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性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对91例SLE患者进行活动性评估并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五种证型,比较各证型之间有无差异性。结果各证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热毒炽盛和阴虚内热患者疾病活动性评估均在10分以上,占所有病例的60.44%;热毒炽盛和阴虚内热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热毒炽盛与肝肾阴虚、瘀热伤肝、脾肾阳虚之间均有显著差异,阴虚内热与肝肾阴虚、瘀热伤肝、脾肾阳虚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SLE疾病活动性与中医热毒炽盛和阴虚内热密切相关,其活动程度依次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肝肾阴虚>瘀热伤肝及脾肾阳虚,瘀热伤肝及脾肾阳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LE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的内在联系,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5例SLE患者辨证分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脾肾阳虚、气血两虚4型,比较各证型患者的免疫学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阴虚内热型的抗SSA/SSB抗体分别与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及气血两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型的抗组蛋白抗体(AHA)与热毒炽盛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内热型、热毒炽盛型的抗双链DNA抗体、SLEDAI积分及血清C3水平分别与脾肾阳虚型和气血两虚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的自身抗体等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急性脑梗塞多种中医体质进行HLA-DQA1等位基因分型,分析体质类型的遗传易感性及体质与“证”和治疗的密切关系。采用PCR-SSP技术对观察组急性脑梗塞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共103例及正常质对照组99例进行HLA-DQA1等位基因的基因分型。结果表明,HLA-DQA10501基因型在阴虚质明显高于正常质对照组(P<0.01),HLA-DQA10301基因型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均明显高于正常质对照组(P<0.01)。提示急性脑梗塞患者,HLA-DQA10501基因与阴虚质相关联;HLA-DQA10301基因与气虚质、痰湿质及血瘀质相关联;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体质与“证”,体质与“同病异治”的遗传学背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阴虚体质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应答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干扰素治疗应答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行Peg-IFNα治疗的120例HBeAg阳性CHB患者资料,通过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后分为阴虚质组(59例)和非阴虚质组(61例)。两组均应用Peg-IFNα-2b(1.0μg/kg体重)或Peg-IFN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6个月后获得完全应答(CR)或部分应答(PR)初步判断为治疗有效,有治疗应答者完成1年疗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HLADQA1基因型。比较不同应答情况患者体质类型分布及组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不同体质类型CHB患者Peg-IFNα治疗应答存在差异,阴虚质组有效率[61.0%(36/59)]明显低于非阴虚质组[78.7%(4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患者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为14.8%(8/54),明显低于无应答(NR)患者的30.6%(22/72);HLA-DQA1*0601等位基因频率为18.5%(10/54)则高于NR患者的5.6%(4/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患者HLA-DQA1*0301等位基因频率[2.5%(3/118)]低于非阴虚质患者[9.8%(12/122)],而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33.9%(40/118)]高于非阴虚质组患者[18.9%(23/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c0.05)。结论中医体质和HLA-DQA1基因多态性影响HBeAg阳性CHB患者对Peg-IFNα的应答,阴虚体质和HLA-DQA1*0501基因型不利于应答,但其关系尚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carrier,ASC)阴虚体质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B1、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内在联系。方法 将105例ASC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及分组:阴虚质组47例和非阴虚质组5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测定HLA-DRB1、HLA-DQA1等位基因型。结果 阴虚质组HLA-DRB1*09、HLA-DQA1*0301的基因频率明显低于非阴虚质组(分别为12.1% vs 27.8%,19.1% vs 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DRB1*11、HLA-DQA1*0501的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阴虚质组(分别为12.1% vs 4.3%,28.7% vs 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HLA-DRB1*09和HLA-DQA1*0301可能是ASC非阴虚体质患者的分子基础;HLA-DRB1*11和HLA-DQA1*0501可能是ASC阴虚体质患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其免疫指标的关系,为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93例SLE患者分为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脾肾阳虚证、风湿热痹证4组.