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偶测血压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产科门诊新诊断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20例,分为初产妇组90例和经产妇组30例,进行偶测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将其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孕妇偶测血压中的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产妇组偶测血压的收缩压(SBP)及24 h动态血压均高于初产妇组(P<0.05~P<0.01);偶测血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率为100.0%,明显高于24 h动态血压的诊断率25.0%(P<0.01);初产妇组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检出率为12.22%,明显低于经产妇组的63.33%(P<0.01).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能连续记录24 h血压的变化情况,与偶测血压相比,能更方便更真实地反映全天血压水平,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及筛查中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偶测血压与动态血压在诊断高血压方面哪个更有优越性。方法:对门诊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11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所得数据通过Foxpro数据库处理,得出2种方法诊断高血压病的符合率。结果:在选择的110例通过偶测血压诊断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动态血压监测诊断出高血压病的仅2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5例。2种方法的符合率约为24.5%。男性符合率34.4%,女性符合率10.9%。结论:偶测血压不能全面反映全天的血压水平及动态变化,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动态血压能连续记录24 h血压变化,了解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更具有优越性。因此在诊断高血压方面动态血压较偶测血压更为标准全面,尤其在诊断白大衣高血压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辜玉英 《四川医学》2010,31(5):627-628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在指导临床用药、护理以及在诊治高血压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与偶测血压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偶测血压均高于动态血压均值(P〈0.05),24h动态血压节律均显示出两峰一谷及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较偶测血压更能准确地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同时为临床用药,护理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赵睿  陈涛  郭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3):447-448,45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偶测血压及24h动态血压的影响,评介替米沙坦80rug每天1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24h降压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院后停用降压药2周,服用替米沙坦80mg每天1次,于替米沙坦治疗前后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治疗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偶测平均血压、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都有非常显著的降低(P<0.01),白昼血压负荷和夜间血压负荷均有非常显著的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63.5%和70.4%.结论:替米沙坦能24h平稳降压,谷峰比满意,阻遏清晨血压上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170例于本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1〕,及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更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动态血压的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正常血压 2型糖尿病肾病 (DN) (Ⅲ期 )动态血压 (ABP)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 2 2例偶测血压正常的DN(Ⅲ期 )病人 2 4h动态血压 (ABP) ,同时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 (RU AE)、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眼底改变 ,分析其相关性。以动态血压为因变量做多元相关分析。 结果 :2 2例偶测血压正常的DN病人中 2 0例高血压 ,每例病人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均明显降低 ,昼夜节律消失。DN病人 2 4h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与年龄呈正相关 (P <0 .0 5 ) ;RUAE与 2 4h平均舒张压 (MDP)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 (ΔDBP)呈正相关 (P <0 .0 5 )。 结论 :早期DN病人偶测血压正常者已存在 2 4h动态血压节律性异常 ,这种昼夜血压节律性异常与病人的年龄、尿白蛋白排泄率相关。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较偶测血压更易发现夜间血压异常。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及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发病率及危险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1,2 ]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与偶测血压之间关系密切。但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 ,表明动态血压比偶测血压 (CBP)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关性更强 ,而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又比 2 4h平均血压水平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近年来对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特点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简要综述如下。1 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正常健康人 2 4h血压呈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  相似文献   

8.
动态血压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诊断新技术。动态血压监测可提供24小时到48小时的血压情况,比偶测血压意义大,对高血压病的诊断尤为重要0采用24小时的动态血压监测,对我院1996年10月~1998年5月期间的121例血压监测病人进行观察分析.探讨高血压病人诊断的可靠性,确诊分类高血压病人和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抗高血压药物的有效评价及用药剂量的调节.给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生理周期内记录的真正血压观察依据。动态血压诊断标准国内尚未得到统一,现临床参考范围多按国内张闻等报告:动态血压参数正常上限<130/80mmHg[‘]。本文以130/9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170例于该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厦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定为老年组,另取经动态血压监测确诊为高血压病中青年患者59人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血压病类型构成及血压昼夜节律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ISH)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ISH患者厦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高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未合并高血压的糖耐量减低患者24 h血压改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5~2007年入院查体患者162例,根据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餐后2 h血糖分为健康对照组40例,无高血压的糖耐量减低组37例,无高血压的糖尿病组45例,无糖耐量减低的高血压组40例,记录各组的血脂(TG、TC、HDL、LDL)、偶测血压数值,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动脉血压并测量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及24 h动态脉压(24 h PP)。结果(1)糖耐量减低组与糖尿病组的TG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耐量减低组24 h SBP及24 hDBP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耐量减低组24 h PP与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耐量减低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高血压前已发生血压调节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8名正常成人进行了24h生理活动下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发现,原来经治疗后偶测血压值多次在正常范围较稳定的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有13例血压有1~2个高峰段超过理想的血压控制范围,而8例正常对照组中仅2人超过范围,提示24h动态血压监测更能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真实情况,是指导高血压病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淑霞 《广东医学》2012,33(20):3110-3111
目的 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探讨相关数据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单纯高血压病患者80例(对照组)和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60例(观察组),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明显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非杓型比例和晨峰现象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客观地测量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及其变化规律和波动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调整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144例24h动态血压与偶测血压比较,40例初诊侧测血压〉18.77/12kPa,动态血压88%示正常;104例确诊高血压病并已服药者,偶测血压示48%血压控制不理想,而动态血压示仅占19.2%。侧测血压与动态血压间无相关性。结果提示,动态血压虽不能作为高血压的诊断依据,但可纠正偶测血压偏高值,降低误诊率,并可正确评价药物疗效、估测阻力血管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主要是造成靶器官的危害 ,以至发生心、脑、肾的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1] 。动态血压 (ABPm)监测可全面客观地反映人体 2 4h血压状况 ,为高血压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提供客观依据。并弥补了传统的偶测血压不足[2 ] 。 2 0 0 2年12月— 2 0 0 4年 5月我们对门诊和住院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 2 4 9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病 2 4 9例中男 136例 ,女 113例 ,年龄 2 6~ 76岁 ,平均 5 1岁。其中 <30 (岁 ) 2例 ,30~ (岁 ) 8例 ,4 0~ (岁 ) 2 8例 ,5 0~ (岁 ) 95…  相似文献   

