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IV/SHIV感染的恒河猴是研究艾滋病及艾滋病药物筛选、疫苗评价较理想的动物模型.MHC在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MHC-I类分子的多态性与SIV/S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有着明显的关联作用,Mamu-A*01是恒河猴中的一种MHC-I类分子,它可以呈递特定的病毒蛋白片段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激发CTL反应.国外发现Mamu-A*01阳性的猴艾滋病恒河猴会出现疾病进展缓慢,存活时间长等特征.本文就恒河猴Mamu-A*01基因与SIV/SHIV感染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MHC在疫苗研究中的作用的了解,并促进更行之有效地对HIV/AIDS疫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ELISPOT方法检测SIVmac239感染猴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了完善现有的SIV/恒河猴模型,掌握恒河猴被SIV感染后体内细胞免疫应答状态,为评价HIV疫苗提供方法和数据上的参考,我们测定了SIV感染猴体内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实验前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用SIVmac239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RT-PCR、流氏细胞术和ELISPOT等方法,监测SIVmac239病毒在恒河猴体内复制情况、感染猴的外周免疫损伤情况和细胞免疫情况,持续测定一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IFN-γ ELISPOT方法能有效的评估实验猴的细胞免疫情况,IFN—YELISPOT结果和CD4+T细胞数无相关性,与血浆病毒载量稍有相关。结论本实验明确了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体内CTL的基本趋势和范围,了解了外周血病毒载量、外周免疫损伤与细胞免疫状况之间的联系,完善了SIV/SAIDS模型评价指标,为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3.
研究人员在近期出版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杂志上刊文指出,在恒河猴口腔内接种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可导致这种病毒迅速扩散;该结果有可能预示HIV感染亦可出现类似的进程,从而进一步阻碍有效的疫苗应答。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感染后,通常经过一段潜伏期,进展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s,AIDS)。非洲绿猴(African green monkeys,AGM)是SIV(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的天然宿主,虽然体内的病毒水平与HIV感染者相似,但不表现出艾滋病症状。因此,探索AGM控制病毒复制和疾病进展的分子机制,可以很好地促进对HIV感染致病机理的认识和AIDS疫苗与治疗方法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AGM在艾滋病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为艾滋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5.
猴免疫缺陷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急性及慢性感染猴淋巴结的病理改变,以掌握评价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及免疫调节剂疗效指标,并探索猴艾滋病毒感染及猴艾滋病(SIV/SAID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SIVmax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恒河猴40只,先后分别在不同时间作淋巴结活检68例次及尸检死亡猴7只的淋巴结,对淋巴结进行病理常规切片、染色、光镜检查。【结果】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个型:(1)增生型(感染后3~6或9个月);(2)退化型(感染后6~12或14个月);(3)耗竭型(11个月以上及部分中途死亡猴)。猴SIV感染的淋巴结病变与人HIV/AIDS的淋巴结的病变比较,两者的病变极为相似。【结论】猴SIV感染淋巴结病变的3个型可以作为猴艾滋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观察指标,SIV感染猴模型可以作为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的疗效评价的动物模型和研究艾滋病发病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基因的艾滋病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淋巴细胞应答在控制人免疫缺陷病毒或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中有重要作用。通常采用恒河猴感染SIV或嵌合SHIV病毒为实验模型,接种DNA疫苗来诱导T淋巴细胞应答及检验疫苗保护效应。在灵长类动物上,DNA疫苗的免疫原性取决于基因表达水平、SIV蛋白中抗原的选择、融合蛋白的使用、接种途径及佐剂的添加。最近研究表明,用DNA致敏,用表达相应SIV抗原的减毒重组病毒载体进行强化,可以提高特异免疫原性,防止致病病毒的攻击。目前,DNA疫苗作为基于基因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疫苗已进入治疗性或预防性的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后,病毒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的沉着情况,初步研究其与AIDS多系统病变的联系。方法对8只不同时间感染SIV的恒河猴及1只未感染SIV的猴进行尸检以获取多系统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和IgG、C3、SIV p27免疫荧光染色,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gG、C3、p27在多个猴、多种组织的相同位置出现相同模式的荧光表达,证明存在IC的沉着;其中脑血管周(8/8),心肌间微血管(6/8)、和淋巴结副皮质(6/8)及生发中心(5/8)是阳性率最高的部位,肾小球及肾间质、肠黏膜固有层也有较多IC的沉着,且在感染中、晚期IC出现的比例更高。结论SIV感染后出现广泛的SIV-IC沉积,且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IC可能是SIV导致AIDS多系统病变的主要形式。针对此过程进行研究,可帮助了解AIDS并发多系统器官病变的机制及研究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与法国某研究所的合作成果《树状突细胞疫苗治疗艾滋病》在国外引起了同行的极大关注。该研究制备出了一种有效抑制SIV病毒复制的疫苗。这种疫苗是将化学灭活的SIV病毒结合到树状突细胞上制备而成,该疫苗可激发SIV感染的猴模型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注射2周后,猴模型外周血中  相似文献   

9.
