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的分子亚型与乳腺癌的病理完全缓解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101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ER、PR及Her-2的免疫组化的结果将其分为4型,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病理完全缓解的关系.结果 19例(18.8%)患者取得病理完全缓解,三阴性乳腺癌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OR=3.35,95%CI:1.25 ~ 9.79,P=0.012),而Her-2丰富型乳腺癌相比较于luminal A型乳腺癌则取得更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OR =3.11,95%CI:1.09 ~ 10.89,P=0.021).而病理缓解率与无病生存率密切相关(P =0.002).但三阴性乳腺癌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更短(P =0.008,P=0.0006).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丰富型乳腺癌较luminal A型乳腺癌更容易获得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但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仍然较差,可能与其在治疗后仍有肿瘤残留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腋窝淋巴结状态对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复发病人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5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76例行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复发的乳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做乳腺癌保乳手术时腋窝淋巴结的状态分为腋窝淋巴结阳性组152例和腋窝淋巴结阴性组32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病理表现、生存情况,并分析复发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病人的局部与区域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的年龄、复发部位、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无病间期、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阳性组患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部位是乳腺癌保乳手术局部区域复发后无远处转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OR=2.052,P=0.003),腋窝淋巴结状态和复发部位是乳腺癌保乳手术局部区域复发后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OR=3.468,P=0.003;OR=677,P0.001)。结论腋窝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复发病人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对病人的无远处转移生存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含微乳头成分的乳腺浸润性黏液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mucinous carcinoma, IMpMC)与纯黏液癌(pure mucinous carcinoma, PM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乳腺癌数据库中有完整临床病理与随访资料的IMpMC与PMC病人。比较这两类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分析微乳头成分对黏液癌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共239例乳腺癌病人入组,其中IMpMC病人27例(11.3%),PMC病人212例(88.7%)。临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与PMC相比,IMpMC有较高的淋巴结阳性率(OR=4.84,P=0.014)、较多的脉管浸润(OR=13.38,P=0.001)以及较多的Ki67高表达(OR=4.07,P=0.044)。治疗方面的多因素分析显示,IMpMC比PMC病人较多行乳腺癌根治术(OR=10.00,P=0.003)、辅助化疗(OR=7.11,P0.001)与放疗(OR=5.33,P=0.006)。PMC病人的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2.5%和98.6%,高于IMpMC病人的79.2%(P=0.011)和93.8%(P=0.022)。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和肿瘤直径是影响病人DFS的独立因素。IMpMC较PMC病人有较差的DFS(HR=10.39,P=0.014)。结论:与PMC相比,IMpMC的肿瘤侵袭性较高。IMpMC病人的预后较PMC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的Luminal B(HER2阴性)型早期乳腺癌非前哨腋窝淋巴结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经治的142例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SLN阳性的Luminal B(HER2阴性)型早期乳腺癌病例,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与非前哨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非前哨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人和无转移病人无疾病存活率(DFS)和总存活率(O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2例SLN阳性病人中,平均每例病人检出SLN(2.06±1.26)枚,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SLN转移数目与非前哨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具有相关性(r=0.167,P=0.047),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是否绝经、原发肿瘤T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与该组SLN阳性病人非前哨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无相关性。非前哨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病人78例(54.9%),DFS为93%,OS为93.1%;非前哨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人64例(45.1%),DFS为95.2%,OS为91.9%。经Log-rank(Mantel-Cox)检验,两组在DFS(χ~2=0.011,P=0.918)及OS(χ~2=0.348,P=0.555)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LN阳性的Luminal B(HER2阴性)型早期乳腺癌病人,其阳性SLN数目与非前哨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存在相关性,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而非前哨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D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空芯针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与手术切除标本Ki67表达量的改变及其与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接受CNB与手术切除治疗乳腺癌病人Ki67的表达量与改变情况。