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春 《当代医学》2022,28(2):64-66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2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组间具有可比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予以替诺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结果治疗后,两组AST、ALT、TBiI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ALB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恩替卡韦治疗,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提高HBV 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干扰素Ⅸ一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单用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给予干扰素仅一2b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6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复常率、HBeAg和HBV—DNA转阴率及HBeAg/,HBeAb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d一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可提高患者ALT复常率、HBeAg和HBV—DNA转阴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陆德云  覃岭  张雪莲  王静 《四川医学》2011,32(9):1385-1387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78例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入ADV+LAM联合组(A组)40例,予ADV 10mg/d+LAM 100 mg/d;ADV组(B组)38例,予ADV 10mg/d。观察24周和48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和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A组在治疗24周和48周HBV DNA转阴率,均高于同期B组HBV DNA转阴率(60.0%vs 34.2%,P〈0.05)(、77.5%vs 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24周和48周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加用或换用阿德福韦酯均可取得一定疗效。加用较换用阿德福韦酯能更好地抑制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  相似文献   

4.
用解毒护肝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月后.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转阴的45例乙肝患者进行两年追访并与复肝康治疗组对照,结果发现:解毒护肝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恢复肝功能、清除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方面,具有疗效稳定持久,复发率低等特点;且同期比较,肝功异常复发率、HbeAg与HBV-DNA复转阳单,均显著低于复肝康冲剂治疗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胸腺肽α1(Tα1)与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4例CHB病人随机分为A、B2组。A组给予胸肽α1 1.6 毫克皮下注射, 每周2次,疗程6月,B组给予干扰素-α1b 300万单位肌注,每天1次,14天后改为300万单位肌注,隔日1次,疗程6月,ALT复常率及HBV-M转阴率为考核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ALT复常率HBsAg,HBeAg与HBV DNA转阴率在2组间无显差异(P>0.05)。停药后随访1年,A组ALT复常率,HBeAg与HBV DNA转阴率均显高于B组(P<0.05),2组HBsAg转阴率无显差异(P>0.05)。A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结论:胸腺肽α1治疗CHB的远期疗效优于干扰素-α1b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失败后,序贯阿德福韦酯再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同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9例,分为序贯组26例和初治组33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HBeAg定量,对2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定量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于3、6、9、12个月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血清HBeAg、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定量检测序贯组3、6、9.12个月时均明显低于初治组(P均<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失败后,序贯阿德福书酯治疗比初始即选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可明显降低HBeAg定量值,也有助于增加HBeAg与HBV DNA转阴率.  相似文献   

7.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肝功能、乙肝血清标记物、细胞免疫功能等变化。并与干扰素治疗的39例和一般护肝、退黄治疗的26例(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苦参素组胆红素复常率96.2%,ALT复常率88.5%,AST复常率80.8%,HBeAg阴转率46.2%,抗HBeAg阳转率53.8%,HBV-DNA阴转率55.8%。其疗效和干扰素组基本接近(P>0.05),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未见明显变化。提示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35例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LAM耐药的CHB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采用LAM联合ADV治疗单纯采用ADV治疗,疗程48周。对比两组HBV DNA、HBeAg转阴和ALT复常率。结果:观察组HBV DNA转阴率为71.43%、HBeAg转阴率为51.42%和ALT复常率为88.5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LAM耐药的CHB,LAM联合ADV治疗可以提高HBeAg阴转率、快速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恢复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琪 《吉林医学》2023,(1):157-160
目的:恩替卡韦及替诺福韦酯初始治疗高病毒载量(HVL)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疗效分析。方法:选取88例HVL HBeAg阳性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4),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联合替诺福韦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治疗前后血清ALT水平、血清HBV DNA水平,治疗前后肾功能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w,两组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w,两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w、48 w,两组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ALT水平、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长期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56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两组各28例,治疗组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对照组予普通干扰素5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48周。在治疗24、48周和随访48周时观察两组的HBV DNA应答率、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结果治疗24周时,两组HBV DNA应答率、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差异不明显;治疗48周和随访48周时,治疗组HBV DNA应答率、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且保持持久性应答。  相似文献   