圣地亚哥Salk生物科学研究所的Jonas Salk在第五届艾滋病(AIDS)国际会议上介绍了艾滋病疫苗。此疫苗虽为早期初步的,但令人鼓舞,感染HIV的黑猩猩和人的试验结果,不同于绝大多数实验性AIDS疫苗。过去的疫苗是用小量HIV触发一种保护性免疫反应,Salk的疫苗含有经化学物质和照射处理的完整灭活AIDS病毒。Salk用同样方法在50年代制造了第一种面向市场的抗脊髓灰质炎疫苗。其它试验性AIDS疫苗利用HIV病毒外壳的蛋白质来刺激免疫,经化学照射处理的Salk疫苗分解这种外壳。这种疫苗看来还可消除来自黑猩猩的HIV,提示它不仅可以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后的生物学特性和症状表现,并比较由感染途径不同导致的差异,为该模型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19只中国恒河猴,经直肠感染6只中国恒河猴,观察至感染后232或168d,比较其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特异性抗体滴度、CD4 T细胞数量、血浆病毒载量、淋巴结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所有猴均出现SIV抗体阳转。在静脉感染猴,感染后10d检测到SIV特异的IgM,而直肠感染猴始终未能检测到。在感染后168d,静脉感染猴的SIV特异性IgG的平均水平较直肠感染猴高10倍。在观察期内,直肠感染组的CD4 T细胞数下降不如静脉感染组显著。所有猴的血浆SIV载量均在感染后10~14d达到高峰(107拷贝/ml左右),约2个月后降至平台期(103~106拷贝/ml)。2只静脉感染猴及1只直肠感染猴在感染后150~210d死于猴免疫缺陷综合征,呈快速进展型改变。结论SIVmac239毒株静脉及直肠感染接种中国恒河猴,均可建立慢性的SIV感染,其特征与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的改变相似,均可以作为良好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动物模型,尤其有助于预防性或治疗性AIDS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SIV感染CEM×174细胞后CD28家族免疫调控分子mRNA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CEM×174细胞后CD28家族免疫调控分子CD28、BTLA、ICOS、PD-1 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方法 以SIVmac251感染接种CEM×174细胞,收集感染后12,24,48,72,96,120,144,168,216 h共8个时间点及正常未感染细胞,提取细胞RNA,以染料法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IV 、CD28 、ICOS 、PD-1 、BTLA mRNA的表达. 结果 SIV mRNA在48 h时表达即显著升高(P<0.05),随着SIV mRNA量的逐渐上升,ICOS 在48 h时开始显著升高(P<0.05),而CD28 、PD-1 mRNA在120 h时才出现表达显著增加(P<0.05);BTLA mRNA则呈现下降趋势,并在168 h开始出现显著下调(P<0.05). 结论 除BTLA以外,所检测SIV感染后细胞中促进免疫激活和抑制免疫的免疫调节因子(ICOS、PD-1、CD28)表达均显著升高,提示AIDS中存在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游离病毒感染与T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对SIV感染内皮细胞的影响,探索SIVmac239感染内皮细胞的主要途径,从而为SIV入侵血脑屏障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游离SIV病毒直接感染内皮细胞和SIV感染的CEMx174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的两种方式,通过巢式PCR、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ting以及ELISA检测内皮细胞的感染程度。结果两种感染方式都能在内皮细胞内检测到前病毒DNA,感染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时,内皮细胞内前病毒DNA含量,SIV P27蛋白表达量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27含量远高于游离病毒直接感染的方式。结论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相较于游离病毒直接感染方式对内皮细胞的感染能力更强,可能是SIV病毒入侵血脑屏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CEM&#215;174细胞后CD28家族免疫调控分子CD28、BTLA、ICOS、PD-1 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以SIVmac251感染接种CEM&#215;174细胞,收集感染后12,24,48,72,96,120,144,168,216h共8个时间点及正常未感染细胞,提取细胞RNA,以染料法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IV、CD28、ICOS、PD-1、BTLA mRNA的表达。结果SIV mRNA在48h时表达即显著升高(P〈0.05),随着SIV mRNA量的逐渐上升,ICOS在48h时开始显著升高(P〈0.05),而CD28、PD-1 mRNA在120h时才出现表达显著增加(P〈0.05);BTLA mRNA则呈现下降趋势,并在168h开始出现显著下调(P〈0.05)。结论除BTLA以外,所检测SIV感染后细胞中促进免疫激活和抑制免疫的免疫调节因子(ICOS、PD-1、CD28)表达均显著升高,提示AIDS中存在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4.