Ki67改变值定义为手术切除标本Ki67表达减去CNB标本的Ki67表达量,并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和分子分型与Ki67表达量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298例乳腺癌病人的CNB和手术切除配对标本行激素受体、Her-2以及Ki67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切除标本Ki67的表达量显著高于CNB标本:29.3%比26.8%,P=0.046;Ki67改变值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为0(四分位距,-5.0%,10.0%)和2.5%±14.0%。单因素(P=0.024)和多因素(P=0.048)方差分析均显示Ki67改变值与分子分型状态显著相关:82例luminal A型的Ki67改变值为5.4%,显著高于112例luminal B型的-0.7%;而在38例luminal B-HER2+型、39例三阴性型以及27例Her-2+型乳腺癌病人中Ki67改变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手术切除标本的Ki67表达量较CNB标本显著上升,Ki67表达升高主要见于luminal A型病人,研究结果有助于设计新型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因素,为其有效预防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06-01—2011-06临床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3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年龄、肿瘤家族史、月经状况、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内乳淋巴结转移、腋淋巴结转移数、辅助放/化疗情况和术后内分泌治疗对局部复发的影响。结果 (1)3年累计局部复发38例,复发率9.55%。(2)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内乳淋巴结转移、腋淋巴结转移数、术后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对局部复发有影响。(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OR=2.121)、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OR=2.445)、术后放疗(OR=0.173)和临床分期(OR=1.834)是局部复发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诊断是防止乳腺癌复发的关键,术后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病人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recurrence score,R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管腔(luminal)型乳腺癌划分标准与RS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手术治疗后接受21基因检测的早期女性乳腺癌病人,回顾分析R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379例病人,其中低危RS 86例(22.7%),中危RS 229例(60.4%),高危RS 64例(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gR)、Ki67表达及组织学分级的乳腺癌病人中,RS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1,0.001,0.001,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PgR、Ki67表达及组织学分级是RS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06,0.045)。分别以Ki67≥14%和≥20%作为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的划分标准,进行RS的分层分析显示,两者的RS较为一致。结论 :在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病人中,Pg R、Ki67及组织学分级是影响RS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Ki67不同表达水平进行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的划分,不影响R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三阴性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于我院接受手术的非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病人365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81例,中年组(40~65岁)202例和年轻组(40岁)82例。比较3组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行Logrank检验,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3组病人的肿瘤家族史、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个数和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治疗方法(手术方式、是否接受放疗/化疗、化疗药物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中位随访5.5年(4.1~7.9年),年轻组病人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和无远处转移生存分别为75.9%和82.3%,显著低于中年组的81.2%、87.0%和老年组的83.3%、88.6%,且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分别为79.5%、80.1%和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和年龄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不同年龄段三阴性乳腺癌术后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相近,年龄越小,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研究我中心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并续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建立符合本地区的预测模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温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6年12月102例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并进一步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这些临床病理因素与NSLN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共有102例SLN阳性乳腺癌患者进一步接受了ALND,其中36例NSLN发现有转移,NSLN转移检出率是35.3%(36/102)。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χ~2=8.8214,P=0.0030)、SLN转移率≥0.5(χ~2=5.2377,P=0.0221)、SLN转移灶最大径 2 mm (χ~2=4.3290,P=0.0370)是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N转移率≥0.5(OR=1.63,95%CI:1.29-2.10,P=0.001)、SLN转移灶最大径 2 mm(OR=1.34,95%CI:1.02-2.12,P=0.032)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SLN转移率≥0.5、SLN转移灶最大径 2 mm是预测乳腺癌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预测因素,进一步用来构建符合本地区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Ⅰ~Ⅲ期≥65岁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接受辅助化疗有47例,未接受辅助化疗有33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特征。结果与未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比较,接受辅助化疗年龄轻的患者较多(P=0.005)、伴有合并症较少(P=0.040)、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P0.001)、ER/PR阴性率高(P=0.029)、接受放疗概率高(P=0.005);而在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HER2表达、手术方式、内分泌治疗无明显区别(P0.05)。