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52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有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140例,非感染组380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卧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及年龄≥65岁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COPD及意识障碍的影响最大,其OR值为16.25、8.36.结论 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COPD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对该类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情况,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8.63%(19/102)。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有酗酒史及治疗前NIHSS评分高是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有酗酒史以及治疗前NIHSS评分高是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伴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增高的缺血性卒中(CIS)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CIS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CIS患者210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SE表达水平.根据NSE水平将210例患者分为低NSE组(NSE≤12 μg/L)和高NSE组(NSE> 12μg/L).结果 低NSE组94例,高NSE组11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低NSE组与高NSE组NIHSS评分、颈动脉IMT、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白细胞计数、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8±3.4)分比(21.6±4.7)分、(1.12 ±0.31) mm比(1.68±0.54) mm、29.8% (28/94)比58.6% (68/116)、17.0% (16/94)比30.2% (35/116)、13.8%(13/94)比27.6% (32/116)、(6.68±3.45)×109/L比(10.08±4.27)×109/L、(4.67±1.22) mmol/L比(5.01±1.64) mmol/L、(1.26±0.44) mmol/L比(1.74±0.61) mmol/L、(3.42±1.14) mmol/L比(5.26±1.64) mmol/L、(1.32±0.22)mmol/L比(1.01±0.17) mmol/L](P< 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颈动脉IMT、白细胞计数、LDL-C、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是CIS患者NSE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IHSS评分、颈动脉IMT、白细胞计数、LDL-C、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是CIS患者NSE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有望降低CIS的发病率、缓解病情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黄小梅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089-4091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干预的对策.方法 共纳入8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140例无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群作为对照组.详细记录所以受试者的基本信息、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男性、冠心病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首次SBP、家族高血压病史、饮酒史、LDL-C及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冠心病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首次SBP、家族高血压病史、饮酒史、LDL与老年高血压发生呈正相关;HDL-C与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的保护因素,应该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同时戒烟限酒,对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老年人群进行必要的干预,可明显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16例慢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卒中后PSD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16例慢性脑卒中患者中有42例伴有不同程度抑郁,PSD的发生率为36.20%(42/116)。根据患者是否存在PSD分为两组,A组42例均为伴PSD患者,B组74例均为无PSD患者。对A组和B组脑卒中病史、心血管病史、负性生活事件、病变位于前部、病灶≥3个、居住社区、NIHS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心血管病史、负性生活事件、病变位于前部、病灶≥3个、脑卒中病史、NIHSS评分升高、居住社区均为导致P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PSD发病率较高,心血管病史、负性生活事件、病变位于前部、病灶≥3个、脑卒中病史、居住社区、NIHSS评分升高是导致PSD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6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6例非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检查指标以及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TG、LDL-C、FIB、Apo B及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情况在首次接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6个月时,对照组NIHSS15分的比例(58.9%)明显高于观察组(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LDL-C、Apo B是独立危险因素,而FIB水平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更高的血脂水平、收缩压以及FIB等,同时更容易发生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而在预后上则要稍微差于非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同时LDL-C、Apo B是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26例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74例,复发组52例)作为病例组,选择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年龄、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病史、体格检查、血液指标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测结果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脑卒中病史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P<0.01);复发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及颈动脉IMT与初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通过监测患者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脑卒中病史及颈动脉IMT,可对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及复发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循环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7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溶栓的治疗标准,均应用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溶栓治疗,以改良RanKin评分评价患者预后,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临床指标对后循环患者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和责任大动脉病变与预后不良有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入院NIHSS评分较高(OR=3.832,95%CI:1.290~11.388)、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7.182,95%CI:1.669~30.90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8.769,95%CI:1.326~57.996)是脑梗死患者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监测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判断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208例行颈部彩色超声检查有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形成的ICVD患者,根据超声表现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5例)及稳定斑块组(133例).所有患者均记录相关疾病病史及ICVD的传统危险因素.先以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非条件Logi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与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呈正相关(P<0.01或<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呈负相关(P<0.01);两组在冠心病病史、生活规律、家族高血压病史、饮酒、家族卒中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烟是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33、7.16、6.15、2.28,P<0.01);而HDL-C是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OR值为0.84,P<0.01).结论 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烟.而HDL-C是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IS)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增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80例IS患者(病例组),且均证实H-FABP水平>11 μg/L,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120例无心、脑疾病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H-FABP水平.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H-FABP水平增高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生活规律、吸烟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饮酒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病史、SAS、冠心病病史是IS患者血清H-FABP水平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16、16.15、2.18,P值分别为0.00、0.00、0.04).结论 IS患者H-FABP增高受高血压、SAS及冠心病的影响,对该类人群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降低IS的发生率、复发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72例B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病史进行调查,与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72例进行对照,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72例BD患者中急性起病者占34.7%(25/7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等13个因素与BD的发病有关(P< 0.01或<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及脑卒中病史是BD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15、2.435、4.072、5.162和21.023 (P< 0.01或<0.05).