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根源  龚飞跃 《新医学》2013,44(1):11-14
内镜前端透明帽是内镜诊断与治疗中经常使用的附件。有多种类型的内镜前端透明帽可供使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黏膜切除(EMRC)是其最常见的使用方式。透明帽还被用于辅助止血治疗、异物取出、放大内镜检查、改善切线位和观察困难部位病变的内镜成像观察。适用于大的病变整块切除的新式透明帽已经研发出来。内镜前端透明帽使用简便。依据病变的部位和适应证选择合适类型的内镜前端透明帽对操作的成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的常规胃肠镜对小肠上段病变诊断的可能性和价值。方法选择5例疑诊空肠上段病变患者,采用透明帽辅助方法进入空肠上段,进行黏膜活检或巨大息肉切除及其并发症的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可到达空肠上段(距幽门下0.80~1.50 m),在小肠上段发现病变,并进行内镜下成功诊治。结论透明帽辅助下常规胃肠镜可成功到达空肠上段,并完成相应的诊治操作,可部分代替小肠镜,该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皮圈套扎治疗,其中17例病灶位于胃,8例位于胃肠吻合口,3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选用多连发套扎设备,通过负压抽吸,使Dieulafoy病变及其周围组织吸入套扎帽内,然后释放弹力皮圈将其结扎。结果套扎组织在内镜治疗后3~7d内脱落;早期止血率92.9%,活动性出血止血率100%,再出血率7.1%,转外科手术率0%,并发症发生率3.6%。随访4~68个月,平均33个月,长期止血率99.5%。结论经内镜皮圈套扎是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mEUS)对十二指肠降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行内镜下结扎或电切除治疗,探索十二指肠降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60例患者的72个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隆起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判断其起源,确立内镜诊断.根据不同病变选择内镜下结扎治疗或电切除术.部分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 72个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病变中,间质瘤33个,囊肿27个,脂肪瘤9个,血管瘤3个,根据不同的病变选择结扎治疗或内镜下电切除术,未发生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3个月后复查见原病变处已形成瘢痕.结论 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其指导下的结扎或电切除术对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综合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共65例经内镜综合治疗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止血成功57例,初次治疗成功率为87.6%。再出血8例,再次内镜下止血4例成功,4例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5.3%。结论内镜下综合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该作为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胃镜食管异物枣核取出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该院胃镜下取出食管枣核异物84例,年龄45~93岁,平均(58.13±19.52)岁,男37例,女47例。常规胃镜取出组35例,透明帽辅助胃镜下取出组枣核49例。比较两种治疗的异物取出时间、成功率、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胃镜治疗组35例,均横卡于食管上段,33例经常规内镜顺利取出;2例经静脉麻醉辅助内镜取出。透明帽辅助胃镜治疗组49例,枣核横卡于食管上段46例,中段3例,均经常规胃镜取出。常规胃镜治疗组取出枣核平均操作时间(10.13±0.72)min,透明帽辅助胃镜取出枣核平均操作时间(5.46±0.81)min。常规胃镜治疗组35例,29例创面局部均有不同程度出血,穿孔4例。透明帽辅助胃镜治疗组49例,21例有少量渗血,2例穿孔。结论透明帽辅助胃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方法可明显缩短枣核取出平均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1例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随机采用内镜下皮圈套扎(EBL,n=16)或硬化剂注射治疗(EIS,n=15).其中20例患者病灶位于胃,8例位于胃肠吻合口,3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EBL组采用多连发套扎设备,通过负压抽吸,使Dieulafoy病变及其周围组织吸入套扎帽内,然后释放弹力皮圈将其结扎.ElS组选用5%鱼肝油酸钠或1%乙氧硬化醇,绕Dieulafoy病变周围注射止血.结果EBL组套扎组织在内镜治疗后3~7 d内脱落;EBL组早期止血率、远期止血率和转外科手术率均与EIS组相似(分别为93.8%比86.7%,100%比86.7%,0比13.3%;均P>0.05),但再出血率显著低于EIS组(6.3%比40%,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EBL组6.3%,EIS组6.7%,P>0.05).结论EBL是内镜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70例OMOM胶囊内镜的检测结果,分析其在临床及健康体检的应用.方法 总结70例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疑有消化道疾病的70例检查中,共检出病变51例,包括慢性胃炎21例(其中伴有黏膜糜烂或溃疡1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胃及小肠息肉9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回血管瘤13例,蛔虫症1例,结肠息肉3例.阳性检出率为72.9%.结论 OMOM胶囊内镜对于胃及小肠病变的检出率较高,对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或长期腹泻、腹痛、腹胀、便秘患者可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病理组织学诊断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内镜检查的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日至2011年5月20日共20个月期间检查的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97例,比较内镜下诊断与病理学检查的关系。结果 (1)内镜下表现可分为息肉样隆起与颗粒样增生改变两类。