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2013 ACC/AHA血脂指南的发布对于中国医生他汀类药物处方情况的影响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调查该指南发布前后心血管科医生对于极高危患者处方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有无发生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752例于2011年4月至2015年1月在阜外医院住院,并且已在门诊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在2013ACC/AHA血脂指南公布时间之前或之后入院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在指南公布时间之前入院,简称“指南前”组,B组为在指南公布时间之后入院,简称“指南后”组)。分析两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差别以及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达标情况的差别。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别(A组n=1231,B组 n=1521,p>0.05),两组间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种类构成情况如下:阿托伐他汀的应用比例在两组间保持稳定而且在两组内均占主要类别(A组53.60%,B组50.08%,p>0.05),但B组瑞舒伐他汀的应用比例明显高于A组(19.53% 比 10.47%)。然而,两组阿托伐他汀的平均剂量18.75±6.66mg比18.56±5.06mg,瑞舒伐他汀的平均剂量为 10.79±4.38mg 比 10.34±2.72mg, 均无显著差别(p>0.05)。两组患者应用他汀治疗后的LDL-C平均水平分别为2.40±0.98mmol/L,2.32±0.84 mmol/L ,无显著差别(p>0.05),然而B组LDL-C<1.8mmol/L的患者比例较A组有增加趋势(27.9% 比24.7%,p=0.059)。结论:自2013年ACC/AHA血脂指南公布之后,中国冠心病患者的他汀使用情况及血脂达标情况无显著改善,提示中国极高危患者的血脂管理仍有很大提高空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对斑块破裂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62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率、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以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比较各组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UAP发生率;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测量、分析责任血管狭窄病变处、近端参考血管、远端参考血管外弹力膜截面积、斑块破裂、钙化斑块比例及冠状动脉重构情况。结果非他汀组患者LDL-C未达标率为96.4%(27/28),应获得而未得到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为46.4%(13/28);他汀组患者LDL-C达标率为26.5%(9/34)。他汀组UAP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χ~2=34.491,P=0.001),他汀组LDL-C达标者与未达标者U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8)。他汀组LDL-C显著低于非他汀组(2.457±0.802 vs 3.218±1.130,Z=-9.760,P=0.001);他汀组未达标患者LDL-C水平显著低于非他汀组未达标患者(2.816±0.640 vs 3.370±0.963,F=-3.613,P=0.001)。他汀组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低于非他汀组(38.2%vs 60.7%,χ~2=3.107,P=0.1500.05),正性重构率亦明显低于非他汀组(29.4%vs 46.4%,χ~2=1.905,P=0.09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UAP发生率显著降低。使用他汀治疗可使斑块破裂减少,其独立于冠脉重构之外。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最主要效果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国人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危险分层下的他汀类药物达标剂量.方法 纳入2007年1-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02例患者,将起病<6个月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10~80 mg/d)分为常规、强化和常规剂量非达标3组.观察12周内LDL-C达标率、卒中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阿托伐他汀与LDL-C降幅的最效关系.结果 102例患者中,极高危患者达56%.常规和强化剂量达标组2~12周LDL-C达标率为77%~85%,显著高于常规剂量非达标组(10%~15%,P<0.001).3组99例随访12周内再发卒中/其他血管事件、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周阿托伐他汀10、20、40和80 mg/d的LDL-C降幅分别为32%~35%,46%~49%,51%~52%和印%~65%.结论 半数以上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需要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临床应采用危险分层下的他汀类药物达标剂量.国人阿托伐他汀与LDL-C降幅的量效关系与国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探究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的新生动脉粥样硬化(neoatherosclerosis,NA)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OCT的40例患者。根据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水平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19例,LDL-C1.8 mmol/L)和非达标组(21例,LDL-C≥1.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病史、生化指标及服药情况,通过OCT进行NA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非达标组LDL-C水平[(2.42±0.79)mmol/L比(1.30±0.35)mmol/L,P0.001]及胆固醇水平[(4.38±1.01)mmol/L比(3.07±0.87)mmol/L,P0.001]均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达标组他汀类药物口服剂量[(15.26±2.30)mg/d比(22.38±2.10)mg/d,P=0.032]低于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OCT图像特征定量分析比较,非达标组管腔面积[(6.14±0.16)mm~2比(5.68±0.14)mm~2,P=0.038]及新生内膜再狭窄率[(25.12±1.10)%比(19.70±1.10)%,P=0.001]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定量分析比较,非达标组参照血管直径[(2.62±0.18)mm比(3.08±0.15)mm,P=0.049]及最小管腔内径(MLD)[(1.88±0.15)mm比(2.55±0.15)mm,P=0.002]低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达标组血管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27.22±3.95)%比(17.42±2.52)%,P=0.040]高于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OCT图像定性分析比较,非达标组NA(78.9%比38.1%,P=0.009),异质性新生内膜(78.9%比38.1%,P=0.009),脂质斑块(73.7%比38.1%,P=0.024),钙化斑块(26.3%比4.8%,P=0.049)发生率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09),他汀类药物剂量(P=0.040)、男性(P=0.042)及血清肌酸酐水平(P=0.012)为NA影响因素,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他汀药物剂量,为其独立影响因素。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支架内新生动脉硬化呈正相关性,口服他汀类药物剂量与之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 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NA密切相关,LDL-C达标可以显著减少NA发生风险,相对强化的他汀类药物治疗策略可以预防NA发生。  相似文献   

5.