抗核抗体(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抗ENA抗体采用免疫印记法0BT)、抗ds-DNA抗体采用斑点免疫金渗滤法、肿瘤坏死因子(TNF)采用放射免疫法(RIA).结果:抗核抗体滴度风湿热痹组抗核抗体滴度与脾肾阳虚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ENA抗体按阳性率比较各组无差异.但瘀热痹阻组与脾肾阳虚组13.5 kD抗体有差异(P<0.05),17.5 kD抗体有差异(P<0.01);瘀热痹阻组与风湿热痹组比较17.5 kD抗体有差异(P<0.01);瘀热痹阻组与阴虚内热组比较13.5 kD抗体有差异(P<0.05);阴虚内热组与脾肾阳虚组73 kD抗体有差异(P<0.05).抗ds-DNA抗体风湿热痹组与脾肾阳虚组、瘀热痹阻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阴虚内热组比较有差异(P<0.05).TNF脾肾阳虚组与风湿热痹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①抗ds-DNA抗体可作为中医"虚实辨证"的参考.②IBT法检测的73kD、17.5kD、13.5kD条带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③ANA抗体滴度和TNF值与辨证分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急性期和缓解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SLE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43例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结果:SLE中医各证型sICAM-1、sVCAM-1自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依次递减,3个证型组均比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热毒炽盛型与脾肾阳虚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SL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sICAM-1、sVCAM-1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血清sICAM-1、sVCAM-1的水平高低亦可作为SLE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医辨证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79例SLE患者经中医辨证为热毒炽盛证、风湿热痹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分别观察各证型患者SLEDAI积分、抗核抗体滴度、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同时研究SLEDAI积分与抗核抗体、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相关性。结果:热毒炽盛证患者SLEDAI积分、抗核抗体滴度、血沉、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型患者(P<0.05),补体低于其他4种证型患者(P<0.05);所有患者SLEDAI积分与抗核抗体滴度、血沉成正相关(P<0.05)。结论:SLE患者活动期中医辨证以热毒炽盛证、风湿热痹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为主,稳定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抗核抗体滴度、血沉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可以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Fas及sFas表达的相关性。方法EDTA-K2抗凝肘血2mL、无抗凝血3mL,流式细胞仪及酶标仪检测Fas及sFas表达。结果SLE热毒炽盛证与脾肾阳虚证的Fas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及阴虚内热证,说明此2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Fas高表达;SLE患者血清sFas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但3证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SLE中医证型与Fas表达明显相关,可作为SLE中医辨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LE中医辨证分型与淋巴细胞凋亡及调控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SLE3种常见证型进行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蛋白(Fas、Bcl-2)检测。结果:SLE患者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以热毒炽盛证与脾肾阳虚证明显。热毒炽盛证与脾肾阳虚证的Fas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及阴虚内热证,说明此两组淋巴细胞表面Fas高表达,SLE3证型外周血淋巴细胞Bcl-2的表达虽略有升高,但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淋巴细胞凋亡及Fas的表达可作为SLE中医辨证的微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建民  李华擎 《中国现代中药》2017,19(10):1476-1479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搞清目前三种黄连商品的种植、生产情况。现今市场销售的黄连商品,基本上都是"味连",又分为"鸡爪连"、"单枝连"两种,"鸡爪连"是药农采收加工的味连商品,"单枝连"是药商对"鸡爪连"进行二次加工的味连商品;不同产地的"味连"栽培管理、种植年限基本一致,其质量无明显差别,现"味连"商品已无"南岸连""北岸连"之分。雅连现仅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有种植生产,种植面积达80多亩,栽培品种是"大红袍",每年出产的少量雅连药材,主要加工成酒炙雅连袋泡茶。云连主产云南省怒江州,在怒江种植量在10万亩以上,年采收2万亩以上,药材产量110 t以上;云连除在怒江州本地农产品市场有销售外,也销售到华东沿海地区,并在昆明菊花园药材市场有销售。  相似文献   

12.
