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急性胸痛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3月至8月收治的47例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凭经验进行分诊,研究组应用优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分诊时间及急救时间。结果 研究组的满意度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分诊评估时间为(1.86±0.22)min、急救时间为(24.39±5.46)min,均短于对照组的(3.26±1.01)、(27.62±6.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用于急性胸痛患者中,成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探究快速准确分诊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在急诊胸痛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成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3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02例急诊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干预,为观察组实施快速准确分诊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对比两组分诊效果;对比两组患者候诊时间;对比两组检查与治疗时间节点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对急救护理流程干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分诊分级正确率、正确识别高危胸痛率、应急处理率等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经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候诊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经对比后发现,两组发病至FMC时间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的FMC至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FMC2B、D2B、总缺血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经对比后发现,观察组调查表格中护理服务、候诊环境、信息沟通、就诊次序、急救技能满意度等项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在急诊胸痛患者的急救护理处理中,可应用快速准确分诊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分诊处理,此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HEART评分在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并指导药物治疗。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门头沟教学医院急诊科的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12月就诊的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为观察组,依据HEART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比较2组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差异及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117例,中危患者35例(占35.0%),诊断ACS 18例(占36.6%),低危患者43例(占36.8%),诊断ACS 1例(占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发生MACE 9例(占7.7%),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43(0.19,1.00),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发现使用HEART评分进行病情分级对患者30 d MACE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40(0.17,0.96),P<0.05]。结论 HEART评分可以准确筛选出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的中、低危ACS患者,保障患者安全,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流程改进对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9例。在2021年2月实施AMI急救护理流程改进,将此前纳入的4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流程改进后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护流程,观察组采用流程改进后的救护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时间及患者对急救护理流程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建立静脉通路时间、CTnI化验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用上心梗一包药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MI急救护理流程改进后的护理方法能够明显缩短急救各个时间节点所用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急诊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急诊胸痛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信息化分诊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急诊胸痛患者为观察组,在信息化分诊基础上使用MEW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分诊级别、分诊去向、分诊级别调整、分诊准确率、患者候诊时间、转归及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分诊级别、分诊去向、分诊级别调整及分诊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候诊时间明显缩短,且其转归及预后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MEWS可以对急性胸痛患者起到预警作用,并且能够对患者合理分诊,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减少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胃镜检查流程对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诊治的5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在同院接受诊治的5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胃镜检查流程进行检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急诊胃镜检查流程进行检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诊疗流程各环节所耗时间、患者家属总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止血成功率(98.00%)高于对照组患者(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诊疗流程中接诊时间、入院至胃镜检查时间、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患者(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优化急诊胃镜检查流程,有利于提高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有效缩短患者诊疗时间,提高患者总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作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病例研究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按照住院单双号法将其的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急诊救治,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急诊救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时间和总救治时间,并评估两组的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时间和总救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中实施急诊护理流程,有利于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诊鼻外伤患者鼻骨骨折的临床诊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鼻外伤鼻骨骨折的患者77例,鼻外伤鼻骨骨折的患者39例给予急诊诊疗作为观察组,把同时期38例鼻外伤鼻骨骨折患者给予普通诊疗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确诊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鼻外伤鼻骨骨折患者给予X线或者CT进行早期诊断,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率,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姜梅英 《安徽医药》2006,10(8):622-622
