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建立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脑损伤模型.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10次.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3组:45.0 ℃热水浴组(n=6),44.5 ℃热水浴组(n=10),44.0 ℃热水浴组(n=10),选取高热未惊厥与FC比例最合适的一组,将此组的水浴温度定为以后实验的高热处理温度.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两组:37.0 ℃水浴正常对照组(n=10),44.5 ℃热水浴组(n=40),高热处理组又分为高热未惊厥组(FC=0,n=10)和FC组(FC≥6次,n=22).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丢失情况;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体视学方法计数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密度.结果:HE染色可见FC组海马CA1区、CA2区细胞排列紊乱、极向不清、细胞空泡变,细胞核大小不一致、圆形或椭圆形;尼氏染色未见FC组明显的海马神经元丢失;FC组大鼠海马CA1区和门区神经元线粒体体积减少、部分出现空泡、基质浓缩、嵴模糊不清或消失,高尔基复合体轻-中度扩张;FC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密度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热水浴诱导大鼠FC与人类FC有许多相似之处,大鼠FC频繁发作可导致海马神经元损伤和丢失,是进一步研究高热惊厥脑损伤及其机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神经元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正常发育期的表达及在高热惊厥时的变化.方法: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n=6)和高热处理组,根据大鼠是否惊厥,后者又分为高热未惊厥组(n=6)和高热惊厥组(n=6).利用热水浴模型诱导大鼠高热惊厥,选择不同鼠龄的发育期大鼠,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HO-1表达的变化.结果:(1)出生3 h的新生大鼠海马HO-1未见表达,生后1周表达水平较高,生后2周达高峰,3周表达降低,生后6周表达明显降低,成熟后(2月)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2)海马CA1、CA3和门区神经元HO-1表达光密度的比较:高热惊厥组HO-1表达增加,与正常组及高热未惊厥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高热未惊厥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鼠龄的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元HO-1表达水平不同;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诱导海马神经元HO-1表达显著增加,这种表达增加可能与高热惊厥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热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对发育期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B受体亚基GABABR1与GABAR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高热惊厥模型。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10次,末次惊厥后24h处死大鼠。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24),1次高热处理组(n=28),10次高热处理组(n=40)。高热处理组根据是否出现惊厥再分为1次高热惊厥组(FS1,n=16)与1次高热未惊厥组(F1,n=12),10次高热惊厥组(FS10,n=15)与10次高热未惊厥组(F10,n=13)。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次数高热惊厥大鼠脑内GABABR1与GABABR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FS10大鼠海马齿状回、CAl-CA3区GABABRl和GABABR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F10、F1、FSl和对照组;F10大鼠上述脑区GABABRl和GABABR2蛋白表达低于F1、FS1和对照组;F1及FS1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海马各区GABABR1与GABABR2表达的改变大部分平行,但10次高热惊厥后GABABR2在CA1—CA3区下降更明显,而GABABR1在齿状回下降更明显。结论:反复高热惊厥及反复高热均可使发育期大鼠脑内GABABR亚基蛋白表达降低,高热惊厥的影响较单纯高热更为明显,提示GABABR亚单位与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及其脑损伤密切相关。GABABR1与GABABR2改变的不平行可能与受体亚单位组合的可塑性改变有关,这种改变可能导致抑制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反复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对发育期大鼠脑内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体系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反复热性惊厥.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10次.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 n=8)及10次热性处理组(n=22).10次热性处理组依其是否出现惊厥又分为10次高热组(H组, n=9)及10次热性惊厥组(FS组,n=8).10次热性处理组中虽出现惊厥但不足10次者用于其他实验.