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包括 IL-17、IL-8以及 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检测和 BODE 指数与上述炎症细胞因子间关系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上述炎症细胞因子评估 COPD 患者病情以及预后的价值意义。方法分析60例 COPD 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C 反应蛋白(CRP)水平,对 COPD 患者血清 IL-8、IL-17、CRP 水平与 BODE 指数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的分析。结果COPD 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包括 IL-8、IL-17和 CRP 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受试者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 IL-8、IL-17、CRP 水平与 BODE 指数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COPD 稳定期患者血清 IL-8、IL-17、CRP 水平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检测血清 IL-8、IL-17、CRP 水平有利于对 COPD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与BODE指数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集60例稳定期COPD患者BODE评分,并检测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C反应蛋白(CRP).对BODE指数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BODE评分与TNF-α存在明显正相关(r=0.455,P<0.01),与IL-8也存在正相关(r=0.303,P<0.05),与CRP无明显相关性(r=0.111,P=0.398);IL-8与体质量指数(r=-0.417,P<0.0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r=-0.538,P<0.01)、6 min步行距离(r=-0.419,P<0.01)均呈明显负相关;TNF-α与体质量指数(r=-0.262,P<0.05)、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r=-0.348,P<0.01)、6 min步行距离(r=-0.334,P<0.01)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BODE指数作为COPD的多维评价系统,与体内炎症反应状态有相关性,提示COPD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全身效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患者血清IL-17,IL-27 和IL-33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分期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predictedvalue,FEV1%pred)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00 例COPD 患者,分为稳定期COPD 患者(n=50)和急性加重期COPD 患者(n=50),同时收集健康者(n=40) 为正常组。测定各组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和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的表达水平;应用FeNO 检测仪测定FeNO 水平;应用肺功能仪检查各组肺功能指标FEV1%pred;分析血清IL-17,IL-27 和IL-33 表达水平与FEV1%pred 和FeNO的相关性。结果 COPD 组FeNO 及血清IL-17,IL-27,IL-33 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COPD 急性加重期组的血清IL-17,IL-27,IL-33 及FeNO 的表达水平高于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75,18.429,24.716 和31.143,均P<0.05)。COPD 组FEV1%pred 低于正常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组FEV1%pred 低于COPD 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4.642,P < 0.05);COPD 患者血清中IL-17,IL-27 和IL-33 表达水平与FEV1%pred 呈负相关(r=-0.682,0.743 和-0.718,均P < 0.05),与FeNO 呈正相关(r=0.685,0.714 和0.695,均P < 0.05);COPD 急性加重期组与稳定期组患者血清IL-17 与IL-27,IL-33 水平呈正相关(r=0.636 ~ 0.846,均P < 0.05);正常组血清IL-17 与IL-27及IL-33 无明显相关性(r=-0.237,-0.283,均P > 0.05)。结论 血清IL-17,IL-27 和IL-33 均参与了COPD 的发病过程, 可作为评价COPD 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 EBC)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7和IL-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加重期COPD 78例作为COPD组,并将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经14 d雾化吸入和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时期作为COPD稳定期,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健康者6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EBC中IL-8和IL-17水平,检查COPD组肺功能,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sessment test, CAT)评分评估COPD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严重程度,分析EBC中IL-17和IL-8水平及肺功能与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COPD组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IL-8、IL-17水平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_1)/预计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急性加重期、稳定期EBC中IL-8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FEV_1/预计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OPD组急性加重期比较,COPD组稳定期EBC中IL-8和IL-17水平下降,FEV_1/预计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期CAT评分分别为(25.42±10.31)分、(21.35±9.21)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00,P=0.01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BC中IL-17和IL-8水平与CAT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EBC中IL-8和IL-17水平与COPD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临床应注意加强检测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23例)及正常对照组(21例)痰IL-8、IL-17水平进行检测.结果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痰IL-8、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OPD患者痰中IL-8与1秒率(FEV1)呈显著负相关(r=-0.746,P<0.01).COP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痰中IL-8与IL-17均呈显著正相关(r=0.727,P<0.01;r=0.774,P<0.01).结论IL-8及IL-17均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且IL-17与IL-8在COPD发病过程中关系密切.IL-17可能多经由IL-8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激性溃疡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5例患者,其中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患者56例(病例组),未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患者5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清CRP、IL-6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CRP、I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病例组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的血清CRP、I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485,P0.05),对照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与IL-6无相关性(r=0.140,P0.05)。