中位随访期为73个月,辅助化疗组与未辅助化疗组相比,无病生存率(DFS)无明显区别(78.7%vs 90.9%,P=0.147),总生存率(OS)也无明显区别(83.0%vs93.9%,P=0.098)。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获益不明显,但对于年纪较轻、伴有合并症较少且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ER/PR阴性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应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获益程度选择术后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73例接受住院治疗Ⅰ~ⅢA期≥65岁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特点。结果73例患者中65~69岁有42例,≥70岁有31例。≥70岁患者伴有合并症的比率较65~69岁患者的高(72.4%vs 42.6%,P=0.009),≥70岁患者ER/PR阳性的比率较65~69岁患者的高(80.6%vs57.1%,P=0.045),≥70岁患者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比率较65~69岁患者的高(58.1 vs 26.2%,P=0.045)。中位随访85个月,无病生存率为82.2%,总生存率86.3%。单因素分析发现乳腺癌的无病生存与肿瘤大小(P=0.020)、淋巴结转移(P=0.010)相关,总生存与HER2状态(P=0.001)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老年乳腺癌的预后与年龄(P=0.644)、合并症(P=0.314)、肿瘤大小(P=0.363)、淋巴结状态(P=0.387)、ER/PR(P=0.250)、HER2(P=0.579)、手术方式(P=0.666)、辅助化疗(P=0.787)、放疗(P=0.107)、内分泌治疗(P=0.340)无明显关系。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发现年龄、合并症、ER/PR、手术方式、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均与DFS和OS无明显相关。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乳腺癌患者ER/PR阳性比率增加,伴有内科合并症多,应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获益程度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TE)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至少接受过3周期TE方案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239例,其各项临床指标均完整。根据免疫组织化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4种亚型,分别为luminal A型、luminalB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型。分析不同亚型乳腺癌患者的各项相关指标,如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年龄、月经状态等。结果239例患者中,luminalA型67例(28.03%),luminalB型84例(35.15%),HER.2阳性型21例(8.79%),三阴型67例(28.03%)。4型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等临床病理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型对TE方案的新辅助化疗的pCR率(14.93%)最高,其次依次为luminalB型(7.14%)、HER-2阳性型(4.76%)及luminalA型(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三阴型相对luminalA型、luminalB型和HER-2阳性型对TE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治疗更敏感,pCR率最高,治疗时需根据患者不同的分子亚型来选用特定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乳腺癌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切除活检在乳腺癌分期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3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间305例(根据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无新辅助化疗组)行乳腺癌各式改良根治术与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切除活检患者的相关临床与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腋窝淋巴结、内乳淋巴结转移状况等信息,分析内乳淋巴结对乳腺癌分期与治疗的影响。结果新辅助化疗组共收集乳腺癌患者67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45例(67.2%),内乳淋巴结转移者23例(34.3%);乳腺癌淋巴结病理(pN)分期改变者23例(34.3%),乳腺癌肿瘤病理(pTNM)分期改变者8例(11.9%)。无新辅助化疗组共收集乳腺癌患者238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5例(65.1%),内乳淋巴结转移者30例(12.6%);乳腺癌pN分期改变者30例(12.6%),pTNM分期改变者23例(9。66%)。新辅助化疗组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组(χ2=15.7,P〈0.05),pTNM分期改变率也明显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组贸(χ2=5.3,P〈0.05)。结论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对乳腺癌pN分期、pTNM分期有一定的影响。新辅助化疗不能使所有内乳淋巴结转移癌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不仅可完善乳腺癌pN和pTNM分期,而且能够指导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减少内乳区局部过度治疗,有助于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根治性手术的T3/T4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 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入组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41)、肿瘤大小(P =0.029)、大体类型(P =0.013)、分化程度(P=0.009)、浸润深度(P=0.002)及送检淋巴结数(P=0.02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相关程度依次递减为:浸润深度( P =0.013, OR =2.708)、分化程度(P=0.020, OR=2.397)、大体类型(P =0.026, OR =2.330)、年龄(P =0.043, OR =2.089)。结论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发生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将乳腺癌简易分为4种分子亚型,并探讨这4种分子亚型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ER、PR及HER-2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采用回顾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75例乳腺癌患者简易分为类luminal A型、类luminal B型、类HER-2(+)型及类basal-like型4种类型。对各型的临床特征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各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结果:在175例乳腺癌患者中,类luminal A型、类luminal B型、类HER-2(+)型及类basal-like型分别占56.00%(98/175)、17.71%(31/175)、12.57%(22/175)和13.71%(24/175)。类basal-like型与类luminal A型相比,患者无瘤生存率较低(P0.05)。