降脂治疗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了解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存在20%~50%狭窄(目测)的70名患者,利用Excel表格按1∶1比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35例)组和氟伐他汀(80mg/d,35例)组。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C-IVUS)和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脱机分析软件分别测量降脂治疗12个月前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管腔体积及成分的变化。结果 56例(80%)患者完成全部随访过程,阿托伐他汀组及氟伐他汀组各28例。经过12个月的降脂治疗,阿托伐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3.43±0.65)mmol/L降至(2.11±0.41)mmol/L(P0.001),下降(36.9±14.7)%;氟伐他汀组LDL-C由(3.36±0.69)mmol/L降至(2.75±0.85)mmol/L(P=0.002),下降(16.1±30.3)%,两组间LDL-C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阿托伐他汀组斑块体积由(351.0±152.2)mm3减至(314.4±112.9)mm3(P=0.001),下降(8.5±12.9)%;氟伐他汀组斑块体积由(294.6±87.6)mm3增至(308.4±91.5)mm3(P=0.001),增加(4.7±9.2)%,组间斑块体积变化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阿托伐他汀组斑块体积下降百分比与LDL-C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r=0.586,P=0.001)。坏死核心(NC)比例阿托伐他汀组由(13.8±3.9)%下降至(10.8±6.9)%(P=0.023),而氟伐他汀组由(12.7±3.4)%增至(15.0±7.8)%(P=0.111),组间NC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阿托伐他汀20mg降脂治疗可显著缩小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体积,并可减少斑块坏死核心比例,斑块体积下降百分比与LDL-C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而氟伐他汀80mg不能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类对LDL-C未达标的ACS患者炎症因子hs-CR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ACS出院四周后LDL-C未达标患者,通过spss13.0随机号分为双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40mg qn)(n=180例)以及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组(阿托伐他汀钙20mg qn加用依折麦布10mg qd)(n=204例)。比较两组治疗12周对LDL-C未达标的ACS患者炎症因子hsCRP及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组TC、LDL-C明显低于双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且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双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但两组治疗后12周后hsCRP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组肝损害、肌损害发生发生率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双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结论对于他汀类药物不达标的ACS患者,联合依折麦布可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提高LDL-C达标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7例,每例患者均接收规范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二级预防方案治疗,行常规及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59例),行常规及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患者设为研究组(58例),记录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即刻以及6~9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的支架内的最小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结果两组均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和再次支架植入术。其中高强度他汀组有112处病变植入了支架,对照组有91处病变植入支架,且都完成了造影随访。高强度他汀治疗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18±0.29)mm vs.(0.33±0.71)mm,P0.0001]和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0.17±0041)mm vs.(0.39±0.43)mm,P=0.004]与中等强度他汀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管腔直径丢失,进而预防冠状动脉内支架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漳州地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患者的血脂分布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ASCVD患者的降脂达标效果。方法选择到漳州市医院就诊的ASCVD患者356例,检测其血脂[三酸甘油(triacylglycem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浓度分析血脂分布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n=179,10 mg睡前顿服一次)及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n=187,20 mg睡前顿服一次),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浓度,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进行检测。结果漳州地区ASCVD患者治疗前TG为(1.66±0.95)mmol/L,TC为(5.76±0.68)mmol/L,LDL-C为(3.52±0.54)mmol/L,HDL-C为(1.23±0.42)mmol/L。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G、TC、LDL-C浓度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LDL-C 1.8 mmol/L为降脂目标值,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降幅36%,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降幅为42.3%,两组达标率为38%和53%。结论漳州地区ASCVD患者的血脂处于较高水平;小剂量及常规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LDL-C浓度,但达标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2013-11-12,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共同发布了《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胆固醇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新指南指出4类他汀获益人群,包括:(1)罹患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者;(2)原发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90 mg/dl者;(3)40~75岁、LDL-C为70~189 mg/dl的糖尿病患者,且未合并ASCVD;(4)无ASCVD和糖尿病,但LDL-C为70~189 mg/dl且10年ASCVD风险≥7.5%者。