结论 年龄、体质指数、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和脑卒中病史是B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控制体重、血压,限制饮酒,防治脑卒中等措施将有助于预防B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白质疏松(LA)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根据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n=23)及对照组(n=57),观察组患者均存在认知障碍,对照组均无认知障碍。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LA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LA各组患者认知功能中定向力、延时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评分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各组患者认知功能中即刻记忆、语言及视空间能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高血压是LA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LA患者认知障碍特征主要是以注意力及计算力异常和延时记忆异常为主;年龄、高血压是LA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高危因素,因此,临床医生在预防LA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过程中,严格掌握其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及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LA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卒中后抑郁(PS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太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进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PSD将所有患者分为PSD组(36例)和非PSD组(64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性格、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发病时间、病变部位、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是否吸烟酗酒、有无负性生活事件、是否失语等,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与非PSD组相比,PSD组有负性生活事件、性格内向、失语的患者比例较高,同时PSD组NIHSS评分较高、ADL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ROC分析,NIHSS评分和ADL评分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PS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0.977;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证实有负性生活事件、性格内向、失语、NIHSS评分≥3.629分、ADL评分≤54.085分是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PSD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影响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PSD的因素较多,如患者性格内向、有负性生活事件、失语等,此外,NIHSS评分≥3.629分、ADL评分≤54.085分是预测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PSD的最佳截断值,对于临床预测PSD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房颤对脑梗死后发生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跟未出血组,对可能影响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因素分析。结果:150例脑梗死患者中出血组的心房颤动史(72.7%)和脑白质病变(63.6%)的发生率都比未出血组的高(43.8%,35.2%),出血组入院收缩压(179.49±9.52)与NIHSS评分(5.42±0.71)的平均值高于未出血组(137.43±12.77,4.42±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丽娟  许键炜    冯占辉  李委  周谊霞    彭爽  罗娟  张亦慷 《现代预防医学》2021,(10):1901-1905
目的 构建脑梗死后抑郁风险预警模型,为医护人员早期、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住院脑梗死患者142例,单因素分析相关资料;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梗死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警模型;ROC曲线判断各独立指标与风险预警模型诊断的准确性;交叉验证法检验风险预警模型效能。结果 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3.80%。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后抑郁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FSS、对支持的利用度、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手术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有关(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史、Barthel指数、FSS是脑梗死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史、Barthel指数、FSS及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599/72.9%/46.80%、0.744/64.6%/77.70%、0.829/68.8%/85.10%、0.928/72.90%/97.87%,交叉检验风险预警模型准确率为85.92%。结论 手术史、Barthel指数、FSS是脑梗死患者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对脑梗死后抑郁预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组72例和再发组54例,对两组的年龄、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包括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血压分级进行比较,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数量、部位等,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再发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与初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再发组高血压分级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发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IMT 均明显高于初发组(P<0.01).初发组斑块检出例数为31例,占43.1%(31/72),总数为87个,平均(1.21±0.76)个,再发组斑块检出例数46例,占85.2%(46/54),总数为96个,平均(1.78±0.92)个;再发组斑块检出例数、平均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初发组(P< 0.01).再发组斑块中以软斑为多(占61.5%,59/96),初发组以硬斑为多(占60.9%,53/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分级、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颈内动脉IMT、软斑数量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15、2.435、1.072、2.131、3.024、5.162,P<0.01或<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分级、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颈内动脉IMT、软斑数量是导致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在监测血压、血糖等常规指标的同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程度、斑块的性质可以对脑梗死的再发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唐山市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及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 associated pneumonia, SAP)分为非SAP组和SAP组,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721例患者,平均年龄(65.63±12.07)岁;SAP组年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冠心病、心房颤动、卒中史、吞咽障碍和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0分的比例、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计数均高于非SAP组,而SAP组入院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均低于非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高(OR = 1.055,95%CI:1.009~1.103)、入院NIHSS评分增加(OR = 1.290,95%CI:1.154~1.444)、白细胞计数升高(OR = 1.267,95%CI:1.101~1.457)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与高龄、入院NIHSS评分增加和白细胞计数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脑内微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脑微出血分为脑微出血患者(观察组,n=60)和未出现脑微出血患者(对照组,n=120)。收集患者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房颤、蛋白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脑白质疏松改变评分和脑腔隙性脑梗死灶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胆固醇血症、房颤、蛋白尿、脑白质疏松程度、脑腔隙性脑梗死灶数均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观察组患者MMSE总分和MoCA总分分别为(24.92±2.16)、(18.69±2.3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视空间/执行、注意、语言、延迟回忆、定向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房颤、蛋白尿、脑白质疏松程度、脑腔隙性脑梗死灶数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应尽早预防可能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桥脑梗死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某科连续收治的急性桥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肝素抗凝治疗组和抗血小板治疗组,记录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记录患者既往病史、脑梗死危险因素,患者头颅CT和MRI结果,对所有患者于治疗后6个月时进行随诊并评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等基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抗凝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分别为(3.36±3.26)、(1.82±1.04)和(75.45±25.99)分,抗血小板组分别为(2.71±3.09)、(1.67±1.02)和(81.28±24.9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别为(1.64±2.32)、(1.15±0.83)分、(87.58±16.59)和(1.69±2.81)、(0.94±0.79)分、(89.6±18.20),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种治疗方法6个月后的得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桥脑梗死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血尿酸是否与心房颤动独立相关。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和非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观察组(房颤组)和对照组(非房颤组),各136例。以性别、年龄、血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吸烟史、嗜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等多重危险因素与心房颤动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具有冠心病史的比例为50.74%,高于对照组中的2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史、尿酸均为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血尿酸与心房颤动呈正相关(r=0.454,P0.05)。结论血尿酸为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血尿酸与心房颤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