急诊护理是一门多层面的科学,分诊是急诊护士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分诊的质量最终将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疾病的康复。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因此,急诊分诊护士要严格把握麻疹患者入院的第一关,主动做好病情观察、消毒隔离、健康指导等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及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及抢救时间分别为(1.0±0.6)min、(4.5±1.1)min、(42.5±4.6)min,对照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及抢救时间分别为(3.2±1.0)min、(8.2±2.1)min、(67.4±7.2)min,两组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实行胸痛中心流程优化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用2019年3月—2021年10月胸痛中心建立初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2月中心流程优化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纳入观察组,给予胸痛中心流程优化,比对两组救护时间及各项治疗效率指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分诊评估用时、首份心电图用时、肌钙蛋白T出结果用时及住院时间,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率指标方面,观察组急诊双抗比例高于对照组,且急诊双抗时间与PCI开始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塞患者实行胸痛中心流程优化,可确保快速分诊评估,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各项治疗效率,保证预后效果,实践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急诊科是每所医院的窗口科室,是接受急诊患者及抢救重危患者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历来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我科特点是:急、危、重症及老年癌症患者居多;为了急症患者的救治,护士精神上时刻处于高度警觉、紧张的状态,力求通过准确而及时的分诊和急救处置,为成功抢救赢得时间;如果风险没有被认知并加以防范,将产生难以避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分别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和胸痛中心模式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接诊后各时间窗短于对照组,救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转院率与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2周,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西雅图心绞痛生活量表(SA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可明显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效果,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与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探讨血清B型脑钠肽(BNP)联合急性胸痛评分对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88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评分、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检测血清BNP并进行30 d随访。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的分析;用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评分的方法对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急诊入院的患者TIMI评分、GRACE评分和BNP水平均高于急诊观察的患者(P<0.05),30 d死亡的患者TIMI评分、GRACE评分和BNP水平均高于生存下来的患者(P<0.05),有其他重要不良症状的患者这三项指标与无不良症状患者比较均有升高(P<0.05)。TIMI评分、GRACE评分和BNP对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结果准确。血清B型脑钠肽联合急性胸痛评分及对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可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对合理地区分急性胸痛患者中的高危患者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探讨急诊抢救流程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1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流程,标准组41例采用急诊抢救流程进行急救。对比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及梗死再发情况。标准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急诊抢救流程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减少梗死再发。  相似文献   

16.
<正>急诊预检分诊是一项重要、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步,是急诊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后期诊疗的关键一步,预检分诊人员应了解病情,重点检查体征,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优先原则,合理地利用急诊资源,用科学的方法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作出简短的临床评价,将患者进行分类,迅速识别急、危、重患者,但现阶段我国急诊预检分诊的管理相对滞后,缺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流程优化组(70例),分别给予急诊护理常规和改良流程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总住院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及经皮冠状动脉二次介入率等。结果对照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55.75±8.30)min,(12.47±3.41)d;流程优化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39.84±6.53)min,(9.94±2.76)d;流程优化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优化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和经皮冠状动脉二次介入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急性心肌梗抢救时间,降低复发和二次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发生心律失常时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392例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特点及规律性,并给予有效的监护和处置。结果392例急诊PCI患者有389例血运重建成功,3例死亡,286例在术中发生心律失常,由于处置、抢救及时均得到控制。结论应加强导管室护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其掌握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有预见性地观察心电示波变化并配合术者快速处置。同时,要提高绿色通道救护的有效性,规范介入护理工作,最大限度保障急诊PCI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急诊就诊的1246例患者,其中2013年1-7月就诊的患者623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分诊法进行分诊,2013年8月-2014年1月就诊的患者623例为观察组,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分诊,对两组的分诊正确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分诊正确率分别为82.2%(512/623)和95.8%(597/6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用于急诊分诊中,可明显提高急诊分诊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儿科分诊失误的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急诊儿科分诊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急诊儿科316例患儿的错误分诊情况。结果316例错误分诊病例中,护士因素(专业知识缺乏和经验不足、问诊不详细、无认真查看及检测患儿生命体征)占74%、患儿和家属因素(主诉失误、病史不够详细)占21%、管理和环境因素(非急诊患者数量增加、急诊分诊台嘈杂)占5%,以上因素均可影响急诊儿科分诊的准确率。结论护士因素、患儿和家属因素、管理和环境因素是影响急诊儿科分诊准确率的因素,改善这些因素可以提高急诊儿科的分诊准确率,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