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俯卧位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俯卧位通气能改善病人的氧合状况。介绍了俯卧位通气的原理、临床指标、俯卧位的方法与护理,及此项技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陈小蒙  张春旭 《全科护理》2021,19(9):1181-1183
对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俯卧位通气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俯卧位通气的应用现状及护理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入住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21例诊断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且尚未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进行机械通气。体位变更顺序为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时间为0.5 h—2.0 h—0.5 h。观察患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变化;患儿机械通气时俯卧位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气道峰压及肺顺应性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能明显改善血气结果,改变患儿预后。[结论]优质护理在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肺灌洗后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对氧合、肺力学的影响及作用。方法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肺灌洗后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分别监测治疗前、治疗后的氧分压、气道峰压、炎症介质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胸部CT影像学的变化。结果经过肺灌洗和俯卧位通气2 h后氧分压明显升高、气道峰压显著下降,俯卧位通气1 d后胸部CT检查显示肺实变区部分消失,炎症介质检验显示明显下降。结论肺灌洗后行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有效改善肺部炎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俯卧位通气成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辅助措施之一,它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来改善氧合,治疗难治性低氧血症。本文就目前普遍接受的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患者氧合的机制、通气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及临床上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监护中的有关问题作一简要综述。1概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机械通气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30例俯卧位机械通气老年病人,记录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 h、2 h病人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 h、2 h病人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P〈0.01),心率、呼吸均减慢(P〈0.01),而 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 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提高老年病人的氧合状态,减慢心率、呼吸。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机械通气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30例俯卧位机械通气老年病人,记录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h、2h病人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h、2h病人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P0.01),心率、呼吸均减慢(P0.01),而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提高老年病人的氧合状态,减慢心率、呼吸。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的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俯卧位通气主要通过促进塌陷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改善呼吸系统顺应性达到治疗低氧血症的目的~[2]。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能使ARDS病人的氧合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3-5]。俯卧位时如何有别于仰卧位时的气道管理,值得临床探讨。2018年7月我科收治1例溺水导致  相似文献   

9.
蒋燕  陆叶  蒋旭琴  王娟  崔静萍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5):1878-1885
目的 总结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俯卧位通气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PIPOST工具确定循证问题,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相关网站中关于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管理的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推荐实践及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10日,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指南7篇、专家共识2篇及系统评价3篇。从操作前评估、操作的实施、结束俯卧位通气的时机、并发症的预防及人员组织管理5个方面进行证据汇总,形成34条最佳证据。结论 该研究汇总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俯卧位通气提供参考,但在临床实践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证据,从而提高俯卧位通气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城  范颖  袁秀群  王芳 《全科护理》2021,19(36):5075-5079
综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通气应用情况及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俯卧位通气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采用俯卧位通气技术护理的ARDS患者18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18例患者中,康复出院15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结论:俯卧位通气技术治疗ARDS的临床疗效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清醒俯卧位通气是在意识清醒患者中使用的一种辅助体位通气方式。清醒俯卧位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指数,降低气管插管率、病死率等。该文介绍了清醒俯卧位通气的定义、适应证、禁忌证、启动与终止时机、重点监测内容、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并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难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清醒俯卧位通气患者的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主要用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俯卧位通气治疗可改善通气灌注不匹配、肺部补充、均匀通气、更好的肺分泌物引流和更好的气溶胶药物输送[1].70%~8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俯卧位后...  相似文献   

14.
王子秀  王宁 《护理研究》2006,20(6):562-563
俯卧式通气(prone ventilation)是指在施行机械通气时,把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1],可使下垂不张区域肺扩张,改善通气/灌注比例。自1977年,Douglas等[2]首次报道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的氧合之后,临床上逐渐将其应用于ARDS病人的治疗,并且成为护理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总结我院1例H1N1型病毒感染并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俯卧位通气治疗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俊英  李鹏 《全科护理》2014,(21):1975-197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最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目前有很多非常规机械通气模式和方法,如俯卧位通气、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体外膜肺氧合(ECMO)、高频通气(HFV)等,临床中加强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RDS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俯卧位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顾淑勤 《护理研究》2003,17(19):1131-1132
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项复杂又危险的工作 ,虽然医学研究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很快 ,但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愈率仍不容乐观[1] 。在美国 ,每年约有 15 0 0 0 0~2 0 0 0 0 0人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重症病人病死率为 40 % ,如合并有两脏器衰竭 ,病死率则为 10 0 % [2 ] 。俯卧位是一种直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方法 ,但却受到了大多数临床工作者的抵制。有研究表明 ,俯卧位不仅可以改善氧合作用 ,还可以保护肺脏免受进一步的损伤。本文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何时采取俯卧位、采取俯卧位的步骤及护理措施做一综述。1 病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施严密的ECMO血泵观察,控制流速,开展凝血功能监测,同时进行ECMO管路护理、循环系统监测,并预防血栓,保障ECMO治疗措施顺利实施。精心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通过镇静,合理安排俯卧体位,加强气道管理,预防压力性损伤,防止俯卧位通气安全风险。最终完成VV-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对1例因溺水并发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相似文献   

19.
摘要:对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说明选择合适的保护性通气策略、肺复张策略以及适当俯卧位通气,加强呼吸道管理能提高机械通气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护理; 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15-0079-03  相似文献   

2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多种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的,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精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病死率达50%[1].机械通气是ARDS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侧卧位通气作为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辅助手段,与俯卧位通气相比具有效率接近、更易实施、护理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