(2)病理学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诊断包括:胃黏膜异位25例(25.8%),十二指肠慢性炎症62例(63.9%),布氏腺增生9例(9.3%),管状腺瘤1例(1.0%)。(3)本组病例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5%(97/9 186),与整体病例比较无性别间差异(P0.1);患者年龄范围在19~85岁之间。"布氏腺增生"组患者年龄与其余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0.001),管状腺瘤组因仅1例而未做比较。(4)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5.12,P0.05);内镜其他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χ~2=23.63,P0.05)。(5)在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内镜观察与病理学诊断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9.68,P0.05),内镜下观察到的息肉样增生及颗粒样增生改变在病理学诊断的各组之间比率不同。(6)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25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食管癌。结论十二指肠球部隆起病变在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改变或颗粒样增生改变,但明确诊断需要取黏膜组织做病理学明确诊断。病理组织学可表现为胃黏膜异位、十二指肠慢性炎、布氏腺增生及腺瘤样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透明帽辅助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及传统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96例食管异物嵌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透明帽辅助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简称透明帽组)或传统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简称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同时记录其接受内镜下治疗的成功情况、内镜下操作时间、内镜下视野清晰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受透明帽辅助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的4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异物取出治疗,另外48例接受传统内镜下异物取出患者中有46例成功,另外2例转为透明帽辅助下异物取出后成功(成功率95.83%),两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帽组的平均内镜下操作时间为(8.29±2.83)min,传统组的平均内镜下操作时间为(10.69±3.19)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视野清晰度方面,透明帽组视野清晰度A级45例,B级3例,传统组视野清晰度A级35例,B级11例,C级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所有96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穿孔及死亡等并发症。结论透明帽辅助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异物治疗方案,其可提供更好的内镜下操作视野,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2001年2月~2004年10月,我院对21例消化道脂肪瘤进行内镜下切除,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9例,平均57.6岁。所有患者至少有咽下困难、腹痛、腹泻、便秘中的一种症状,经内镜、B超、超声内镜等检查,并均经内镜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脂肪瘤。病变位于食管5例,胃1例,十二指肠3例,其中1例十二指肠球部2枚,回盲肠3例,结肠9例;直径<2cm16例,≥2cm5例。1.2治疗方法应用高频电切除脂肪瘤,采用电凝电切混合电流以减少出血的风险。治疗方式的选择原则:①开窗术:用于治疗平坦型脂肪瘤。利用圈套器或活检…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粘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方法:通过胃镜或超声胃镜观察了324例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经活捡或电切后行病理检查。结果:内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广基息肉状隆起,其中以单个无蒂隆起为多,绝大多数在1.0cm以内,大于1.0cm共5例。病理检查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病变有Brunner腺增生、胃上皮化生、炎性隆起、良性淋巴组织增殖、肠腺上皮异型增生、腺瘤性息内、囊肿。平滑肌瘤及异位胰腺各1例。结论:本组十二指肠息肉样隆起性病变均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duodenal bulb,HGMDB)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经内镜、病理检查等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报告、病理报告等。结果共14例患者。男7例,女7例;年龄26~73岁,平均48岁。病程1个月~10余年,患者均以反复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胃镜下观察所有患者的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无变形,黏膜未见糜烂、溃疡;球部病变多位于前壁;分别呈扁平斑片状或鹅卵石样隆起、息肉样隆起、菜花样隆起等,表面光滑,色泽偏红、偏白或与附近球部黏膜相仿;靛胭脂染色腺管开口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相似。病理检查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固有层均可见胃底腺,有典型的含强嗜酸性颗粒的壁细胞和含嗜碱性颗粒的主细胞。使用H:受体拮抗剂(H2RA)或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可缓解症状;2例患者接受内镜下高频电烧灼术,1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无效。