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剑蓉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3,25(4):304-304
患者,女,63岁,吞咽不畅伴呕血10余天入院。上消化道钡餐示:食道下段贲门癌。胃镜示:1.食管下段贲门癌;2.胃体黏膜下平滑肌瘤。临床诊断:1,贲门癌;2,胃平滑肌瘤。行“食道下段贲门癌根治,食道胃端侧吻合术”。手术所见:贲门小弯侧,小弯侧黏膜下分别见一肿块。 相似文献
2.
3.
4.
病例 :女 ,5 3岁。上腹胀痛、呕血 2日 ,于 2 0 0 2年 1月 15日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胃镜示胃底肿瘤 (平滑肌瘤 ?)。于 2 0 0 2年 1月 2 4日行“剖腹探查术 +肿瘤及部分胃壁切除术” ,术中见胃底近大弯侧有一约 5× 5cm2 大小圆球形肿块 ,表面光滑 ,无靡烂、出血 ,已侵犯浆膜 ,肿块与胃及周围组织无粘连 ,周围淋巴结无肿大 ,肝表面无结节。病理诊断 :胃恶性间质瘤。镜下见 :肿瘤细胞排列成束 ,呈编织状细胞丰富呈长梭形 ,核呈梭形 ,部分区域可见异型的瘤巨细胞 ,核分裂像 >5个 / 5 0个HPF ,部分区域坏死 ,细胞密集。免疫组比 :CD34… 相似文献
5.
6.
患者,男,61岁,因呕吐咖啡色样胃内容物伴黑便15天入院.入院前15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咖啡色样胃内容物,量约500 ml,无恶臭,伴恶心、头昏、心悸、四肢乏力、柏油样大便,无畏寒、发热、呼吸困难,近期无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史,无反酸、嗳气、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小便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吸烟饮酒30余年,每天抽烟量约20支,饮酒约8两,余无特殊.胃镜示胃体黏膜淡红,后壁可见一大小约2~3cm不规则溃疡,底覆白苔,周围黏膜不规则;胃窦黏膜淡红色、散在红疹、红斑.病理诊断:胃体高分化腺癌.行"胃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7.
胃恶性间质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GISTs)的研究是目前消化道临床病理学的热点[1 ,2 ,3] ,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 ,常使GIST的确诊和及时治疗遇到困难 ,在会诊、临床病理讨论会及读片时GIST也常常成为争论病例。现报告 1例胃恶性间质瘤 ,并结合文献复习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 男 ,66岁 ,因上腹部疼痛 1周入院。 1周前出现腹部剧痛 ,对症治疗后变为上腹持续隐痛不适 ,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体重无明显改变。查体 :上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包块 ,表面光滑 ,质中 … 相似文献
8.
1病历摘要患者男,48岁,胃部不适、腹胀2个月,外院门诊检查提示肝左叶原发性肝癌。住入我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实验室检验提示肝功能正常,我院彩色超声波显示肝被膜光滑,肝区光点较粗密,实质回声增强,分布尚均匀,网络欠清。 相似文献
9.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8岁,胃部不适、腹胀2个月,外院门诊检查提示肝左叶原发性肝癌。住入我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实验室检验提示肝功能正常,我院彩色超声波显示肝被膜光滑,肝区光点较粗密,实质回声增强,分布尚均匀,网络欠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确诊的25例G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GST患者,均接受手术。其中楔形切除术1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其中1例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远端胃大部切除4例;全胃切除5例,其中联合胆囊切除1例;手术行D2淋巴结清扫5例。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5.2%,CD117阳性率89.3%,SMA阳性率16.2%,s-100阳性率25.2%。结论:G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30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好发部位为胃体部,其次为胃底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63.3%(19/30)。肿瘤平均直径5.4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3.3%)。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阳性为30例(100%),S-100阳性为2例(6.7%),HHF35阳性为8例(26.7%),CD34阳性为27例(90.0%),CD117阳性为22例(73.3%)。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困难,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3.
14.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6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半月"于2012年8月22日入住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既往无消化道溃疡病史,近期有恶心呕吐,体重明显下降。电子胃镜检查提示胃窦见巨大溃疡浸润病灶,表面腐苔覆盖,触之易出血,边缘黏膜增生隆起,病 相似文献
15.
胃间质瘤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胃间质瘤内镜下特点 ,探讨胃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内镜误诊为平滑肌瘤 2 7例 ,平滑肌肉瘤 4例 ,胃癌 2例 ,胃外压迫 2例 ,胃广基息肉 1例。内镜下肿瘤平均直径为 2 2cm ,巨检肿瘤平均直径 7 5cm ,两者相差 5 3cm(P <0 0 5 )。内镜观察肿瘤直径≤ 5cm者占 91 7% ,未观察到≥ 10cm的肿瘤 ;巨检肿瘤直径≤ 5cm者占 4 7 2 % ,≥ 10cm者占 2 7 8% ,两种观察肿瘤大小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表面有溃疡或糜烂者 ,5 4 5 %为恶性间质瘤 ,4 %为良性间质瘤 ,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消化内镜医生应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 ;内镜观察肿瘤大小不可靠 ,不能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指标 ;肿瘤表面溃疡或糜烂为内镜下鉴别良恶性间质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ⅢB期胃癌合并胃间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反复上腹部饱胀不适1个月于2009年12月18日入住我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平坦,未扪及包块;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3~5次/min,直肠、肛门指检未发现异常包块. 相似文献
17.
同一消化器官发生上皮来源的肿瘤和间质瘤报道较少,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早期胃癌合并胃间质瘤1例2年内转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免疫组化特征和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21例胃恶性间质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其免疫表现、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1例免疫组化结果示CD34均为阳性,而上皮指标细胞角蛋白(CK)和膜上皮抗体(EMA)大部分阴性;其中3例广泛转移者于术后4~6月死亡,姑息性切除2例,术后8月及9月均复发,其中1例再次手术,存活1年,其余16例均无瘤生存,生存期为3至6年。结论:免疫组化检查可确定胃恶性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手术应争取行根治性切除。对预后防止复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0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胃镜及(或)影像学检查,14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5例局部切除,1例姑息性全胃切除,其中5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果: 胃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0%(14/20),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胃神经鞘瘤: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鞘瘤是一种源于神经鞘膜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很少为恶性。可发生在身体各部位,多自颅、脊髓神经的根部或比较粗的神经发生,发生在胃者少见。兹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39岁,因反复排黑便3~+天伴晕厥由急 诊收入内科。既往有“饥饿性腹痛”2~3年,未加以诊治,否认有肝病史。 入院体查 T 37.2℃,P108次/分,R20次/分,BP11/7kPa,神疲,重度贫血貌,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率108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