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了解汕头市中小学生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汕头市6所中、小学7—16岁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设计的调查问卷表,进行病例筛选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对可疑对象进行专科检查并确诊。结果共发放问卷1005份,回收有效问卷932份,汕头市7~16岁青少年变应性鼻炎现患病率为16.8%(157/932),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变应性鼻炎的危险因素中,支气管哮喘、药物、食物过敏、居住环境以及家族史均与变应性鼻炎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初步了解汕头市青少年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现状,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新疆伊犁地区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新疆伊犁地区变应性鼻炎(AR)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0年7-8月分层整群抽取新疆伊犁地区当地居民,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问卷结果筛选出AR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相关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伊犁地区共调查2 631人,其中AR患者428例,总患病率为16.27%;男、女患病率为分别为16.15%、16.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患病率(12.82%)低于汉族患病率(2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地区相同民族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常年性AR占28.5%,季节性AR占71.5%;其中因冷热刺激诱发AR者最明显,占66.8%,其次为尘螨及花粉,分别占46.7%,41.8%;民族、文化程度、过敏史、吸烟史、家族史与AR发病率密切相关.结论 AR在新疆发病率较高,存在民族差异性.民族、文化程度、吸烟史、过敏史及家族史增加了其发病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变应性鼻炎发病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以利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方法随机抽取阜康地区3所小学7~11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筛选符合条件对象,对其进行专科检查予以确诊。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探索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634份,回收有效答卷596份,阜康地区7~11岁儿童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为27.1%,其中持续性变应性鼻炎40例(26.5%),间歇性变应性鼻炎111例(73.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遗传因素、居住环境、伴有支气管哮喘、药物及食物过敏均为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新疆阜康准东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较高,遗传因素和居住环境为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广州市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中可能的危险因素,为AR 的
防治提供建议和指导。方法 选取2014 年11 月—2018 年7 月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采用过敏原检测并确诊为
AR 的1 09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并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对照,分析成人AR 的
环境危险因素。结果 天冷、风大、潮湿、气压低、春季和秋季是AR 发病的危险因素(P <0.05)。屋尘螨、
粉尘螨是占比最高的过敏原,占40.51%,说明环境对AR 具有决定性作用。屋尘螨、粉尘螨、点青霉分枝孢霉、
烟曲霉、交链孢菌、潮湿时加重、风大时加重、天冷时加重及气压低时加重均有较高的AR 患病风险(P <0.05)。
结论 居住环境在AR 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家庭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尽量降低空气中尘螨密度,
并注意合理饮食结构,以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过敏性鼻炎(AR)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我院95例AR患者作为AR组,另选同期9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统计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分析AR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AR组过敏史、吸烟史、鼻炎家族史、体育锻炼中无锻炼、哮喘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史、吸烟史、鼻炎家族史、哮喘均为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育锻炼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AR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过敏史、吸烟史、鼻炎家族史、哮喘,体育锻炼为保护因素,对于存在以上危险因素者应加强AR健康教育,避免接触过敏源,提示加强体育锻炼,以降低AR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圆柏花粉过敏所致变应性鼻炎(AR)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从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招募圆柏花粉AR患者55例。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特点,在圆柏花粉授粉期间用电子日记准确记录患者每日鼻结膜炎症状评分,以分析影响AR病情轻重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花粉季中患者日均症状评分与其每日在室外暴露时长呈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0382,95%置信区间(0163,0601);同时也与阳性过敏家族史呈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0926,95%置信区间(0188,1664)。而患者的AR病程长度、是否合并哮喘、家中有无宠物、是否存在主动或被动吸烟史等因素与日均症状评分均未见显著关联。结论 圆柏花粉AR症状严重程度受患者过敏性疾病家族史、花粉授粉期间室外暴露时长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发病特征,调查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症状特点。方法收集84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组)完整临床资料,以同期212例慢性鼻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临床证型。结果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以青年占比最高,并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各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性鼻炎组有既往其他变应性疾病史、目前伴发其他变应性疾病、家族过敏史、直系亲属变应性鼻炎史、居住或工作场所接触粉尘、近3年居住或工作场所装修、吸烟或二手烟、居住或工作场所通风不好、变迁生活地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既往其他变应性疾病史、近3年居住或工作场所装修、变迁生活地、直系亲属变应性鼻炎史是变应性鼻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居住或工作场所通风好是变应性鼻炎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发病诱因主要为温度变化,发作主要季节为春季和秋季。主要中医临床证型为肺气虚弱、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伏热证相对较少,肺气虚弱证的患者主要呈间歇性发作且症状较轻,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伏热证患者以持续发作为主且症状较重。结论变应性鼻炎发病与体质、环境、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温度变化、春季和秋季分别是主要的发病诱因和发作季节,中医临床证型以虚证为主,肺气虚弱最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分布及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245例AR患者为AR组,同期选取245例非AR患者为对照组;分析AR患者的吸入性变应原和食入性变应原阳性分布;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AR家族史、哮喘病史、食物过敏史、药物过敏史、尘螨过敏、花粉过敏、饲养宠物、家中养花草、近1年房屋装修、居住环境潮湿、职业接触粉尘、晾晒被褥、经常开窗通风、每日睡眠、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差异性,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A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AR患者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分布主要包括尘螨(60.41%)、动物皮毛(38.78%)、蟑螂(23.67%)、霉菌(12.24%)、粉尘(9.39%)等,食入性变应原阳性分布主要包括花生(17.96%)、鸡蛋(15.51%)、牛奶(13.47%)等;影响AR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AR家族史(OR=3.740)、哮喘病史(OR=5.197)、尘螨过敏(OR=3.518)、花粉过敏(OR=2.838)、饲养宠物(OR=3.180)、近1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及变应性因素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1年-2007年收治的16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变应性症状、体征出现的比例以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结果阳性者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出现的百分率。结果16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21.6%(35例)的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58.0%(94例)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变应性症状和体征,其中Ⅰ型(58例)和Ⅱ型(72例)各分期患者中合并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率、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及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出现的比例随分期的加重而增高。