15.
胡雪芳  沈春兰  朱奇志 《吉林医学》2010,31(12):1614-1615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对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8例,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常规血压检测,比较二者检测所得数据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结果:两种不同方法测得的血压数据存在较大差异,24h动态监测所得数据收缩压为(148.42±13.55)mmHg,显著低于常规血压测量所得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4h动态监测所得数据舒张压为(96.30±11.33)mmHg,同样显著低于常规血压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较常规血压监测更能有效说明患者血压实际状况,更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病情估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进展。方法对24h动态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24h血压负荷等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关性加以分析整果展现ABPM在上述方面评价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最新成果。结论24h动态血压均值与心发症的相关性较偶测血压为优;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损坏的严重性相关,而不依赖于血压水平;血压负荷是比血压水平更为精确的危险预测脂标。ABPM诸指标与高血压病病人心、脑、肾损害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其预测因子和具。  相似文献   

17.
廖耀云  林柏 《华夏医学》2003,16(6):794-796
目的:观察比较短效钙离子拮抗剂与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对高血压患者24h血压的影响。方法:采取单盲和平行对照的方法,将34例轻中度高血医患者,随机分成二组,试验前2周停用任何降压药,氨氯地平组给予服氨氯地平5mg,早上8点服,1次/d,药物治疗2周后未达标者增至10mg;硝苯地平组服硝苯地平10mg,3次/d(采用常规1次/4h的方法,即8点、12点、16点),治疗时间6周。治疗前后用24h动态血压及偶测血压监测。结果:两药均有较好的降低血压效果,氨氯地平能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24h平均血压,特别是能降低凌晨高血压,且夜间无过度降压作用。结论: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但氨氯地平24h降压更平稳,有较好的谷峰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拉西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耐受性、谷峰比值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人选高血压病人60例,年龄(45±11)岁,服用拉西地平2~8mg/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 服药后血压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下降,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心率在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均大于50%,能有效控制清晨血压高峰期的血压.结论 拉西地平治疗高血压降压疗效显著、安全,能持续24h.  相似文献   

19.
林家弟  王连春  刘斌  张弢 《四川医学》2000,21(8):682-683
动态血压监测 (ABPM)自 90年代初逐渐被我国各大医院所接受 ,90年代中期被临床广泛应用 ,但由于各地区无正常值参考而受到一定限制。为此 ,我们对成都地区 2 0 0例正常成人进行了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以了解本地区动态血压特征 ,指导血压评定和临床对高血压病人的合理用药。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作者从 1996~ 1998年 30 0 0多例体检者中随机选出 2 0 0例进行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纳入标准 :偶测血压 <18.7/ 12 .0 k Pa、心电图、X线、B超等检查未发现心、脑、肝、脾、肾器质性病变的 18岁以上者。分层分组 :6 0岁…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不同临床状态24h动态血压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哲仁  汪荣杰 《浙江医学》1998,20(5):273-274
为了解糖尿病患者不同临床状态24h动态血压的变化,对5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24h尿蛋白排泄量,其中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组20例、不伴高血压组17例,单纯糖尿病组15例。结果显示:偶测血压明显高于24h动态血压;24h均压、白昼均压、夜间均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1)。各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依次增加(P<0.01),昼夜血压节律正常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4h尿蛋白排泄量依次减少,与血压节律异常相关(均P<0.01)。提示24h动态血压监测能了解糖尿病患者不同临床状态的动态血压变化及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