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药复方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中药复方进行整体性治疗,是中医学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并经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其疗效是确切的。本文所涉及的中药复方,包括传统的经古方,也包括根据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经验所组成的新复方。就前者而言,是在中医药独特的医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组方法则而形成的方剂,其组方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用药理论(包括复合用药)是不同的。在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中,应当以传统的中医方剂研究为重点。但无论是传统方剂抑或现代中药新复方,其治疗疾病的原理,必然有别于现代医学的药物作用原理,多是通过多种途径和环节,作用于多个靶点产生整合…  相似文献   

2.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生物网络变化的结果。药物干预的本质是将这种病理变化调控至正常范围。中药的优势在于通过多靶点、多层次、多途径地整体和系统性调控这种生物网络病理改变。组分结构中药为这种调控提供了可控、精确的"物"的基础,又通过网络药理学调控阐明"理"的本质。组分结构中药与网络药理学的密切结合为创新中药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策略,改变了传统用药的"一个药物、一个基因、一种疾病"的模式,体现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体特点,也充分体现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内涵本质。该研究系统探讨了组分结构中药与网络药理学的结合本质、特点以及研究策略,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整体观角度来认识组分结构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成为揭示组分结构中药调控疾病生物网络机制的有效措施,也为进一步科学的研究创新组分结构中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抗抑郁药物现状、中药抗抑郁趋势、抗抑郁中药(方剂)组分研究3方面入手探讨抗抑郁中药组分研究现状、趋势,指出柴胡等单味中药和逍遥散等方剂具有治疗抑郁相关疾病的作用,但是中药成分复杂,在复杂繁多的成分中寻找疗效显著的最佳成分是从方到药再到复合或单一组分的研究必由之路。但目前相关机制仍阐释不足,未来需要更加严密的实验设计,并配合现代科技手段将复杂中药化整为零,组分纯化,或增加细胞分子水平的机制研究,但中医用药多遵循一定的配伍思想,以现代医学还原论思想为指导得出的抗抑郁成分是否经得起临床检验需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的阐明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目前,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的研究思路众多,通过剖析已有研究思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基于"优势成分预测-潜在靶点筛选"的"双减网络药理学"(简称"2R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优势成分预测"是采用ADMET性质预测技术选择ADMET性质良好的化学成分,与入血成分、靶器官成分对比分析,确定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优势成分,即"减成分(reducing constituents)";"潜在靶点筛选"是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结合网络数据库富集中药复方的潜在核心调节通路,再基于信号通路挖掘中药复方的作用靶点,以减少中药复方有效组分作用靶点筛选研究的范围,即"减靶点(reducing targets)"。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的相关技术建立"成分-靶点"网络关系,提高有效组分筛选的效率和准确率。旨在为阐明中药复方有效组分、揭示复方配伍规律、明确药物作用靶点等方面提供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围绕着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药创新药物研制的切入点应重点放在中医临床;组分组合和成分组合创新药物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组分组合和成分组合不能替代饮片配伍;组分配伍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目标是能够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适应证明确且针对性好,成分及作用机制相对清楚,质量稳定可控,能够产业化推广。组分配伍模式有从有效方剂的饮片配伍深入到组分配伍,直接组分配伍及单味药的标准组分配伍几类,组分配伍的作用方式仍然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调节。中药应该制定中药特色的质量标准,不应该一味追求和迎合国际标准;中药创新药物的服务对象应重点放在中国的老百姓。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典型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医脑髓理论认为"肾精亏虚,髓空脑萎,神机失用"是痴呆的核心病机之一。目前针对单靶点研究开发的药物均不理想,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天然优势。该文对临床常用温肾中药进行综述,发现温肾药物能够多靶点、多途径改善痴呆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梳理部分中药复方抗胃癌效应与机制研究,明确中药复方目前抗胃癌多靶点效应机制研究现状,探讨进一步开展中药复方抗胃癌基础研究的方法与方向。方法:依据胃癌临床辨证分型中的主要证型,整理中药复方体内外研究文献,从多方面梳理各复方抗胃癌效应及机制。结果:中药复方多源于经典医籍或团队临床实践,是在临床疗效上开展的基础研究,从抑制增殖、诱导调亡、调节信号传导、抑制端粒酶活性、逆转多药耐药、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转移等多方面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机制,论证了其临床疗效的机制基础。结论:基于这些研究,提示今后中药现代化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临床方面应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挖掘胃癌主体中医证型及其物质基础,基础研究建议追踪现代医学基因突变、免疫检查点等机制及新靶点、新方法、新技术,并开展组分、组分协同及核心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籍以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新方向、新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现代医学病名,早期症状以咳嗽、咯痰为主,病情进展兼伴气短、呼吸困难,属中医“咳嗽”“喘证”“肺胀”范畴。近年来,对COPD中医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整体观念”“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等治疗原则,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以及毒副作用较少的特点,均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手段,如辨证用药、内外同治、  相似文献   

9.
