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常 《心电学杂志》1990,9(4):244-245
患者男性,48岁,临床诊断:肺心病。1985年3月17日心电图(附图)见:P波呈逆行性,Ⅱ、Ⅲ导联为负波,P’-P’间期0.96—1.00s,心房率60—62次/min。R-R间期节律不匀齐,大多数为0.80s,心室率75/min。此种QRS图形和时限均在正常范围,因其前无相关直立的P波,故为交界性心律(非阵发性心动过速)。逆P’与QRS波群多数无关,表明是发生部位不同的两种交界性心律。部分逆P’在QRS波群之后超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附图)示:窦性心律,77次/min,可见提前发生的P′-QRS-T波群,P′波形态与基本波形略异,QRS波群呈室上性型,偶联间期相等,代偿间歇不完全,为房性期前收缩。期前收缩后连续3—4次QRS波群呈室上性型,其前无相关P′波,频率71次/min,较窦性心律稍慢,为加速性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QRS′波群前可见无关的窦性P波,P-R′〈0.12s,且不固定,QRS′波群与窦性P波形成干扰性房室分离。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致加速性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与窦性P波形成干扰性房室分离。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59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图(aVF 为连续记录)可见缓慢的交界区逸搏心律,QRS 波前无 P 波,其后可见逆行 P~-波,R-P′为0.28s,恒定不变,因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故 QRS 时限达0.12s。逸搏伴1∶1逆向性传导,P~-深倒达0.4mV,似肺型 P 波的镜像倒影。交界性逸搏在逆传心房同时,有部分在逆行传导过程中又沿另一条房室径路折返至心室,形成交界性反复心搏,如 aVF 导联 R_(2,6)和 R_8及Ⅱ导联 R_(3,5)均为折返的 QRS 波,R-R′为0.50s;aVF R_6及 V_6 R_2前可见直立 P 波,P-R>0.12s,属心室夺获。窦性 P 波形态正常,患者又无右房肥大的依据,深倒 P~-符合逆向性右房内差异传导的心电图表现。本例心电图诊断:(1)窦性静止,偶见窦性搏动,(2)交界区逸搏心律伴反复心律及逆向性右房内差异传导,(3)不完全性房室分离,可见心室夺获,(4)完全性右束支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7岁。临床诊断为高血压病,以往心电图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是入院时首次心电图。图示Ⅱ、V_1、V_2导联为同次记录,Ⅱ导联两行为连续记录。图中可见多数P波规则出现,为窦性心律,P-P间距0.72s,心率83次/min,P-P间期固定为0.19s,QRS形态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时间0.12s。全图仅于V_2导联可见提前出现的交界性早搏(R_2),QRS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5岁。临床诊断:心律失常。心电图描记为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70 s。P-R间期0.16 s,QRS波群时限形态正常,在Ⅱ、V_5导联可见延迟出现的同窦性下传形态相同的QRS波群,长间歇为0.80 s,比窦性下传的QRS波群间歇长0.10 s,酷似交界性逸搏。紧跟其后的QRS波群R-R间期0.54s,P-R间期0.24 s,酷似早搏。仔细观察长间歇前的T波形态变异高耸,T波里面隐藏有P′波,与其后的R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16岁。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图1)示:图为V1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缓慢的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逆行P-波。QRS波群时限0.10s,形态正常。其后均可见一直立的逆行P-波,R-P-间期0.26s,每个P-波后均有一形态各异、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为室性早搏(PVS)。R-R′间距为0.59~0.62s,偶联间期相图1等。QRS波群呈4种形态,时限0.14~0.16s不等。各种形态的R波后均无逆行P-波。除上、下行R3前的逸搏间期分别为2.03s及1.92s外,余均为1.85s,故4种形态的QRS波群与其前的逸搏周期无关。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停搏;②过缓性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逆行P-波;③多形性PVS二联律。讨论逸搏周期>1.50s的房室交接性自主心律称为过缓性逸搏心律,为交接性自律性低于自身40~60次/分的固有频率。当窦房结、心房、心室起搏点的自律性也显著低下或消失,或存在高度~三度传出阻滞时,则自律性已经低下的交接区被动发放缓慢的冲动,以维持心室的搏动。心电图上常表现为过缓的单一的交接性节律,多有R-R间距不规则。本例第一个交接性逸搏的R波后均有一逆行P-波,其后又紧随一宽大畸...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心电图(附图)上行为Ⅱ导联,下行为aVF导联,两行情况类似,仅下行发生了1次室性早搏(R_9)除此之外,其余QRS波前均有逆行P~-波,P~-R间期均约0.10s,说明系交界性心搏,但其RR间期不等,却又颇有规律,由长变短后又突然更长,符合交界性心律伴文氏型传出阻滞,经测算其周期约0.66s,折合频率约91次/min,频度属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70岁.因反复心悸、气促10余年,加重4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图1)可见P波呈两种形态:一种为直立的窦性P波,P-P间期0.75s,心率80次/min,另一种为提前出现的倒置P′波,P-P′间期不等,P′-P′间期分别为2.24、2.14、2.16及6.61s,它们之间存在最大公约数(1.09± 0.03s),因此考虑为房性并行心律.两种形态的P波及P′波后均未继以QRS波群,P或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心房由窦房结及心房起搏点所控制,心室由心室起搏点所控制,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1次/min.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并行心律,室性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9.
预激综合征致窦性P波短暂显示不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序  邓尚廉 《心电学杂志》1998,17(4):243-243
患者男,32岁。因阵发性心悸2年,反复晕厥1年,近1月发作频繁而入院。体检:心界不大,心率82次/min,心律齐,心尖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心动描记术显示正常。入院时心电图示多导联QRS波群宽大畸形,前后未见明确P波,V_1导联(附图上)的第1、2、8—11个QRS波群呈R型,时间0.16s,前无窦性P波,T波倒置;第4—6个QRS波群呈Rs型,时间0.12s,其前可见窦性P波,P-R间期0.11s,见S波,T波直立;第3、7个QRS波群虽呈R型,时间0.14s,但其前见窦性P波,P-R间期为0.06s,见6波,T波倒置,P-J间期均为0.22s。入院后24h动态心电图(中行)似上行,但P-R间期与QRS时间  相似文献   

