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和证实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射增敏作用和毒副反应。方法 将 4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初诊鼻咽癌病人随机双盲分为A组和B组。两组放射治疗方法、程式、剂量相同。破盲后证实A组为注射用甘氨双唑钠组 ,B组为安慰对照组。结果 两组治疗结束时用药组的鼻咽原发灶和颈淋巴转移灶CR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而且达到PR和CR的剂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5) ,两组病人的主要毒副作用为粘膜皮肤、血象反应 ,差异无显著性 ,未发现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结论 注射用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的放射增敏作用 ,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甘氨双唑钠对食管癌放射治疗增敏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注射用甘氨双唑钠(CMNa)对于食管癌的放射增敏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各期符合入组条件并有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63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A组,放疗加甘氨双唑钠)和对照组(B组,单纯放疗)。A组患者放疗前使用CMNa 800mg/m^2,给药后1h内接受放疗,每周3次,连续用药至放疗结束(6~7周)。B组行单纯放疗。放疗中每周查血常规及观察各种不良反应。放疗前、放疗后3周和放疗结束第7周,分别进行胸部CT、食管钡餐片、肝肾功能和心电图以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CR率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达到CR和PR的中位照射剂量均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CMNa对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有较肯定的放射增敏作用,同时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其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甘氨双唑钠对食道癌放射治疗增敏作用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雁 《现代护理》2008,14(4):516-517
目的探讨甘氨双唑钠对食道癌放射治疗增敏作用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2002年6月-2003年6月100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食道癌病人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单放组。综合组50例,用甘氨双唑钠以80mg/m^2剂量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溶解,于30min内完成静脉滴注,并在60min内进行常规放疗,每周2~3次,连续用药至疗程结束,总用药量在6000~9000mg,放疗总剂量在64~68Gy/42~48d;单放组按常规放疗。结果近期疗效:综合组食道癌CR率66%,单放组26%,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生存率:综合组的1、2、3年生存数分别是38、22、19例,单放组是26、16、10例,2组比较1、3年生存数有统计学意义;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氨双唑钠对食道癌放射治疗增敏作用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和证实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射增敏作用和毒副反应。方法 将4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初诊鼻咽癌病人随机双盲分为A组和B组。两组放射治疗方法、程式、剂量相同。破盲后证实A组为注射用甘氨双唑钠组,B组为安慰对照组。结果 两组治疗结束时用药组的鼻咽原发灶和颈淋巴转移灶CR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达到PR和CR的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主要毒副作用为粘膜皮肤、血象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结论 注射用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的放射增敏作用,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氨双唑钠对食道癌放射治疗增敏作用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2002年6月-2003年6月100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食道癌病人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单放组。综合组50例,用甘氨双唑钠以80mg/m^2剂量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溶解,于30min内完成静脉滴注,并在60min内进行常规放疗,每周2~3次,连续用药至疗程结束,总用药量在6000~9000mg,放疗总剂量在64~68Gy/42~48d;单放组按常规放疗。结果近期疗效:综合组食道癌CR率66%,单放组26%,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生存率:综合组的1、2、3年生存数分别是38、22、19例,单放组是26、16、10例,2组比较1、3年生存数有统计学意义;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氨双唑钠对食道癌放射治疗增敏作用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氨双唑钠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84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增敏放疗组(A组)和单纯放疗组(B组)。A组42例,用甘氨双唑钠800mg/m^2给药,于30min内完成静脉滴注,在60min内进行常规放疗,每周3次,连续用药至疗程结束;B组仅接受常规放疗。结果A组完全缓解26例(45.2%),B组42例完全缓解19例(23.8%),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毒副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甘氨双唑钠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增敏效果明显,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甘氨双唑钠对中晚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增敏作用时期的护理。方法:对24例确诊T2-3N2-3Mo鼻咽癌患者进行甘氨双唑钠放射增敏治疗,治疗同时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及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放疗中的用药护理、对各种急性毒副反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结果:本组无明显皮肤黏膜反应,3例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1例出现心电图改变,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现严重毒性反应,全部顺利完成放疗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放疗合并使用甘氨双唑钠可以提高中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科学的做好放疗期护理,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放射增敏剂甘氨双唑钠(CMNa)配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观察疗效及反应。方法对7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增敏组和常规放疗组。常规放疗(对照)组34例,采用目前标准放疗方案;增敏(实验)组38例,甘氨双唑钠配合放疗,外照射同常规放疗组;甘氨双唑钠给药方案:CMNa800mg/m^2,静脉滴注,每周三次。放疗前1周内、放疗后4周和7周分别行CT、X线等检查以观察疗效。放疗中每周测血常规并观察不良反应,每34周查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结果完全缓解率增敏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达PR或CR时照射剂量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增敏组放疗期间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同对照组,无异常改变。放疗反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放疗合并甘氨双唑钠近期疗效优于单纯放疗;有效率及达PR或CR时照射剂量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主要与研究方法相关;放射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王璐 《系统医学》2021,(24):163-166
目的 分析甘氨双唑钠对实体肿瘤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收治的6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实施甘氨双唑钠联合放化疗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放化疗进行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氨双唑钠对食管癌放射治疗增敏作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中甘氨双唑钠对食管癌放射治疗增敏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2年2月1日。并通过手检和机检Google Scholar、MedicalMartix等搜索引擎查找相关参考文献及灰色文献,联系本领域专家、相关文献通讯作者等以获取以上检索未发现的信息。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符合条件的RCT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7个RCT,共1 4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面,甘氨双唑钠联合放疗优于单纯放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51,95%CI(2.44,5.07),P<0.000 01]。②在提高食管癌患者1和2年生存率方面,甘氨双唑钠联合放疗优于单纯放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生存率:OR=2.90,95%CI(1.91,4.39),P<0.000 01;2年生存率:OR=1.95,95%CI(1.21,3.15),P=0.006];在提高3年生存率方面,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OR=2.28,95%CI(1.16,4.49),P=0.02]。③甘氨双唑钠联合放疗不增加骨髓抑制、黏膜反应、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毒副反应。结论甘氨双唑钠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近期疗效优于单纯放疗,且能提高1、2、3年生存率,但在生存质量和毒副反应方面,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有限,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CT扫描在食管癌放疗中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癌浸润规律及CT在食管癌放疗设野中的作用。方法:先在模拟定位机下初步定位.再标记后行CT检查,测量肿瘤外浸情况,并根据CT结果判断初定照射野的合适程度,不合适者在模拟定位机下重新定位。结果:肿瘤左右浸润不对称占44.8%(52/116),前后浸润不对称占20.7%(24/116),6cm宽的照射野不能包全肿瘤有47例(40.52%)。结论:食管钡餐不能了解肿瘤的外浸情况,单纯以食管中心设置6cm宽的照射野,不能满足放疗的需要。食管癌的放疗定位需借助CT检查,CT检查在食管癌的放疗中不可省略。  相似文献   

12.
