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 目的:研究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15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14 d为一疗程。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以及发病后90 d及1年卒中复发率,记录治疗过程中的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后1年卒中复发率为1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6%(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疗效好,可降低卒中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给予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P<0.05)。治疗7 d,14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得分则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两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时点 (P<0.05)。两组脑出血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对合并糖耐量减低(IGT)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干预效果。方法: 120例合并IGT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给予相同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阿卡波糖50 mg,po,ti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以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指标变化,以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IGT新发病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hsCRP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对照组仅有hsCRP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2 hPG、HbAlc、hsCRP、IMT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血脂水平未见明显变化。治疗期间未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IGT新发病率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7%(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IGT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阿卡波糖,能显著改善血糖指标,有效延缓患者IMT 增厚,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影响。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ivd,qd。两组疗程均为2周。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治疗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于发病24 h内,治疗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 6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IL 6水平相比较。结果: 治疗第7天开始观察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5),此后NIHSS评分持续下降;对照组NIHSS评分则在治疗第10天开始显著下降(P<0.05)。治疗第7天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入院24 h内血清IL 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IL 6水平从治疗第7天开始逐渐下降,治疗第14天时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IL 6水平在治疗第10天后逐渐下降,但对照组各时段血清IL 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开始观察组血清IL 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血清IL 6水平最高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最高值(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降低其血清IL 6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2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8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注射液1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ivd,qd。两组疗程均为14 d。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以及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变化。观察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3%(P<0.05)。治疗后,观察组NDS评分较前明显降低,而ADL评分较前明显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DS及ADL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神经节苷脂钠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良好,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改善患者NDS及ADL评分,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关于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评价其方法学质量,提取资料并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累计535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的对照组比较,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的治疗组在治疗脑梗死方面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RR=1.31,95%CI:1.19~1.43,P<0.000 01),此外,治疗组还可以更好地降低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指数(MD=-1.36,95%CI:-1.47~-1.25,P<0.000 01)、血浆黏度(MD=-0.31,95%CI:-0.54~-0.07,P=0.01)、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在临床治疗脑梗死过程中,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侧支循环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n=40)和丁苯酞组(n=49),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25 mg,ivd,q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梗死灶容积、临床疗效以及外周血 EPCs 数量、bFGF含量和侧支循环开放率。结果:丁苯酞组总有效率为83.7%,侧支循环开放率为7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arthel指数则较前明显增高(P<0.05),梗死灶面积较前明显缩小(P<0.05);且丁苯酞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EPCs 数量、bFGF含量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丁苯酞组EPCs数量及bFGF含量治疗前后变化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辅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可明显增加患者外周血EPCs 数量和bFGF含量,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和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王雷  刘洁 《中国药师》2014,(7):1166-1168
摘 要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91例UAP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45 mg,po,tid。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记录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和心电图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较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沉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沉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治疗对UAP患者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C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小脑电刺激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21d。评估3组的临床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双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Vp)、平均血流速度(Vm)、双侧差值(Dvp、Dvm)等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管搏动指数、脑循环储备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B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C组的72.5%(P<0.05)。3组治疗后NIHSS、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B组两项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3组治疗后Vp、Vm 均较前明显升高,DVp、DVm及血管搏动指数较前明显下降,脑循环储备功能明显改善(P<0.05);A、B组各项参数均优于C组(P<0.05),且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脑循环功能仪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纠正脑循环状态异常。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尿酸、血清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脑红蛋白(NGB)、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及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 192例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96)和观察组(n=96),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所有患者持续治疗14 d,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损伤情况以及致残率和复发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HIF 1α、NGB、hs CRP水平,以及Treg和Th17细胞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为69.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1%(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以及致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尿酸、HIF 1α、NGB和hs 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液中Treg含量显著增加,Th17含量降低,Treg/ Th17升高,与基线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IS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参附注射液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辅助呼吸、祛痰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参附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60 ml,ivd,qd,疗程14 d。收集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气管吸物细菌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与14 d后的氧合指数、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等指标变化,和治疗7 d、14 d与治疗前各项指标的差值;以及两组总有效率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参附注射液组氧合指数、CRP、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等观察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气管吸物细菌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等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治疗7 d与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氧合指数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与治疗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附注射液组总有效率为88.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静  段微  陈丹  石薇 《中国药师》2018,(7):1192-1195
