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易长贤  阎宏 《眼科学报》1999,15(2):81-84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探讨该病的病理特点及治疗机理。方法:使用海德堡血管造影仪对35例临床诊断为CSCR患者进行ICGA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同步分析,解释和讨论造影结果。结果:35例病例中,有29例(83%)在ICEA中发现的病灶超过FFA所见病灶数,25例(71.4%)为双眼,所有FFA的病灶处均有ICGA改变,且ICGA所见病灶范围大于FFA病变。结论:脉络膜通透性改变是中浆的早期改变,由此引起其上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功能失代偿和缺损可能是中浆的主要发病机制。中浆的激光和药物治疗效果和原理需要进一步探讨。眼科学报1999;15:81—8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浆 )患者视网膜与脉络膜循环的改变 ,旨在提供病因依据 ,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已确诊为中浆的患者 16例 ( 2 1只眼 ) ,经双眼散瞳后分别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 giography ,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 ,ICGA) ,对比分析其改变。结果 :1 FFA检查 :所有患者均显示明显的晚期渗漏 ;4只眼 ( 19% )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pigmentepithelialdetachment ,PEDS)。 2 ICGA检查 :( 1) 2例脉络膜动脉充盈缺损 ,余 14例早期呈动脉充盈迟缓。 ( 2 )与FFA中渗漏对应的脉络膜高渗透性 ,范围大于FFA中所见。统计学分析具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 3 )FFA未发现异常的区域 ,ICGA可见局灶或多灶性脉络膜的高渗透区。 ( 4 )与FFA中对应的PEDS及多个隐匿性的PEDS ;PEDS在ICGA中具有典型特征。结论 :脉络膜循环障碍及渗透性增强是中浆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比较FFA与ICGA检查结果 ,我们认为中浆病人脉络膜循环障碍比视网膜循环障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45岁以上和45岁以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7例173眼45岁以上CSC的FFA特点并与同期45岁以下CSC的FFA特点相比较。结果45岁以上38例,双眼发病5例,多灶渗漏31眼,局灶渗漏12眼,形态改变以不典型渗漏及墨渍弥散型多见。45岁以下109例,双眼发病21例,多灶渗漏32眼,局灶渗漏98眼,以局灶渗漏为主。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5岁以上CSC患者的FFA表现以多灶渗漏及播散性色素上皮损害多见,但需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鉴别,45岁以下以局灶性渗漏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渗)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的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中渗的16例(19眼)采用ICGA和FFA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被检查19眼中,15眼FFA动脉期脉络新生血管和ICGA早期黄斑区荧光斑相应,而ICGA晚期荧光亮度加强,范围扩大,比FFA晚期更清晰。另有4眼FFA动脉黄斑部未见脉络膜新生血管轮廓,而在ICGA早期黄斑病变区见到荧光斑,晚期荧光斑加强,并向四周渗渗,比FFA范围明显扩大。结论:ICGA因红外光对色素上皮及黄斑叶黄素穿透性好而弥补FFA不足,但不能代替FFA,二才相互补充,可提高中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眼挫伤后脉络膜病变FFA及ICGA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了解眼挫伤后脉络膜血管的病变。方法 应用德国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对眼挫伤患者16例(17眼)进行荧光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观察脉络膜血管的异常变化。结果 17眼中,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血管充盈时间和血管形态大致正常,显示高网膜渗漏5眼。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局限性脉络膜充盈延迟16眼、血管扩张5眼、荧光遮蔽2眼及吲哚青绿渗漏8眼。结论 由于脉络膜血管主要供应视膜外层,因此外伤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对视功能影响很大,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提供了对各种程度脉络膜血管损害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6.
阳桥生 《眼科新进展》2005,25(3):268-269
目的探讨45-55岁中年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68例79眼中年人CSC的FFA特点,并与同期45岁以下CSC的FFA特点相比较。结果中年人双眼发病11例,单眼发病57例,多灶渗漏44眼,局灶渗漏35眼。形态改变以墨渍弥散型和不典型渗漏多见,与45岁以下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45岁以上CSC患者的FFA表现以多灶渗漏及播散性色素上皮损害多见,但需与老年黄斑变性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脉络膜血管的改变。方法 56例患者采用ICGA和FFA同步造影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5例(50只眼)直接眼底检查未达到DR分期诊断标准者,其中12例(22只眼)FFA出现异常荧光,占44%,主要表现为点状强荧光.19例(34只眼)ICGA出现异常荧光,占68%,主要表现为中晚期点状强荧光以及早期点状弱荧光;31例(62只眼)直接眼底检查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31例(62只眼)ICGA和FFA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荧光,在FFA中主要表现为微动脉沼的点状强荧光、出血的遮蔽荧光、毛细血管闭塞的弱荧光,在ICGA中主要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弱荧光与弥漫性强荧光。结论 ICGA的临床应用发现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的可能,在Ⅱ型糖尿病患者,ICGA是FFA一种有用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8.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以下简称中浆 )是以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常见眼底病 [1 ] 。自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发明以来 ,对中浆发生机制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我们总结了 1997年 11月~ 1999年 1月临床上诊断为中浆的 12 6例 (130只眼 )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2 6例 (130眼 ) ,均系焦作矿务局五官医院眼科门诊患者 ,经视力、视野、Am sler表和眼底检查 ,临床诊断为中浆。其中男 110例 ,女 16例 ,双眼发病 4例 ,均为男性。发病年龄 19~ 5 6 a,平均 40 …  相似文献   