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对男性高血压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男性高血压患者勃起功能障碍(ED)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院2003-07-2006-06收治的男性轻中度高血压病人83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降压(对照组,n=374)和常规降压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369).两组均先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 依那普利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如血压不能达标,加用氢氯噻嗪12.5 mg/d.降压达标后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对照组治疗方案不变.每4周随访1次,总共随访36周,调查分析治疗前后ED患病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369例,对照组有374例完成随访,治疗前两组的ED患病率为60.2% vs 60.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加用阿托伐他汀组的ED患病率为46.3% vs 对照组63.7%(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男性高血压患者勃起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他汀类药物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观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方法将山西省太钢总医院1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80mg/d,n=68)和普伐他汀组(40mg/d,n=70),随访1年观察LDL-C、CIMT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LDL-C、CIMT,阿托伐他汀有效降低CIMT的进展,CIMT(12个月内)改变为(-0.034±0.021)mm,而CIMT在普伐他汀组改变为(0.025±0.017)mm(P=0.03)。结论阿托伐他汀在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10):905-909
目的:在冠心病患者随访中应用皮肤胆固醇无创检测系统检测皮肤胆固醇水平,探讨皮肤胆固醇在冠心病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短期、非干预性、前瞻性研究,入选2020年5月—2020年1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d作为起始降脂方案,在入院次日、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空腹测定血脂及皮肤胆固醇,并根据随访4周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否达标分为降脂达标组以及降脂未达标组。结果: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皮肤胆固醇降幅与LDL-C降幅呈正相关(r=0.528,P0.001)。在同一随访节点,降脂达标组皮肤胆固醇降幅中位数较未达标组高(P0.05)。降脂达标组皮肤胆固醇降幅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LDL-C降幅总体呈上升趋势;降脂未达标组皮肤胆固醇降幅、LDL-C降幅随时间延长上升不明显。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皮肤胆固醇降幅与血清LDL-C降幅呈正相关,提示皮肤胆固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性期管理中的潜在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调脂方案对冠心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狭窄50%~70%的冠心病人群中,40 mg阿托伐他汀与10 mg阿托伐他汀和10 mg依折麦布联合治疗的调脂作用和安伞性.探讨单用他汀治疗和联合治疗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状动脉狭窄50%~70%的冠心病患者42例(不置入支架),分为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组(单用他汀组)19例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联合依折麦布(10 mg)组(联合治疗组)23例.在服药前,用药4周,用药12周分别测定总胆同醇(1℃),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_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结果 (1)单用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均在4周就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TC,LDL-C.12周时单用他汀组的LDL-C是(1.94±0.49)mmol/L,较前下降37.82%,联合治疗组的LDL-C是(1.92±0.54)mmol/L,较前下降38.2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单用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在用药后无明显升高.(3)单用他汀组的MMP-2,MMP-9在12周时均较基线有明显降低,TiMP-1有明显升高.结论 (1)单用他汀治疗和联合治疗降脂疗效无差异.(2)两种治疗都没有引起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和肌酶异常.(3)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降低患者MMP-2、MMP-9,升高TIMP-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的影响。方法 100例经双源螺旋CT检测出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51)及对照组(n=49):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0mg/d口服,对照组未行他汀类药物治疗。24个月后复查斑块情况。同时随访患者的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及颈动脉中膜厚度(CIMT)。结果 51例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总胆固醇(TC)降低14.9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24.22%,总甘油三酯(TG)下降17.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加7.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斑块平均缩小(2.80±1.83)%,CIMT平均减少(0.11±0.02)mm,hs-CRP减少(2.95±0.24)mg/L,49例对照组斑块平均增加(2.17±1.73)%,CIMT平均增加(0.21±0.03)mm,hs-CRP增加(1.28±0.1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及hs-CRP水平,减少CIMT厚度,逆转或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短期治疗后降脂疗效的差异,他汀类血药浓度与降脂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且近期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5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20 mg、40 mg、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降脂治疗。测量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晨起空腹血脂水平及治疗1周后血药浓度血脂水平,同时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用药1周均能有效降低TC及LDL-C水平(均为P<0.01)。与辛伐他汀10 mg组相比,辛伐他汀20 mg组的LDL-C及TC的下降幅度增加了7.1%和3.3%(P=0.156,P=0.104);与阿托伐他汀10 mg组相比,阿托伐他汀20 mg组的LDL-C及TC的下降幅度增加了1.5%和0.5%(P=0.352,P=0.259)。所有高危患者组较极高危患者组的LDL-C达标率更高(71.0%比32.8%,P<0.001)。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用药1周后血药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10 mg组的血药浓度与LDL-C下降幅度相关(均为P<0.05)。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无相关性。结论临床常规剂量范围内,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均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周逸  陈曼华  熊才金  杨锴  何琴  陈刚 《心脏杂志》2015,27(2):202-205
