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纯支架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病人48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纯支架取栓(支架取栓组)和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桥接治疗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评分(mRS)比较2组疗效,根据2组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变化比较2组有效性,并观察病人90 d mRS预后、不良反应和病死情况。结果2组14 d有效率比较显示,累积有效率均较高(77.78%,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桥接治疗组14 d基本治愈和显效总比例高于支架取栓组(P < 0.05)。2组病人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1个月内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支架取栓组(P < 0.05)。结论单纯支架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均能快速开通颅内闭塞大动脉,桥接治疗组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姚志国 《当代医学》2021,27(12):98-100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2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1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性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5.69%,高于对照组的31.03%;观察组死亡率为1.72%,低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BS、MR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h后,观察组BBS、MRS、BI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观察组BBS、MRS、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h和30 d后,观察组评分减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8%(P<0.05).结论 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显著,死亡率较低,可明显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的1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价其疗效和预后。结果18例患者经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动脉溶栓后均成功获得全部或部分再通。术前与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疗效评估,17例改良Rankin评分(mRS)显示预后良好,其中0分10例,1分6例,2分1例;1例预后不良,mRS 4分。18例患者复查均无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相对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熊焰  章敏  张振宇  周雪珍 《当代医学》2014,(23):102-103
目的:评价动脉途径给予尿激酶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Solitaire AB支架对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5例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分为3组,第1组采用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结合尿激酶法,第2组采用Solitaire AB支架结合尿激酶法,第3组采用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和Solitaire AB支架结合尿激酶的方法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第1组治愈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5.61%,第2组治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00%,第3组治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1.66%,经过3组对比显示总有效能均能达到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微导管、微导丝机械性碎栓和(或)Solitaire AB支架结合动脉内注射尿激酶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桥接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评价指标为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再通等级达2b、3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 共纳入36例(男22例)患者,年龄为26~88(68.3±13.6)岁。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27例、大脑前动脉A1/A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4例。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达91.7%(33/3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3.3%,12/36),其次为出血转化(16.7%,6/36)。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6%(2/36),死亡率为8.3%(3/36)。桥接组患者14例,直接取栓组22例。桥接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02);而两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取栓次数、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血管再通及90 d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取栓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其中采取先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后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手术策略的患者43例(由远及近组),采用先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后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手术策略的患者12例(由近及远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术中1次取栓成功率,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90 d 良好预后率(mRs≤2)、死亡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及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术。由远及近组患者1次取栓成功率高于由近及远组[67.4%(29/43)vs 33.3%(4/12)],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短于由近及远组[(68.77±17.65)min vs (100.08±38.3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术后24h、术后7d NIHSS评分、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颅内动脉机械取栓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前循环串联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采取由远及近的手术策略比由近及远手术策略有更高的1次取栓成功率,且能更快地获得血流再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治疗老年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支架取栓,观察组采用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比较两组静脉和动脉再通时间和取栓次数;术前和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颈动脉最小血流量(Qmin)和最小血流速度(Vmin)变化;以及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和动脉再通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取栓次数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CSS评分、BI评分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颈动脉Qmin和Vmin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治疗老年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血管、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桥接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在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中的疗效及对神经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0月泉州德诚医院收治的80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支架取栓术治疗,观察组则进行静脉溶栓桥接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再通情况、取栓次数、再通时间、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血清神经凋亡指标[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及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结果:观察组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取栓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再通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情况、血清神经损伤指标及神经凋亡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及14 d,观察组NIHSS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48 h及72 h,观察组血清BDN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血清神经损伤指标及神经凋亡指标均显著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邢台市第三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收治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4例,基底动脉闭塞4例。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19例患者完全再通15例(79.0%),部分再通2例(10.5%),未开通2例(10.5%),开通率为89.5%。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10.5%),死亡2例(10.5%)。17例患者术后mTICI靶血流可达2b~3级,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5、35.83,均P=0.00)。