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后的疗效。方法:58例危重病伴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IT组)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对照组(CT组)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9.0-11.9mmol/L。结果:IT组中患者使用胰岛素天数、抗生素天数、住ICU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CT组。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危重患者血糖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6 0例危重病患者血糖水平为18 .34±6 73mmol/L ,随机分为治疗组(n =30 )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 . 4~6 . 1mmol/L ;对照组(n =30 )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10 .0~11. 7mmol/L。观察两组患者静滴胰岛素天数、使用抗生素天数、入住ICU天数、出现死亡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等反映病情疗效的参数。结果 治疗组中静滴胰岛素天数(10. 0±2 . 8)d、使用抗生素天数(14. 5±3 .4 )d、入住ICU天数(11 .0±4 . 6 )d、出现死亡天数(7 ,5±2 .8)d、院内感染发生率(13, 3% )、死亡率(16. 5 %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 0 5 )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危重病患者即使无糖尿病,当出现血糖水平持续升高时,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改善危重病患者的病情,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至少在ICU监护2d且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危重病患者144例,收住ICU时血糖水平(14.21±5.87)mmol/L,随机分为3组,均静脉泵入胰岛素控制血糖。A组48例控制血糖在4.4—6.1mmol/L;B组48例控制血糖在6.1—8.3mmool/L;C组48例控制血糖在8.3~11.1mmol/L。观察3组患者使用抗生素天数、升压药和机械通气应用率,院内感染、应激性溃疡、低血糖、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在ICU最后1dAPACHEII评分、住ICU天数及病死率等参数。结果A组使用抗生素天数,升压药和机械通气需用率,院内感染、应激性溃疡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在ICU最后1dAPACHEII评分、住ICU天数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C组,但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使用抗生素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住ICU天数均明显低于B组,但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其余参数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升压药与机械通气需用率,应激性溃疡、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在ICU最后1dAPACHEII评分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B组其余参数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4.4—6.1mmol/L可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ICU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ICU病房的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n=55)和对照组(n=55),强化治疗组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对照组血糖控制在10.0~11.1 mmol/L,观察两组患者ICU住院天数、需机械通气例数、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抗生素应用天数、ICU最后1 d APACHEⅡ评分、低血糖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治疗组ICU住院天数、需机械通气例数,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抗生素应用天数、ICU最后1 d 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低血糖发生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在4.4~6.1 mmol/L水平,可改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子彬  常智忠 《临床荟萃》2007,22(6):400-402
目的研究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至少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2天且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危重病患者96例,收住ICU时血糖水平(14.6±5.5)mmol/L;随机分为治疗组(n=48),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对照组(n=48)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8.3~11.1mmol/L;观察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天数、需用升压药例数、需机械通气例数、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发生率、在ICU最后1天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住ICU天数及病死率等参数。结果治疗组在使用抗生素天数、需用升压药例数、需机械通气例数、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MOF发生率、在ICU最后1天APACHEⅡ、住ICU天数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4.4~6.1 mmol/L,可改善危重病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应用胰岛索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0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ICU危重症患者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以不同的胰岛素泵人速度控制血糖,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的人住ICU时间、呼吸机待机时间、MOF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的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强化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危重病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可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但同时也增加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心内直视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63例术后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33例)和常规胰岛素治疗组(30例),强化治疗组对术后血糖超过8mmol/L者即行胰岛素治疗,剂量从0.1U/(kg·h)开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目标水平为血糖控制在6~8mmol/L;常规治疗组术后血糖超过11.1mmol/L才给予胰岛素治疗,目标水平为血糖控制在10~11.1mmol/L。结果强化治疗组患者血糖水于术后48h内控制在目标水平;常规治疗组患者术后48h内控制29例,死亡1例。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感染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5.43±6.31)d]少于常规治疗组[(22.51±6.37)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6~8mmol/L,可以减少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危重病患者抢救中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否改善重症监护室(ICU)危重患者的预后。方法将11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CT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每4h监测1次床旁血糖。当CT组血糖>11.9mmol/L时,皮下注射中性可溶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在10.0~11.1mmol/L;当IT组血糖>6.1mmol/L时,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1mmol/L。