11.
吕红 《河北医学》2005,11(3):240-242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微卡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126 例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 63 例,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HbeAg、及 HBVDNA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肝功复常率、HbeAg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素联合微卡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协同作用,它能提高细胞免疫应答能力,促进 HbeAg及 HBVD- NA的阴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复制指标(HBVDNA)与乙肝标志物及肝功能关系。方法对1546例乙肝患者分别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载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HBV-M,并同步检测肝功能。首先按HBV-M结果分组探讨与HBVDNA载量关系,再按HBVDNA载量高低分组探讨病毒载量与肝功能关系。结果大三阳组HBVDNA载量及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ALT水平随HBVDNA病毒载量升高而升高,AST水平在无病毒载量与有病毒载量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不随病毒载量的升高而升高,CHE水平与病毒载量高低无关。结论 HBeAg与HBVDNA载量关系密切,HBeAg阴转不表示病毒停止复制,HBVDNA可反映HBV在外周血的复制情况,并不能反映肝脏损伤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李敏  曹利  吴引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12):1378-1379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血清中HBeAg/HBeAb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同时采用微粒子发光反应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VB)标志物,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HBeAg+/HBeAb-组的HBVDNA含量为6.70±1.62拷贝/mL,显著高于HBeAg-/HBeAb+组3.42±2.19拷贝/mL,两组相比P<0.01。而谷丙转氨酶(ALT)正常组与异常组的HBV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别间ALT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eAg与HBVDNA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定量检测HBVDNA更能正确地反映HBV的复制程度;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ALT的水平与HBVDNA的含量以及HBeAg/HBeAb的阳性与否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α1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应用α1b干扰素50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日1次,2周后改为隔日1次,苦参素胶囊200mg,每日3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44例,应用苦参素胶囊200mg,每日3次,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的肝功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HBV DNA阴转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肝功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3.18%、63.64%、70.45%和86.36%、13.64%、11.36%。结论α1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有较好的疗效,其HBeAg阴转率及HBV DNA阴转率均明显优于单用苦参素组,但因本组例数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扶正祛邪饮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重点观察HBeAg血清转换指标。[方法]将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联合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替比夫定片,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前6个月给予扶正祛邪饮。两组替比夫定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项目有临床症状、肝功能、HBVDNA、HBeAg及HBeAg/抗-HBe血清转换。[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ALT、AST、TBil、HBeAg转阴、HBeAg/抗-HBe血清转换、HBVDNA转阴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之间比较,联合组在ALT水平、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等早期应答方面要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治疗到12月时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虽然高于单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祛邪饮联合替比夫定片治疗CHB的早期疗效明显,肝功能恢复较快,且能促进HBeAg转阴和HB eAg/抗-HBe血清转换提前应答,可作为CHB治疗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化湿解毒清膏治疗乙型肝炎的病毒学及血清免疫学应答情况,探讨中医化湿解毒法抗乙肝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乙型肝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进入相应组别。治疗组患者给予化湿解毒清膏,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片,总疗程52周。所有患者于疗程第12、24、52周及停药后24周分别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免疫标志物(HBVM)、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治疗52周,治疗组HBeAg/抗-HBe转换率明显好于对照组(0.383/0.191、χ2值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24周,治疗组HBeAg/抗-HBe持久转换率、HBVDNA持久阴转率分别为96.8%和86.7%,对照组则为64.3%和58.06%,χ2值分别为8.81和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化湿解毒清膏具有肯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其抑制HBVDNA复制一年期间,效果相当于拉米夫定,而促HBeAg/抗HBe转换,以及减轻耐药复发、维持持久答应方面,效果明显好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7.
赵蕊  吴云海 《中国热带医学》2013,(12):1530-1531,1555
目的回顾分析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96周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与0,4、12、24、48、72、96周的临床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恩替卡韦用药4、12、24、48、72、96周时HBVDNA在检测阴性的比率为32.5%、80.O%、90.O%、95.0%、100.O%、100.0%。e抗原阴转率于24、48、72、96周分别为18.7%、31.2%、43.7%、43.75%,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于48、72、96周分别为12.5%、12.5%、18.7%。ALT、AST、TBiL、ALB、PTA(凝血酶原活动度)复常率96周时分别为100.0%、85.0%、27.5%、100.0%、92.5%。96周时从C级变为A级、B级比例(%):低病毒载量组相对Child—pugh评分改善明显,两者有统计学意义。96周时合并症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上消化道出血88.0%,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100.0%,肝性脑病80.0%。应用恩替卡韦安全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衰竭患者能迅速地抑制HBVDNA复制,而且因为无耐药的发生,改善肝功能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肝硬化合并症,并且药物安全性得到验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恩替卡韦初治慢性乙肝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敏基 《河北医学》2010,16(3):293-29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1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均未接受过核苷类芗药物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樗标志物及HBVDNA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2周、4周、12周、24周、48周、96周时转氨酶复常率分别为:14.76%、75.24%、92.38%、96.19、99.05%、95.24%、98.57%。疗程结束时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6.83%及21.95%,HBVDNA降到检测线以下分别为:7.62%、38.57%、52.86%、75.24%、95.24%、98.57%。结论: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及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及肝癌等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李明华 《当代医学》2010,16(31):142-143
目的探讨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免疫机制。方法选择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异常,但小于正常值2倍;HBeAg(+);血清HBVDNA〉105copies/mL。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9例单纯予以常规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61例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加用苦参素胶囊200mg/d,3次/d。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在用药后ALT情况、乙肝病毒e抗原(HBeAg)、HBeAg/抗HBe血清转换、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对T细胞亚群有调节作用,能使CD4+上升,CD8+下降,CD4+/CD8+上升,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素胶囊可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具有抗HBV作用。可应用于临床上尚未达到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指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ALT异常,但小于正常值2倍;HBeAg(+);血清HBVDNA〉105copies/mL)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苦参素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HBsAg、HBeAg、HBV DNA持续阳性半年以上,HBVDNA≥1.0×10^5copies/ml,ALT大于正常上限2倍以上.TBil升高小于正常上限3倍的CHB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阿德福书酯胶囊10mg,1次/d,口服。治疗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苦参素胶囊0.3,3次/d,口服。两组对症治疗措施相似,均不用其他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肝纤维化制剂,疗程共9个月。观察肝功能(ALT、TBil)、乙肝病毒指标(HBsAg、HBeAg、HBV DNA)及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乙肝病毒指标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指标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苦参素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在肝功能复常、乙肝病毒指标阴转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