几种测量尺度形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量表条目问题答案的设计是量表研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线性尺度、等级尺度和两分类是最常用的测量尺度形式。每种测量尺度都有其特点,线性尺度更适用于评价同一个体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等级尺度的使用要注意各选项间的等距性;两分类尺度可能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各类型的测量尺度设计并不是很严格,往往是根据所测内容的特质、被试者的理解能力及应答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尺度的合理设计,并且多种方式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证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朱方石  金实  汪悦 《新中医》2001,33(7):14-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证型构成分布和主次,确定相应治则治法,为制定SLE辨证分型客观标准提供框架结构和依据。方法:检索了近6年的医学期刊,收集含辨证分型具体病例数据论文28篇中的确诊SLE病例1967例,总结、比较分析SLE中医证型的构成比,结果:SLE临床常见证型依次为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虚内热、风湿热痹和气阴两虚等6种。结论:以上6种证型实际反映了SLE的病变机理,临床治疗须注重补肾化毒。根据病情选择其他治法。  相似文献   

14.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胃癌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而长期化疗使得患者产生耐药,影响化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受到关注,本研究将60例患者在术前进行中医辨证,用MTT法测定不同证型患者胃癌细胞体外药物的敏感性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将6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手术前进行辨证,术后将癌组织送至实验室提取出胃癌细胞,超低温保存,利用MTT法测定5种化疗药物针对不同中医证型胃癌患者的体外敏感性。并计算其抑制率。抑制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采用两因素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检验。当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5种化疗药物对60例胃癌患者在细胞体外药物敏感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种化疗药物在抑制率上气血亏虚组表现为不敏感甚至耐药,两两证型相比气血亏虚组与肝胃不和组以及痰食瘀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证型胃癌患者对5种化疗药物敏感性有相关性,肝胃不和最敏感,依次为脾胃虚寒、痰食瘀阻,气血亏虚最差。  相似文献   

16.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  钱先 《江苏中医药》2010,42(11):22-24
目的:研究分析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对10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分别统计各证型与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及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将本病分为阴虚内燥证、津亏血虚证、阴虚络滞证、气阴两虚证、阴虚湿热证5个主要证型,阴虚津亏、络脉滞涩是本病重要的证候特点,临床证型以阴虚络滞证、津亏血虚证最为多见,病情评估阴虚络滞证重于其他四证。结论:根据干燥综合征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考虑临床可简化证型,以便于本病辨证论治方案的制定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证候规律研究入手,重新认识心衰的中医药研究状况。通过对古籍文献、现代文献、临床病例回顾,当代名中医经验总结等各种途径,可以总结心衰的证候规律。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10例COPD患者进行体质调查。结果:1在210例患者中,单一体质139例(66.19%),兼夹体质71例(33.81%),其中气虚质出现64次(22.78%)、阳虚质85次(30.25%)、阴虚质12次(4.27%)、痰湿质38次(13.52%)、湿热质14次(4.98%)、血瘀质25次(8.9%)、气郁质18次(6.41%)、特禀质25次(8.90%)。2患者体质同时受到不同病情程度、体重指数、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结论:COPD患者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同时受到病情程度、体重指数、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对"脏气"进行分类的"气分阴阳"学说,与临床实际不相吻合,应当摒弃;在坚持"脏腑精气阴阳"理论的基础上,以"一分为三"思维为基础,紧密联系临床实际,提出"气分为三"假说;认为广义的"脏气"应当分为"脏阳"、"脏阴"和狭义的"脏气",三者内涵独立,互不包容;主张在"脏气"的分类上,以"气分为三"假说替代"气分阴阳"学说,以实现理论的自洽性和临床的可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流感样病例进行证候类型分类并总结各证候的症状特点。方法对流感样病例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辨证分为温热类与湿热类两大类,对温热类病例进行六经辨证,总结各证型的症状特点。结果 (1)流感样病例共465例(温热类460例,湿热类5例),温热类可以分为太阳病(82例,占17.63%)、太少合病(74例,占15.91%)、少阳病(11例,占2.36%)、太明合病(100例,占21.50%)、三阳合病(148例,占32.82%)、阳少合病(25例,占5.37%)、阳明病(20例,占4.30%)7种证候类型;(2)少数病例(11.61%)出现肺热壅盛证,仅见于三阳合病、太明合病、阳少合病3型,以前2型居多;(3)各证候类型具有各自的症状特点,其咳嗽大多无痰或少痰,咽痛以咽干痛、咳嗽时振及咽痛为主。结论北京地区流感样病例可以归纳为8种证候类型,以三阳合病、太明合病、太阳病、太少合病4种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