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型吻合夹在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 2 0 0 2年 1月我们采用非穿透吻合技术即微型吻合夹方法 ,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 2 2例 ,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微型吻合夹及相关器械 微型吻合夹为钛 (Ti)合金属材料 ,由我科与上海钢铁研究所共同研制 ,形态呈C形。根据血管管径大小 ,吻合夹的C形内径分为 0 4、0 6、0 8mm 3种 ,分别用于管径 1 5、2 0、2 5mm以上的血管吻合。吻合夹的夹合程度能随着血管壁的厚薄进行调节。吻合夹由一特制持夹器挟持 ,持夹器前端为凹槽 ,吻合夹卡落在凹槽中央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便于精细的吻合操作 (附图 ,封 3)。1 2…  相似文献   

2.
CO2激光血管、神经环形吻合装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制一种新的血管、神经激光环形吻合装置,使激光均匀地照射在血管或神经断端的圆周上,实验均匀、环形、同步吻合离断的血管或神经。方法 利用光路转换装置使激光束均匀、环形地照射在血管或神经断端的圆周上。以动物实验分析激光环形吻合对组织的影响。结果 CO2激光环形吻合装置对血管吻合即刻通畅率达100%,无血管瘤生成。神经吻合后功能恢复早于常规缝合。利用该装置吻合血管或神经传统吻合方式省时省力、吻合均匀,组织功能恢复快。结论 血管、神经激光环形吻合方法方便可行,对血管、神经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缝合和激光吻合大鼠颈动脉后血栓形成的差异评价激光吻合血管的优越性。方法Wistar大鼠90只,显微镜下暴露双侧颈动脉10mm,一侧行激光吻合,另一侧行缝合。于术后1、3、7、14、21和28d观察形成血栓的血管数目和血栓形成的总体发生率。结果术后各时间点激光吻合侧血栓形成的血管数少于缝合侧,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激光吻合侧血栓形成总体发生率激光吻合为5.6%,缝合侧为14.4%,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栓形成总体发生率激光吻合的大鼠颈动脉低于缝合的大鼠颈动脉,激光吻合血管能够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移植到下肢缺血的高脂血日本大耳兔体内,观测其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方法:①制作高脂血兔,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用内皮细胞专业培养基(EGM-2)诱导培养EPCs,并用双荧光染色法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鉴定。②脂质体介导携带EGFP标记的VEGF165质粒转染EPCs,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③制作兔单侧下肢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移植EPCs、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及EGM-2培养基,多种方法检测移植效果。结果:①诱导出的梭形细胞,经FITC-UEA-I和DiI-acLDL荧光双染证实为正在分化的EPCs,同时经免疫组化法证实其Flk-1和Ⅷ因子的表达。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证实VEGF165转染成功,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到转染率约22.5%。③DSA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移植后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优于其他2组。结论:VEGF基因转染EPCs后能改进EPCs质量,移植后促血管新生能力增强,其效果优于未转染组。  相似文献   

5.
健康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三种波长激光吻合颈总动脉共152条,平均直径Φ0.92±0.07mm。从术后1天至153天定时分批取三组血管标本行HE和弹力纤维染色后光镜观察。结果CO2、Ar 和Nd:YAG组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6.2%、97.8%和81.8%(P<0.01);吻合口处形成动脉瘤分别为3/53、4/44和1/55;管腔狭窄为1/53、4/44和4/55。各组损伤愈合过程相似,但三种激光焊接机理并非完全相同。作者讨论了激光小血管吻合术动脉瘤形成和影响通畅率等因素。认为毫瓦级CO2小血管吻合术较其它两组为优。  相似文献   

6.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吻合管径更细小的血管,故提高微小血管吻合的通畅率,已经成为显微外科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86年1~2月,我们在室温6~9℃条件下采用改良式偏心性两定点法进行了大白鼠外径为0.18~0.25mm腹壁浅动脉及外径为0.3~0.6mm腹壁浅静脉对端吻合实验。  相似文献   

