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发病情况及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分析236例结肠息肉患者的年龄、内镜特征、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结果:结肠息肉好发于40岁以上,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以左半结肠为多发,年轻人以炎性息肉占多数,老年人以腺瘤性息肉占多数,腺瘤性息肉的恶变率为5.08%。大多数有腹痛、腹泻、便秘、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等临床表现。结论: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密切,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结肠息肉的内镜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结肠息肉内镜下的形态、病理类型特征、临床症状的特点及中药干预情况,探讨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及内窥镜中心2003年1月~2009年12月经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的1198名患者,随访半年~7年,有267名复发。根据其症状、息肉的部位、生长方式、病理类型及中药干预情况,探讨息肉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结肠息肉术后复发与患者的症状、息肉发生的部位、生长方式、病理类型及中药干预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大小等因素无相关性(P=0.167,P=0.434,P=0.258)。结论患者有腹泻、便血症状,多发、无蒂、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的腺瘤性及恶变的息肉易复发,口服中药干预的患者息肉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安全性及手术配合。方法:对32例结肠息肉患儿在电子肠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采取针对性护理配合进行总结。结果:32例患儿均经内镜治疗成功,1例延迟性出血用钛铗止血,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成人结肠镜下高频电刀电凝、电切除小儿大肠息肉具有疗效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观察护理是治疗获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和年龄者结肠息肉发病情况。方法按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以及病理学结果等因素对该院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的2 485例患者结肠息肉及结肠癌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 485例患者中结肠息肉检出率为35.6%,结肠癌检出率为5.8%,其中男性结肠息肉检出率为40.9%,结肠癌检出率为7.7%;女性结肠息肉检出率为30.5%,结肠癌检出率为3.9%。检出率随着年龄而增加,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检出高峰均在70岁年龄组,5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P0.01)。息肉以炎性息肉为主,腺瘤性息肉次之,以左半结肠为主。结论结肠息肉是年龄相关性疾病,其存在年龄及性别差异,男性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检出率高于女性,男女性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40岁以上息肉检出率明显升高,对40岁以上有肠道症状者应进行结肠镜筛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对32例患儿施行成人电子结肠镜下小儿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2~11岁,平均6.5岁,病程1d~5年不等。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其中鲜血便15例,暗红色便9例,两者均有者8例。1.2方法采用成人电子结肠镜及高频电发生器、圈套器。常规清洁肠道,使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采用双人操作法[1],循腔插镜,发现息肉即用高频电圈套器将其轻轻套住并进行电凝切,电凝指数为30W,每次凝切5~6 s。2结果一次性切除22例,分次切除10例。其中1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结肠息肉的高频电切治疗:附5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回顾我院1999-2005年来结肠镜检查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423例中,发现结肠息肉98例,检出率为23.2%,恶变率为9.2%。以混合性腺瘤的恶变率最高。故对于老年人既往有腺瘤病史者,均应定期复查,以提高腺瘤及早期结肠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经内镜高频电切结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安全,无需开腹的治疗方法[1,2].我院自1999年以来,应用Olympus CF230电子肠镜,以CLE-10型高频电凝器治疗69例结肠息肉,切除息肉141个,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例1,男,37岁,2011年1月17日行健康查体,结肠镜检查示距肛门口80cm横结肠近肝区处,可见一大小为0.8cm×1.0cm粗蒂息肉,表面颗粒感,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混合指数3,手术过程顺利,残端无渗血,切下息肉送病理。术后24小时患者主诉右下腹胀痛,发热。体检:体温37.5℃,腹软,右中下腹压痛,轻度反跳痛。腹部平片无膈下游离气体,血白细胞11.7×109/L,中性粒细胞0.85。超声检查下腹  相似文献   

10.
