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腔隙性梗死是指脑血管深穿动脉阻塞后形成的微梗死,在脑实质中遗留下不规则的大小2~50mm的腔隙。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病灶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和脑干[1]。此病发展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早期明确诊断对腔隙性梗死的治疗至关重要[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2-01—12收治的31例腔隙性梗死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对比研究CT与MRI在腔隙性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2004-01~2004—06我院共收治腔隙性梗死7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腔隙性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3h内行急诊螺旋CT及MRI检查。以临床诊断为准,观察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病灶数量及部位诊断情况。比较CT与MRI对发病24h、24~72h、72h患者脑内病灶及径线5mm、5~10mm和10~15mm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1)脑梗死病灶分布于额叶6例,顶叶6例,颞叶6例,枕叶4例,基底节区8例,丘脑3例,脑干3例,小脑4例。40例患者中,CT共显示21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45处。MRI共显示38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79处。MRI对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对24h、24~72h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72h病灶的检出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中MRI对径线5mm及5~10mm腔隙性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径线10~15mm病灶的检出中,MRI及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中,MRI较CT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腔隙性脑梗死的MRI研究及与CT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梗死 (LI)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比较MRI和CT在L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1 57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LI患者的病灶形态大小、部位、数量进行统计 ,其中 1 1 5例患者行 2次或以上MRI检查 ,68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结果 ① 1 57例行MRI检查患者共发现LI灶 1 4 59个 ,最多见于豆状核 (占 40 8% ) ,其次为放射冠、丘脑、内囊、尾状核、桥脑 ,可为圆形、椭圆形、条索状病灶。② 68例既做CT ,又做MRI患者中 ,MRI检出的病灶数为CT的 4 3倍 ,其中绝大多数CT漏检病灶直径≤ 5mm或位于幕下。③ 1 1 5例行 2次或以上MRI检查患者中有 77例 (67 0 % )急性期后复查病灶较前缩小。结论 ①LI常为多发 ,且第一次临床发病时多数患者颅内已存在无症状性LI病灶。②LI灶易为CT忽略 ,尤其是幕下病灶或≤ 5mm的病灶 ,这是造成既往文献报道LI好发部位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③尽管LI病灶较小 (≤ 2 0mm) ,但大部分 (67 0 % )急性期存在在周边水肿 ,需要相应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7.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EEG,BEAM和CT,MRI检测报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腔梗实施监测,观察其敏感性,变化特点以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65例早期腔梗的患者作EEG和BEAM监测,同期做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对照,并设正常组对比分析。结果:腔梗组发病3天内阳性率分别为: BEAM89%,CT,MRI22%。BEAM主要改变为局限性异常,多在颞额,中央区以θ频带功率增高为主,部分病变侧颞区较对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药学服务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2—03收治的腔隙性梗死住院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9例,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6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派驻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药师3名,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组织我院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专家对2组患者的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记录2组不合理用药情况,用χ2检验对比2组间不合理用药比例及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的不合理用药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181,P=0.023),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9.072,P=0.003)。结论优质的药学服务可以减少医务人员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改善腔隙性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腔隙,腔隙性梗塞与腔隙状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CT引用以来,国内已有不少腔隙性梗塞与腔隙状态的论述,引证最多的参考文献是Fisher的报道。由于Fisher引述P.Marie的原著有若干讹传,因此“腔隙状态”(Etatlacunaire-la-cunarstate)在Fisher笔下已面目全非。现就国内部分报道与Fisher及P.Marie原著进行对照分析,以明确腔隙、腔隙性梗塞与腔隙状态的正确涵意。有谓:“自上世纪Durand-Fardel(1843)在其有关脑软化的论文中首先使用了‘腔隙’(La-cunes)一词描写病理所见以来,已有…  相似文献   