7.
蜕皮甾酮促进缺血心肌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植物药有效成分蜕皮甾酮 (Ecdysterone ,EDS)是否能促进心肌的再血管化。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致大鼠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 ,腹腔注射EDS 5mg·kg-1,ip ,连续 7d。测定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冠状动脉血流量、心肌营养性血流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量。结果 EDS组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冠状动脉血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增加 ,VEGF表达量亦增加。结论 EDS能产生促进心肌再血管化的效应 ,机理可能在于促进VEGF的表达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转入受照小鼠机体,研究VEGF蛋白表达对放射损伤的救治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昆明种小鼠通过随机化分组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转基因组。转基因组应用VEGF重组质粒进行肌肉注射,注射后24 h接受8 Gy X射线照射,进行小鼠临床表现和死亡率观察。并于照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学和原位胸腺和脾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用PCR方法从pSP73/HVEGF165质粒扩增得到VEGF165基因片段,经双酶切后与酶切的pcDNA3.1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 VEGF165,经电泳和测序表明序列与GeneBank完全一致。X射线8 Gy照射小鼠,单纯照射组14 d内死亡率为64%,而转基因组为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5)。转基因组小鼠胸腺和脾组织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t=3.11、3.53,P<0.05),放射病理损伤明显改善。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1/ VEGF165,重组质粒转基因治疗可显著降低严重辐射损伤小鼠的死亡率,显著减低胸腺和脾脏细胞凋亡率,明显改善免疫器官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纳米粒子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l65)基因转染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聚乙烯醇(PVA)包载VEGFl65基因质粒,制备纳米级粒子混合物,检测其载药量、体外释放情况及粒径;培养心肌细胞,应用RT-PCR及ELISA方法观察纳米级粒子混合物为真核细胞传递基因的可行性;将纳米粒子悬浮液注射至活体家兔心肌组织内,96h后电镜观察其向心肌组织内传递基因的可行性。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子载药量为1.87%,粒径为25~300nm;RT-PCR和ELISA结果提示纳米粒子可将目的基因转移至心肌细胞中;体内实验显示心肌细胞胞质内及胞核内可见大量被吞噬的纳米粒子。结论 纳米粒子可作为向心肌组织转运VEGF基因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制作兔左桡骨中段骨折模型,给实验组动物在3周内应用VEGF多克隆抗体(400ng腹腔注射,每3天1次),分别于伤后1、3、5、8周摄骨折部位X线片,并取骨折端标本脱钙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动物伤后初期骨细胞坏死增多,虽然伤后72h骨折端成纤维细胞出现增生现象,但1-5周骨折端均有灶性坏死出现,3周时骨折部位血管生成明显减少,电镜下发现骨折端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细胞器存在变性,伤后第8周骨折端以纤维组织连接为主。X线片上见骨不连样改变。提示骨折端VEGF表达障碍可能是导致骨不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用21只大白兔将一侧颈外静脉的外侧主支切断做原位端端吻合,另一侧颈外静脉的外侧主支与内侧主支做端侧吻合,两侧交替进行。实验结果:两组即刻通畅率及术后10天通畅率均为100%。端侧吻合血流量大于端端吻合(P<0.01)。两组血栓发生率及血栓占管腔横断面积相差无显著性(P>0.01)。 临床施行游离组织移植术中,有12块移植物的静脉吻接采用端侧吻合,全部获得成功。作者认为,小静脉端侧吻合是一种值得推荐、采用的血管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颌面部爆炸伤区血管早期吻合的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面部爆炸伤区血管的组织学改变与早期血管吻合的关系。方法:将犬随机分成A(即时)组、B(72h)组,采用KTY-04型雷管置于犬面颊部引爆致伤,造成软组织洞穿性缺损。分别切除两组颌面部爆炸伤区距创缘不同距离处的血管标本行光、电镜观察,并且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后1周-3月切取各血管吻合口处标本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A组距创缘3cm处的血管内皮细胞大部分脱落,平滑肌细胞变性,动脉内弹力膜大部分消失;5例血管吻合皮瓣移植均失败。B组距创缘3cm处血管内膜较完整,平滑肌细胞基本恢复正常,内弹力膜大部分恢复;15例血管吻合皮瓣移植成功12例。结论:颌面部爆炸伤后3d,伤区外3cm血管开始恢复正常,此时行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有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膀胱癌中VEGF、bFGF表达及与微血管定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的表达及与血管形成定量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 6 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F、bFGF进行检测 ,并对其在 30例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血管形成的定量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 ,膀胱癌组织中VEGF、bF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6 5 %和 46 8% ,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和预后有关 (P <0 0 5 ) ;并与浸润性癌组织中微血管定量呈正相关 (P <0 0 1,P <0 0 5 )。提示VEGF、bFGF是膀胱癌血管形成的主要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形成与膀胱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动脉吻合术后弹性纤维的修复过程 ,在手术显微镜下将 90只大鼠股动脉横行切断后行端端吻合术 ,术后 3、7、14、2 1、30、90天取材 ,采用Weigert弹性纤维染色及甲酸消化法扫描电镜观察弹性纤维在动脉吻合术后的重构。结果发现 ,动脉吻合术后弹性纤维的修复分为静止期、增生期、重建期 ;动脉壁的弹性纤维在动脉吻合术后经历了重建过程 ,吻合后弹性纤维的修复为新生内膜的模式 ;动脉吻合术后 30天弹性纤维的含量明显增高且形态结构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VEGF反义寡核苷酸对C6胶质瘤细胞VEGF表达抑制作用,应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定量和定性观察反义、正义、错义寡核苷酸对C6胶质瘤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VEGF反义寡核苷酸对C6胶质瘤细胞VEGF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存在浓度依赖性。提示VEGF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有效地抑制C6胶质瘤细胞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脂多糖 (LPS)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β 受体 (β AR)及 β AR激酶的影响 ,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PMVEC)的基础上 ,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检测LPS作用后RPMVECβ AR的变化 ,并用Westernblot检测了LPS作用后 β AR激酶GRK2和GRK3的改变。结果发现 ,β AR最大结合容量BmaxLPS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 0 5 ) ,LPS+山莨菪碱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LPS组与LPS+山莨菪碱组间GRK2表达无明显差异 ,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RPMVEC无GRK3表达。提示LPS作用后引起的RPMVECβ AR下调可能与GRK2表达增加促进了β AR内化有关 ,而与GRK3无关 ;山莨菪碱不是通过抑制GRK2表达而是通过其他机制抑制LPS引起的β AR下调  相似文献   