用亚甲基蓝法测定大鼠血浆H2S含量;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CBS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组大鼠血浆H2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热组,FS组大鼠海马CBS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热组.结论:反复热性惊厥可使大鼠血浆H2S含量升高,并可使大鼠海马CBS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发育期大鼠惊厥发作后血清丙二醛(MDA)、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发育期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高热组(n=49).高热组又随机分为3个亚组:高热未惊厥组(惊厥次数<1,n=15)、一般惊厥组(1≤惊厥次数≤5,n=17)、反复惊厥组(惊厥次数>5次,n=17).采用热水浴法反复诱导发育期大鼠惊厥,记录每组惊厥潜伏期、惊厥开始发作时肛温、惊厥持续时间及惊厥发作级别;采用ELISA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丙二醛、促红细胞生成素、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一般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24 h血清MD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P<0.05);一般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12 h、24 h、48 h、72 h血清EP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P<0.05);反复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12 h、24 h、48 h、72 h血清MDA、EPO水平均高于一般惊厥组(P<0.05);髓鞘碱性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血清丙二醛、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发育期惊厥脑损伤的敏感指标,反复惊厥更容易造成脑损伤,可通过其观察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来了解发育期脑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薄盖灵芝对大鼠热性惊厥及反复热性惊厥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18只21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热性惊厥组(FS),盐水对照组(NS)及薄盖灵芝干预组(G)。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热性惊厥。G组于每次水浴前2h腹腔注射薄盖灵芝;而NS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各组大鼠惊厥表现,采用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化。[结果]G组大鼠惊厥潜伏期较FS组和NS组长(P<0.05),惊厥持续时间较FS组和NS组缩短(P<0.05),惊厥级别较FS组和NS组下降(P<0.05)。电镜标本观察发现G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坏死百分比明显低于FS组及NS组(P<0.05)。[结论]薄盖灵芝可使大鼠惊厥潜伏期延长、惊厥持续时间缩短、惊厥严重程度下降,对反复热性惊厥大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Yang ZX  Qin J  DU JB  Chang XZ  H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8):551-554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ω硝基L 精氨酸甲酯(L-NAME)对反复高热惊厥(FS)大鼠海马血红素氧合酶1(HO- 1)mRNA和蛋白表达及一氧化碳(CO)含量的影响,以探讨一氧化氮(NO)对HO/CO体系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将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FS组和FS+L- NAME组。分光光度计间接测定血浆NO和CO含量;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海马神经元HO- 1mRNA表达;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HO -1蛋白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反复FS后海马神经元HO -1mRNA表达明显增高,HO -1蛋白含量升高208% (P<0 .01),血浆CO含量增高94 .57% (P<0. 01)。用L NAME干预FS,血浆NO含量下降13 79% (P<0. 05),海马HO 1mRNA表达明显下降,HO .1蛋白表达下降30 .19% (P<0 .01),血浆CO含量下降16 14% (P<0. 05)。结论 反复FS时,外源性给予NOS抑制剂可降低NO含量,同时引起HO 1的基因表达及CO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大鼠抑郁模型,研究氟西汀对CUMS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CUMS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氟西汀(3mg/kg)在造模完成后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21d。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海马CA1、CA3及齿状回NGF的分布与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减少(P<0.01),静止不动的时间较正常组增加(P<0.01)。