10.
黄凤姣 《心电学杂志》1998,17(4):223-224
患者男,78岁。因心前区不适2天就诊。体检:R42次/min,BP15/9kPa(110/70mmHg),心律不齐,未闻心脏杂音。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附图)示:基本节律为窦性,P-P间期约0。64s,P-R间期0.14s,QRS波群呈室上性型。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房室传导比例为2∶1,可见前无P波的交接区逸搏,逸搏周期为1.50s。第1个P-QRS波群后有逆行P波,其P-R间期0.14s,R-P~-间期0.26s,为完全性窦性反复搏动,反复时间0.40s。有的P波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55岁。因心悸、胸痛来我院就诊。体检:心率83次/min,心律不齐,可闻频繁早搏。X 线胸片未见异常改变。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增宽,弹性减退。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电图(附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心律,可见提早出现的室上性 QRS波群,形态与窦性 QRS 略异、其前 P′波倒置、P′-R 间期0.09s,考虑异位起搏点位于房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诊断 患者女性,24岁。病毒性心肌炎。附图Ⅱ导联,窦性心律,频率约83次/min。QRS波群每三个构成一组有规律地出现,每组第一个QRS为窦性P地下传的心室波,形态正常,第二个为间位性交界区早搏,联律间期恒定,形态略异于窦性(第一个)QRS,为非相性室内差  相似文献   

13.
临床和心电图资料 患者男性,45岁,因头昏、心悸半年余,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来院检查。 附图为连续描记的Ⅱ导联。未见窦性P波。QRS波群呈R形,时间0.061″.频率54次/分。除上行第5及下行第4、8个QRS波群外,每个QRS波群之后均有逆行P′波。逆行P′波的RP′间期有周期性的进行性延长,如下行第1、5个QRS波群后逆行P′波的RP′间期为0.08″,第2、6个为0.16″,第3、7个为0.22″。第4、8个QRS波  相似文献   

14.
洪晓红 《心电学杂志》1997,16(2):112-113
患者男,72岁。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曾描记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前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及头昏,但无晕厥。当即描记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扩张冠状动脉、营养心肌及地塞米松等治疗,病情好转。在治疗期间检查心电图发现房室传导及束支传导情况多变。入院时V_1导联心电图(附图上)见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72s,心房率83次/min,心室率40次/min,每2个P波有1个P波下传心室,P-R间期0.12s,下传的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电图诊断: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1下传)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中见P-P规则,P-P间期0.48s,心房率125次/min;R-R间期不等,分别为1.08s、1.20s、1.40s,平均心室率49次/min,房室传导比例为2:1—3:1。QRS波群呈3种形态:第2、5个QRS形态正常,呈rS型,P-R间期0.12s;第3、6个QRS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P-R0.44s;第1、4个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P-R间期0.12s。心电图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1—3:1),间歇性双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下见P波规律出现,心率88次/min,P-R间期0.12s,QRS波群呈rsR'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40岁,因胸闷心慌10天,心电图(附图)基本节律为房性交界性,R—R间期0.88s,Ⅱ、V_1导联均可见到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形态各异,联律间期不等,Ⅱ导R_4提前出现,QRS形态正常,其前有窦性P波,V_1R_(2、5、10)均提前出现,QRS宽大畸形,R_2呈右束支阻滞型,R_(5、10)为左束支阻滞型,仔细辨认宽大畸形QRS前均有相关的窦性P波,P—P间距1.12s。心电图诊断:①交界性逸搏②逸搏夺获  相似文献   

