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选择11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于麻醉后、手术前经右颈内静脉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到达肺动脉,检测应用PGE1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应用PGE1 20 ng·kg-1·min-1后分别于0、5、10、20、30分钟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以探讨其时效关系;分别应用PGE15、10、20、40、80 ng·kg-1·min-1后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其量效关系.结果①应用PGE120 ng·kg-1·min-1 5分钟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0分钟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mPCWP)明显降低(P< 0.05);心脏指数(CI)明显增加(P< 0.05).20、30分钟后上述指标变化不再明显(P> 0.05).②应用PGE15、10 ng·kg-1·min-1后,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PGE1 20、40、80 ng·kg-1·min-1后,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PGE1于10分钟后开始起作用,20、30分钟后趋于平稳.PGE1的最佳有效剂量为20~40 ng·kg-1·min-1.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口服西地那非(SIL)与静脉应用前列地尔(PGE1)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肺动脉高压(PH)的早期疗效。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先鼻饲SIL0·35mg/kg,后静脉应用PGE120ng/(kg·min);C组顺序相反;B组为对照组。检测用药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气、氧合指标及肺力学参数。结果与B组比较,两组在降低平均肺动脉压(mPAP)、mPAP/有创桡动脉压(mSAP)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IL较PGE1作用更明显(P<0·05)。SIL可造成患者mSAP下降(P<0·01),但不需干预治疗;PGE1可抑制患者PaO2下降(P<0·05);两组对肺顺应性、呼吸功均无影响。结论两药均能有效降低此类患者肺动脉压力,而SIL口服使用更方便。因此,SIL可作为先心病术后治疗PH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外源性重组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 (TFPI-1)防治实验性无复流(NR)的作用.方法 北京安贞医院实验室,新西兰大白兔52只,结扎回旋支中段120 min,再灌注60 min.在再灌注即刻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大、中、小剂量TFPI-1组[分别为1000 ng/kg、100 ng/kg及10 ng/kg静脉注射,随后10 ng/( kg·min)、l ng/( kg·min)及0.1nig/( kg·min)静脉滴注,n=13只/组].活体硫磺素S及Evan’s蓝心肌着色测定解剖无复流面积(NA)和缺血面积(IA).NR严重程度用NA/IA表示.比较不同组别NR严重程度,并观察血栓形成及心肌损伤情况.各组间基本情况、心肌缺血及NR严重程度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数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各组体质量、缺血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小剂量TFPI-1组和对照组NR严重程度分别为(0.210±0.061)、 (0.389±0.1100、(0.478±0.077)和(0.536±0.061).大剂量TFPI-1组NR严重程度较其他三组明显减轻(P<0.0l);中剂量TFPI-1组NR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l)和小剂量TFPI-1组(P<0.05);小剂量TFPI-1组和对照组NR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TFPI-1组血栓形成减少,无复流区心肌组织损伤减轻.结论 外源性TFPI-1可显著减轻兔NR严重程度,且随剂量增大作用增强,再灌注时静脉应用TFPI-1可防治NR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术中应用不同剂量前列腺素E1(PGE1)对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应用PGE120ng/(kg·min)组(试验A组)及应用PGE1100 ng/(kg·min)组(试验B组),连续监测患儿的心率(HR)、体循环动脉收缩压(SDP)变化,分别在切皮前及停体外循环30 min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EF)、肺动脉平均压(MPAP)及肺动脉和主动脉血流量比值(Qp/Qs).结果:术中应用不同剂量PGE1患儿的HR、EF及QP/Q.差异无显著性,但患儿的MPAP和SDP差异有显著性,PGE120 ng/(kg·min)时,MPAP已显著下降,当剂量加大至100 ng/(kg·min)时,MPAP进一步下降,同时SDP明显下降.结论:术中应用PGE1对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的肺血管有较好的选择性,20 ng/(kg·min)即有显著疗效,但不宜超过100ng/(kg·min).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纳洛酮治疗颅脑外伤的量-效关系,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12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人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和记录患者格拉斯哥(GCS)评分的动态变化、颅内血肿的吸收时间、水肿指数及脱水药物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纳洛酮治疗组的病人治疗后第3天开始各剂量组的GCS评分即明显高于对照组,水肿指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脱水药物的使用时间及颅内血肿的吸收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地改善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意识状况,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较合理的给药剂量约为4mg/d,连续用药1~2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度膨胀对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前列腺素E-1的保护作用.[方法]杂种犬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肺过度膨胀动物模型.对照组:保持肺过度膨胀6 h;实验组:保持肺过度膨胀6h,并以30 ng/(kg·min)的剂量给予前列腺素E-1,两组6 h内均进行连续的肺动脉压、体循环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的监测,6 h后取标本进行血栓素B2的检测.