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1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按患者的意愿分成两组移植组(n=10)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冠脉转运将ABMMNCs移植入心肌组织内;对照组(n=6)只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两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移植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较术前明显降低,左心房内径(LAD)也较术前明显降低。而对照组的LVEF,LVDd及LVSd虽然较6个月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ABMMNCs经冠脉移植,可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改善心脏功能,而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自体移植于扩张型心肌病后的增殖分化情况和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1)扩张型心肌病(DCM)细胞移植组(n=12);(2)DCM对照组(n=12);(3)DCM假手术组(n=12);(4)正常对照组(n=10)。分离培养DCM细胞移植组MSCs后,前3组动物用盐酸阿霉素建立兔DCM模型,第4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建立成功后第3周,将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的MSCs自体移植到细胞移植组心肌内,对照组注射培养基,假手术组只开胸,不做注射。4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各组动物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并取移植区心肌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以观察移植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另选部分心肌组织做HE染色查看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各组心功能明显受损。细胞移植4周后,可以在移植组心肌内找到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且一部分表现为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一部分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阳性并参与形成新生血管,其他组中没有发现。且细胞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有明显改善。组织学检查示前3组均有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MSCs自体移植到DCM后有可能增殖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样细胞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自体骨髓干细胞(ABMSCs)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ABMSCs移植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重建。但是关于ABMSCs 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的报道却较少。鉴于此,本课题组在临床上对此进行了反复探讨并采用在体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7例,心功能NYHA Ⅲ~Ⅳ级.局部麻醉下以髂后上棘为穿刺点多点穿刺抽取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注入.细胞移植后观察并随访患者症状、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结果细胞移植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由细胞移植前0.34±0.08提高到0.39±0.07,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室收缩末径、舒张末径、室间隔厚度未见明显改变.同时,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Ⅰ~Ⅱ级.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是安全的且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入选1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例和移植组1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移植组接受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术前、术后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6min步行试验,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行心脏核磁共振(MRI)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至两年,记录患者年住院天数,以死亡作为研究终点。结果术后12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较术前有明显增加(521.7±78.2m比321.5±63.7m,P<0.05),LVEF变化值在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1%±4.5%比-2.4%±4.6%,P=0.019),但LVEF值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在移植组及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67.2±1.0mm比69.5±1.1mm,P<0.01)。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有发热、过敏反应、栓塞事件等发生。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安全可行,可延长6min步行路程,减小LVEDd。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移植对伴有异常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住院的8例体表心电图伴有异常Q波的原发性DCM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ABMMNCs移植;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行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8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虽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术后心电图仍存在异常Q波,与术前无差异。结论经冠状动脉移植ABMMNCs,未证明能改善伴有Q波的DCM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预后不良,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骨髓干细胞移植在DCM领域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临床报道较少.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试验,旨在评价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DCM的有效性,初步探讨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细胞移植与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仍是心血管界的一个难题 ,细胞移植已为心血管病的治疗开创了一个新途径。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心肌梗死。这给了我们把细胞移植应用于扩张型心脏病的启示 ,不少学者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详细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动物试验的研究现状 ,并对移植途径及细胞来源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组织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ABMMSCs)移植,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n=10)与实验组,无菌条件下于髂骨处抽取骨髓6ml,分离ABMMSCs后冻存。