目的:观察应用64层螺旋CT(64-SCT)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的36例患者,共计45处非钙化冠脉斑块病变。依据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为达标组(17例,20处病变)和未达标组(19例,25处病变)。比较两组病例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病变血管重构系数、斑块体积、最小管腔直径、斑块平均CT值和最小CT值的变化。结果:达标组LDL-C降幅为47%,大于未达标组的30%(P<0.01)。两组的血管重构系数和斑块体积均可见减小的趋势,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与治疗前比较,达标组的斑块平均CT值增加了3.35 Hu(P<0.01),斑块最小CT值升高了10.95 Hu(P<0.01)。未达标组斑块平均CT值及最小CT值均与基线时相似。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LDL-C达标)有利于提高冠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应用不同类型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和类型他汀类药物在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6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根据服药情况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69例)、辛伐他汀组(110例)、普伐他汀组(137例)和氟伐他汀组(40例);又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患者分为中危(41例)、高危(232例)和极高危(183例)。观察治疗8周后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和氟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血清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4组治疗前后血清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血清TC、LDL-C变化率与普伐他汀组、氟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高危患者服用标准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达标率均在80%以上,极高危患者达标率为44.1%~55.7%。结论多数老年高脂血症患者服用小剂量和(或)标准剂量他汀类药物血脂即可达标。且治疗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他汀组(n=24)和联合用药组(n=26),他汀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联合用药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及尼可地尔5 mg,3次/d;疗程为6个月。6个月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各支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检测及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浓度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他汀组及联合用药组各支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联合用药组各支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优于他汀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C、TG、LDL、hs-CRP及ET-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而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与他汀组治疗后相比,TC、TG、LDL-C差别无显著性,而hs-CRP及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及尼可地尔合应用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进而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效果优于单用瑞舒伐他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漳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的血脂分布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EH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级预防降脂达标效果。方法选择到漳州市医院就诊的EH患者333例,检测血脂[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浓度,分析血脂分布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n=170,立普妥10 mg,睡前顿服一次)及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n=163,立普妥20 mg,睡前顿服一次),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后血脂浓度,同时对两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漳州地区高血压患者治疗前TG为(1.67±0.95)mmol/L,TC为(5.58±0.67)mmol/L,LDL-C为(3.42±0.51)mmol/L,HDL-C为(1.23±0.32)mmol/L。治疗3个月后,应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及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血清TG、TC、LDL-C浓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降低血清LDL-C浓度的幅度上明显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达标率为78%,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达标率为82%,两组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漳州地区EH患者的血脂处于较低水平;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血清LDL-C浓度,且副作用少,值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实施CAS治疗的患者1700例,按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1224例和非他汀组476例。降脂目标为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2.1 mmol/L或降低基础水平的4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分析他汀类药物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1)术后30 d内43例(2.53%)患者出现主要不良事件,其中卒中34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8例,应用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24/1224),而非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9%(19/4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17)。两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56%(19/1224)和3.16%(1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是CAS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0.524,95%CI:0.279~0.983;P=0.044)。结论 CAS的预后他汀治疗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非他汀治疗组,他汀治疗可降低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