<正>出血和穿孔是结肠息肉电切术的最常见并发症,而并发缺血性肠病(ischemic colitis,IC)的则较为少见,如若误诊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回顾1例结肠息肉电切术后并发IC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1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主因间断腹痛、腹胀半个月,便血1 d就诊于本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出最佳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8月该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引起术后复发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肠息肉直径、肠息肉生长位置及组织病理类型等,并对筛选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年龄≥60岁、肠息肉≥3个、肠息肉直径≥2 cm和腺瘤性肠息肉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操作时应充分考虑引起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针对危险因素的分级及患者实际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方案,有利于降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结肠黑变病伴息肉的内镜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雪梅  许红梅  刘玉兰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0):1013-1015,1018
目的研究结肠黑变病合并结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2002年10月-2004年9月该院结肠镜检查发现的结肠息肉病例,分析黑变病合并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点。结果结肠黑变病伴发结肠息肉的发生率为40.95%,较非黑变病者(20.41%)明显增高(P〈0.005)。黑变病组息肉直径较非黑变病组小,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黑变病患者易伴发息肉和癌症,故对经常服用蒽醌类泻药的患者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注意发现黑变病,同时警惕是否有癌变或息肉的存在。对于已经确诊为黑变病的患者,定期的肠镜随访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性评价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b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等6个数据库,筛选研究CSP和HSP治疗结直肠息肉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指标包括:息肉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时间。结果 20项RCT纳入该研究,包含4 103例患者,6 890枚息肉。其中,CSP 3 452枚,HSP 3 438枚。CSP与HSP息肉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1.00,95%CI:0.98~1.01,P = 0.596);CSP与HSP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0.98,95%CI:0.95~1.01,P = 0.222)。CSP与HSP标本回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1.00,95%CI:0.99~1.01,P = 0.824)。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及穿孔):CSP术中出血风险高于HSP(RR^ = 1.66,95%CI:1.24~2.24,P = 0.001),CSP迟发性出血风险低于HSP(RR^ = 0.31,95%CI:0.16~0.63,P = 0.001),CSP与HSP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0.33,95%CI:0.09~1.22,P = 0.097)。手术时间:CSP总操作时间短于HSP(MD = -7.15,95%CI:-8.25~-6.06,P = 0.000),CSP息肉切除时间短于HSP(MD = -1.86,95%CI:-2.85~-0.86,P = 0.000)。结论 CSP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与HSP相当,但能降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直肠息肉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结肠镜直肠息肉切除术,观察组行结肠镜与腹腔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术后第1、3、5天的VAS评分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直肠息肉的临床治疗中,给予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内镜息肉冷切除术(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118例结直肠小息肉(直径≤10 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 = 59)和观察组(n = 59),对照组采用内镜息肉热圈套切除术(HSP)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CS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情况、手术指标、息肉切除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组织学完整切除率和直径1~5 mm息肉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率、术后2周出血率和内镜下止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手术操作时间短,息肉切除率高,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肠粗蒂性息肉,分析两种术式的术中及术后疗效,为内镜下诊疗提供参照。方法 临床病例随机分组分成EMR组、ESD组,按照随机分组表每组各50例,详细收集病灶大小、出血风险、手术时间、病理切缘阳性率、随访差异等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13/50)发生率明显高于EMR组(1/50)。 结论 对于蒂部直径大于1.0 cm的结肠粗蒂息肉,EMR和ESD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操作简易程度和出血概率方面EMR组存在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冷圈套器切除术与热圈套器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浅表型(即巴黎分型0-Ⅱa型)息肉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110例右半结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研究组采用冷圈套器切除术,对照组采用热圈套器切除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内镜下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7.10%和95.65%,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研究组术后无持续性腹痛,对照组有3例患者可能是电凝综合征或注射针穿透损伤肠壁,引起局限持续性腹痛,最长达1个月。研究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冷圈套器切除术治疗 < 1 cm的右半结肠0-Ⅱa型息肉,较热圈套器切除术操作更便捷,内镜下切除率高,操作中避免了电刀电凝及注射针注射引起的透壁性损伤风险,降低了术后持续腹痛发生率,不增加出血和穿孔的风险,治疗过程安全,治疗时间短,费用低,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大肠息肉患者胸苷激酶检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大肠息肉患者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1)的含量,探讨TK1在大肠息肉防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2例大肠息肉患者标本运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TK1检测,同时对息肉黏膜组织切片行TK1病理组化检测。结果大肠息肉组、大肠息肉广基组、息肉多发组的血清TK1水平、血清TK1风险值例数及TK1病理组化阳性数均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有蒂息肉组、单发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腺瘤组与非腺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K1风险组结肠息肉患者与血清TK1健康对照组结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年龄高于对照组;TK1病理组化方法较检测血清TK1更敏感。结论 TK1浓度检测能真实的评估细胞的增值状态和水平,特别适用于中老年人早期肿瘤风险筛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结肠息肉形成两者间的关系。方法将本院结肠息肉的患者设为病例组(154例),肠炎及未见异常者设为对照组(98例)。调查所有入组人员饮食及生活习惯、PPIs服用等情况,并测定血胃泌素水平。各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PPIs与结肠息肉的发生及生长部位有关(P0.05),结肠息肉组中服用PPIs的患者与未服用PPIs患者的胃泌素水平有显著差异[(115±19.4)ng/Lvs(66.4±8.4)ng/L],P0.001),但病例组与对照组两者间胃泌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191,P0.05),且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PPIs变量无统计学意义(P=0.081,P0.05)。结论本研究无法证实与结肠息肉形成是否存在必然相关性,PPIs与结肠息肉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