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15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41例78眼,对照组39例72眼。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1次/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银杏叶酊2 mL,口服,3次/d 进行干预。6 mo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视神经病变的总体疗效、视力、视野平均缺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血脂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粘附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总有效率为75.6%,显著高于对照组58.7%( Z =2.6002, P =0.0047);治疗组患者的视力显著提高,和视野平均缺损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P=0.0477;t=4.06,P=0.0001);治疗组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瘤数、出血面积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6,P <0.01;t=3.13,P=0.0024);治疗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270;t=3.41,P=0.0010;t=3.34, P=0.0013;t=3.76, P=0.0003;t=-3.30,P=0.0014);治疗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粘附率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1,P <0.01;t=4.93,P <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 )与血脂、颈动脉改变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3-05/2014-04在新乡医学院眼科医院住院的40例4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血脂、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包括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照组30例30眼为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同行以上检查。
  结果:RVO组TC,TG,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RVO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RVO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明显增加,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明显降低,阻力指数(RI)明显增高(P<0.05)。患眼同侧及对侧颈动脉各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同侧及对侧颈动脉各测量值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脂质代谢紊乱、颈动脉改变与 RVO 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75例我院收治的75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II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39例)为PDP患者,对照组(36例)选取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血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449, P <0.05);观察组患者房水中IL-6( t =16.14, P <0.001)、IL-18( t =16.08, P <0.001)及VEGF( t =5.361, P <0.00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VEGF与IL-6( r =0.815, P <0.001)、IL-18( r =0.869, P <0.001)及HbA1c( r =0.694, P <0.001)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 VEGF、IL-6、IL-18、HbA1c在PDR的发生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可以用来作为治疗PDR患者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降纤酶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49例,分为2组:治疗组25例,应用降纤酶治疗;对照组24例,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其它治疗方法相同。2组治疗前后均分别检查视力及眼底变化以判断疗效,同时检查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2.0%,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显效率为20.8%,总有效率为58.3%,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下降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降纤酶能改善血液流变,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循环,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分析在槠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分析仪(HRF)对糖尿病患者108例216只眼及正常对照组32例64只眼进行检查,检测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量、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NDR)组和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其中NDR组27例54只眼;NPDR组共81例162只眼,NPDR组又分为轻度NPDR组26例52只眼、中度NPDR组24例48只眼、重度NPDR组31例62只眼。同时对糖尿病患者及对照组部分人员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DR组、NPDR组患者颞侧及鼻侧视盘旁视网膜血流参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NDR组及轻度NPDR组鼻侧及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呈上升趋势,至中度NPDR组达顶峰,随后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以视网膜的血流速度表现更明显。中度NPDR组的颞侧和鼻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量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NPDR组的颞侧和鼻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高于轻度NPDR组、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NPDR组的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值与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72,P=0.046)。糖尿病患者FAZ面积与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268,P=0.000;r=0.275,P=0.000)。糖尿病患者FAZ面积与黄斑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59,P=0.000)。结论:HRF作为非侵入性的血流测量技术,对于揭示病变的机制、病变的程度及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中心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非增殖期DR患者80例155眼,并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三组,其中22~24 mm 者27例51眼,为正常组;24~26mm者28例55眼,为长眼轴组;>26mm者25例49眼,为超长眼轴组。测量三组患者中心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分析中心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结果:超长眼轴组内外环上、下及颞侧和外环鼻侧中心视网膜厚度较正常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长眼轴组内外环上、下及颞侧和外环鼻侧中心视网膜厚度较长眼轴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中心区,眼轴长度与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P>0.05),内环区及外环区视网膜厚度随眼轴长度增加而变薄,两者呈负相关( r内环=-0.63,r外环=-0.67,P<0.05)。
  结论:非增殖期DR患者中心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具有相关性,超长轴患者中心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  相似文献   