出院时和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60,P>0.05)。结论对发病4.5 h内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行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其中采取先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后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HT)的分型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6 例AIS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HT发生、临床分型和影像学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机械取栓后 HT的影响因素。结果 HT发生率为 16.5%,无症状、轻度症状、重度症状HT分别占HT总数的 41.7%、31.9%和 26.4%。 HI-1、HI-2、PH-1、PH-2 型分别占HT总数的 43.1%、25.0%、20.8%和 11.1%。糖尿病、取栓次数≥3 次、入院时NIHSS评 分>15 分、术前CTA侧支循环评分≤3 级、心源性栓塞型AIS、发病至入院时间>6 h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或 0.05)。结论 AIS机械取栓后以无症状HT和HI-1 型较为常见;AIS机械取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AIS患者资料,分析即时取栓效果,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分析术后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26例进行支架机械取栓的AIS患者中23例(88.5%)成功获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分(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进行评估,达到3级或2b级为血管再通;26例患者中3例(11.5%)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15.4%)出现临床死亡。(2)出院时NIHSS评分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 d有12例患者(46.2%)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 0~2分)。结论: 使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导致的AIS可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例预后差,提示应更加严格地筛选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LVO)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接诊的80例AIS-LV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直接取栓组行直接机械取栓治疗,桥接组行桥接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症状性颅脑出血和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转诊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根据其就诊方式分为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其中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120急救系统或其他交通工具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由其他医院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诊至我院急诊,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血管内治疗术后资料、疗效和预后。结果 共有239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本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29例,转诊组110例。与直接就诊组相比,转诊组患者预警比例更高,基线NIHSS评分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ASPECT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诊组患者发病至就诊的中位时间为258(175,373)min,明显长于直接就诊组(94(60,176)min)(Z=7.996,P<0.001)。转诊组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到再通时间均较直接就诊组更长(354(284,494)VS 225(162,318)Z=5.794,P<0.001;417(340,577) VS 277(205,424),Z=6.063,P<0.001),而转诊组就诊到穿刺时间更短(94(75,127) VS 103(86,139)Z=2.420, P=0.016)。转诊组90d良好预后的比例仅为49.1%,明显低于直接就诊组的63.6%(χ2=5.073,P=0.024),同时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更高,死亡率更高(14.5% VS 6.2%,χ2=4.576,P=0.032;20.0%VS 10.1%,χ2=4.677,P=0.031)。结论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转诊组患者卒中病情更严重,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死亡率更高,90d良好预后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 CS)与转接全身麻醉(conversion to general anesthesia, CG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血管内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117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CS组(97例)和CGA组(2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位置、关键时间节点、手术后脑灌注、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为控制混杂因素对基线影响,对患者的基线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1∶3配对。结果 应用倾向性评分进行1∶3配比后CS组60人,CGA组20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GA组相比,CS组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短(P=0.007),两组患者血管闭塞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6-20
目的探讨房颤栓子导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12月房颤栓子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卒中行急诊取栓患者34例(房颤组),其他原因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急诊取栓患者48例(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INR、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手术时间、取栓次数、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术后去骨瓣减压、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进行分析,分析房颤致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房颤组术前NIHSS评分及术前INR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取栓次数均少于非房颤组;两组患者在TOR、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去骨瓣减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非房颤组在术后7 d NIHSS改善总有效率和术后90 d mRS恢复良好率上优于房颤组,但是在细分亚组中均无显著优势。结论房颤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相对较重,动脉支架取栓治疗该类患者效果良好,不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近期临床功能恢复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17.
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狭窄开通技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血管内药物溶栓与支架置入紧急开通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血管造影证实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共26例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并回顾性分析其医学资料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单纯药物溶栓组(P组)15例和直接支架置入和(或)药物溶栓组(S组)11例,评估即刻反映溶通率指标(TIMI),即刻NIHSS、出院时及手术后3个月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对2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忠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动脉内溶栓15例,支架置入11例.从发生症状到手术平均时间P组为190 159min,S组为210 143min(P=0.54).术后病变狭窄度P组为48.16%,S组为13.8%(P=0.00).术后TIMI≥2,P组为47%.S组为91%(P=0.00).出院时NIHsS≥4分,P组为27%S组为55%(P=0.01);相应术后3个月NIHSS≥4分,P组为47%,S组为80%(P=0.00).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率P组为13%,S组为9%(P=0.62).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的紧急血管开通治疗中,支架置入直接和(或)药物溶栓较单纯药物溶栓的血管开通率更高,近期临床效果更好,但研究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在这两种治疗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丁苯酞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用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90 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0 例,常规组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与丁苯酞注射液联用治疗,3 组均连续治疗 14 d。比较 3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指数),并观察3 组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 组在治疗 14 d 后 NIHSS 评分和 Barthel 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2,14.102,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6.67%,明显优于常规组(43.33%)及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243,P=0.002),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用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