摘 要 目的:观察添加沙格列汀治疗经胰岛素联合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安全性及血糖波动情况。方法: 256例经胰岛素联合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在原治疗基础上调整胰岛素的剂量,试验组在原治疗基础上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加用沙格列汀片。两组均治疗12周。检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肝肾功能、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以及日内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变化,记录两组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2周后两组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2hPG、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BMI均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治疗后W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压、血脂指标较前明显改善(P<0.05),且部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试验组胰岛素总剂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两组MAGE、MO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试验组MAGE、MOD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沙格列汀与胰岛素、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及吡格列酮联合应用具有稳态降糖、不增加体质量和减少低血糖风险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及软胶囊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序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1例起病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25分的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序贯给予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疗程均为90 d。治疗前行NIHSS评分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后比较两组随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并记录两组药品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I分别为(88.55+16.74)和(70.67+26.18),mRS分别为(1.87+1.02)和(2.53+1.4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且安全,能改患者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90 d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在治疗后循环缺血(PCI)眩晕中的价值与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83例PCI患者病历资料,其中采用常规治疗加氟桂利嗪治疗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脑心通治疗的46例(观察组),比较两组GC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GCS评分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PCI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崔燕  刘军田  张辉  孙永强  高霞  王锋 《中国药师》2015,(8):1333-1335
摘 要 目的: 评价中药新药脑脉欣颗粒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以NIHSS量表评分、患者生活能力评定为主要效应指标,同时观察对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证候疗效;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 共完成观察病例177例,其中脑脉欣颗粒组60例、阳性对照脉络通颗粒组59例、安慰剂组58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经4周治疗后,在NIHSS量表评分改善、生活能力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脑脉欣颗粒试验组与脉络通颗粒对照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脑脉欣颗粒试验组疗效也明显优于脉络通颗粒对照组(P<0.05)。脑脉欣颗粒试验组,脉络通颗粒对照组和安慰剂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7%,1.69%和1.7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脑脉欣颗粒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 探讨保妇康栓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疗效及对子宫颈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MI 1)、转化生长因子SymbolbA@1(TGF SymbolbA@1)mRNA表达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给予保妇康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冷冻治疗。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颈组织ICMI 1 mRNA和TGF SymbolbA@1 mRNA表达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CMI 1 mRNA和TGF SymbolbA@1 mRNA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白介素 6(IL 6)和白介素 1(IL 1)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IL 6和IL 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月经期和月经周期无明显变化,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保妇康能有效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降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患者子宫组织ICMI-1mRNA、TGF-β1m RNA表达以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韩竹明  丁永虎 《中国药师》2015,(12):2087-2089
摘 要 目的: 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辅助应用对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血凝指标及血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64例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血塞通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断指再植成活时间、手术前后血凝指标水平及血栓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和93.75%,断指再植成活时间分别为(9.44±1.56)d和(6.72±2.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4,7 d凝血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辅助应用于断指再植患者可有效加快再植成活进程,改善术后血凝指标,并有助于降低血栓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设计,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或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连续21 d。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记录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1 d后,两组患者NIHSS、BI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无异常变化,未见与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辅助治疗,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肠溶微丸对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建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血栓通注射剂(冻干)组(15 mg·kg-1·d-1,im)、PNS肠溶微丸高剂量组(45 mg·kg-1·d-1,ig)、中剂量组(30 mg·kg-1·d-1,ig)、低剂量组(15 mg·kg-1·d-1,ig),予高脂饲料配方灌胃造模;运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测定各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率5项指标。结果: 模型组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提示动物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 PNS肠溶微丸高、中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P<0.01或P<0.05);PNS肠溶微丸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中切黏度及血浆黏度(P<0.05);PNS肠溶微丸高、中、低剂量组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降低(P<0.01);PNS肠溶微丸高、中剂量组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降低(P<0.01或P<0.05);PNS肠溶微丸高、中、低剂量有降低红细胞电泳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S肠溶微丸中剂量组降低中切黏度效果优于血栓通注射剂(冻干)组(P<0.05)。结论:PNS肠溶微丸能降低家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率等指标,发挥PNS肠溶微丸活血化瘀、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的血液供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注射氟比洛芬酯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分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老年心脏手术患者62例的病历资料,按给药的不同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心脏手术后,对照组使用芬太尼镇痛,试验组使用氟比洛芬酯镇痛。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术后房颤发生率、术后房颤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半年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药品不良反应。结果: 给药后试验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或P<0.01)。试验组术后房颤发生率、房颤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半年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手术后注射氟比洛芬酯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