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留置时间、每日早6时平均血糖、每日提供的平均热量、每日胰岛素用量、每日简化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TISS-28)评分、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CD4^+/CD8^+,死亡、低血糖、肾功能损害(血肌酐>221/μmol/L)和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34.2μmol/L)、输红细胞及发热(口温>38.5℃)例数。结果CT组病死率(44.83%)远远高于IT组(12.07%),差异有显著性(P<O.01);患者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每日早6时平均血糖、每日TISS-28评分均明显高于IT组(P<0.05或P<0.01);每日胰岛素用量、HLADR、CD4^+/CD8^+均明显低于IT组(P<0.05或P<0.01)。两组并发症比较,CT组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输注红细胞及发热例数均明显高于IT组(P均<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危重患者血糖在4.4~6.1mmol/L水平确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血糖控制对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急危重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ApacheⅡ评分〉15分、同时合并高血糖(随机血糖〉11.1mmol/L)的内科危重病人200例,随机分为强化胰岛素治疗(IIT)组和常规治疗(CIT)组(胰岛素泵血糖控制),其中IIT组和CIT组各包含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31例和33例,观察2组患者呼吸机、抗生素使用天数,近期死亡率(28d内)、入院3d及7d后的APACHEⅡ评分、低血糖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IIT和CIT2组年龄、性别构成比、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血压、呼吸衰竭类型、血糖、炎症指标、电解质、心功能、肝肾功能、空腹C肽、HbA1c、APACHEⅡ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IIT组院内感染发生率、3d及7d后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率、住院天数、呼吸机、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费用低于CIT组(P〈0.05);IIT组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高于CIT组(P〈0.01),但2组严重低血糖发生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S)。结论严格强化血糖控制对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急危重患者可能带来较多益处,并降低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老年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强化胰岛素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老年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发生应激性高血糖(血糖持续>12mmol/L)的老年(>65岁)危重病患者,APACHEⅡ评分平均为(17.2±3.8)分,随机分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与常规胰岛素治疗组各35例。强化组血糖控制在4.4~7.8mmol/L;常规组血糖控制在10.0~12.0mmol/L,两组其余临床治疗相同。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泵入胰岛素天数、入住ICU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需要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病死率等指标。结果强化组老年危重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泵入胰岛素天数、住ICU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需要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死亡率显著降低,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对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老年危重病患者,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更有效、更及时地控制血糖,并显著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调控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住ICU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危重患者186例,随机分为4d组、7d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分别给予4d、7d的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随后给予常规的血糖控制,对照组则一直给予常规的血糖控制.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在4.4~8.3mmol/L,常规血糖控制在4.4~11.1mmol/L.结果 在强化胰岛素治疗停止后第8~14d,4d组、7d组的平均血糖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同期每天胰岛素用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d组、7d组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4d组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天数均较7d组高(P<0.05).结论 在危重病人中,采用7d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控制重症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改善预后,又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危重病人预后的影响,并分析相关护理问题。方法:选择入住ICU、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危重病人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给予7 d的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随后给予常规的血糖控制;对照组则一直给予常规的血糖控制。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在4.4~8.3 mmol/L,常规血糖控制在4.4~11.1 mmol/L。结果:治疗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糖的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控制重症病人的应激性高血糖,改善预后,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病人血糖动态监测工作,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危重病人强化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危重病人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相关护理问题。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320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0例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维持危重病人血糖在4.4—6.1mmol/L;对照组按常规控制在血糖10.0~11.7mmol/L,每2h进行血糖监测和分析。观察指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危重病人使用胰岛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ICU住院天数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率及危重病人压疮愈合情况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危重病人强化胰岛素治疗并不能降低病死率,反而增加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结合其他近期研究的阴性结论,该疗法还不成熟,危重病人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危重颅脑疾病患者高血糖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与危重颅脑疾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等预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64例危重颅脑疾病患者分为常规组(n=32)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n=32)。