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区NGF表达强度低,阳性颗粒数目少,且着色浅淡。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能明显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行为,增高CUMS大鼠海马NGF、细胞阳性表达。结论:抑郁大鼠海马NGF含量的高低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促进海马细胞NGF蛋白的表达,保护神经的可塑性可能是氟西汀抗抑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反复热性惊厥大鼠体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反复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大鼠海马IL-1 β、IL-6和TNF-α的变化特点,以探讨其在F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NC组),高热对照组(n=12,HC组)和热性惊厥组(n=21,FS组).分别用ELISA和RT-PCR方法测大鼠海马IL-1 β、IL-6和TNF-α蛋白和mRNA水平.结果:①FS组大鼠海马IL-1 β mRNA和蛋白含量明显高于HC组(P<0.05或P<0.01).FS组和HC组大鼠海马IL-6和TNF-α的mRNA及蛋白含量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5).②海马IL-6含量与海马IL-1 β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36,P<0.01,n=24).结论:IL-1 β参与了FS的病理生理学改变,IL-6和TNF-α与FS相关脑损伤的产生过程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正常大鼠海马NMDA受体2B亚单位(NR2B)蛋白质及其mRNA的基础性表达特征及两者在海马不同区域的表达关系。方法 正常SD大鼠海马,灌注取脑,连续冰冻切片,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NR2B蛋白质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NR2B蛋白质在正常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的免疫反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CA1区最强,CA3区次之,齿状回着色较弱。NR2BmRNA在正常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的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反应强度与NR2B蛋白质免疫反应强度存在平行变化,也是CA1区最强,CA3区次之,齿状回着色较弱。结论 NR2B蛋白质及其mRNA在正常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的表达强度不同,并存在平行表达差异关系,这种基础状态的分布特征可能与海马缺血易损性和耐受性相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败血症时肝细胞核Ca2+摄取及释放功能的改变。方法:通过结扎并穿刺盲肠制作大鼠败血症模型,差速离心制备细胞核,进行45Ca2+摄取和释放测定。结果:败血症早期组当介质中游离[Ca2+]为200、400、1000nmol·L-1时,核Ca2+摄取比对照组分别增加35%、95%、160%(P<0.01)。晚期组分别只有对照的87%~88%(P<0.05)。在10μmol·L-1三磷酸肌醇作用下,早期组1min内释出其摄入量的76%,而晚期组仅为52%,与对照组的6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败血症时核钙摄取和释放功能呈早期增加,晚期减弱的双向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对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的调控方式。方法:Feulgen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测定HEL细胞DNA含量的变化,细胞传感器检测TPO与其受体MPL的特异结合,非放射性同位素细胞原位杂交法检测cmpl,tpomRNA。结果:rhTPO使cmplmRNA下调,IL3使cmplmRNA上调,EPO(erythropoietin)使cmplmRNA下调;未发现rhTPO、IL3、GMCSF、EPO影响tpomRNA的转录。结论:MPL是在转录水平调控的  相似文献   

13.
依普黄酮体外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依普黄酮与常用心血管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在细胞色素P450酶介导的代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以β-萘黄酮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为酶源,将依普黄酮与普罗帕酮或雌二醇等共孵育,用HPLC法测定孵育液中剩余底物浓度,观察依普黄酮与这些药物在体外代谢中的相互影响.结果:①与未加入依普黄酮相比较,10 μg/ml普罗帕酮与50 μg/ml依普黄酮共孵育后,普罗帕酮的代谢受到抑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10 μg/ml雌二醇与10 μg/ml或100 μg/ml依普黄酮共孵育后,雌二醇的代谢几无影响(P>0.05).②与未加入其它药物相比较,20 μg/ml的依普黄酮分别与0.5 μg/ml的普奈洛尔或0.5 μg/ml的普罗帕酮或5.0 μg/ml的雌二醇共孵育后,依普黄酮的代谢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5,P<0.02).结论:依普黄酮与普罗帕酮之间代谢互受影响,而与雌二醇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鼠肝内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的性别差异及原因。方法:提取C57BL/6J小鼠肝微粒体,检测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UGT)的活性及LubrolPx激活后活性,并以Northern印迹杂交检测肝内BUGT基因的表达,比较雌、雄小鼠之间的差别。