最新研究表明:抗AIDS病毒抗体能增加AIDS病毒的感感性,研究中的疫苗的一个普通成份可以杀伤AIDS的神经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增强病毒复制。 AIDS病毒抗体可增加其感染的可能性来源于一种有争论的观念[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及马萨诸塞医学院研究人员的最近研究结果,在ADE中,关于15种其他病毒已有描述,抗体的Fc部分与巨  相似文献   

15.
巨细胞病毒(CMV)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共感染率极高,当伴有活动性CMV感染时,将加速HIV感染者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进展。虽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CMV终末器官疾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但是CMV感染仍然是HIV感染者远期非AIDS相关死亡以及导致免疫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CMV感染对HIV感染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的免疫重建、异常免疫激活、炎症、心脑血管疾病、免疫衰老、HIV储存库的大小均有重要影响,而CMV特异性的T细胞与B细胞免疫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阐明相关机制并寻求可行的预防性治疗策略,如开发CMV疫苗,将有助于更好地临床管理CMV与HIV共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1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对于HIV的起源,何时开始在人群中流行一直存有争议。现在一致认为艾滋病病毒起源于非洲猿类免疫缺陷病毒,至于如何从猿类跨种传播到人类,有多种理论学说,比较受认可的是“猎人理论”。现对艾滋病病毒起源的理论学说及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该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  相似文献   

18.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人类在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AIDS)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HAART不仅可以有效控制HIV复制,将血浆病毒载量降至现有常规检测方法测不出的水平,而且能重建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1],延长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HAART体系建立时人们希望能够完全清除患者体内的HIV,达到治愈AIDS的目的 ,但之后发现由于病毒潜伏储存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设计了两对特异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SIV基因的引物,建设了SIV感染的PCR基因扩增检测法,实验结果表明,PCR方法可检出0.01Pg水平的SIV基因.PCR法、检测与病毒分离相比较,PCR检查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特别是恒河猴实验感染后期,病毒分离多为阴性,而PCR检查均获阳性结果。PCR基因扩增检测法应用于猴艾滋病模型的研究.将有助乎艾滋病药物的体内实验治疗和艾滋病疫苗的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两个研究小组近日报道说,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病毒可在感染发生的几天之内就使半数以上的能够辨认并抗击病毒的免疫细胞遭受严重破坏;该研究发现将迫使科学家们重新评估如何防治这种致命的病毒感染。在猴子中进行的两项独立实验证实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入机体后即开始攻击 CD4记忆 T-细胞,并在几天内摧毁半数以上。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 Mario Roederer 博士及其同事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刊文指出,研究结果有可能要求研究人员重新考虑抗 HIV 药物和疫苗的设计策略,抑制并减缓早期病毒的感染。通过检测 CD4记忆 T-细胞存量以预测不同 HIV 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