10.
20 0 4-0 1~ 2 0 0 4-0 6我院共收治腔隙性梗死 78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46例 ,女 3 2例 ,年龄 3 8~ 81岁 ,平均 63岁 ;有高血压病史 5 8例 ,糖尿病史 9例 ,高血脂症 2 8例 ,心房纤颤 3例。1 2 临床表现 大多病例呈亚急性起病 ,进展缓慢。具有失语、偏瘫、感觉障碍等定位体征。所有病例均神志清楚 ,无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 ;个别病人有轻微头痛、头晕 ,可能与发病时血压偏高有关。部分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或心房纤颤 ;按Fisher所定腔隙性梗死类型 :纯运动型轻偏瘫 49例占 62 8% ,纯感觉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照研究CT与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2013-02—2015-07收治的腔隙性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行CT与磁共振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病理检查检出病灶385例,磁共振检查共检出病灶360个(93.5%),CT检测出153个(39.7%),病灶位置包括丘脑、小脑、颞叶、基底节、额叶、枕叶、顶叶、脑干,磁共振检查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病灶大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4,P0.05);两种检查方法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检查费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主要呈小片斑块状,T1、T2长信号,DWI加深,T2FLAIR高信号,CT检查影像主要呈低密度小片状、斑点状显影。结论 CT与磁共振均可用于腔隙性梗死诊断,但磁共振早期诊断价值以及病灶检出率明显优于CT检查,能够明确反映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数量,便于后期及时有效治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梗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隙性梗死临床极为常见,每种腔隙性梗死综合征通常提示为某一特定部位的病变,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同一腔隙综合征也可由不同部位的病变所致。同一部位病灶也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腔隙综合征。腔隙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远不止Fisher列举的21种腔隙综合征,如手-口综合征、面舌综合征、构音障碍-面轻瘫综合征、单独吞咽困难、单独偏身共济失调及四肢共济失调等多被归入某些综合征的变异型。另外,同时或相继以两组综合征起病的腔隙性梗死极少见,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更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腔隙性梗死临床较常见 ,约占脑梗死的 2 0 %,Fisher将其分为 2 1种临床综合征 ,其共同特点是病情轻微、症状单一、预后较好。发生在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现就我们观察的 31例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资料和方法 :本组 31例中男 2 0例 ,女 11例 ,年龄 31~ 71岁 ,平均 48岁 ;睡眠或安静时发病 14例 ,活动中发病 17例 ;高血压病例 2 0例。全部病例均在发病 7d内行头部CT检查 ,6例行MRI检查。系统收集病史 ,详细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全面记录相关的实验室数据。由 2名以上主…  相似文献   

14.
腔隙性脑梗塞做为一种独立的缺血性卒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脑血管疾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占脑梗塞的19%,我院统计占37%,本文对经CT证实的200例为腔隙性梗塞的病例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200例中男190例,女10例,年龄30~39岁3例,40~49岁22例,50~59岁99例,60~69岁64例,70~49岁12例。二、既往史:高血压病131例(占65.5%),糖尿病18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10例,脑血管病40例(其中脑血栓17例,脑出  相似文献   

15.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智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18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腔隙性脑梗死损害部位不同,其智能损害程度差异较大。左侧半球病变更易造成智能障碍,尤其左侧基底节及颞叶;多发病灶者其智能损害较单发病灶者重,单发的皮质下腔隙性梗死也可造成明显智能缺损。性别、年龄、职业与腔隙性脑梗死后引发的智能障碍无相关性,但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智能障碍的程度呈负相关。笔者认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是减少和防治脑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重视腔隙性脑卒中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腔隙性脑卒中(lacunarstroke)系指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等中线部位,由血管直径100~400μm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的,梗死病灶为0.5~15.0mm3的脑梗死。大多由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前脉络膜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尤为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以及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这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异同. 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体检者共1989例,检查出48例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A组)以及51例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B组)分别与1862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再在两病例组间进行危险因素分布的比较以及数量的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得到年龄、高血压及吸烟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糖尿病、酗酒、卒中家族史及颅内动脉狭窄(P<0.05).组间比较显示糖尿病和颅内动脉动脉狭窄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x2=17.603,P=0.008;颅内动脉狭窄:,x2=19.319,P=0.005).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数量明显多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09). 结论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和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而血管机制有所不同,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狭窄在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中更多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在腔隙性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灯盏花素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共2周。结果 梗死灶从治疗前87个减少到32个,减少63%,未消失的有明显缩小。结论 灯盏花素治疗腔隙性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脑桥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脑桥梗死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随着MRI检查的广泛应用,过去临床不能准确定位的脑桥梗死得到了确诊,使临床医生对脑桥梗死的临床表现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总结临床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20.
腔隙性脑梗塞100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腔隙性脑梗塞100例临床与CT分析王祖英,刘忠岩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范围为0.02~1.5cm之间居于脑深部的梗塞,Fisher认为腔隙的最大限度为1.5~2.0cm,随着CT的临床应用,发现它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我们收集了100例腔隙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