实验组动物耳缘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DCM模型,8周后再分为移植组(n=15)和非移植组(n=15)。3组动物均做开胸手术,对照组开胸后不做任何处理,移植组左心室前壁注射ABMMSCs,非移植组注射细胞培养液。移植后4周,超声心动及左心导管测定心脏功能,心肌组织HE染色及双重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超声心动显示,细胞移植前,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壁收缩末期厚度(LVWTs)、左室壁舒张末期厚度(LVWTe)、左室收缩末期内径(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心室率(H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6、3.879、4.472、3.582、3.952、3.378,P〈0.05);EF、LVWTs、LVWTe,移植组和非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P〈0.05),Ds、Dd、HR则明显增加(P〈0.05)。细胞移植后,EF、LVWTs、LVWTe、Ds、Dd、H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87、4.014、4.593、3.425、3.716、3.495,P〈0.05)。EF、LVWTs、LVWTe,移植组较非移植组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而Ds、Dd、HR,移植组虽明显低于非移植组,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导管检查显示,移植后,Ps、Pd、+dp/dt max、H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6、4.918、10.858、3.824,P〈0.05)。两两比较Ps、+dp/dt max,移植组明显高于非移植组(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5);Pd、HR移植组低于非移植组(P〈0.05),但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的心肌组织内可见抗5-溴脱氧尿苷(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这些细胞同时抗肌动蛋白(actin)染色及抗钙黏附因子(N—cadherin)染色阳性。结论利用阿霉素可以复制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功能.而且移植后在心肌组织内发生了心肌源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细胞可向神经细胞方向诱导分化有望成为神经移植的重要细胞来源,为缺血性脑损伤的细胞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文章就骨髓基质细胞向缺血脑区的迁移、替代受损神经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和作为外源性基因载体等方面的机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伴有异常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例体表心电图伴有异常Q波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冠脉造影并进行ABMMNCs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行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术后3个月和6个月,8例患者心电图检查仍存在异常Q波,与术前无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虽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进行移植ABMMNCs,不能改善伴有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25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是否行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分为移植组(n=71)和对照组(n=187).随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和1、2年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6 min步行距离及心脏核素(SPECT)检查,记录年住院天数.结果 移植组6 min步行距离术后1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345±76)m比(286±104)m,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比较,移植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移植组左心窜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41.5±9.4)%比(37.3±6.6)%,P<0.05].术后2年时移植组LVEF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6.3)%比(43.2±6.0)%,P>0.05].术后3个月移植组缺血心肌节段数较术前减少,且较对照组少[分别为(2.0±1.0)个比(3.1±1.4)个和(2.0±1.0)个比(3.1±1.2)个,P均<0.05],而坏死心肌节段数移植前后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牛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比94.9%,P>0.05).但移植组患者年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3.6±13.4)d比(33.0±14.0)d,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够提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LVEF、增加6 min步行距离,减少年住院大数,且近期疗效显著,中期疗效与传统治疗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s)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常规抽取骨髓,分离制备MBMCs悬液。对150只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170mg/kg,qd,连续2d,建立DCM模型。造模2周后,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45%为标准入选试验组,将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28只)、对照组(26只)和假手术组(26只),开胸,直视下在左心室前壁行心肌注射。移植组注射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MBMCs悬液10μl(含5×106个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假手术组仅开胸和关胸。于移植后4和8周,分批分组进行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移植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容积(LVEDV、LVESV)减小(均P<0·01),短轴缩短率(FS)和LVEF增大(均P<0·01);左室收缩压力(LVPES)、压力速率最大值(dp/dtmax)明显升高(均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力(LVPED)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心腔呈进行性扩大,心肌室壁运动功能障碍明显,心功能逐渐恶化,在第4周时,2组分别有3只和2只出现心室腔反流,反流量0·002~0·006ml;在第7和8周时,分别有2只和1只出现反流,量较4周多,最大达0·011ml。结论:MBMCs移植可有效防止DCM心室腔扩大,促进血管和心肌再生,修复受损心肌,有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心肌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能否存活 ,并进一步增殖、分化以及对宿主心脏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4周后 ,取传两代的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BMSCs ,注射到大鼠心肌梗死区 ,为移植组 ;同时设置注射培养基的对照组。