[结果]两组肺动脉压、体循环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术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肺动脉压都有升高,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两组体循环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血栓索B2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前列腺素E-1可改善过度膨胀所致的犬肺动脉高压,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xA2合成,纠正TXA2/PGI2比值失调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米力农(Milrinone)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米力农注射液首剂按37.5 μg/kg静脉注射,继以0.5μg/(kg.min)静脉滴注4小时左右,以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次为5~10 mg,疗程7天,用Swan-Ganz球囊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治疗后心脏指数(CI)(L/min·m2)由3.06±0.72增至4.62±0.347(P<0.01);心排量(CO)(L/min)由5.77±1.15增至7.83±0.95(P<0.01),两者均显著增加,而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外周血管阻力(SVR)显著下降,P值均<0.05,血压和心率改变不明显(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8.9%.结论米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与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94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给予利尿、扩血管、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替罗非班+ rhBNP组(B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给予的剂量:0.4 μg/(kg·min),30 min后以0.1 μg/(kg·min)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48 h;同时应用rhBNP,给予的剂量:1.5 μg/kg,3 min后以0.015μg/(kg·min)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48 h.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各项指标.结果 入院时两组CK-MB、TnI、SCr、NT-proBNP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K-MB、TnI、SCr、NT-proBNP值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B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LVDD均有所下降,LVE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B组更明显(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rhBNP治疗AMI伴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并讨论其恰当配伍剂量.方法 90例ASA Ⅰ级早期妊娠需人工流产的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静脉推注咪唑安定1mg,随后静脉输注异丙酚8 mg/(kg·h),3 min,再静脉输注雷米芬太尼3 min[A组0.06 μg/(kg·min),B组0.1 μg(kg·min),C组0.15 μg(kg·min)],开始手术,如患者出现明显体动,增加雷米芬太尼输注速度0.05 μg/(kg·min),3 min后再次开始手术.两药均持续输注至手术负压吸引结束.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呼吸次数(RR)、潮气量(VT)、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的变化,以及各组的起效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A、C组镇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0±0.97)级与(4.90±0.85)级,t=4.24,P<0.01],A组3例出现明显体动反应.所有患者给药后MAP、HR、BIS较基础值均有下降,且随着雷米芬太尼剂量的增大,C组心率明显减慢(P<0.05或P<0.01),A组在手术开始时MAP、HR、BIS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呼吸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慢、变浅,RR,VT较基础值下降,PETCO2逐渐升高(P<0.05或P<0.01),出现呼吸抑制:A组2例,B组4例,C组10例(其中出现呼吸停顿>3 min 5例).所有患者面罩吸氧,SpO2没有明显下降.雷米芬太尼的其他不良反应如肌肉强直、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低,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麻醉满意度为100%.结论 雷米芬太尼0.1 μg/(kg·min)、异丙酚8 mg/(kg·h)为恰当配伍剂量,适合于门诊无痛人流麻醉的要求,但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的发生,必备辅助通气和气管插管的设备及抢救药品,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前列腺素E1(PGE1)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选择57例不同病种引起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采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分成三组,分别予以20ng/kg/,min,30ng/kg/,min,40ng/kg/minq.d.×7天治疗,观察用药前后肺动脉高压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经心超和/或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压力均有下降。治疗前肺动脉压力愈高改善愈明显,PGE1剂量愈高,改善愈明显。结论心超检查有助于评价PGE,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及JNK通路蛋白的参与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选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240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将其为三组,每组80例。西地那非治疗组患儿给予西地那非0.5~2.0 mg/(kg·次),q6h,口服;硫酸镁治疗组患儿采用硫酸镁进行治疗,200 mg/(kg·次),30 min内静脉滴注;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治疗组患儿给予西地那非[0.5~2.0 mg/(kg·次)],q6h,口服)联合硫酸镁[200 mg/(kg·次),30 min内静脉滴注]进行治疗。三组均给药至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后停用。