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红辉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850-1850
目的分析湘潭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减少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方法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湘潭市2007年1月-2008年5月报告的5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因CO中毒发病29人,死亡3人,事件均集中在晚上出现,有家庭聚集性,主要是由使用煤炉不当和燃气热水器通风不畅引起。结论为减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要开展预防CO中毒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要正确使用煤炉和燃气热水器。  相似文献   

2.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201起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旭东  高金鑫 《职业与健康》2011,27(10):1120-1122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征,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北京市某区2009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报告的201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冬季采暖期(81.6%)和城乡接合部(55.2%)高发,2010年1月为高峰期(38.3%),98.5%发生在家庭,94.0%由于燃煤取暖使用不当引起;中毒患者260人,以20~39岁的青壮年(41.2%)、女性(54.2%)居多,52.7%送往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急救中心救治。结论只有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调室内通风的重要性,正确使用煤炉、燃气热水器等采暖设施,才能有效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旦发现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尽快转送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7~2012年济南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流行病学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济南市2007~2012年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7~2012年济南市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信息(事件)2 414起,发病(中毒)3 467例,死亡118例。2 414起事件中,IV级事件4起;报告事件起数居前3位的区县为市中区(495起)、槐荫区(336起)和历城区(327起);发病例数居前3位的为市中区(686例)、历城区(472例)和槐荫区(456例);1、12、2月共报告1 946起和2 772例。中毒原因以燃煤取暖不当为主,占发生起数(2414起)的97.14%;中毒场所主要为家庭,占发生起数的98.22%。[结论]家庭冬季燃煤取暖不当是济南市非职业性CO中毒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济南市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减少一氧化碳(C0)中毒的发生。[方法]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济南市CO中毒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济南市CO中毒主要是家中使用煤炉不当引起的,占总数的63.72%(72/113);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济南市的市中区、槐荫区和天桥区,分别发生36、21和15起。[结论]为减少CO中毒的发生,家中使用煤炉取暖应安装并定期检查外排烟筒,使用时开窗(门)及时补充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22年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全部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描述中毒事件的特征。结果 2013—2022年长春市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1 817起,中毒人数3 253人,其中死亡67人。中毒病例以女性为主(占53.55%),青壮年人群居多(占37.32%),秋、冬季高发(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中毒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83.60%),首要原因为燃煤取暖(占33.20%),其次为燃气泄漏(占24.16%)。结论 秋冬季是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多发季节。要尽快协助群众改变供暖方式,推广安装燃气报警器,开展宣教活动,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方法]对济南市2007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90起中毒事件合计发病(中毒)731例,死亡15例,全市10个区县均有中毒事件报告。事件发生时间主要在冬春季节,11月、12月、1月、2月、3月5个月份发生起数和发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96.53%和95.76%。95%以上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内,主要是由于采暖炉使用不当引起。[结论]应当高度重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和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保定市近年来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率及基本情况,找出影响居民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危因素.方法 统计保定市2010和2011年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结合其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时间、房屋居住类型、取暖方式等情况,就上述因素对一氧化碳中毒及中毒死亡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2010年,该市共发生一氧化碳中毒54例,死亡病例11例.2011年共发生一氧化碳中毒21例,死亡病例13例.居住类型为平房,中毒比例达到64%;以煤炉取暖中毒比例达到70.7%;农民中毒比例高于其他人群.结论 一氧化碳中毒高发于冬季,集中在12和1月;冬季燃煤取暖是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因素,取暖方式的不同是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7—2016年济南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事件资料,掌握其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依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07—2016年济南市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3 311起,发病4 794例,死亡161人,病死率3.36%。96.22%(3 186/3 311)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内,99.88%(3 307/3 311)的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为未分级事件。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集中发生在冬季夜晚,高峰为每年11月—3月。发生在街道和乡镇的中毒事件引起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0,P>0.05)。结论为减少事件发生,应改造取暖设施,将炉灶至于居室之外,外接暖气片,或实施集中供暖;在居民家庭内推广安装CO报警器;在冬季燃煤取暖期广泛开展预防非职业性CO中毒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在气温达到低谷前的12月。早发现,早抢救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张永强    马宁  宁芳  王东  乔宏  王京辉  李锡太   《现代预防医学》2019,(16):2921-2924
目的 分析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收集2013 - 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数据,运用率、构成比、集中度与圆形分布法等方法对其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3 - 2017 年北京市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6 990起,发病9 377人,死亡100人,年均发病率8.78/10万。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94.01%发生在居民家,99.93%为未分级事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高峰日为1月20日,流行期为11月29日 - 次年3月13日。结论 北京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及死亡较为严重,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连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资料,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依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大连市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未分级事件854起,中毒1 205例,死亡41例;2012年12月、2013年1月报告起数(515起)、中毒例数(697例)和死亡例数(22例)分别占总起数、总中毒例数和总死亡例数的60.30%、57.84%和53.66%;总体中毒发生率和死亡率为1.8/万和0.06/万,病死率为3.4%;先导区中毒发生率低于其他地区(P0.05),市内四区死亡率高于其他地区(P0.05);中毒场所主要为家庭,其事件起数、中毒例数和死亡例数分别占总体92.15%、89.88%和92.68%。结论严格执行国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以主要中毒场所家庭为重点加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防控工作,普及健康自救知识,发现中毒及时报告。  相似文献   

11.