9.
不明原因黄斑出血的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峰  吴德正 《眼科学报》1997,13(2):62-66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能确定出血原因的黄斑出血的原发病灶。方法:对18例(20眼)不明原因黄斑出血作了吲哚青绿脉络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及分析。结果:本文结果表明导致不明原因黄斑出血的原发病灶有三类: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血管异常和黄斑区偶发性出血。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导致的不明原因黄斑出血占多数(14眼),而由视网膜血管异常(3眼)和黄斑区偶发性出血(3眼)所致的不明原因黄斑出血比率较少。结论: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对揭示不明原因黄斑出血的原发病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眼科学报 1997;13:62~6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探讨中心性渗出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渗)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特征。方法,对21例22眼“中渗”患者同时进行FFA与ICGA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眼底血管造影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特别是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根据眼底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和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运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评价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液循环状态及造影特征,重点观察服药前和服用芪明颗粒后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动脉的充盈时间,利用精确数据评价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环的影响.结果:在服用芪明颗粒3mo后NDR和NPDR两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均加快,充盈倒置及脉络膜晚期斑点状强荧光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芪明颗粒可以使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流加快,改善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环状态,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夏蓉  冯春阳  周莅斌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1):2158-2160

目的:比较分析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ri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IFA)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sphy,ICGA)和FFA在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itis,DR)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5-08/2016-08期间我院收治的DR患者70例136眼,全部患者分别接受ICGA、FFA、IFA+FFA检查,分析三种造影方式的检出结果。

结果:FFA检出病变120眼(88.2%),ICGA检出病变124眼(91.2%),IFA+FFA检出病变130眼(95.6%),三种检查方法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FFA检出48眼出现新生血管,18眼玻璃体积血,38眼黄斑水肿,16眼无灌注区; ICGA检出49眼新生血管,38眼黄斑水肿,17眼玻璃体积血,20眼无灌注区; IFA+FFA检出17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虹膜病变(DI),22眼非增殖性DI,5眼NVG,92眼无DI。

结论:在DR诊断中,IFA+FFA、FFA、ICGA均具有不错的诊断价值,但IFA+FFA可及时发现合并的糖尿病虹膜病变,为及时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差异性,分析各期DR视网膜血管循环时间的变化特点。

方法:收集2016-03/2017-03我院眼科确诊的DR患者60例60眼,其中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0眼、重度NPDR组20例20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20例20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记录视网膜动脉4个分支主干刚开始显影即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1)和完全充盈的时间(A2)、视网膜静脉4个分支主干全部出现层流的时间(V1)和完全充盈的时间(V2),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视网膜动脉通过时间(A2-A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42,P=0.157)。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V1-A2)、视网膜静脉通过时间(V2-V1)、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V2-A1)三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94、5.180、5.564,P=0.007、0.009、0.008),其中PDR组均较轻中度和重度NPDR组明显延长,重度NPDR组均较轻中度NPDR组明显延长。