17.
用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鼠实验性肝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将同种异体胎兔成骨细胞按不同浓度 (10 7、10 6、10 5、10 4 /ml)植入成年新西兰兔桡骨 1cm缺损区域 ,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 ,以研究成骨细胞于复合bFGF三维凝胶载体中植入的方法、最佳有效浓度及其促进骨再生效果 ;并植入胎儿成骨细胞和bFGF于骨不连区域 ,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发现 ,按 10 7、10 6、10 5、10 4 /ml植入成骨细胞组和对照组骨缺损桥接率于术后 4周为 40 %、6 5 %、31 2 5 %、5 5 5 %、5 % ,植入 8周为 41 6 7%、75 %、37 5 %、10 %、8 33 % ;按 10 7、10 6、10 5、10 4 /ml植入成骨细胞组和对照组骨缺损处骨密度于术后 6周为 (0 112± 0 0 18)、(0 15 9± 0 0 33)、(0 12 2± 0 0 39)、(0 0 6 6± 0 0 0 2 )、(0 0 6 7± 0 0 0 9) ,植入 8周骨密度为 (0 15 0± 0 0 5 9)、(0 173±0 0 41)、(0 145± 0 0 2 3)、(0 10 3± 0 0 2 3)、(0 10 2± 0 0 33) ;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植入 3周时有骨陷窝形成 ,植入5周时骨陷窝壁完全钙化 ;临床应用于 10例骨不连患者 ,经 3~ 12个月随访 ,均愈合。研究表明成骨细胞按 10 7、10 6、10 5/ml浓度植入均有明显的促新骨形成、促骨缺损修复的效果 ,成骨细胞于三维凝胶中植入的最佳细胞浓度为 10 6/ml;胎儿成骨细胞移植可临床应用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肝癌 (SHCC)切除术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水平和癌组织中c Met受体表达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对手术前后血清HGF浓度变化进行检测 ,并利用Western、Northern印迹杂交方法 ,测定肿瘤与非肿瘤组织内c Met蛋白表达量。结果 术前血清HGF浓度为 0 64± 0 15ng/ml,术后 3天为 1 41±0 2 8ng/ml,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术后 3天血清HGF浓度是术前的 2 3 2± 0 5 5倍。术后HGF的增长倍数与肿瘤组织内c Met蛋白的过度表达在术后复发与未复发者中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两年内复发者明显高于两年后复发及未复发者。结论 SHCC切除术后血清HGF水平明显增高 ,肿瘤组织本身c Met蛋白过度表达 ,可能与SHCC术后早期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0.
纤维软骨细胞-胶原复合物修复半月板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纤维软骨细胞-胶原复合物对半月板损伤的修复作用,分离提取狗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后种植于自制胶原模板上形成细胞-胶原复合物,将18只狗随机分为3组,在狗的外侧半月板作一楔形缺损,缺损内分别植入细胞-胶原复合物、胶原或不作处理,在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植入的复合物形成与正常半月板相似的组织,胶原支架逐渐降解,而胶原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仅少部分修复或无修复。提示,这一新的组织工程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