经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较淋巴结阴性患者差;类luminal A型患者预后最好,而类basal-like型患者预后最差。结论:淋巴结状况及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依据ER、PR及HER-2行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国际公认分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基本一致,对指导基层医院的乳腺癌预后及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紫杉醇联合FOLFOX4方案(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和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cTNM分期为Ⅲ或Ⅳ期(M0) 的胃癌患者78例,按入组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试验组给予紫杉醇联合FOLFOX4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每2周为1周期,3周期后采用RECIST标准评价临床疗效,2~4周后手术,术后给予原方案化疗3周期.若术前评效为疾病进展(PD)者,术后改为ECF方案(表阿霉素、顺铂和氟尿嘧啶)化疗.对照组确诊后2周内手术.术后给予6周期紫杉醇联合FOLFOX4方案的辅助化疗.结果 试验组紫杉醇联合FOLFOX4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有效率为66.7%,R0切除率(82.1%)明显高于对照组(59.0%)(P=0.025),淋巴结转移数目[(3.23±2.80)枚]明显少于对照组[(5.79±2.69)枚](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和2.6%)及淋巴结清扫数目[(19.69±2.95)枚和(20.59±3.22)枚]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10±2.32)个月和(18.20±1.30)个月(P=0.006).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R0切除、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及末梢神经毒性,患者均可耐受,两组化疗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FOLFOX4方案新辅助化疗有效率高,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可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的R0切除率、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胸苷酸合成酶(TS)、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3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ERCC1、β-tubulinⅢ、TS、TOPOⅡα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ER、PR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5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ERCC1低表达率为75.47%(40/53),其表达与淋巴结阴性、ER阳性及PR阳性表达相关(P0.05);β-tubulinⅢ低表达率为54.72%(29/53),其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ER及PR表达状态均无关(P0.05);TS低表达率为83.02(44/53),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及ER阳性表达状态相关(P0.05);TOPOⅡα高表达率为45.28%(24/53),其表达与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阳性、ER阳性表达状态相关(P0.05)。ERCC1、β-tubulinⅢ、TS、TOPOⅡα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ERCC1、β-tubulinⅢ、TS、TOPOⅡ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对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合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pT1a和pT1b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130例pT1a和pT1b乳腺癌及同期607例pT1c和pT2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其在年龄分布、月经状况、淋巴结状态、肿瘤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和Ki-67 表达指数等临床病理因素上的差异。结果 pT1a和pT1b乳腺癌相比,在各临床病理因素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T1a/pT1b相比较于pT1c和pT2乳腺癌,有更多的低组织学分级(G1 59.2% vs 18.6% 和12.3%),低Ki-67增殖指数(<14%者,73.8% vs 57.7% 和55.5%)和阴性淋巴结转移(86.9% vs 62.0% 和47.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激素受体阳性表达较多(76.2% vs 72.3% 和62.2%),但与pT1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408),与pT2组相比则有统计学差异(P=0.006);HER2阳性表达较少(21.5% vs 22.3% 和29.7%),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870和P=0.076);年龄≤35岁者较多(21.5% vs 8.8% 和13.8%),有统计学差异(P<0.001和P=0.042),但在月经状况上与其他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45和P=0.217)。结论 pT1a和pT1b乳腺癌总体上具有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激素受体阳性较多和HER2过表达较少的特点。pT1a和pT1b乳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雌二醇(E2)对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或小叶癌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常规化疗后给予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的患者216例,根据2011年St.Gallen乳腺癌专家共识分型,其中luminalA型55例,luminalB型63例,HER-2阳性型50例,三阴型48例。根据血清E2水平分为2组:①E2低水平组,39例,化疗后均行药物卵巢去势;②E2正常组,177例,未行卵巢去势。2组均给予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临床总观察时间为化疗后3~5年或直至病情进展(包括出现复发、骨转移或远处其他脏器转移等病情进展视为观察终点)。结果发生骨转移情况:E2低水平组共发生7例(17.95%),E2正常组共发生105例(59.32%),E2低水平组发生骨转移率明显低于E2正常组钟:21.91,P〈0.05);其中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型患者中E2低水平组骨转移发生率亦均明显低于E2正常组(1uminalA型:5.13%(2/39)比12.43%(22/177),χ2=4.54,P〈0.05;luminalB型:7.69%(3/39)比13.56%(24/177),χ2=6.04,P〈0.05;HER-2阳性型:2.56%(1/39)比15.25%(27/177),χ2=3.95,P〈0.05;三阴型:2.56%(1/39)比18.08%(32/177),P〈0.05]。E2低水平组各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P〉0.05)。结论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总结,绝经前年轻乳腺癌患者去势后应用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有明显临床获益,并且这种获益在各型乳腺癌中无明显差异;未行去势且雌激素水平正常或升高的患者应用唑来膦酸临床获益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