试论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的临床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不仅可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是成果验证的最佳途径。中药药理研究基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展开,针对疾病,靶点明确,为辨病论治提供了有力武器。通过对现代药理研究的有效成分、组分所属的原药材进行临床回归,进而在临床中探索原药材的有效剂量,即可将辨病、辨证、现代药理、传统药性整合于现代中医临床诊治思维中,进而提高辨病治病疗效。同时对有效成分、组分的传统药性回归研究又可丰富和完善传统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医的“整体观”和中药复方的复杂非线形特征,采用常规药理指标时中药复方的效应进行评价存在着局限性,而现代医学越来越多地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疾病和药物效应进行研究,使得两个医学体系在整体观和方法学上逐渐走向沟通、互补和融合,为中药复方整体效应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契机。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采用系统生物学的策略和方法,基于疾病和药物干预下的系统代谢网络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变化评价中药整体效应,从而揭示中医“证”的内涵,解释中药复方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指导中药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1.
治疗手足口病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进行归类,为临床的复方组方应用提供启发和思路.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刊杂志公开发表文献,治疗例数在20人以上的中药复方126首,选出使用频次>10次的40味中药,基于药性(含归经)和功效的多个变量,用SPSS 19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模糊数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结果:通过对样本按优化原则进行4,6,8类分类,发现药物聚为4类时较好,这4类药是清热药、解表药、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结论: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将不同类别而却有相似功效的药物归类,同时发现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类别与传统的中医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深入研究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药用真菌深层发酵加工中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加工技术陈旧是中药现代化进展缓慢原因之一。药用真菌的深层发酵技术日趋成熟,利用它们的分解转化能力对中药进行发酵加工,可以提高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单位浓度;同时药用真菌亦会产生丰富多样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而且药用真菌还可对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进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利用药用真菌发酵中药可开发包含多种活性成分的新型中药制剂,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及质量控制。利用药用真菌深层发酵加工中药为中药的加工开辟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下的医疗越来越数据化,庞大的医疗数据存在着巨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大数据在中医药临床应用进行介绍及应用理论进行探讨,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为概括数据挖掘研究在中医药研究应用现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合格文献135篇,对文献发表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广泛,能从多角度、多空间、多因素对中医药进行研究,但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最后对大数据中医药临床应用进行展望,分析中药上市、中医药临床测评工具、真实世界证据理论等新应用技术对大数据与中医药临床结合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丹参酮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阐明并模拟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基本规律,人工设计并构建新的、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生物系统(药用植物或微生物系统),这种中药合成生物学研究策略,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中药活性成分资源获取方法。丹参酮是丹参中一类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二萜,该文系统介绍了丹参酮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旨在为其他中药萜类活性成分研究提供借鉴,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5.
对中西医学结合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西医学结合研究搞了几十年却未能在理论创新和疑难疾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状况,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对中西医学各自的本质和相互关系、中西医学结合的目的和方式缺乏深刻的认识。指出反思是为了提高,首先,要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所提出了观点和方法应该具有临床实用性,杜绝空谈;第二,当前中西医学结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遣药组方上的中西医学对立和治疗缺乏针对性。认为在疾病的诊治中主张宏观上符合中医理论和微观上符合西医理论的“双符合理论“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脓毒症(sepsis)是一种与炎症相关的高死亡率疾病,目前临床的治疗手段多围绕抗感染、液体复苏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但疗效有限,仍需进行机制研究以开发新疗法。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一种受多靶点调控的细胞炎性程序性死亡模式,与机体炎症的调控密切相关。大量证据表明抑制细胞焦亡可以显著控制脓毒症发展、改善脓毒症造成的器官功能损伤。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通路治疗疾病的优势,近些年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在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多种途径的相关靶点治疗脓毒症方面可以发挥较好作用。本文旨在对近几年中医药抑制细胞焦亡多种途径治疗脓毒症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探析,以期为未来探索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新型治疗策略的研究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变革的深入,中医药和信息学方法与技术交叉结合,诞生了中医药信息学,它是由中医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互整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及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中医药信息技术可以为中医眼科所用,从而解决目前中医眼科没有一套公认的辨证体系和病证难以结合的困境,发挥中医在眼科疾病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为中医眼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了复杂网络在中医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利用复杂网络技术研究以生命系统为对象的中医药知识和其中规律已处于起步阶段,是具有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复杂网络在中医学基本规律构建生物-中药-方剂-疾病多靶点效应网络、针灸和穴位敷贴、具体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可以预见这种基于复杂网络的分析理念,将对创新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及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中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慧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1):2449-2449
概述了中医中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进展,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的角度阐述了传统医学的各种干预作用,总结了发挥干预作用的中药复方及中药成分的主要种类,提出了中医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重作用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研究中药复杂成分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特点、组方机制等方面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中药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且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的多维复杂体系,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成为中药领域的难题。随着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从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情况来看,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向的申请项目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该文从近五年(2016—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简要分析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中药药代动力学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并重点分析研究热点、难点及不足之处,以期为从事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