分析西地那非及硫酸镁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中JNK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西地那非及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后动脉压氧分压明显升高(P0.05),而二氧化碳分压、肺动脉压力水平降低(P0.05),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i NOS、e NOS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JNK1、JNK2、内皮素及其受体、脂氧合酶同工酶1(LOX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治疗组变化最明显(P0.05)。结论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此过程可能与JNK通路蛋白的参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4例COPD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XB2、6-K-PGF1α、PGE2水平,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COPD组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99.65±16.16ng/L VS 50.33±6.03ng/L;t=2.222,P<0.05),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8.53+5.90ng/L VS 79.16±8.93ng/L;t=2.963,P<0.01),6-K-PGF1α PGE2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r=0.232,P<0.05).伴有呼吸衰竭组血清PGE2显著高于无呼衰组(12.79±1.76ng/L VS 6.99±1.15ng/L;t=2.353,P<0.05),但血清TXB2、6-K-PGF1α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组与出院好转组血清TXB2、6-K-PGF1α、PGE2水平均无显著差异(t=0.438,t=0.721,t=0.556,P均>0.05).结论COPD组血清TXB2水平显著增高,6-K-PGF1α水平显著降低,且6-K-PGF1α与PGE2间呈显著正相关,伴有呼吸衰竭组血清PGE2显著高于无呼衰组,提示COPD患者中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痉挛,抗凝与扩血管治疗有助于延缓COPD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DEX)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清醒经鼻气管插管(ANFOI)的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全身麻醉的困难气道患者40例,充分行气道表面麻醉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D组,靶控输注1μg/kg DEX,10min注完;R组静脉注射0.05 mg/kg咪唑安定后,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总量达1.5μg/kg后,经鼻置入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记录麻醉前(T0)、注药10 min后(T1)、插入气管导管后即刻(T2)的MAP、HR及SPO2,插管时的一般情况,术后随访患者对满意度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MAP和SPO2在T1、T2时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HR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内HR在T1与T0相比明显下降(P<0.05);MAP及SPO2在T2与T0及T1时点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HR则均有明显上升(P<0.05).所有患者均插管成功,R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较D组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靶控输注1μg/kg右美托咪定能减少经鼻清醒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且对呼吸无抑制作用,可安全用于ANFO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4例COPD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XB2、6-K-PGF1α、PGE2水平,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COPD组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99.65&#177;16.16ng/L VS 50.33&#177;6.03ng/L;t=2.222,P<0.05),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8.53+5.90ng/L VS 79.16&#177;8.93ng/L;t=2.963,P<0.01),6-K-PGF1α PGE2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r=0.232,P<0.05).伴有呼吸衰竭组血清PGE2显著高于无呼衰组(12.79&#177;1.76ng/L VS 6.99&#177;1.15ng/L;t=2.353,P<0.05),但血清TXB2、6-K-PGF1α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组与出院好转组血清TXB2、6-K-PGF1α、PGE2水平均无显著差异(t=0.438,t=0.721,t=0.556,P均>0.05).结论COPD组血清TXB2水平显著增高,6-K-PGF1α水平显著降低,且6-K-PGF1α与PGE2间呈显著正相关,伴有呼吸衰竭组血清PGE2显著高于无呼衰组,提示COPD患者中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痉挛,抗凝与扩血管治疗有助于延缓COPD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老年人肾功能损害与罹患肺部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年龄> 65岁老年患者224例,根据慢性肾脏病分期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5组:≥90 ml/(min·1.73 m2)为对照组(A组)65例、60~89 ml/(min·1.73 m2)组(B组)55例、30 ~ 59 ml/(min·173 m2)组(C组)27例、15~29 ml/(min·1.73 m2)组(D组)28例和<15 ml/(min·1.73 m2)组(E组)4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肾功能与肺部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A组比较10.8% (7/65),C组63.0% (17/27)(x2=26.95,P<0.05),D组85.7% (24/28) (x2 =49.46,P <0.05)及E组100%(49/49)(x2=89.00,P<0.01)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吸烟(Waldx2=17.66,P<0.01),呼吸道基础疾病(Waldx2=14.38,P<0.01),侵袭性操作史(Waldx2=4.50,P<0.05),糖尿病(Waldx2=3.86,P<0.05),住院满2周(Waldx2=18.18,P<0.001),性别(Waldx2=4.12,P<0.05),eGFR(Waldx2=13.57,P<0.01)是老年人患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影响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后,eGFR水平≥90 ml/(min·1.73m2)(Waldx2=0.053,P>0.05),60 ~89 ml/(min·1.73 m2)(Waldx2=0.046,P>0.05),30 ~ 59 ml/(minl·1.73 m2)(Waldx2=7.61,P<0.05),15~29 ml/(min·1.73 m2)(Waldx2=4.38,P<0.05),<15 ml/(min·1.73 m2)(Waldx2=13.57,P<0.01),罹患肺部感染风险随eGFR的降低而增加.