结论: DR病程越长,程度越重,视网膜微血管破坏越严重,视网膜微循环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4.
杨丽红  史雪辉  王光璐  丁宁  田蓓  魏文斌 《眼科》2006,15(6):378-381
目的将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应用于脉络膜黑色素瘤中,比较同步情况下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ICGA)造影的肿瘤内部瘤体血管尤其是微血管的显示率,并对所显示的微血管图像特点加以描述。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4例(14眼)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方法对14例未经治疗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采用cSLO进行同步ICGA和FFA检查,每例患者均行不同深度的共焦系列扫描并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脉络膜黑色素瘤内微血管显示率及其特征。结果14例患者中,12例(86%)ICGA肿瘤内部不同深度的共焦系列扫描中可以显示有微血管,而FFA检查仅4例(28%)可见瘤体微血管并且仅仅在早期。1例在FFA及ICGA均可见到粗大瘤体血管。只有1例在FFA及ICGA均未见到肿瘤内血管存在。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肿瘤内微血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结合ICGA显示肿瘤内部微血管特征性改变较FFA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4-01/2018-02期间在我院住院且疑似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和FFA检查。以临床确诊结果为参照,计算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对DR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并比较二者对不同程度DR的诊断符合率,分析DR的FFA检查特征,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对两种诊断方法与临床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结果:FFA检查对DR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6.8%、97.1%、96.9%,均高于眼底照相(P<0.05)。FFA检查对DR轻度、中度、重度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1%、97.0%、96.4%,均高于眼底照相,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FFA检查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而眼底照相与临床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仅为中等。FFA检查结果显示,DR多发生于鼻侧象限,在距视盘中周部分布较多,可见视网膜内微循环异常,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点、静脉串珠、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数量和分布位置各有不同; 部分患者在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点之前,出现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局灶性棉绒斑、局灶性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等表现。

结论:FFA检查对DR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高,与临床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较强,对于眼底照相检查中的疑似病变诊断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长期动态随访观察汕尾地区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方法对确诊为糖尿病的50例100眼患者散瞳详细检查眼底,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对象均为无视网膜病变或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定期门诊随访并检测血糖水平。结果定期随访5a后,发现有11眼进展至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中血糖控制满意60眼中有2眼,而血糖控制不满意40眼中有9眼,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及增生前期、增生期视网膜病变行及时的光凝治疗,以避免视力下降。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程度有关;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及时的光凝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损伤。  相似文献   

17.
唐云鹏  高烨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2200-2201
目的: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FA检查对88例176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对DR临床分期进行修正,并根据FFA检查结果指导治疗。结果:其中11眼眼底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FFA检查出现早期微血管瘤病变。眼底镜下Ⅰ~Ⅱ期DR患者中有15眼FFA检查出比检眼镜更多的微血管瘤。眼底镜下Ⅲ期DR患者中有11眼FFA检查出现新生血管改变。结论:FFA检查是DR诊断和分期的金标准,且为指导眼底激光和评价激光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李小豪  张丽  孙婷婷  张薇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0):1756-175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两大微血管并发症,是引起致盲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视网膜血管是糖尿病早期常见的损害靶点,也是人体血管系统中唯一可直视的活体血管,其形态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反映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特别是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这一新型、无创技术的发展,在血管成像分辨率、血管深度以及血管形态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并能提供客观的定量数据,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因此,本文旨在对OCTA及其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连荣  李琦 《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26-1528
目的:通过比较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不同筛查方法的效果分析,探讨适合大规模DR患者筛查的方案。方法:糖尿病患者75例150眼分别行小瞳孔眼底照相、散瞳直接眼底镜检查、散瞳间接眼底镜检查、散瞳1张50°眼底后极部彩色照片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以FFA为金标准,比较上述各检查方法的筛查效果。结果:在Ⅱ和Ⅲ期DR3种筛查方法比较显示直接眼底镜检查、散瞳1张50°眼底后极部彩色照片检查方法与FFA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筛查效果分析显示以Ⅲ期DR作筛查的临界值时,散瞳直接眼底镜检查有较高有效性和实用性。结论:散瞳直接眼底镜检查方法可以作为DR的有效筛查工具,且对DRⅡ和Ⅲ期筛查有较高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与眼底自发荧光(fudus autofluorescence,FAF)的图像特征。方法 使用欧堡全景200激光扫描检眼镜对40例(80眼)NPDR患者进行免散瞳模式下的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及FAF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分析,得出两种模式下NPDR眼底改变的图像特征及阳性率。结果 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和FAF的图像质量基本一致,均能反映周边部视网膜的情况。在各种典型的眼底病变中,极其微小的血管瘤以及点片状视网膜出血的显影在FAF上有增强,有助于细微病变的诊断。渗出在FAF上的显影并不明显,分辨率不够。视网膜新鲜性光凝斑在两种模式检查上均显影清晰,陈旧性光凝斑在FAF上易与出血混淆,应谨慎诊断。结论 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图像清晰,周边部显示好,可以提供直观的视网膜图像;FAF可以观察到组织结构的细微改变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情况。两种模式相辅相成,能为NPDR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