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急症介入诊断及治疗价值,同时分析诊断过程中影响的相关因素,从而可为临床患者诊断准确性提供重要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112例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导管于2级动脉、3-4级动脉开口造影时出血阳性例数、临床治疗成功率及不同治疗方法间成功率。[结果]经分析发现,2级动脉出血阳性者24例(21.4%)明显低于3-4级动脉开口处出血阳性者112例(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后,患者平均收缩压为(117.10±13.57)mmHg明显高于介入治疗前(92.79±18.5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Hb为(73.7-156.9)g/L,平均为(120.1±22.5)g/L,治疗前后H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明胶海绵栓塞者90例,技术成功者为84例,占93.0%;临床治疗成功者80例,成功率为89.0%;经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者40例,技术成功者为32例,占80.0%;临床治疗成功者为22例,占55.0%;2组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临床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后,18例再出血,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栓塞治疗,其中14例成功,4例失败。栓塞治疗后,4例患者因酗酒而导致再出血。[结论]临床将急症介入应用于动脉性上消化出血诊断,其可较好地发现患者出血部位,从而可实施针对性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下肢动脉疾病)系指下肢动脉由于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管腔进行性狭窄或闭塞所致的缺血性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急性肢体缺血,其首要致死原因为心肌梗死(MI)和脑卒中[1]。因此,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当进行积极的抗栓治疗,以预防血管事件和降低病死率[2]。  相似文献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在治疗时较为棘手,传统的单纯取栓加置管溶栓或静脉溶栓效果欠佳,且住院时间长,溶栓效果差,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保肢率低,甚至会危及生命.Dotter等[1]首先采用经动脉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尿激酶在局部可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而溶解血栓,其用药量只需全身用量的1/10~1/100.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以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29例,采用介入溶栓疗法联合PTA、支架成形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疾病(MAID)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41例(47条患肢)MAID患者分别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股—腘动脉旁路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1~52个月)。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53±0.17,显著高于术前的0.23±0.12(P〈0.05)。结论髂动脉腔内介入结合股—腘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是治疗MAI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股腘动脉一直是ASO的高发部位.ASO患者中,出现静息痛或重症下肢缺血性症状的病例,3个月的截肢发生率可达12.2%;不经系统治疗的重症肢体缺血病例,半年截肢率超过40%,1年期病死率约为20%[1].根据2007年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TASC)更新的周围动脉疾病(PAD)的诊治共识,即TASCⅡ的PAD治疗指南[2],腔内治疗已与血管旁路术和血管内膜剥脱术一样,成为血管外科手术干预具有间歇性跛行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的股腘动脉疾病的常用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以来,TASCⅡA、B型患者中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于大、中型动脉中,临床表现为纤维基质、细胞、脂质以及组织碎片异常沉积〔1〕,患者动脉内膜或中层中出现增生过程的病理变化,而周围血管疾病中,绝大多数动脉的狭窄、闭塞或者动脉瘤是由动脉硬化造成的〔2〕。据统计,血糖、血脂、吸烟及高血压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是否也是介入手术治疗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无定论〔3〕。本研究旨在分析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相似文献   

7.
用介入导管动脉化疗替代口服和静脉注射全身化疗治疗直肠癌根治术后患96例。靶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左(右)髂内动脉和肝固有动脉。治疗时间为术后2.3周、2、3、6、9、12、18、24、30、36个月,化疗药物为5-Fu、DDP和MMC。3年内肿瘤复发和转移21例,因肿瘤复发和转移死亡15例,其1、2、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3.8%、85.4%和82.3%。治疗中来出现大出血,肠坏死和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果显示介入导管动脉化疗可提高直肠癌根治术后的3年生存率,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率,安全可靠,可替代术后的口服和静脉注射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性动脉硬化闭塞症(DAO)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严重的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病变可导致患者出现重症肢体缺血(CLI),是糖尿病足溃疡与大截肢手术的主要原因心。当患者出现CLI而严重威胁肢体安全时,单纯内科药物治疗常难以奏效,此时应积极进行血管腔内介入与外科手术干预,以重建下肢血运,从而达到保肢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动脉支架术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脑动脉支架术后防止血栓事件发生的基石,但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其中消化道出血尤为突出,严重时可导致死亡[1]。因此,脑动脉支架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同时降低消化道出血并  相似文献   