黄汉兴  张金添 《华西医学》2010,25(11):1944-1946
目的观察CyclinD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癌周正常食管组织的表达,从量化角度阐明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病理学意义及其与CyclinE表达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CyclinD1、CyclinE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癌周正常食管组织的表达,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其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并用表达的阳性单位(positiveunit,PU)反映其表达强度。结果 CyclinD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癌细胞核中表达的PU值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01);CyclinD1蛋白表达的PU值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有关(P〈0.001);浸润浆膜层组的CyclinD1蛋白表达的PU值高于无浆膜层浸润组(P=0.037);伴淋巴结转移组的CyclinD1蛋白表达的PU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2);CyclinD1与CyclinE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1)。结论 CyclinD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上调,且与生物学特性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CyclinD1和CyclinE可能在食管癌癌变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癌细胞增殖活性指标有丝分裂指数(mitotic index,MI)、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p53蛋白、DNA含量和癌细胞核形态参数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51例放疗前鼻咽癌组织标本,HE染色作病理组织学诊断和MI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和p53蛋白表达情况;Feulgen染色和图像分析法检测鼻咽癌DNA含量和细胞核的形态定量参数。结果:51例鼻咽癌组织中,完全消退组MI高于残留组(P<0.05);PCNA和p53蛋白表达阳性音分别有50例(98.0%)和46例(90.2%),高表达者分别有16例(31.4%)和22例(43.1%);PCNA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越高,则鼻咽癌对放射治疗越敏感,放疗后鼻咽局部癌肿完全消退率越高(P<0.05);PCNA和p53蛋白同时高表达者比单一指标高表达者,对其放射敏感性更高(P<0.05);鼻咽癌完全消退组DI、DNA异倍体细胞所占百分率、细胞核形态参数面积、周长和直径均比残留组高。结论:MI、PCNA、p53蛋白、DNA含量和癌细胞核形态参数是反映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和预测其近期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总结老年食管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放疗的护理。方法对接受放射治疗的36例老年食管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相应的护理。结果通过心理、饮食、胰岛素的应用、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野皮肤保护等方面的护理,提高了病人治疗有效率。结论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可解决2型糖尿病和食管癌之间的矛盾,使病人顺利完成治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食管内气体造影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的研究。20只大随机分为Ⅰ、Ⅱ、Ⅲ和Ⅳ组,每组5例,Ⅰ、Ⅱ、Ⅲ和Ⅳ组食管充气压力分别为2.67、5.33、8.00和10.61Kpa。充气后10、20、30、45和60分钟大的平均动脉压和呼吸均无显著差异.显微镜下病理学观察未见粘膜细胞损害.使用该检查的37例病人充气前后显示血压.除搏和呼吸无显著改变,临床应用无任何并发症出现,作者认为:该方法在食管疾病的诊治和评价预后方面,操作简便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对82例老年食管癌围手术期呼吸系统进行护理。强调术前应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做好术前教育与指导;术后通过改变呼吸型态、正确变更体位、湿化呼吸道及协助排痰,使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协同护理模式注重责任护士、患者和家属为一护理集体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增加了护理工作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新辅助放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手术治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Seventee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treated by radiation therapy (RT) at our hospital between 1981 and 1984 had initial diagnostic esophagrams and 1 or more repeat esophagrams after completing RT. Total regression of the tumor was observed radiographically in 10 patients (59%) with a normal esophagus (24%) or benign-appearing residual stricture (35%) at the site of the previous lesion. Partial regression was observed in 4 patients, and progression of the tumor in 3.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size, stage, or morphology of the lesion and its response to therapy. Although local recurrences were relatively uncommon, patient survival was often limi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distant metastases. Fourteen of 15 patients with clinical followup initially had significant relief from dysphagia as the tumor regressed. However, 9 of those patients had recurrent or increased dysphagia over a subsequent 3–9-month period. Exacerbation of symptoms did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 recurrent carcinoma; it also resulted from benign radiation strictures, opportunistic esophagitis, or other complications of RT detected on esophag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