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病人的病史资料、病灶的超声表现及不同部位的超声诊断灵敏度。结果:38例复发、转移者中乳头状癌28例(73.7%),髓样癌5例(13.2%),滤泡状癌4例(10.5%),并发乳头状癌和髓样癌1例(2.6%)。原手术区域局部复发8例,对侧复发11例,局部复发合并累及气管7例,侵犯颈内静脉6例,侵犯颈动脉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24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肺转移1例,部位以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多(63.2%),超声诊断灵敏度则以对侧复发最高(90.9%)。结论: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以局部和颈部淋巴结多见,超声检查是重要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髓样癌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临床特点、诊断、手术原则和术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散发性24例,家族性2例。均行手术治疗,7例术后行60Co放疗。结果26例中随访22例(84.6%),平均随访(62.7±26.1)月;失访4例。死亡5例,死于肺转移3例,死因不明2例。术后随访5年者17例,5年生存率为70.6%(12/17),术后复发4例。结论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诊断困难,大部分病人仅以甲状腺肿块就诊,手术应以患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为主,对术前B超示双侧甲状腺肿块病人可行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除术,有淋巴结转移者加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首次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未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术后颈侧区淋巴结复发转移,再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时,是否需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八五医院和瑞金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4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资料。结果:首次手术44例中12例甲状腺癌肿位于甲状腺上极病人,再次手术发现颈侧区淋巴结有转移而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余32例癌肿位于甲状腺中下极或下极,再次手术发现颈侧区和中央区淋巴结均有转移。术后有5例(11.36%,5/44)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7例(15.91%,7/44)出现暂时性低钙血症。结论:对首次手术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甲状腺癌肿位于中下极或下极的病人,再次手术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时,需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但探查中央区无异常肿大淋巴结,可不清扫。对癌肿位于甲状腺上极的病人,为降低手术风险也可不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指征和方式,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外科同组医师完成的所有甲状腺再次手术,共110例。分析其再次手术原因、病理检查结果、手术时间间隔和术后并发症。结果:110例甲状腺再次手术都是因为甲状腺癌复发、转移。两次手术中位间隔时间11.5(2~336)个月,其中12个月54例(49.1%)。30例因甲状腺癌复发再次手术,双侧癌17例(56.7%),多灶癌10例(33.3%)。再次手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50例中,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7例,术后病理检查阳性6例(85.7%)。诊断中央区和侧方淋巴结同时转移6例,术后病理检查阳性4例(66.7%)。其余37例为甲状腺手术规范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阳性18例(48.6%)。诊断侧方淋巴结转移再次手术73例,术后病理检查阳性91.8%(67/73)。区域侧方淋巴结清扫27.4%(20/73)。分析再次手术后并发症,包括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切除和侧方淋巴结清扫。再次手术甲状腺切除52例。单侧甲状腺切除48例中,35例甲状腺切除发生术后并发症8例(22.9%),13例残留甲状腺切除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46.2%),4例双侧甲状腺切除均出现并发症。再次手术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并发症发生率30.0%(15/50),其中单侧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为20.0%(2/10),单侧为首次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5/27),再次手术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并发症发生率61.5%(8/13)。再次手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73例,其中46例单侧清扫发生并发症15例(32.6%),7例双侧清扫发生2例(28.6%),20例区域淋巴结清扫发生3例(15.0%)。结论:再次手术从心理和生理上都对病人造成了再次创伤,手术并发症发生增加。应规范首次手术的指征和范围,再次手术前明确诊断和定位,尽可能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初治的13例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合并组)和101例甲状腺髓样癌病人(甲状腺髓样癌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组与甲状腺髓样癌组病人的年龄[(45.4±12.5)岁vs.(45.7±14.2)岁]、性别等基础资料以及病灶[最大径(27.3±17.7)mm vs.(25.4±14.8)mm]、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与单纯甲状腺髓样癌的侵袭性和预后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病人,女,53岁。因甲状腺髓样癌术后2年余,复查发现咽旁肿物1周于2017年6月15日入院。病人2年前发现甲状腺肿物,行甲状腺全切加左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双侧甲状腺)髓样癌;左侧中央区淋巴结2/5。术后2周复查:降钙素 5000 pg/ml;PET-CT检查提示双侧颈部淋巴结代谢增高,考虑为肿瘤转移。2015年1月9日行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左颈淋巴结髓样癌转移(9/16),右颈淋巴结(0/16)。2017年5月15日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估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2月期间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接受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103例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103例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均行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单侧多发病灶55例(53.40%),双侧多发病灶48例(46.6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1例(30.10%),其中单侧多发病灶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6例(29.10%),均为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双侧多发病灶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例(31.25%),其中双侧转移7例,单侧转移8例。术后13例(12.62%)出现暂时性的低钙血症;1例(0.97%)发生永久性的甲状旁腺功能损伤;18例(17.48%)出现喉返神经短暂性麻痹,没有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的病例;3例(2.91%)术后出现短暂性饮水呛咳。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5个月~4年,中位数为28个月。