结果:雄性小鼠BUGT活性比雌性小鼠高,激活后BUGT活性雄性小鼠比雌性小鼠更高,雄性小鼠肝内BUGT基因有更高mRNA水平的表达。结论:雄性小鼠BUGT活性高于雌性小鼠可能与基因表达及酶功能状态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质粒DNA 对离体大鼠骨骼肌肌质网Ca2+ATPase 活性及ryanodine 受体结合反应的影响。方法:参照Jones 等的方法比色测定肌质网Ca2+ATPase 活性;以3Hryanodine 作为配基,液闪测定肌质网Ca2+ 释放通道ryanodine 受体与配体的结合。质粒DNA 处理组预先将肌质网蛋白与质粒DNA37 ℃共同孵育30 min ,而后再测定肌质网Ca2 +ATPase 活性和ryanodine 结合反应。结果:预先用10、20 和30 μg pcDNA3 及pcDNA3/ANF处理后,肌质网Ca2+ATPase 活性分别较对照组升高45% (P< 0.05) ,68 %( P< 0.01) 和109 % ( P< 0.01) 及109 % ,118% 和145% (P值均小于0 .01) ;质粒pcDNA3 可明显降低ryanodine 受体的亲和力,并使Bmax 增强。结论:质粒DNA可能通过增强肌质网Ca2 +ATPase 的活性促进肌质网对Ca2 + 的摄入,通过影响ryanodine 受体而调控肌质网Ca2 + 释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牛磺酸跨膜转运的特征及缺氧-复氧损伤后的改变。方法:用3H标记的牛磺酸在培养的家兔主动脉VSMC上进行实验。结果:VSMC的牛磺酸转运是钠浓度依赖的高亲和转运,Na+-K+-ATP酶抑制剂哇巴因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其转运。VSMC经缺氧-复氧处理后Vmax下降34%(P<0.01),但Km值无明显改变。结论:VSMC具有高亲和牛磺酸转运系统,缺氧-复氧处理可能损伤这一转运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大时心肌浆膜Na-Ca交换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结果:心肌浆膜囊泡(SLV)对Na~+依赖的Ca~(2+)摄取与Ca2+浓度呈正相关。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组大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间Km值无明显变化,但最大摄取速率(Vmax)L-NNA组为对照组的74%。结论:L-NNA诱导的高血压动物心肌Na-Ca交换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大鼠。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简称2BS)核及染色质体外转录活性与代龄的关系。方法:用γ-~(32)PATP及~3H-UTP参入法测定衰老2BS细胞核及染色质的转录活性。结果:(1)衰老2BS细胞核的转录起始能力较年轻的下降44%(P<0.01);(2)衰老和年轻2BS细胞核内不与染色质结合的RNA聚合酶(RNP)转录活性无差异(P>0.05),而与染色质结合的RNA聚合酶转录活性则随增龄明显下降(P<0.01);(3)衰老2BS染色质体外转录活性较年轻2BS下降58%(P<0.01),对DNaseⅠ的敏感性也有所降低。结论:衰老2BS细胞核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可能是转录活性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流动力和肺淋巴引流对肺水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扩容手段使山羊血流动力、肺淋巴引流和肺水发生改变,定时监测这些改变的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在各项血流动力参数中,外周血管阻力(SVR)的变化对肺水的影响最为显著。SVR下降不仅可以缓解体液向肺循环中转移,肺淋巴引流也有所增加。肺淋巴流出管全部结扎的动物,肺水肿的发生并不如预料之迅速,但SVR的下降却甚突出,可能即因此缓解了肺水的聚集。正常的血流动力虽是肺水的来源和运行动力,但其疏导肺水的作用却比较间接。肺淋巴液的疏导主要取决于肺血水重、总肺水量和血管外肺水的多寡,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肺水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自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20.
银杏黄酮的体外葡醛酸反应及其药物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获得银杏黄酮体外代谢情况,预测银杏叶制剂与常用心血管类药物之间的代谢性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方法:银杏黄酮与普罗帕酮、硝苯地平、地非三唑和依普黄酮在经β-萘黄酮诱导的鼠肝微粒体中共孵育,以HPLC法测定孵育液中剩余银杏黄酮的浓度,观察共孵育药物对银杏黄酮葡醛酸结合反应的影响,并计算银杏黄酮3个苷元的酶动力学参数.结果:测得银杏黄酮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山奈酚的Vmax值分别为(60±0.21)、(48±0.02)、(34±0.02)μmol·g-1·min-1,Km值分别为(24±0.05)、(148±0.09)、(110±0.03)μmol/L;当银杏黄酮浓度一定时,共孵育药物硝苯地平、普罗帕酮、依普黄酮和地非三唑对银杏黄酮的IC50分别为54~70、69~122、85~98和210~362 μmol.测得地非三唑对银杏黄酮3种苷元的抑制常数Ki值分别为57.6、50.5和33.1 mg/L;普罗帕酮的Ki值分别为33.6、59.5和45.2 mg/L;依普黄酮的Ki值分别为13.7、24.0和15.7 mg/L.普罗帕酮的[I]/[Ki]比值为0.002~0.003.结论:在银杏黄酮的3种苷元中槲皮素的代谢能力最强;硝苯地平、依普黄酮和普罗帕酮等对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山奈酚的葡醛酸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根据硝苯地平的IC50值和普罗帕酮的[I]/[Ki]值,表明普罗帕酮与银杏黄酮之间的代谢性相互作用很弱,而硝苯地平与银杏黄酮合用需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