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对各种“宿根”学说的分析,以脾虚致哮为理论依托,以培土生金立法治疗哮喘取得满意疗效为临床依据,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对脾虚哮喘的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脾虚为哮喘宿根的新哮喘“宿根”学说。  相似文献   

2.
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永良王彩霞  李德新 《中医药学刊》2003,21(7):1194-1194,1196,1199
中医学认为哮喘缓解期病位在肺、脾、肾,治疗上多以扶助正气为主。本文从脾为脏腑之本,全身气机升降枢纽的理论出发,探讨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的机理。认为脾虚是导致哮喘宿根——痰浊、气滞、血瘀的根本原因.脾虚而致气虚。卫外失固,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  相似文献   

3.
哮喘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中医学对哮喘具有系统论述,认为脾虚是哮喘反复发作的宿根之一,运用补脾益气法治疗哮喘,补脾益肺,具有较好的疗效。现代研究发现,中医学“脾”生理功能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哮喘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补脾益气法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经“肠-肺”轴建立肺部免疫稳态,改善肺部炎症反应,达到治疗和缓解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认为哮喘缓解期病位在肺、脾、肾 ,治疗上多以扶助正气为主。本文从脾为脏腑之本 ,全身气机升降枢纽的理论出发 ,探讨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的机理。认为脾虚是导致哮喘宿根———痰浊、气滞、血瘀的根本原因 ,脾虚而致气虚 ,卫外失固 ,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  相似文献   

5.
全国中医内科肺病学组第二次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在长春召开,共收论文117篇,现就会议的部份论文综述如下。痰瘀伏肺为哮证发病的“宿根”一些学者对“哮喘主于痰”,痰为哮喘之“宿根”这一理论提出了异议。冯世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瘀血为哮喘的“宿根”。  相似文献   

6.
伏邪是指人感受邪气,藏匿于体内,逾时而发的病邪。伏邪学说的提出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伏邪特点与伏邪学说,以小儿支气管哮喘为例,提出"伏风"与"伏痰"为小儿支气管哮喘之宿根,论述如何使用伏邪学说指导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以期为其他慢性病的防治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7.
刘沈林教授是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在临床工作中,结合自身经验,认为胃癌发病以脾虚为本,癌毒为标,倡导“脾虚毒蕴”学说,同时围绕该学说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刘沈林教授胃癌“脾虚毒蕴”学说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提高中医治疗胃癌的临证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哮喘的中西攻格实验研究分析、整理、提出了“哮喘肺、脾、肾的三层次”学说,并依据多年用中药治疗哮喘的临床实践,认为可以引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寻求现代医学可以认可的语言,“肺虚”为肺的神经、体液、免疫功能紊乱,“脾虚”为胃肠功能低下,脂代谢紊乱:“肾虚”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低下,日、月、年生物节律紊乱等,是在中、西医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的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9.
1痰为哮病宿根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至明代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在《证治要诀·哮喘证治》中首次提出哮喘有宿根:“喘气之病,哮吼入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素有此根,  相似文献   

10.
哮喘是中西医疑难疾病之一,虽然近年来对其发生机制研究较多,但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以及哮喘发病的内在规律仍未完全阐明。因此,临床亦难以提出哮喘的根治方药。本文试图从中医角度分析哮喘病因病机及其发作期冷热分型的内在机制。中医学中哮喘属哮证范畴。古代医家认为哮有宿根,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常由外邪诱发。现代医家认为哮喘  相似文献   