随访期间3例(2.91%)出现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结论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治疗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13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A组,42例),患侧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加对侧次全切除术(B组,47例),甲状腺全切术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组,50例),比较3组不同术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疗效。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术中术后等计量资料(x珋±s)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B组及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相对于B组及C组术后的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损伤(2.4%比14.6%比13.6%)、低钙的发生率低(2.4%比11.9%比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比例相对于B组、C组无差别(P0.05)。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无明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病人,行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手术既有效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成为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6年4月至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研究。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探查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并采用纳米活性炭进行辅助示踪。将入喉处淋巴结与中央区其他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检出率为 5.85%(35/598) ,肿瘤转移率为2.51%。该处淋巴结检出中,15例有转移,20例未转移。该处淋巴结转移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包括肿瘤直径、位置和数量,肿瘤数量为其独立影响因素。该处淋巴结阳性病人中,石蜡病理检查证实伴有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4例(93.3%)。7例(1.2%)发生术后近期并发症。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能发生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转移。完整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应清扫喉返神经入喉处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侧区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 22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 229例病人中,术后复发70例,术后无复发1159例;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肿瘤直径(HR:0.497,95%CI:0.287~0.858)、原发肿瘤个数(HR:2.037,95%CI:1.209~3.433)、侵犯包膜(HR:0.476,95%CI:0.251~0.903)、包膜外侵犯(HR:0.332,95%CI:0.169~0.657)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术后颈侧区复发的影响因素。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比例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0.05),ROC曲线确定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比例切点值为23.6%。结论 对于接受过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多个原发灶、肿瘤直径>1 cm、有包膜或包膜外侵犯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侧区复发的风险因素。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比例≥23.6%,对术后颈侧区复发的风险有良好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IMP3及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10例,非滤泡型乳头状癌20例),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20例甲状腺良性组织(10例正常组织,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IMP3和CD44v6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用Biosens Digital Imaging System vl.6专业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选择积分光密度(IOD)作为评价参数.结果 IMP3与CD44V6在PTC中的表达高于良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P3与CD44v6在PTC有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P3与CD44v6在PT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903,P<0.05).结论 IMP3与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高表达,有作为分子标志物协助PTC的诊断及判断PTC的侵袭力及转移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淋巴结转移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共行颈部淋巴结清扫114侧。总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7.55%(76/98),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4.49%(73/98),颈侧Ⅱ+Ⅲ+Ⅳ区为42.86%(42/98),Ⅴ区为5.10%(5/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肿瘤直径大于1 cm、侵犯甲状腺包膜、呈多灶性或年龄大于45岁时,Ⅵ区和Ⅱ+Ⅲ+Ⅳ区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包膜侵犯及多灶性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多灶性、合并Ⅵ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颈侧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是喉前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和多灶性是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TC易发生Ⅵ、Ⅲ及Ⅳ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甲状腺髓样癌(MTC)手术切除范围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首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M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中央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及生化治愈的关系;探讨影响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77例病人,术前降钙素水平正常者5例,升高者7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28例,单侧腺叶切除49例。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39例,中央区及患侧侧颈淋巴结清扫38例。M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侵出腺叶、肿瘤直径、TNM分期、术前降钙素、降钙素水平/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5)。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年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生化治愈率66.1%(39/59),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直径、术前降钙素水平及降钙素水平/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时间35(7~69)个月。