12例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的左右侧骶棘肌,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下肢Arworth评级、内收肌角和双侧足背屈角变化。结果12例患儿治疗后Ashworth分级42%进步2级,42%进步1级,两例无进步。内收肌角(t=5.009)、左足背屈角(t=4.95)、右足背屈角(t=4.75)治疗后均有改善(P均<0.1)。结论刺激骶棘肌可降低下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2.
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肌张力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玉敏  郭广芹 《现代康复》2001,5(11):133-133
  相似文献   

3.
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各种原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都可引起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介绍治疗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剂量、代谢、副反应、适应症和禁忌症 ,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21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行骶棘肌代臀肌手术的前后治疗体会、骶棘肌代臀肌手术效果的好坏,除了高质量的手术操作外,尚需进行认真的术前准备和积极的术后康复治疗。本介绍了一种特别的保持髋关节后伸外展位的床垫,解除了术后保持髋关节后伸体位的问题,强调早期进行骶棘肌功能锻炼是增强手术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腰肌劳损是临床上常见的腰部疾病 ,骶棘肌下段损伤即是腰肌劳损的主要部分。1 局部解剖骶棘肌是一纵行肌群 ,位于脊柱棘突和肋角的沟内。起点由筋膜和肌性头两部分组成。筋膜部分和腰背筋膜后层相融合 ,肌性部分起于骶髂骨韧带和髂嵴上部 ,纤维向上 ,至肋下缘稍上 ,延展成为三柱 ,分别为髂肋肌 (外柱 )、最长肌 (中间柱 )、棘肌 (内侧柱 )。腰髂肋肌由肌的总腱向上止于下数肋角 ;胸最长肌止于腰椎的横突和副突、胸椎的横突尖及其附近的肋骨部分 ;棘肌主要为筋膜部分构成 ,约宽1cm ,扁平 ,紧附于棘突的两侧 ,起于下数棘突 ,止于上数棘突 ,…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单纯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中骶棘肌复位缝合法与传统骶棘肌游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探讨骶棘肌复位缝合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骶棘肌复位缝合法治疗)和对照组(行传统骶棘肌游离法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DI),以及患者术后48 h血红蛋白丢失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21.4±12.8)ml、(159.7±14.3)ml,血红蛋白丢失率分别为(1.4±0.6)%、(2.3±0.8)%,术后ODI评分分别为(11.6±7.3)分、(15.4±8.8)分,以上项目两组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3±1.1)d、(9.4±1.3)d,两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1±1.8)分、(2.7±1.9)分,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棘肌复位缝合法具有术后引流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ODI评分值及术后48 h血红蛋白丢失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对失用性肌萎缩肌肉肌力与肌电影响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失用性肌萎缩的动物模型,观察固定后不同时间电刺激治疗对模型鼠股四头肌肌力和诱导肌电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进行。在预备性动物建模成功的基础上,将125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5组(n=25):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24h,1,2,3周电刺激组:均采用长腿石膏固定法,使大鼠膝关节固定,各组分别在固定后24h内,1,2,3周时进行电刺激治疗。电刺激采用T90-Ⅱ电脑电刺激肌肉力量训练器,波形为方波,电流强度为5mA,刺激时间为10min/d,隔天进行。分别于实验前和固定后1,2,3,4周各周末采集股四头肌肌力、诱导肌电图放电水平。 结果:1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放电水平:正常对照组的在4周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组均从第2周发生显著下降,至第4周,24h,1,2,3周电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1.26%,34.65%,45.67%,和55、12%,实施电刺激越早,降低幅度越小。②肌力:正常对照组的在4周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组均从第2周发生显著下降,至第4周,24h,1,2,3周电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8、97%,53、10%,61.38%,和达66、90%,实施电刺激越早,降低幅度越小。 结论:①大鼠的肌力和肌电图放电水平会随固定时间延长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且下降的幅度随固定时间延长而加大。②电刺激并不能完全防止肌力和肌电图放电水平的下降,但可以有效缓解下降的速率。③在固定后电刺激治疗实施得越早,肌肉功能降低的速率越慢,降低的幅度越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效经穴激活治疗仪对脑损伤患者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住院脑损伤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多效经穴激活治疗仪进行治疗,药物对照组服用巴氯芬,空白对照组不使用任何干预方法,三组均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对患者采用快速肌张力测量仪及改良Ashworth量表进行评定,治疗30 d后再次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三组治疗前后肌张力障碍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对比显示治疗后三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地减轻,其中以配合多效经穴激活治疗仪组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胫前肌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设计选择28例偏瘫足下垂患者进行EMG-Tiggered-MES,刺激强度为30-60mA,频率为20-30Hz。治疗后即刻观察胫前肌10次最大用力收缩时体表肌电变化。另从本组28例患者中选出20例病情较相似的病 并分成2组,9例 接受EMG-Triggered-EMS,11例接受功能性电刺激(FES)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人均参加常规康复训练,然后测定治疗7-20次后胫前肌收缩时体表最大肌电值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功能性电刺激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每项技术治疗30min,每日1次,每周5d,共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患者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10s踝足屈伸运动(AFEM)、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过程中,4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治疗前,4组患者AROM、10s AFEM、10m MWS、FMA下肢部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4组患者AROM、10s AFEM、10m MWS、FMA下肢部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肌电生物反馈组AROM[(11.6±4.3)°]、10s AFEM[(12.6±4.0)次]、10m MWS[(0.8±0.4)m/s]、FMA下肢部分[(22.6±4.0)分]恢复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功能性电刺激组治疗后AROM[(12.9±4.1)°]、10s AFEM[(13.7±4.2)次]、10m MWS[(0.9±0.4)m/s]、FMA下肢部分[(26.2±4.0)分]恢复显著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与功能性电刺激组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AROM[(14.2±5.5)°]、10s AFEM[(14.1±3.7)次]、10m MWS[(1.0±0.5)m/s]、FMA下肢部分[(29.0±5.1)分]恢复较为优异(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肌电触发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分为肌电触发电刺激疗法组(肌电触发组)19例,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组21例(NMES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01);与NMES组比较,肌电触发组各项评分均有提高(P<0.05)。