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察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体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复合免疫微球法检测干扰素抗体。结果:IFN-α治疗后患者血清抗-IFN有所增加,抗-IFN的存在与否对疗效有显著影响。抗-IFN在治疗前已阳性和治疗才转阳的患者,对IFN-α治疗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亚硝酸盐间接法测定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时期和透析前后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并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相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α 干扰素 (IFN α)的浓度变化与肝损害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 α浓度 ,并与部分肝损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 α浓度为 (3 .3± 1.2 )ng·L-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的 (5 .1± 1.9)ng·L-1。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与其血清IFN α浓度的关系显示 ,有 2项以上肝纤维化指标异常者其血清IFN α浓度高于肝纤维化指标全部正常或 1项异常者。结论 :血清IFN α水平较高的乙肝患者 ,其体内的抗病毒机制较为完善 ,对内源性IFN α浓度较低的乙肝患者设法提高其体内IFN α浓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于慧  杨海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661-2662
α-干扰素是国际公认的抗乙肝病毒首选药物。由于乙肝病毒存在免疫耐受,单纯应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不满意,采用联合治疗有望提高疗效。因此,我们采用α-干扰素、病毒唑、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疗效.方法 将135例CHB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组(A组)、苦参素组(B组)、干扰素与苦参素联合治疗组(C组),疗程均为半年,并随访半年.结果 在治疗期末的HBeAg、HBV-DNA阴转率,C组与A组,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α-干扰素联各苦参素可能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等功效,建议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治疗方案,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IFN-α水平变化,为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慢性乙肝病人62例,分成轻、中、重3组,治疗前后各检测一次IFN-α、ALT、HBV—DNA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慢乙肝患者IFN-α水平下降。结论: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提高机体免疫清除IFNα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α-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组同时使用α 干扰素及拉米夫定 6月 ,随后单用拉米夫定 6月 ;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 12月。结果  (1)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 71.4 % (2 0 / 2 8)与对照组 6 3.3% (19/ 30 )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治疗组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 4 6 .2 % (13/ 2 8)明显高于对照组 2 0 % (6 / 30 ) (P <0 .0 5 ) ;(3)治疗组血清ALT及HBV DNA基线水平与病毒的完全应答率密切相关 (P <0 .0 5 ) ;(4 )在ALT >2×ULN及血清HBV DNA >1.0× 10 7拷贝 /ml的患者中 ,治疗组病毒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1)α 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阴转率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而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比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明显提高 ;(2 )对于ALT中度以上升高、HBV DNA高水平复制患者 ,α 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  相似文献   

9.
王树忠 《当代医学》2009,15(3):103-104
目的探讨α-干扰素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C、B等),加用α-干扰素500万U。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乙肝疫苗。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慢性乙型肝炎标志物的检查。结果α-干扰素治疗有效,治疗组在ALT、TBiL、PT、AFIT等指标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干扰素与乙肝疫苗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重组干扰素对不同 HBV-DNA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差异。方法 :把 84例乙肝患者按 HBV-DNA水平分为两组 ,A组 44例 ,HBV-DNA<10 5caps·ml- 1 ;B组 40例 ,HBV-DNA≥ 10 5caps·ml- 1。两组均采用重组 α-干扰素每日 5百万单位 (MU)肌注 ,15日后改为隔日 5 MU肌注 ,疗程 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血清 HBe Ag和 HBV-DNA阴转率。HBe Ag阴转情况 :A组 2 3例 (5 2 .3 % ) ,明显优于 B组 10例 (2 5 .0 % ) ,HBV-DNA阴转情况 :A组 19例 (4 3 .2 % )优于 B组 8例 (2 0 .0 %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重组 α-干扰素对 HBV-DNA<10 5caps·ml- 1的乙肝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60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NO水平.结果:血清NO水平,慢性乙肝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肝组(P<0.001).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随着病变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高于A级(P<0.05),C级高于B级(P<0.01),随着肝硬化病变的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肝病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及肝硬化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也可作为慢性乙肝、肝硬化疗效评判的观察指标,同时血清NO水平的研究可能为肝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乙肝清热解毒颗粒和干扰素对于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的治疗组和单用干扰素的对照组,应用SF-36、CLDQ、慢性肝病中医生存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测评,并进行比较。