常规治疗是指当患者血糖≥11.1mmol/L时,控制其血糖水平〈11.1mmol/L;强化治疗组则控制患者血糖接近正常水平(3.9—6.1mmol/L),直至患者转出ICU或死亡。分析两组病例预后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两组存活病例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在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血培养阳性率、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危重颅脑疾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将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高血糖患者的血清CRP与预后的影响.方法 162例急性脑梗死伴高血糖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81例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对照组81例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10.0-11.7 mmol/L,观察2组患者血清CRP的变化及预后.结果 强化治疗组CRP较正常治疗组明显下降[(14.68±1.36)ms/L与(19.06 ±2.24)mg/L,P<0.05],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8.71%与33.65%,P<0.05).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好于常规治疗组(第15天CCS评分别为72.16 ±2.31与58.13 ±2.07,第28天CCS评分别为76.42 ±2.14与67.07 ±1.99,P均<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伴高血糖患者血清CRP与感染率,有助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对老年危重患者合并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危重患者合并高血糖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前两组患者24h血糖为(13.8±4.5vs13.8±4.2)mmol/L,治疗组(n=40)采用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治疗药物,对照组(n=38)采用中性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作为基础治疗药物。可进食患者餐前追加短效胰岛素。血糖控制目标为5.0~8.0mmol/L。结果治疗组1,3,5d的平均血糖较对照组降低,分别为(12.2±1.4vs13.5±3.8)mmol/L,P〈0.01,(8.3±0.6VS9.5±0.8)mmol/L,P〈0.01,(5.8±0.2vs6.4±0.6)mmol/L,P〈0.05。7d及以后,两组间血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以甘精胰岛素为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控制老年危重合并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有确切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CD14 单核细胞比率及CD14 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影响,探讨强化治疗在严重创伤后的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配对分组的研究方法,对外科ICU收治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0分的严重创伤患者分别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目标值6~8mmol/L)和常规治疗(血糖目标值<11.1 mmol/L)。分别在入院后0、2、4、6、8 d留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14 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随着强化治疗时间增加,CD14 单核细胞HLA-DR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胰岛素强化治疗在不同时间点对CD14 单核细胞比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控制创伤后应激性血糖升高的同时,保护了伤后脏器功能,增强天然免疫防御反应的同时,也有诱导创伤后免疫抑制的风险。在严重创伤早期实施有选择性和适度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危重患者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强化血糖调控对危重烧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高血糖反应、糖代谢、创面愈合能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严重烧伤无糖尿病史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8例)予以强化胰岛素治疗,而对照组(18例)则予以常规胰岛素治疗,两组均于伤后3~7 d内行切、削痂植皮手术,术后连续14 d每晨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血钾的变化,记录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试验组治疗过程中血糖、血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P〈0.05),而且试验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血糖调控能有效控制严重烧伤后的高血糖反应和消除rhGH的副作用,促进糖代谢,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mprove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rough use of a bedside, nurse-managed, intravenous insulin nomogram. DESIGN: Retrospective, before-after cohort study. SETTING: Fifteen-bed mixed medical/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 tertiary, teaching hospital. PATIENTS: A total of 167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requiring intravenous insulin infusions during two 9-month periods. INTERVENTION: The sliding scale group was treated using ad hoc sliding scale infusion therapy.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treated using a dosing nomogram that allowed the nurse to adjust the insulin infusion rate based on current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concurrent insulin infusion rates. The adjustments were made independent of physician input. 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 Time from initiating the insulin infusion to initial control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11.5 mmol/L) was determined. Effectiveness of glucose control was determined retrospectively by measuring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blood concentrations >11.5 mmol/L versus time of insulin infusion, divided by total duration of insulin infusion. The median time to initial control of glucose (<11.5 mmol/L) was 4 hr (range 1-38 hr) for the baseline and 2 hr (range 1-22 hr) for nomogram group (p =.0004). The median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divided by duration of insulin infusion was 0.9 (range 0.0-5.9) for sliding scale group and 0.3 (range 0.0-11.1) for nomogram (p =.0001), without any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episodes of hypoglycemia. CONCLUSION: Use of an insulin nomogra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roves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s and is sa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