结论肌电触发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疗效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康复疗效及脑网络机制研究。方法 选取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tDCS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表Barthel指数(B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评估患者治疗情况并分析该治疗方案对患者脑网络机制的治疗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5.6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0、1.13、0.12,P均>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38、35.46、2.73,P均<0.05)。结论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行tDCS能明显降低患者肢体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还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部分脑网络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头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20年3月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共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施加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头针疗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积分(肢体不遂、肢体强急、肢体麻木)、下肢肌张力水平及肌痉挛程度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下肢肌张力水平及下肢肌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可显著缓解患者偏瘫症状,降低患者下肢肌张力,对下肢肌痉挛状态改善产生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大鼠失用性肌萎缩的动物模型,观察固定后不同时间电刺激治疗对模型鼠股四头肌肌力和诱导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进行。在预备性动物建模成功的基础上,将125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5组(n=25):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24h,1,2,3周电刺激组:均采用长腿石膏固定法,使大鼠膝关节固定,各组分别在固定后24h内,1,2,3周时进行电刺激治疗。电刺激采用T90-Ⅱ电脑电刺激肌肉力量训练器,波形为方波,电流强度为5mA,刺激时间为10min/d,隔天进行。分别于实验前和固定后1,2,3,4周各周末采集股四头肌肌力、诱导肌电图放电水平。结果:1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放电水平:正常对照组的在4周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组均从第2周发生显著下降,至第4周,24h,1,2,3周电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1.26%,34.65%,45.67%,和55.12%,实施电刺激越早,降低幅度越小。②肌力:正常对照组的在4周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组均从第2周发生显著下降,至第4周,24h,1,2,3周电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8.97%,53.10%,61.38%,和达66.90%,实施电刺激越早,降低幅度越小。结论:①大鼠的肌力和肌电图放电水平会随固定时间延长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且下降的幅度随固定时间延长而加大。②电刺激并不能完全防止肌力和肌电图放电水平的下降,但可以有效缓解下降的速率。③在固定后电刺激治疗实施得越早,肌肉功能降低的速率越慢,降低的幅度越小。  相似文献   

15.
A型肉毒毒素加中频电刺激对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性脑卒中导致的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常见而又难治的后遗症。1980年,Scott将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A)用于治疗斜视成功,此后逐渐发展到应用于治疗肌肉痉挛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近年来。作者进行了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加中频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早期康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脑卒中患者病情重,致残率高,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诱发及缓解患肢肌张力,有利于诱发随意运动,提高患者自理能力。综合分析我科2001-2006年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肌电触发电刺激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肌电触发电刺激组加以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在患者入组时和治疗2个月时分别测定腕背屈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并用Fugl-Meyer评定法(FMA)评定患侧上肢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肌电触发电刺激组治疗后的AROM和FMA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8.
养阴通督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养阴通督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作用。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5例采用养阴通督针刺法,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针刺法,平均2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评定疗效。结果:2组间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养阴通督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显著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9.
腰椎后路术后骶棘肌损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阐明常规腰椎后入路手术导致骶棘肌的功能紊成与后期残留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随访3组人群,包括初次腰椎后路手术患者12例,再次腰椎后路手术患者7例和正常健康人20例,采用EMG、Cybex肌力测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骶棘肌的功能状态态,临床功能评价采用改良的WHO-OH评分法,结果:肌电图测试结果显示,再次手术组患者的腰背伸肌肌电活动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Cybex等速肌力测试表明,再次手术组患者的腰背伸肌力显著弱于正常对照组和初次手术组;棘肌的组织学检查显示,在各种染色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性,坏死和修复反应以及骶棘肌的失神经支配现象,电镜与光镜表现相呼应,按WHO--OH评分,初次手术组多属轻或中度损害,而再次手术组则多为中度或较严重病损,结论:由EMG和Cybex等速肌力测试所反映的骶棘肌功能状态与其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骶棘肌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可能是引起腰椎后路术后失败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 40例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肌张力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正规驱铜治疗、改善肌张力药物治疗及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用改良Ashworth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够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