移植 4周后检测受体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然后取标本 ,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分化和组织的血管新生状况。结果 :移植组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同种异体BMSCs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后能够度过急性炎症期 ,而且不引起明显移植排斥反应 ;位于梗死区的移植细胞主要分化为成纤维细胞 ,部分位于心肌梗死区周围的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并促进了血管新生 ;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新生血管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同种异体BM SCs移植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是用于心肌移植可供选择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移植骨髓基质细胞(BMSCs)减轻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BMscs分离培养及经门静脉移植到BALB/c小鼠肝脏,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3 mo后测定ALT、AST、透明质酸酶(HA)和层黏连蛋白(LN)浓度,及肝脏羟基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脏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及荧光原位杂交鉴定移植的BMSCs向肝细胞的分化.结果: BMsCs在添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培养基中体外培养能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与模型组相比.移植BMscs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HA和LN的水平以及肝脏Hyp含量和α-SMA的表达(208±44 U/L 341±66 U/L,372±84 U/L vs 506±81 U/L,289±74μg/L vs 362±83 μg/L,178±48 μg/L vs 232±63 ug/L,900±141 mg/g liver vs1255±205mg/g liver,,均p<0.01).荧光原位杂交显示DEN诱导的损伤肝脏中有骨髓来源的肝细胞,3 mo后10%的肝细胞来源于BMSCs.结论: 在肝纤维化模型中,经门静脉移植的BMscs能分化为肝细胞,有效地恢复肝功能和减轻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兔骨髓基质细胞自体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问题。方法穿刺法抽取新西兰兔双侧股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后,分别进行5-氮胞苷诱导或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取诱导后21天或共培养21天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34只新西兰兔均先后经过骨穿抽取骨髓,BMSCs体外培养,开胸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及心肌内注射等操作,按照对其BMSCs的处理方式和心肌内注射的成分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BMSCs经5-氮胞苷诱导,B组BMSCs未经诱导(A、B两组注射自体细胞悬液),C组(注射生理盐水)。于开胸手术前、手术后1周、1个月采用超声检测左心室功能。手术后1个月取心脏组织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 体外培养的BMSCs无论是在5-氮胞苷诱导还是与心肌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均有部分细胞表达横纹肌肌动蛋白。与C组相比,术后1个月时A、B两组梗死的范围显著缩小(P<0.01),梗死的心室壁运动幅度以及收缩期室壁增厚率显著提高(P均<0.05)。A、B两组之间上述心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病理检查示新生的肌细胞呈岛状或散在分布于梗死区变性坏死的心肌细胞及间质细胞之间。电镜检查显示梗死区有毛细血管新生。结论 自体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其疗效可能与BMSCs引起的心肌再生和血管新生有关,诱导的B  相似文献   

17.
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手段治疗心血管疾病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近来发现其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就其在实验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体外骨髓穿刺提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2周后沿梗死周边区域注射细胞悬液100μl(细胞移植组)或DMEM培养基100μl(对照组)或给予安体舒通20mg,bid,服用1个月(药物治疗组)。各组实验前、后4周经心脏超声检查,氯胺T氧化法测定血浆、组织羟脯胺酸含量,TTC染色评价梗死面积。结果:细胞移植组血浆、组织羟脯胺酸含量[(22.79±1.69)mg/L、(1.59±0.89)μg/mg]均低于对照组[(40.16±2.31)mg/L、(3.59±0.19)μg/mg]、药物治疗组[(34.24±1.98)mg/L、(2.67±0.81)μg/mg],均P<0.05。实验后4周时,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有所提高[LVEF(56.91±2.04)%],与对照组[(32.49±1.29)%]、药物治疗组[(53.22±2.13)%]比较,均P<0.05;梗死面积[(22.82±3.12)%]有所下降,与对照组[(29.73±2.11)%]、药物治疗组[(28.61±1.24)%]比较,均P<0.05。结论:细胞移植后可抑制心肌胶原合成、抑制心肌局部间质纤维化,是细胞移植心功能改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WHO/ISFC诊断标准的DCM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给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安体舒通和洋地黄制剂等常规治疗;左旋卡尼汀(L-CN,商品名:雷卡)组(30例),除上述常规治疗外加用国产L-CN3.0g,21d为一疗程。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游离卡尼汀(f-CN)浓度,取30例单纯室上速患者血浆作为健康对照组;疗程始末行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与健康组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f-CN浓度均降低;给予L-CN治疗后,L-CN组患者血浆f-CN显著升高;L-CN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室性早搏总有效率、短阵室速总有效率分别为86.7%vs64.4%、76.2%vs42.1%、71.4%vs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DCM患者体内存在肉碱缺失,补充外源性L-CN可升高患者血浆L-CN浓度,使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律失常明显改善。表明L-CN是辅助治疗DCM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与骨髓基质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研究发现各种原因(增龄、去卵巢等)造成的骨质疏松都存在骨量减少和骨髓脂肪增加的现象。在骨质疏松患者中不仅存在骨祖细胞减少,骨髓基质细胞(MSCs)本身的成骨能力也降低。MSCs具有干细胞特特性,其细胞分化方向改变,致成骨细胞生成减少,脂肪细胞生成增多可能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其为阐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和研制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