16.
闾文德  李晶 《心电学杂志》1998,17(4):225-226
患者男,12岁。健康体检发现心律不齐而查心电图。Ⅱ导联连续描记心电图(附图)示:窦性P-P间期轻度不规则(0.66—0.72s),P-R间期仅0.11s,其后继以形态、时间正常的QRS波群,呈qRs型,s波有时极小而难显现。另可见频发房性期前收缩,P′波呈负相或负正双相,P′-R间期约0.11—0.12s,QRS波群同窦性者,每个期前收缩后0.60s处又出现一提前之室上性QRS波群,其前后无相关P波,推测该QRS波群亦与其前房性期前收缩相关,可能为房性期前收缩经房室通道缓慢下传心室。夹有连发两次“期  相似文献   

17.
<正>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临床诊断:心肌炎。心电图(附图)为Ⅱ导联连续描记,各导联仅有少数直立之窦性P波,有时单个发生,有时连续发生,其间有或长或短的窦性停搏(其长P-P间期不是短P-P间期的整数倍),停搏时发生交界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心律(Ⅱc~Ⅱd段)。罕见的是交界性逸搏心律频率逐渐加快的同时尚可见R-P′间期(为测量准确,本例以QRS起始部至逆P最低点为测量标准)由0.16s逐渐缩短至0s(二者重叠)。另外有部分交界性逸搏后出现一提前发生的窦性激动,但其P波有时低平或倒置,致使P-R间期不易测准,但其QRS波形态与窦性者相同,而与交界性逸搏之QRS波有微小差异,根据Ⅱa末尾2个P′-P关系,推测可能系  相似文献   

18.
杨柳  胡亚琴 《心电学杂志》1997,16(4):242-242
患者女,22岁,因反复颜面、双下肢水肿7个月、加重1周入院。临床诊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有阵发性心悸史1年余。住院期间心悸再发。急查心电图示:Ⅰ、V_1、V_3导联可见窦性P波,频率83次/min,其后有QRS波群,P-R间期0.12s,R-R间期基本规则(互差0.06s)。于每一导联均可见规则的锯齿状F波,频率230次/min,与QRS无关,F波振幅不一,在Ⅱ、aVL导联F波大于R波,而Ⅰ导联F波隐约可见。P波与F波互不干扰,形成窦性与心房扑动双重心律(附图)。未经特殊处理,2h后复查心电图正常(图略)。当天血K~ 、Na~ 、Cl~-均正常,Ca~( )1.92mmol/L(正常值2.10—2.60mmol/L)。心电图诊断:孤立性心房扑动。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男,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特征:V_5导联呈QRS—逆行P—室上性QRS的顺序出现。R—P间期为0.32—0.52s,R—R时间0.60—0.68s。第三个心动呈V_5R′型。讨论: 见于心电图表现,本例属交界性反复心搏伴室内差异传导。引起反复心律的激动可来自  相似文献   

20.
患者 ,男性 ,35岁 ,反复心悸 ,胸闷 ,乏力 1年余 ,临床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待排。心电图Ⅱ导联连续描记 (图 1)示窦性心律 ,PP间期 0 72~ 1 32秒 ,QRS波为室上性型 ,PR间期固定为 0 2 8~ 0 32秒 ,除R1 0 以外 ,每一组QRS波后面紧跟一逆行P′波 ,RP′间期 0 2 0秒 ,形成P -QRS -P′序列 ,心电图诊断为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反复搏动、窦房结重建现象讨论 反复心律是一种特殊的折返现象 ,几乎总是发生于结性心律或结性心动过速 ,而发生于窦性心律的则较为少见[1 ] 。本例心电图主导心律为窦性心律 ,QRS波群呈室上性形 ,每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