7.
王莹  陈松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4):291-295
目的 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RD)视功能客观评价的意义。方法 应用VERIS ScienceTM 4.2mfERG检测仪对80例复杂性RD患者的双眼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复杂性RD患者的对侧眼、患眼在6个环的N1波、P1波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潜时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严重玻璃体积血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在2~6环高于无严重玻璃体积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VR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低于轻度PVR组,在6个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裂孔组在所有6个环的N1、P1波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潜时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fERG能客观定量评价复杂性RD患者的视功能。严重的玻璃体积血、黄斑裂孔、PVR对视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激光单独或联合bevacizumab 治疗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01/2014-01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眼科确诊为放射性视网膜病变并接受激光单独或联合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43例43眼,其中行激光联合bevacizumab 玻璃体腔注射(1.25 mg )患者共21例21眼,单独激光治疗患者共22例22眼;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wk,1、3、6mo,1a的最佳矫正视力(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 )、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进行观察及对比。结果:(1) BCVA:激光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与治疗前BCV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2wk,1、3、6mo BCVA逐渐提高,在治疗后6mo时BCVA提高最明显,上述各个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 a与治疗前BCVA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与联合组对比:治疗后2 wk ,1、3、6 mo两组BCVA比较,联合组在上述各个时间点均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a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黄斑中心凹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 CMT ):激光组:治疗后2wk,1、3、6mo的CMT逐步变薄,在治疗后6mo CMT最薄,上述各个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a与治疗前相比CMT变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2wk,1、3、6mo的CMT逐步变薄,在治疗后6 mo CMT最薄,上述各个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a两组患者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激光组与联合组对比:治疗后2wk,1、3、6mo两组CMT比较,联合组各个时间点均较激光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后1 a两组患者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短期(6mo)内激光联合bevacizumab 玻璃体腔内注射在促进黄斑水肿消退、提高视力方面较单独激光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但促进黄斑水肿消退长期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9.
王亮  伍芸  吴棕伯  刘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453-1456
目的:分析血清和视网膜下液中氨基酸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水平与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程度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诊断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52眼,根据视网膜脱落范围分<1/2象限组,1/2~3/4象限组和>3/4象限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55例55眼作为对照组,比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清中氨基酸和VEGF水平的差异。比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不同脱离程度视网膜下液中氨基酸以及VEGF水平的差异。视网膜下液中 VEGF 水平与氨基酸的相关分析。结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中色氨酸28.59±4.46 mg/L、苯丙氨酸8.95±2.55 mg/L、蛋氨酸8.15±2.17 mg/L、缬氨酸28.62±5.29 mg/L、组氨酸18.96±1.85 mg/L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89.92±185.34μg/L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脱离程度>3/4象限者视网膜下液的苯丙氨酸9.85±1.21 mg/L、组氨酸20.63±2.0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718.69±283.34μg/L高于<1/2象限者和1/2~3/4象限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 VEGF 与苯丙氨酸呈正相关( r=0.542,P<0.001),与组氨酸呈正相关( r=0.782, P<0.001)。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下液中氨基酸和VEGF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脱离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10.
近视眼LASIK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d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对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矫正视力≥1.0近视眼患者25例49眼,根据术前屈光度数分为二组:中轻度近视组:≤6.00D,17眼;高度近视组:>6.00D,32眼。采用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第三代观察近视眼LASIK术前,术后1d、3d、1w、1m眼底黄斑区变化,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半径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地形图分9个区域显示。结果 25例49眼近视患者LASIK术后1d、3d黄斑中心凹(A1)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有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近视眼术后1w、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黄斑中心凹(A1区)外的近视眼黄斑部各区(A2-A9)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后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d、3d、1w黄斑中心凹(A1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轻度近视组术后观察各时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增加与术前屈光状态、激光切削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与术前屈光度数大、激光切削时间长有关。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水肿是轻微的,可逆的,未影响视力,在1m内消退。  相似文献   