结果:在SF-36量表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在RP、BP、VT领域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在RP领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BP领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CLDQ量表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在AS、FA、SS领域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在AS领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FA、SS领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慢性肝病中医生存质量量表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在肝经领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络领域,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在肝经领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在肝络领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治疗能提高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尹梅影 《中华医护杂志》2005,2(5):423-423,42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对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的影响。方法对HBV—DNA及HBeAg阳性45例慢性乙型肝炎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a,动态测定HA水平。结果血清HA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及ALT的复常呈同步下降,并随HBV—DNA的阴转以及HBeAg—HBeAb血清转换显著下降。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V具有较好的近期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NO与肝纤维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享珍 《河北医学》2007,13(5):595-597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患者(CHB)血清一氧化氮(NO)、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A),IV型胶原(C-IV)血清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纤维化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比色法、放免法测定107例CHB、20例健康成人血清NO、HA、LN、C-IV水平.结果:CHB轻、中、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着肝损害和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血清NO水平与血清HA、LN、C-IV水平呈相关(P<0.01).结论:NO不仅与肝损伤密切相关,而且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NO参与病毒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检测NO有助于判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中的作用,旨在为CHB的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20例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慢性肝炎轻度30例,慢性肝炎中度43例,慢性肝炎重度47例,采用ELISA法测定120例慢性乙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常规指标.结果...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动态监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敏  刘涛  孙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58-3859
目的:动态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及肝功能指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各模式与AFP定量变化及肝功能改变的关系,高度警惕肝癌的发生。方法:对1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用RIA法进行AFP检测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检测。AFP升高者分别作B超、CT检查,排除肝癌后每2个月复查1次AFP、肝功、B超,连续进行2a~5a追踪随访。结果:189例中146例AFP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升高。随访中HBsAg、抗-HBe及抗-HBc3项阳性(即"小三阳")中发现AFP稳定上升型的11例(15.5%)均发展为肝癌;HBsAg、HBeAg及抗-HBc3项阳性即"大三阳"中发现AFP稳定上升型的3例(4.8%)发展为肝癌;HBsAg、抗-HBc2项阳性组中1例AFP稳定上升型发展为肝癌。一过性升高和一直未升高型均未出现肝癌。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小三阳感染模式动态监测AFP变化,对早期发现肝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 5 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浓度的观察 ,研究内源性NO水平的变化与变应性鼻炎病理过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血清NO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结果 :变应性鼻炎组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q =2 7.2 3,P <0 .0 1)及慢性鼻炎组 (q =15 .2 3,P<0 .0 1)。慢性鼻炎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NO浓度差异无显著性 (q =1.89,P >0 .0 5 )。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N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慢性鼻炎组 ,提示NO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对其机理的研究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成用单克隆酶免疫试剂,检测了11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在不同时期血清内Pre-S_1和Pre-S_2蛋白量的动态变化,研究它们与HBV复制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其检测结果,作者认为Pre-S_1和Pre-S_2蛋白的表达与HBV-DNA、HBeAg等复制指标之间无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引起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0例CHD血浆中的ET、NO的含量,观察其中29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浆中ET、NO的变化,并与20例正常健康人做对照。结果:缺血性心肌病组平均ET、NO较冠心病组ET、NO增高,较正常对照组ET、NO显著增高(P〈0.01)。用直线相关分析ET与NO之间改变的关系,ET与NO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无统计意义。缺血性心肌病组心肌肥厚以ET增高为主,与冠心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扩张型心肌病组以NO增高为主与冠心病组比较有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心肌病ET与NO增高,在促进心肌细胞增生、心肌细胞肥大的病理生理中起主要作用。NO参与扩张心肌病心肌细胞增生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张玲  王裕丽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57-3957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乙肝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我国约有1.2亿人口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10%发展为乙型肝炎,病程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晚期演变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或肝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积极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可以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其中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