结论应激性溃疡患者的血清CRP、IL-6水平均较高且具有正相关性,早期监测血清CRP与IL-6水平对预防及治疗应激性溃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CRC)血清中组织蛋白酶B(CB)和白细胞介素(IL)-17、IL-22水平的相关性,为结直肠癌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选取CRC患者82例作为CRC组,3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CB和IL-17、IL-22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RC组患者血清中CB、IL-17、IL-22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情发展,Ⅲ~Ⅳ期的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中高分化的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明显低于低分化的患者(P<0.05);相关分析显示,CRC患者血清CB水平与IL-17、IL-22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835 1,P<0.001;r=0.955 1,P<0.001)。结论 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随疾病进展均明显升高,且CB水平与IL-17、IL-2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其分期及预后评估的关系。方法选取常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MM患者作为糖尿病合并MM组,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CRP、IL-17及sICAM-1水平;分析不同分期及预后质量的糖尿病合并MM患者血清CRP、IL-17、sICAM-1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RP、IL-17、sICAM-1水平与其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合并MM组患者血清CRP、IL-17、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Durie-Salmon分期增加,糖尿病合并MM患者血清CRP、IL-17、sICAM-1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MM预后不佳患者血清CRP、IL-17、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IL-17、sICAM-1与患者Durie-Salmon分期及预后质量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MM患者血清CRP、IL-17、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且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与CRP、IL-17、sICAM-1均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AECOPD患者(急性期组)、6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稳定期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受试者入组时及急性期组治疗前、后血清GDF-15、IL-6、PCT水平及BODE指数,分析血清GDF-15、IL-6、PCT水平与BODE指数间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DF-15、IL-6、PCT在诊断AECOPD中的价值.结果 健康组、稳定期组及急性期组受试者血清GDF-15、IL-6及PCT水平依次升高,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患者BODE指数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急性期组患者血清GDF-15、IL-6、PCT水平及BODE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GDF-15(r=0.531、P=0)、IL-6(r=0.658、P=0)、PCT(r=0.441、P=0)与BODE指数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血清GDF-15、IL-6、PCT单独应用于AECOPD的诊断效能相似,三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高于单独应用(ROC曲线下面积=0.989,95%可信区间0.952~0.989).结论 血清GDF-15、IL-6及PCT三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AECOPD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肺结核病人血清IL-22和IL-17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9例肺结核患者(TB)和44例健康志愿者(HD)外周血清IL-22和IL-17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了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分析细胞因子之间及细胞因子与三项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TB组外周血清IL-22和IL-17的浓度分别为26.70±10.63pg/ml和128.02±6.96pg/ml,均显著高于HD组IL-22和IL-17的浓度(12.21±1.79pg/ml,109.07±3.02pg/ml,P0.05);使用常规化疗药物治疗后TB病人血清IL-22和IL-17的浓度分别为15.12±1.08pg/ml和115.63±2.98pg/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IL-22和IL-17的浓度水平(26.70±10.63pg/ml,128.02±6.96pg/ml,P0.05);痰涂片TB菌检测阳性患者IL-22和IL-17的浓度分别为30.68±9.13pg/ml和131.67±4.96pg/ml,均显著高于痰涂片TB菌检测阴性患者的水平(19.89±2.54pg/ml,125.15±4.58pg/ml,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B患者外周血清IL-22的浓度和IL-17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TB患者血清中IL-22和IL-17的浓度与ESR、CRP的水平均为正相关(P0.05),与WBC的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痰涂片TB菌阳性患者血清IL-22的浓度和IL-17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TB菌阳性患者血清IL-22和IL-17的浓度分别与WBC、ESR、CRP的水平均为正相关(P0.05)。结论 IL-22和IL-17在机体的抗结核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各50例(哮喘组)、急性加期和缓解期COPD患者各50例(COPD组)及健康志愿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4、IL-8、IL-10的水平。结果:哮喘组急性发作期IL-4、IL-8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且2期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哮喘组急性发作期IL-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P<0.01),且2期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OPD组急性加重期IL-4、IL-8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且2期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组急性发作期IL-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P<0.01),且2期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急性加重期IL-4水平显著高于COPD急性加重期(P<0.01);COPD急性加重期IL-8水平高于哮喘急性发作期(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IL-10水平显著低于COPD急性发作期(P<0.01)。结论:IL-4、IL-8、IL-10均参与了哮喘和COPD的气道炎性反应,IL-4、IL-8是促炎因子,而IL-10是抑炎因子。IL-4在哮喘的气道炎症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而IL-8、IL-10为COPD的主要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应用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清中IL-6、IL-8、IL-10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100例.Ⅰ组在宫口开至2~3 cm时开始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进行分娩镇痛;Ⅱ组按产科常规处理.观察分娩镇痛前30 min、分娩镇痛后2h、分娩后24h、48 h和72 h五个时点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 10( IL- 10)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分娩镇痛后血清1L-6、IL-8、IL-10水平与分娩镇痛前值比较均升高(P<0.01),一般在分娩后24 h达峰值.比较血清IL-6、IL-8、IL-10浓度变化,Ⅱ组较Ⅰ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 应用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可有效地降低产妇分娩后炎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它们与ACI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60例AC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第1、3、7天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动态检测血清Leptin和IL-6-IL-8的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评价ACI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测3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与直线相关分析,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结果ACI组Leptin和IL-8水平在发病后第1、3、7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IL-6发病后第1、3天明显增高(P〈0.01),而第7天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S在ACI发病后第1、3、7天分别为76.77±26.42,70.02±29.17,74.65±28.42。