11.
代平  杨仁旭 《江西中医药》2009,40(10):21-2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属中医学“喘证”、“哮证”、“痰饮”范畴。杨仁旭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根据其临床经验,结合古代文献组成三拗芎葶合剂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杨老认为:中医古方强调痰为宿根,随着中医对哮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发展,中医现代研究治疗原则重视标本兼治,最重要的是根据“痰瘀同源,久病必瘀”的特点强调痰浊和瘀血的作用。哮喘之所以难于根治,是因为有“痰瘀互结”宿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介绍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窠囊学说”防治早期胃癌的经验。“窠囊学说”为朱丹溪集各医家之所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得,在《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著作中均有体现。“窠囊学说”以痰、瘀为基础,对于后世治疗癌瘤类疾病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早期胃癌病因病机复杂,孔教授从“窠囊学说”出发,认为本病不离“虚”“滞”二字,脾虚为病之本,痰湿、瘀血为病之标。其遵循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基本原则,以培补脾土、燥湿化痰、行瘀消滞为治法,自创经验方四君四逆合郁方,屡获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正> 哮喘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发作时喉间痰鸣,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每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小儿哮喘之所以缠绵难愈,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宿根”存在。祖国医学早在《内经》时代就开始了对哮喘病的论述,但哮喘有”“宿根”说首见于明代,《景岳全书·喘促门》说;“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幼科发挥》认为:“小儿素有哮喘,遇天雨则发者,……此为宿痰不除也。”后世医家又集中承认了内因与哮喘有直接关系,主要病因是“痰”,也即认为“痰饮内伏,结成(?)臼,潜  相似文献   

14.
袁琛  朱振刚 《天津中医药》2021,38(5):601-603
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历代医家对于哮喘的病机多有阐发,认为肺中伏痰是发病的宿根。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强调中气在疾病的中核心作用,文章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探讨哮喘的诊治,认为哮喘的关键病机是“中土虚损,兼及他脏”,治疗中首当培补中气,兼及四维,使气机流转,咳喘乃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郑继生 《河南中医》2012,32(2):255-258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有宿根学说、体质学说、脏腑学说等;其治疗方法包括从痰瘀论治、从脏腑论治、从虚实论治、外治法等;另外,对本病还应重视预防,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  相似文献   

16.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喉间痰鸣气促的疾患,多因风寒、过敏等因素而发。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临床中常以不能及时控制及易诱发而棘手。本人在临床中对控制哮喘发作略有体会,现总结如下。哮喘发作往主要分为寒哮、热哮二类,而临床中实际上还有过敏、情绪诱发诸种,以及发作持续不能缓解而无明显寒象、热象的哮喘,因此在本人研究朱丹溪“哮病多以痰作祟”的理论及师从洪广详教授,学习其“痰瘀伏肺为哮喘发作宿根”的理论后,认为哮喘发作时喉中痰鸣气促、胸中憋满气难呼出,唇爪发绀,舌暗红,脉弦滑,为痰瘀俱重…  相似文献   

17.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陈家旭,杨维益(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随着国家“七五”攻关对脾脏本质研究课题的结束。胡氏[1]等对脾虚证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危...  相似文献   

18.
哮喘共病涉及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哮喘合并肥胖、哮喘合并焦虑抑郁等。哮喘共病的病位涉及五脏,病机特点可归纳为痰浊、瘀血及气郁,病性为虚实夹杂,中医治法以化痰泄浊、活血化瘀、行气解郁为主,兼顾健脾、疏肝。哮喘共病患者的调摄情志可采用五行音乐疗法结合中医传统功法,身心双修,怡情养志;饮食调理宜遵循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原则,并结合“三因制宜”“以平为期”的观点指导施食;其预防可依据“治未病”理论及中医体质学说,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同时,哮喘共病的中医防治全程均需健脾、疏肝。  相似文献   

19.
脾的中西医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武华 《江苏中医》1998,19(6):45-46
对近20年来关于脾本质和脾虚证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从中医藏象学说而言,脾胃的功能远非“大体就是现代生理学中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可笼统概括。对脾虚证的研究企图寻找西医意义的特异性指标,有违中医基础理论,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至今成效甚少,值得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20.
哮喘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较难根治。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加重,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探讨其发病机理,深化中医学对哮喘的理论认识,提高中医药对哮喘的防治效果,是非常必要的。1对病因的再认识1.1痰为宿根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特点。为什么会导致反复发作,古代医家认为是疾有宿根。如《景岳全书·喘促》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哮喘的宿根是指什么?对此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有认为是寒邪内伏,痰浊内停,或痰饮留伏者,如《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