马子建  方四新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47-1148
目的研究合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建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动监测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结果非职业性一氧化硫中毒事件总体上从11月下旬开始增多,次年的1月上旬到2月上旬病例较集中(P0.01)。事件原因多以燃煤取暖为主,室内通风不良,导致一氧化碳的蓄积。中毒在各年龄段差距不大,性别上女性略多于男性,病例主要集中在市区(P0.01)。结论加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监测、报告工作,发现对可能引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情况及时预警,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2.
二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冬春季高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6年因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造成至少3850人中毒,142人死亡。2007年3—5月份,南汇区发生了2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为了防止中毒事件再次发生,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现将2起中毒事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松江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方法 选择上海市松江区2011—2021年报告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上海市松江区2011—2021年期间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412例,死亡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0/10万;中毒病例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共发生309例,占75.0%;月份病例数与月平均最高气温为负相关关系(r=-0.755,P <0.05)。病例数最多的是城郊接合部,160例,占38.83%;72.82%病例发生在家中;中毒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发生主要原因是炭火取暖、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结论 在冬春季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健康宣教工作,强调室内通风的重要性,正确使用炭火、燃气热水器等设施,警惕新出现的潜在中毒危险,可有效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海市金山区2007—2015年冬春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生原因,探讨危险因素及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2015年冬春季上海市金山区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非职业性CO中毒人群,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5年冬春季上海市金山区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共33起,中毒52人,其中6人死亡;总体中毒事件发生率4.51起/10万人、人群发病率7.01例/10万人;12月份为中毒高峰(42.42%事件、40.38%人群),早于气温低谷时间(1月份);中毒事件以单人中毒事件为主(57.58%);但在工业集中区1次中毒2人及以上的事件比重(50%)明显高于城镇生活区(20%)和农村地区(37.5%);中毒原因以燃烧取暖(45.45%)和燃具使用不当(42.42%)为主;死亡的6人均由于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结论上海市金山区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和人群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病死率较高。11月至次年3月低温期间、尤其是气温达到低谷前的12月是宣传防控的重点时期;宣传时应着重关注流动人员较多的工业集中区,尤其应加强燃气热水器正确使用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较为常见的生活性中毒和职业性中毒.凡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均可产生CO,使用燃气热水器不当或燃煤取暖是生活中常见的中毒原因[1],每年冬春季节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2],一般夏季在居室内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情况不多,文献报道也较少.2007-05-12,柳州市发生1起在岩洞居室内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中毒12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杨浦区2007年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监测病例发生特征,探讨干预方法。[方法]分析2007年杨浦区医疗机构报告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的基本特征。[结果]杨浦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共120例(死亡7例),其中女性73例(占60.8%);冬、春季高发;中毒年龄以20-30岁居多(占36.7%);中毒原因主要为煤气灶(占51.7%)和煤气热水器(38.3%)使用不当。[结论]加强冬、春季室内通风,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特别是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群体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冬春季尤为多见。一氧化碳中毒轻者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重者引起昏迷甚至死亡,对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形成极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泛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中毒原因多以燃煤取暖、生活做饭为主,还包括炭火取暖、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人工煤气泄漏和汽车尾气等。近几年来,章丘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时有发生,并且出现了中毒死亡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3年度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06-2013年度北京市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11 768起,中毒16 132人,死亡259人。93.9%(11 050/11 768)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发生在居民家庭内,99.9%(11 046/11 050)的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为未分级事件。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集中发生在冬季,高峰为每年11月至翌年3月。自2010年开始推广CO中毒报警器,除2012年度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所回升外,其余年度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2010年开始推广安装CO报警器后,北京市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报告的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安装CO报警器可减少居民家庭内CO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有害气体,当环境中的量达到一定浓度或停留一定时间时即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冬春季节尤为多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泛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中毒原因多以燃煤取暖、做饭为主,还包括炭火取暖、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07-2017年济南市因燃煤导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的时空特征,以便有针对性的探讨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7-2017年济南市因燃煤导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7年济南市共报告因燃煤导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3153起,发病病例4403例(年均发病率为5.99/10万),死亡病例154例(年均死亡率为2.09/100万),病死率为3.50%。报告事件最多的区县为市中区:事件数572起(18.14%),病例数763例(17.33%),死亡数19例(12.34%),但发病率最高的区县是济阳县(12.09/10万)。2007-2017年之间,报告事件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事件主要集中在11-3月份,在1月份时达到高峰,且在24小时内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趋势,事件主要集中在06:00-08:59时间段。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数与天气温度呈负相关。结论 2007-2017年济南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起数多,分布广,虽然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偶有升高,表明群众的防范意识还不够,预防控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