ESS与IL-8水平间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血清IL-6,Leptin水平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Leptin,IL-6,IL-8在ACI发病后水平升高,说明炎性免疫因素可能参与ACI发生、发展过程。此外,血清IL-8的水平还能反映ACI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一般临床资料相匹配的4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8、IL-10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照观察两组间各指标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IL-18、IL-10水平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清IL-18水平、IL-18/IL-10比值均较对照组增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IL-10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血清IL-18与空腹血糖、TG、HDL-C显著相关(P<0.05),Pearson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47、0.52、-0.43,而血清IL-10与各临床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IL-18水平增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关键致病因素,而血清IL-10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peripheralbloodeosinophilcell,PBEC)计数、人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和人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的表达在过敏性皮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8例过敏性皮炎患者和40例健康查体者外周血标本,常规计数PBEC,并通过半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述标本中的IL-13和IL-4的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其间的差异。结果:过敏性皮炎患者外周血PBEC计数、IL-13和IL-4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过敏性皮炎组IL-13和IL-4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PBEC、IL-13和IL-4参与过敏性皮炎患者体内的变态反应,IL-13可能通过IL-4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收治的行PCI治疗的130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半年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否发生再狭窄,将其分为再狭窄组(n=34)和无狭窄组(n=96),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h、48 h、7d的IL-6、IL-10、CRP水平差异.[结果]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患者术前、术后冠脉最小管腔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均显著的高于无狭窄组患者(P<0.05);再狭窄组患者术后6h、48 h的IL-6、CRP水平较无狭窄组显著的提高(P<0.05);再狭窄组患者术后6h、48 h的IL-10水平较无狭窄组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PCI手术前后IL-6、IL-10及CRP等炎症指标水平变化可反应患者手术后的炎症程度,可能与患者术后发生再狭窄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IL-13、IL-15水平及IL-15/IL-13比值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09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3、IL-15水平。结果 肝炎组血清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组IL-15值及IL,15/IL-13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好转组(P〈0.05);合并细菌感染组与无细菌感染组间比较,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均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IL-13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IL-15、IL-15/IL-13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存在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的异常,存在IL-13、IL-15的失衡;通过联合检测血清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能较好地反映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细胞激活状态,有助于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脐血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对2岁内婴幼儿特应性疾病的预测作用,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0例特应质孕妇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无特应质家族史且无过敏症状的3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脐血中IgE、IL-4、IL-6;并在婴儿出生后1、3、6、12、18、24个月(共6次)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了解两组婴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情况.结果:研究组脐血中IgE为1.63(1.04~2.24)U/L,IL-4为11.8(4.01~22.4)μg/mL,IL-6为5.56(0.07~10.24)μg/mL;对照组IgE为0.60(0.07~1.27)U/L,IL-4为5.08(2.07~20.3) μg/mL,IL-6为3.02(0.02~5.24)μ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随访中,研究组婴儿发生过敏性疾病58例(82.9%),对照组婴儿发生过敏性疾病7例(2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IgE、IL-4、IL-6检测对2岁内婴幼儿特应性疾病有一定预测作用,有助于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青海地区幽门螺杆菌(Hp)相关溃疡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观察根除Hp治疗对其的影响,以探讨Hp在溃疡发病中的可能免疫致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5例(Hp感染30例,非Hp感染25例)溃疡患者血清IL-2和IL-4的含量,比较Hp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其含量的差异,对Hp阳性者进行以洛赛克为中心的三联根除治疗,比较Hp根除前、后及Hp根除者和未根除者其含量的差异,同时比较Hp根除组和未根除组溃疡的愈合率。结果Hp感染者血清IL-4含量明显低于非感染者(P<0.01),Hp根除后明显高于根除前(P<0.001),Hp未根除者前后无变化(P>0.05),Hp根除者明显高于未根除者(P<0.05),Hp根除组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Hp未根除组(P<0.05)。而IL-2在Hp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除Hp治疗对其亦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Hp感染后IL-4分泌减少引起的TH2弱势应答为本地区Hp相关性溃疡发生的主要免疫致病机制,对Hp阳性的溃疡患者进行根除Hp治疗可调节优势免疫应答类型和TH1/TH2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2(IL-32)、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病程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15例RA、76例对照组血清中IL-32、MMP-13及IL-10的水平,并与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A组与对照组比较,IL-32、MMP-13、IL-10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RA重度活动期组IL-32、MMP-13显著高于稳定期组(P〈0.05),IL-32、MMP-13水平与抗CCP抗体、ESR、hs-CRP、RF、DAS28、关节肿胀数和关节压痛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IL-10与ESR、hs-CRP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IL-32、MMP-13及IL-10与RA的形成、病程发展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观察RA病情活动、疗效判断及预后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