结论HGMDB以中年发病多,性别无差异,常以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胃镜检查的普及、内镜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与其他铺助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有助于HGMDB的检出;H2RA和PPI等可有效缓解症状,内镜下高频电烧灼术等可能有助于HGMDB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针形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在十二指肠乳头梗阻性病变的内镜处理。方法:从1999年3月-2001年3月,对于24例病人,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2岁。在临床上出现黄疸,化脓性胆管炎、胆道蛔虫症、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所致的oddis括约肌开口处的梗阻性病变,包括胰头部肿瘤4例,壶腹部肿瘤1例,胆总管结石嵌顿13例,蛔虫嵌顿2例,oddis括约肌严重狭窄3例,十二指肠乳头扭曲1例。这些病变在常规内镜诊断治疗时,乳头插管往往困难。利用针型切开刀,在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近端,即胆管隆起部作开窗并置管插入胆道,再进行一系列相应的内镜治疗。结果:乳头开窗术在24例病人中均获得成功。经乳头开窗术置管作内镜治疗包括乳头括约肌切开,网篮取石,取蛔虫,置入胆道内置管、鼻胆管引流,均获得满意的效果。在乳头开窗时有2例出现少量渗血,经电凝、喷洒止血药物后缓解。无十二指肠穿孔发生。结论:对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困难时,利用针型切开刀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提高了内镜诊断治疗的成功率。特别对于乳头处的嵌顿病变,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对胆囊结石误诊为十二指肠球部间质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6岁。因上腹痛3个月余于外院行胃镜检查时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一隆起性肿物,表面黏膜光滑,周边可见黏膜桥。考虑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下肿物。行超声内镜检查,以12MHz超声探头扫查隆起部见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管壁外因探头频率所限不能观察,考虑间质瘤,建议手术治疗。于2009-08-10来我院门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服胃窗显影剂后超声诊断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口服胃窗显影剂后行超声检查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痛变30例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诊断胃癌2例,复合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胃溃疡3例中1例病理确诊为胃癌,胃下垂6例,慢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11例,陈旧性溃疡十二指肠球变形1例,未见异常3例.诊断准确率86.7%.结论:口服胃窗显影剂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超声图像清晰,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诊断的1例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大弯侧一乳头样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质脆触之易出血;病理检查报告为十二指肠球部低分化腺癌,侵犯至外膜,腺管内癌栓形成,两断缘未见癌细胞,胃大弯侧淋巴结有转移(2/2),胃小弯侧淋巴结有转移(3/7);其余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内镜活组织病理检查或术中活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依据;早期诊断及手术是彻底治疗本病,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郭金山  李海宁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5):2387-2387
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常见病、多发病,两者鉴别较为困难。我们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发现因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手术的21例中,3例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炎症。为总结经验教训,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刘春雨  张英 《华西医学》2010,(11):2086-2087
目的总结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7月,对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的14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行APC治疗,并对护理方法加以总结。结果 14例患者APC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APC是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内镜治疗中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新技术,于围手术期行之有效的护理配合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法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护理配合的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采用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包括直接结扎、透明帽辅助结扎、双通道内镜结扎以及联合黏膜下剥离术(ESD)结扎。护士术前对手柄的刻度固定,术中结扎时的配合及术后内镜随访,评价护理配合对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关系。 结果:自2006年6月-2010年3月共入选149例。食管36例,胃92例,十二指肠21例。3例采用直接结扎法,118例采用透明帽辅助结扎法,8例采用双通道内镜结扎法,20例联合ESD结扎。所有患者完成操作,术中无一例出现结扎过头而机械性切割。135例患者接受内镜随访,总有效率为85.2%。均未出现迟发性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法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术前手柄刻度的固定、术中结扎适度等护理配合技巧,可有效防止结扎过头导致的机械性切割,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