结论 年龄>65岁老年患者肾功能损害是其患肺部感染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术后心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53例先心病手术患儿.术后24 h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BNP,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胸阻抗法测量心排血指数(CI1),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测量心排血指数(CI2),并分析各指标之问的相关性.同时比较BNP< 140 ng/L组(A组,108例)与BNP> 140 ng/L组(B组,45例)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53例先心病患儿的平均BNP为(168.8±71.6) ng/L,LVEF为0.409±0.137,CI1、为(51.7±15.0) ml·s-1·m-2,CI2为(61.7±11.7) ml·s-1·m-2;BNP与CI1和CI2均呈显著负相关(r1=-0.79,r2=-0.79,均P<0.01),LVEF与CI1和CI2均呈显著正相关(r1=0.68,r2=0.68,均P<0.01),CI1与CI2呈显著正相关(r=0.88,P<0.01).B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h)、ICU停留时间(d)、总住院时间(d)均明显长于A组(呼吸机使用时间:39.7±11.6比26.4±13.5,ICU停留时间:4.9±1.3比2.5±0.9,总住院时间:15.9±5.1比11.2±3.7,均P<0.01);两组均无死亡患儿.结论 BNP水平是评价先心病患儿术后心功能的有效指标,并对患儿预后的估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茶多酚在预防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和茶多酚组,后两组置于低氧舱内4周,每组各8只.每日低氧前茶多酚组予茶多酚200 mg/(kg·d)灌胃,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各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程度、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凋亡、肺组织Smac mRNA表达水平.结果:茶多酚显著降低mPAP,减轻右心室肥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上调Smac基因表达,促进PASMC凋亡(P< 0.01或P< 0.05).结论:茶多酚预防肺动脉高压可能是通过促进Smac基因表达,促进PASMC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防御性输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量效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行剖宫产术的1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C组,不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E0.025组[去甲肾上腺素0.025μg/(kg·min)]、NE0.05组[去甲肾上腺素0.05μg/(kg·min)]、NE0.075组[去甲肾上腺素0.075μg/(kg·min)]、NE0.10组[去甲肾上腺素0.10μg/(kg·min)],每组20例。麻醉药注射完成后,NE0.025组、NE0.05组、NE0.075组、NE0.10组分别持续输注去甲肾上腺素0.025μg/(kg·min)、0.05μg/(kg·min)、0.075μg/(kg·min)、0.10μg/(kg·min)。记录低血压、心动过缓、高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NE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成人单肺通气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氧合功能以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探讨其最优应用剂量.方法 将80例择期行单肺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DEX组0.2μg/(kg·h)(D1组)、0.4 μg/(kg·h)(D2组)、0.6 μg/(kg·h)(D3组)4组,每组20例,DEX各组于麻醉诱导前以0.2、0.4、0.6μg/kg傀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0 min,继以0.2、0.4、0.6μg/(kg·h)维持至术毕.记录基础值T0、插管即刻T1、单肺通气30 min T2,60 min T3、拔管即刻T4的HR、SBP、DBP,于T0、T2、T3点作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最后记录麻醉苏醒时间、七氟醚量及拔管后Ramsay评分,统计各组术中平均干预心率、血压的次数.结果 各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2组和D3组HR、SBP、DBP在T1和T4时间点均显著减低(P<0.05),七氟醚用量均比C组减少(P<0.05),且Ramsay评分均低于C组及D1组(P<0.01).1D2组T2和T3时的氧合指数高于各组(P<0.05).1D3组麻醉苏醒时间比其他组增加(P<0.05),干预心率血压次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以0.4μg/(kg·h)在单肺通气手术中泵注,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可以改善氧合且不影响麻醉苏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在标准肝素抗凝治疗基础上应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同意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分为3组,A组37例给予肝素3 000 u静脉注射,继以起始剂量750 u/h静脉泵入,每6~8 h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调整肝素剂量,持续泵注72 h;B组43例肝素用法、用量同A组,并给予替罗非班0.4 μg/(kg·min)泵注30 min后,继以0.1 μg/(kg·min)维持泵注72 h;C组40例肝素用法、用量同A组,并给予替罗非班0.2 μg/(kg·min)泵注30 min后,继以0.05 μg/(kg·min)持续泵注72 h.比较3组疗效及用药24 h内血小板计数减少、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B,C组疗效高于A组(P<0.05),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A,C组(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素联合替罗非班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半量与全量替罗非班联合肝素治疗效果相同,但出血风险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