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嗜血细胞综合征(henophagocytie syndrome,HPS)是一类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的骨髓像表现,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体征多为发热、肝脾或(和)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凝血障碍[1].本病包括遗传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临床上以继发性更为常见.该病本质上属于良性疾病,但由于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与一些恶性疾病如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相似,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嗜血细胞综合征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检出骨髓HPS40例,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是组织细胞病中的一种,本症虽非恶性,但在临床上与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histocytosis,MH)非常相似,难以鉴别。有学者提出:HPS的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特别是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检查。若实验室诊断有误,就会造成漏诊和误诊,耽误治疗,导致死亡率上升。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因误诊和漏诊造成的高死亡率,现将1992年10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11例HPS作回顾性分析,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患者8d前因受凉后,出现寒战、发热,体温39.2℃,伴全身酸痛不适。遂于外院抗感染治疗2d,病情无改善,体温波动于38.0—40.5℃,且多在午后发热,感咽痛、极度乏力、食欲明显减退。于发病第5天,就诊于外院,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6×10^9/L,淋巴细胞0.54,红细胞3.84×10^12/L,血红蛋白106g/L,血小板54×10^9/L。尿蛋白(+++),胸片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是一组在骨髓或其他淋巴组织中出现异常增多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且伴有活跃的吞噬自身细胞现象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其临床特点是发热、肝脾肿大、外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异常等.因其发病年龄多较小,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高,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一定困难.笔者现对本院近2年来收治的3例HPS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冯明军 《疑难病杂志》2013,(11):890-890
患者,男,35岁。因发热10 d于2012年12月10日入院。患者10 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间断寒战,头晕,咯白色泡沫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当地诊所给予抗炎治疗4 d,疗效欠佳,遂转入我科。入院查体:T 39.2℃,P 110次/min,R 24次/min,BP 120/80 mmHg。神志清楚,皮肤无黄染,胸、背部可见散在充血性粟粒样丘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充血,颈软,颈动脉搏动正常,气管居中,双侧呼吸运动对称,双下肺触觉减弱,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叩双下肺呈实音。双肺底呼吸音低,余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相似文献   

6.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s,HPS)亦称嗜血细胞性淋巴细胞增生症,1979年首先由Risdull等[2]报告,随着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加深,病例报告也逐年增多,现将我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10例HPS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指在细菌或病毒感染时,于骨髓和淋巴结内发生的成熟组织细胞的自限性增生,吞噬现象明显,于1979年由Risdall等首先报道,属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现将本院所见的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形态学在鉴别噬血细胞综合征(HS)和恶性组织细胞病(MH)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瑞-姬氏染色,普通光镜下对39例HS和42例MH患者的骨髓片、外周血片、外周血液浓缩片中的细胞形态学进行了详细观察,并结合外周血涂片碱性磷酸酶染色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HS与MH在骨髓和外周血中的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变化方面均有明显不同,外周血涂片碱性磷酸酶染色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细胞形态学检查是鉴别HS与MH的重要手段,在确诊HS与MH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嗜血细胞综合症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是一种组织细胞系列异常增生性疾病,在儿科比较少见,该病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白血病等病具有临床相似性,易造成误诊,且本病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现对我院2004-12~2005-12收治的8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陈海燕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107-1107
嗜血细胞综合征亦称嗜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是一组以发热伴皮疹、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以及组织细胞吞噬形态完整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各异,发病因素多样,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多继发于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大多为病毒,其次为细菌、支原体等,亦可由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也常因病毒感染而诱发。一般而言,发病年龄小于2岁提示家族性嗜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可能性大,且多有阳性家族史,属隐形遣传,诊断较为困难。1病历摘要患儿男,4/12岁。主因腹泻4个月、间断发热10余天、加重1…  相似文献   

11.
嗜血细胞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s,HS)是一组从骨髓细胞学、组织病理学角度提出的综合征,是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的一个特殊类型。因其由多种病因造成,临床症状重,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HLH ),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其病因、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漏诊及误诊。该文对近年来HPS的病因、诊断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张昭 《大家健康》2014,(1):178-178
目的:探讨嗜血细胞综合症临床诊治的效果。方法:选取患有嗜血细胞综合症的患儿10例,进一步观察研究患儿的不同病因给予有效的治疗。结果:10例患者经治疗,总治愈率达80%,其5例病情好转,均恢复良好出院;3例体温下降正常,继续进行治疗后均恢复出院;2例再次出现高热,经骨髓细胞学检查后,诊断为淋巴瘤,继续使用药物治疗1周后均无好转,放弃治疗。结论:综上所述,对于嗜血细胞综合症的诊治要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减少误诊,并对症下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邱春红  梁崇 《右江医学》2010,38(2):186-187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特征。方法对56例HP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PS患者常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和凝血异常,部分患者有胸腹腔、心包腔积液,骨髓组织细胞增多,可见到噬血组织细胞。血清铁蛋白(SF)及甘油三酯(TG)升高;纤维蛋白原(FIB)降低。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病程凶险,预后差,提高对HPS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认识,有利于加强HPS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5.
徐秀艳 《当代医学》2022,28(6):72-74
目的 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中噬血细胞增多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分析凝血功能和血液细胞功能.结果 110例患者骨髓涂片检验显示,骨髓内的核细胞增生活跃,巨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明显升高;巨...  相似文献   

16.
易小莲  张丙宏 《海南医学》2010,21(21):92-93,88
嗜血细胞综合征1975年首先由Chandra报告1例,既往国内文献相关报告少,该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容易造成误诊。现结合文献将我院收治的一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徐敬东 《中外医疗》2015,(2):195-196
目的探究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660例发热患者,将其设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无发热者6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血液分析仪对两组行常规检验和血液涂片染色显微镜检,观察显微镜下有核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比较两组HCT、RDW-SD、MCH、MCHC、MCV水平。结果研究组血细胞标本中白细胞变化、异型淋巴细胞变化、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异常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MC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T、RDW-SD、MCHC、MC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发热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外周血细胞形态容易出现变化,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科学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发热疾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18岁, 主因间断发热 1个月, 加重 10天于 2000年 5月 20日入院。患者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呈持续性高热, 最高体温达 40°C, 伴寒战、头痛、四肢肌肉酸痛, 偶有咳嗽、咽痛、流涕, 在当地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给予“青、链霉素”治疗, 体温下降。入院前 10天, 体温再度升高, 伴咽痛。查体: 颈淋巴结肿大粘连, 活动度差, 轻压痛, 右侧腹股沟可触及 1cm×1cm1cm大小的淋巴结, 活动度可、质软, 无压痛。脾于肋下3cm可触及, 质中等硬。余未见异常。血常规: WBC0 5×109 /L, N0 553, L0 352, M 0 570, E0 1…  相似文献   

19.
<正>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一组骨髓、脾脏、淋巴结等造血组织中良性、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吞噬自身血细胞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病症。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本病病因多样、病情凶险、误诊率高、病死率高。骨髓涂片查到嗜血细胞是确诊HPS的主要依据。现对已确诊的23例HPS的病因学诊断和骨髓象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丁芳 《大家健康》2016,(11):46-47
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形态检查,在发热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就诊的发热患者100例作为患者组。并选取同期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组,比较两者受检对象血液细胞形态异常检出情况,和 Hct、RDW -SD、MCV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比较患者组和健康组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异常情况分别为60.0%(60/100)和7.0%(7/100),患者组明显高于健康组(P <0.05)。两组的 Hct、RDW-SD、MCV 的检测结果相比,患者组明显高于健康组(P <0.05)。结论:血液细胞的形态学检测可以辅助判断发热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