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现代医学认为,儿童亚健康如不及时干预,与成人相比,更易发展为疾病,如采取积极的防治,也更易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包括两层含义:即未病先防(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既病防变(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本文试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对小儿亚健康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是对疾病的主动预防,指出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医学重在预防的思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注意"治未病"的重要性。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可以概括为"治未病"养生要以养性为本,性命双修;"治未病"须重视饮食调养、饮食疗法的应用;提倡"治未病"要常欲小劳,配合适当的导引、按摩、吐纳气息,却疾强身,从而使人们达到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健康境界。  相似文献   

3.
亚健康状态在职业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有必要改善职业人群的亚健康状态,提高其健康水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以下简称"治未病中心"),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职业亚健康人群的中医预防保健措施进行了诸多实践.自2014年承担上海市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至今,完成了亚健康平台建设工作.本文分析治未病中心建设亚健康平台建设的经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亚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预防医学的世纪,亚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现代医学特别是在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应用中的指导作用,优势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陈吉  朱晓宏 《光明中医》2014,29(11):2257-2258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等几个方面。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探讨其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防治的的意义。1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强调"未病而治"的预防医学思想,贯穿于养生、防病理论的始终。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反复强调"上工必须治未病",[1]"上工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以追求人类健康为目的的本质,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传统中医特有的预防医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的比例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要从患者的体质分类、对未发生疾病的预防和对已发生疾病的控制分别进行讨论。"治未病"是一套超前的医学思想和医学理论体系,传统的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是以人们的健康为核心,对患者实施个体化、主动性防治的理念。它不仅是长期的实践经验的集合,也充分体现了事物动态发展和辩证联系的哲学观念。本文主要从中医典籍的经典理论入手,回顾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现代临床的相关应用,阐述中医"治未病"的丰富理论内涵,认识其在临床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构建"治未病"的临床应用思路,引导健康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与当代“亚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明  张国霞 《吉林中医药》2011,(10):925-926
亚健康是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关注亚健康。"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亚健康状态就是气血阴阳轻度的失衡,但是并未达到疾病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传统医学的"治未病"理论通过辨证论治判断机体是否处于"亚健康",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对"亚健康"诊疗的指导作用,符合现代医疗要求,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亚健康防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产物,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四个层次系统,广泛适用于健康管理、亚健康干预、传染病预防、慢性病和肿瘤的防治等领域,其创新应用对全民健康和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意义的健康概念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满状态。亚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苏联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因此提出"第三状态"的概念,我国现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但是,由于目前临床上尚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与手段,而令临床医生面对亚健康状态者时无所适从。从中医学的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的思想可知,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重视干预亚健康,将疾病控制在发生之前,无疑是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现将目前存在的有关亚健康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一些问题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概念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亚健康,虽然《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可以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中医药在干预亚健康方面有一定优势,已为专家所公认。但大家对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概念的认识尚不统一,笔者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对健康、亚健康、未病、治未病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提出个人意见,以期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即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世界亚健康人群比例占总人数的70%。"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其理论也必将在亚健康问题的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治未病"理论分为三大方面,即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后防复。"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将在人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上占主导地位,"未病先防"的理念将深入人心。这对提高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预防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类DNA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其中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宫颈HPV感染危害巨大,但目前尚无根除HPV的方法,针对宫颈HPV感染的策略重在预防与早期筛查,控制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自古中医就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对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中医"毒、瘀、虚"理论,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养生,重在防毒""已病防变,重在解毒""久病防虚,重在化瘀"三步法来防控宫颈HP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趋严重的亚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有效调控亚健康,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已成为医学的重大课题。中医"治未病"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学术价值在于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调整阴阳的诊疗体系。亚健康由于主诉症状多样且不固定,现代医学对此尚无有效防治方法。中医"治未病"调控亚健康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14.
自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相继推行“治未病”科建设,印发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大力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等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保健的思维模式,而健康管理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评估、干预与随访跟踪的全过程。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从历史源流、思想内涵、指导思想及关键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进行了深入对比剖析,发掘了中医“治未病”在理论层面和综合调理手段上优势更为明显,而现代健康管理在应用流程与技术方法更为先进;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对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追求,强调整体医学观念及对影响健康之“因”的关注,且在理论与实践、核心理念及技术方法上存在可能融合点。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未病-未传-未复”阶段性监测-评估-干预应为中医健康管理的主导思路,当前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亚健康、体质偏颇、慢性病等人群的健康管理(预防、治疗及康复干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医健康或疾病风险监测与评估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古代文献的研读和分析,就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观进行了讨论,认为古代文献中"未病"之论载奠定了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理论基础,而中医致病的"三因学说"符合亚健康状态之形成,"治未病"思想则成为中医干预亚健康的重要治则,"治未乱"方法是亚健康"防变"的保健举措。中医对亚健康认识观为当今亚健康中医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亚健康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亚健康的防治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采取内养外防的各种手段,调摄情志、顺应四时、起居有时、饮食有节、防劳固精、动静结合,从而达到人的神形合一,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医"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一贯强调的预防思想,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治未病"概念的提出,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有三处直接提及"治未病"。归纳起来大致有4层意思:一是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从单纯"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移,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中医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艾灸法由于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点,在"治未病"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运用到亚健康的干预当中。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预防治疗学中"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出发,阐述了"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有四:未病先防、将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而"治未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和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当前"治未病"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展中医未病临床诊疗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开展体质及其调理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开展亚健康状态及其调治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滋病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治未病"理论的渊源,探讨其在艾滋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及应用前景。结果与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健康和疾病的每个阶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治未病"理论在艾滋病防治中,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