侵出腺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切除范围、TNM分期、术前降钙素水平和生化治愈是MTC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MTC病人建议至少行患侧腺叶切除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行全甲状腺切除,根据超声、CT及降钙素水平等检查结果行预防性/治疗性侧颈淋巴结清扫。规范化的手术治疗是达到较高生化治愈率,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的择区性颈侧方淋巴结清扫术(颈清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和经验.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对66例乳头状癌患者行全甲状腺切除和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的择区性颈清术.结果 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9.7%,颈侧方淋巴结(Ⅱ、Ⅲ、Ⅳ、Ⅴb)转移率为72.7%,主要集中在Ⅲ和Ⅳ.患者术后无明显下颈部、耳部和肩部感觉异常,随访1 ~ 30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 临床怀疑或穿刺证实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癌患者,在没有广泛淋巴结转移(Ⅴa转移)或淋巴结明显外侵的情形下,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的择区性颈清术良好的兼顾了肿瘤根治和功能外观,是一种安全而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而颈侧区淋巴结有转移)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有侧区淋巴结转移的275例P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跳跃性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为13.1%(36/275),肿瘤位于上极(OR 2.780,95%CI 1.270~6.083;P=0.011),年龄(OR 1.077,95%CI 1.039~1.116;P<0.001),单侧癌(OR 2.459,95%CI 1.094~5.529;P<0.001)是PTC病人出现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预测跳跃性转移的最佳年龄界值为48.5岁(敏感度=0.556,特异度=0.753,曲线下面积=0.680,P=0.001)。跳跃性转移病人检出的中央区淋巴结个数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非跳跃性转移病人相比均较少。结论 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并不少见,对肿瘤位于腺体上极,年龄≥48.5岁,单侧癌的病人应仔细评估,必要时可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激活蛋白4(AP-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判断PTC淋巴结转移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55例PTC及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AP-4、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PTC临床病理因素对两种蛋白表达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意义。结果AP-4和VEGF—C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两种蛋白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包膜完整性、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及肿瘤直径无明显关系。AP-4和VEGF—C蛋白同时高表达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84.2%。结论VEGF—C、AP-4均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有关;且AP-4、VEGF—C高表达可能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强度,同时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在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淋巴结转移上有更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而颈侧区淋巴结有转移)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有侧区淋巴结转移的275例P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跳跃性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为13.1%(36/275),肿瘤位于上极(OR 2.780,95%CI 1.270~6.083;P=0.011),年龄(OR 1.077,95%CI 1.039~1.116;P<0.001),单侧癌(OR 2.459,95%CI 1.094~5.529;P<0.001)是PTC病人出现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预测跳跃性转移的最佳年龄界值为48.5岁(敏感度=0.556,特异度=0.753,曲线下面积=0.680,P=0.001)。跳跃性转移病人检出的中央区淋巴结个数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非跳跃性转移病人相比均较少。结论 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并不少见,对肿瘤位于腺体上极,年龄≥48.5岁,单侧癌的病人应仔细评估,必要时可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甲状腺髓样癌(MTC)手术切除范围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首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M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中央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及生化治愈的关系;探讨影响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77例病人,术前降钙素水平正常者5例,升高者7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28例,单侧腺叶切除49例。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39例,中央区及患侧侧颈淋巴结清扫38例。M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侵出腺叶、肿瘤直径、TNM分期、术前降钙素、降钙素水平/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5)。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年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生化治愈率66.1%(39/59),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直径、术前降钙素水平及降钙素水平/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时间35(7~69)个月。侵出腺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切除范围、TNM分期、术前降钙素水平和生化治愈是MTC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MTC病人建议至少行患侧腺叶切除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行全甲状腺切除,根据超声、CT及降钙素水平等检查结果行预防性/治疗性侧颈淋巴结清扫。规范化的手术治疗是达到较高生化治愈率,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20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髓样癌,颈淋巴结转移9例,远处转移1例,总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达50%.20例均行手术治疗,至少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16例,占80% (16/20),其中行甲状腺全切除9例.结果 术后常规监测血清降钙素,复发2例.术后随访17例,超过5年者9例,5年生存率达77.8%.结论 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诊断困难,多数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强调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重要性,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术后监测降钙素能及早发现局部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