结论变应性鼻炎及变应性因素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沂市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状况,分析与中国城市常模的差距原因。用自我意识量表进行测定,并与全国城市同年龄组常模进行比较。方法:在临沂市某学校中的小学班和初中班、就3年级以上的18个班中,随机抽取182名学生为对象。结果:182名有效问卷中,与苏氏结果比较表明,除行为和合群两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其余4个因子分和总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与中国城市常模比较,男生的总分显著低于常模;女生的焦虑和合群两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常模。本资料中,小学生的合群因子分显著低于初中生。男生的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女生,而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父母职业的不同,对儿童自我意识无明显影响。结论: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状况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宁夏地区心理门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状况,评价综合干预疗效. 方法: 对950例心理障碍中学生干预前后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意识量表(PHSS)、自编的亲子关系互动问卷测试及对比分析. 结果: ①综合干预总有效率为 89.37%. ② SCL-90的9个因子分在治疗前、后与历年综合样本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③ PHSS总分和6个因子分在治疗前、后与常模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④学生亲子关系显著改善. 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按不同性别探索中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感青春发动时相及学校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2 791名中学生进行青春发育状况、攻击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自感青春发动时相中学生攻击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76,P<0.05);不同学校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朋友数中学生攻击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男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学校风气、自感青春发动时相、师生关系(β分别为-0.134、-0.114、-0.098,P<0.05);女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师生关系、好朋友数、学校风气、自感青春发动时相(β分别为-0.120、-0.103、-0.102、-0.089,P<0.05).结论 自感青春发动时相及学校因素对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在预防上应将时相偏离(提前或推迟)的男生,时相提前的女生列入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库区留守中学生亚健康现况及健康危险行为因素,为以学校为基础的亚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和自编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因素问卷对某库区3所乡镇中学共1528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重庆市某库区留守中学生身心、躯体、心理亚健康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5.0%,23.3%,40.1%。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检出率分别是10.2%、15.1%、12.0%;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人数检出率是25.85%、16.82%、34.29%。亚健康症状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45.79%vs.44.15%,P>0.05);高一学生高于初一学生(51.95%vs.37.38%,P<0.05);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45.18%vs.44.93%,P>0.05);住校学生高于走校学生(48.58%vs.36.68%,P<0.05)。亚健康症状与不健康减肥行为、故意伤害行为、自杀相关行为、非故意伤害行为、网络成瘾行为有关。结论库区留守中学生亚健康症状处于一般水平,与多种因素有关,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性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尝试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针对中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网络成瘾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某中学初一学生47人进行干预,并取该中学初一学生48人作为对照,使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前后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相关知识、自编问卷的得分有显著性改善从(14.09±1.58)分提高至(15.54±3.15)分(t=0.923,P<0.01),其趋向网络成瘾的不适当行为也有所减少。结论在中学生这一网络成瘾高危人群中进行预防性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济宁地区905名农村初中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 1)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29.5%,留守初中生主要的监护类型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2)留守初中生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因子得分方面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初中生寻求社会支持、忍耐、逃避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与社会支持、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定因子呈正相关(P〈0.05)。结论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多于非留守初中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治疗和预防在校初一学生网络成瘾中的作用。方法以济南市某中学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组439人完成干预,对照组400人未干预。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D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干预前后评价。结果研究组IADDS总分、SCL-90总分及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IADDS总分、SCL-90总分及因子分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网络成瘾者IADDS总分、SCL-90总分及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初一学生网路成瘾的治疗和预防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在校高中生的网络成瘾倾向状况及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在校高中生,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网络成瘾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卡特尔16PF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进行测查。结果在校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6.60%,男女学生之间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6.60%,6.70%)差异无显著性。网络成瘾倾向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在总体幸福感量表[(70.21±12.12)分,(78.78±9.96)分]、情绪-社交孤独问卷、领悟支持评定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等量表评分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网络成瘾倾向者16PF的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世故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性、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及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等因子评分显著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组(P<0.05),在敏感性、怀疑性、紧张性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正常使用网络组(P<0.05)。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总体幸福感、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社交孤独、恃强性、紧张性、学校及母亲温暖理解等7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总体幸福感、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和网络成瘾倾向严重程度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网络成瘾的防治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应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减少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4所中学在校学生2 626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攻击问卷和父母依恋量表。结果: 年级、性别、父母的职业、管教方式、教育态度及亲子依恋对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均有一定影响(P < 0.05~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P <0.01)。结论: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程度均具有一定关系,其中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为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