11.
张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4):737-739

目的:研究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合并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03/2017-03于我院治疗的50例98眼DR合并DME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5例48眼采用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患者25例50眼在此基础上联合芪明颗粒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评价两组患者DME消退情况并比较治疗前、治疗7d,1、3mo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47眼,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40眼,总有效率为8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CVA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治疗7d,1、3m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MT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7d,1、3m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高眼压2例2眼和1例1眼,给予降眼压药物后迅速缓解,其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结论: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能显著改善DR合并DME症状,降低CMT,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眼底激光联合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017-12/2018-06在我院眼科需要行眼底激光治疗的5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芪明颗粒联合眼底激光治疗)28例,对照组(眼底激光治疗)28例。观察两组治疗后视力(BCVA),平均视野缺损(MD),黄斑中心厚度(CMT)的改变,观察时间为6mo。结果:治疗后1、3、6mo试验组、对照组患眼平均BCVA、MD值、CMT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1、3mo两组患眼平均BCVA、MD值、CMT值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6mo均无差异(P>0.05)。结论:芪明颗粒短期内可减轻激光光凝对视网膜功能损害程度,促使激光损伤的快速修复,减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特别是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根据眼底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和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运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评价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液循环状态及造影特征,重点观察服药前和服用芪明颗粒后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动脉的充盈时间,利用精确数据评价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环的影响.结果:在服用芪明颗粒3mo后NDR和NPDR两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均加快,充盈倒置及脉络膜晚期斑点状强荧光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芪明颗粒可以使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流加快,改善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环状态,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01/2016-05确诊收治的94例Ⅰ~Ⅲ期NPDR患者,均为单眼,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47眼.两组均给予控制血糖、饮食运动疗法等常规治疗处理,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羟苯磺酸钙治疗,0.5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明颗粒联合治疗,均持续治疗3 mo.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野敏感度和相关血清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G)]变化,综合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视野平均敏感度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EGF、IGF-1、PEDG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较对照组(7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明颗粒联合西药治疗NPDR可有效改善视网膜功能和缓解病情进展,且安全性较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球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眼底检查及眼底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测量供应眼部循环的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以及供应脉络膜循环的睫状后动脉(posterior ciliary artery,PCA)的收缩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以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重点观察服药前以及服用芪明颗粒3 mo之后的OA和PCA的血流参数,定量评价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在服用芪明颗粒3mo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两组患者眼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PSV及EDV均有所加快,阻力指数下降,且与服药之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芪明颗粒可以改善眼部微循环状态,包括视网膜及脉络膜,改善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6.
肖赛筠  曾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33-1035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羟苯磺酸钙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栓通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进行联合治疗.治疗5 mo后,比较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野、荧光造影及眼底照相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明显好转,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斑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视野灰度值、出血斑、血管瘤变化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且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on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1/2016-01我院确诊DR患者120例24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羟苯磺酸钙治疗分为:联合组60例120眼采用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对照组60例120眼仅采取PR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of macula thickness,CMT)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BCVA值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CMT、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联合组的CMT、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联合组显效65.0%、有效30.0%、无效5.0%,对照组显效50.8%、有效36.7%、无效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PDR较单纯PRP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轻型播散性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轻型播散性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0-06/2014-06在杨浦区市东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6例209眼,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103眼,对照组64例106眼。治疗组行轻型播散性光凝,对照组单纯内科治疗控制血糖。随访24mo,观察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改变及中心视野变化。

结果:治疗后24mo,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或稳定者更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942,P<0.05)。治疗组眼底体征好转及稳定者更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2.662,P<0.05)。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12mo视野平均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586,P>0.05)。至末次随访未出现感染、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前膜、误伤中心凹等并发症。

结论:轻型播散性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无明显并发症,可有效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6/2016-12我院收治的增殖性DR患者58例6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30眼)和观察组(29例30眼)。对照组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术后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治疗前后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力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比例(90%)明显高于对照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1、2mo不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mo两组血清Apelin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Apelin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

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治疗DR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缓解视网膜缺血缺氧损伤,有利于术后视力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玻璃体切割+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es retinopathy,DR)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2011-02/2013-02我院共有9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两组病患均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观察组病患术前向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然后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照组病患只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结果: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比71%(32/45),优良率为89%(40/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23/45),71%(32/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血量为9.64±2.27mL,眼内压为13.64±3.27mmHg,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0.21±3.14mL,16.00±3.1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还能减少水肿,提升效果,安全性好,临床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