10.
用介入导管动脉化疗替代口服和静脉注射全身化疗治疗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96例。靶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左(右)髂内动脉和肝固有动脉。治疗时间为术后2-3周、2、3、6、9、12、18、24、30、36个月。化疗药物为5-Fu、DDP 和 MMC。3年内肿瘤复发和转移21例,因肿瘤复发和转移死亡15例,其1、2、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3.8%、85.4%和82.3%。治疗中未出现大出血,肠坏死和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果显示介入导管动脉化疗可提高直肠癌根治术后的3年生存率,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率,安全可靠,可替代术后的口服和静脉注射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11.
<正>介入治疗作为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手段[1],可分为经血管介入技术和非血管介入技术。1经血管介入技术1.1经肝动脉介入技术可分为选择性肝动脉灌注(TAI)、选择性肝动脉栓塞(TAE)、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目前,临床应用以TACE为主,在治疗不能手术切除和术后复发的肝癌患者中已被公认为首选疗法,其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尤其是局限性肝癌可获得较好的疗效[2]。传统观念认为,TACE可应用于外科手术前和术  相似文献   

1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发病率随社会老龄化而逐年增加.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本解决下肢缺血坏死症状,外科手术搭桥多因病变呈弥漫性,术后疗效欠佳或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较高而难以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进步,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1,2].现将我科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下肢动脉疾病(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是指下肢动脉由于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管腔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作为外周动脉病变(PAD)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老年人群中有着极高的发病率[1-2]。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外周动脉病变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它是通过置入球囊或支架的扩张作用排除血管的狭窄和闭塞,但是术后再狭窄(ISR)一直是这项微创手术的重要缺陷。于是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药物涂层球囊(dru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动脉压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行介入封堵治疗的43例PDA患者的临床及介入手术资料。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76±51)mmHg比(46.26±17.26)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39.47±17.11)mmHg比(15.84±10.74)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54.72±19.21)mmHg比(28.53±14.41)mmHg]均显著降低(P均=0.0001),PADP下降程度比PASP更明显[(0.54±0.38)比(0.38±0.15),P=0.012];PDA患者介入治疗后PASP、MPAP下降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B=-0.04,P=0.012;B=-0.006,P=0.009);术后MPAP下降程度与动脉导管管径呈正相关(B=0.022,P=0.01)。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对动脉导管未闭有益,应在年龄较小时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5.
肝动脉门静脉瘘(HAPF)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疾病,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可表现为腹水、心功能衰竭、肠道淤血、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可通过腹部增强CT和(或)MRI诊断,肝动脉造影是其诊断金标准,在治疗上首选行血管介入肝动脉栓塞术。现报道一例以反复消化道出血为表现的HAPF病例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动脉药盒化疗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0例转移性黑色素瘤病人行动脉药盒植入术,利用动脉药盒进行化疗,并做好治疗前、中、后的护理。[结果]10例病人中1例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终止治疗,其余均能按计划完成治疗。[结论]掌握动脉药盒植入后的护理操作方法是行动脉灌注化疗的关键,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介入组应用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29例,均为继发孔中央型;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3例,其中漏斗型9例、管型13例、窗型1例。介入病人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按照常规方法行封堵术。同期外科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41例,其中继发孔中央型5例、上腔型22例、下腔型12例、筛孔型2例;动脉导管未闭36例,其中漏斗型9例,管型27例。房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分别采用右前外侧小切口10例、胸腔镜下25例、正中切口11例;动脉导管未闭均采用左后外侧切口结扎术。结果全部病例无死亡。介入组即刻成功率98%(51/52),即刻完全封堵率96%(49/51);窗形动脉导管未闭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在术后有残余分流并血尿,另术后早期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随访1个月~6个月症状均消失。外科组动脉导管未闭1例,在术中有大出血;ASD1例,术后有大量残余分流;动脉导管未闭3例,术后有极少量残余分流;心房扑动和肺不张各1例、胸腔积液4例、心包积液2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成功率无明显差别,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比较,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人创伤少,痛苦轻,住院时间短,但费用偏高,非适应证的病人仍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肝动脉介入栓塞术在治疗肝多发血管瘤的疗效,探讨术前、术中、术后正确的处理对提高患者治愈率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25例肝多发血管瘤进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并发症及疗效。结果25例患者,其中1例2个血管瘤融合为直径共12cm的病灶分2次栓塞,第1次栓塞,1个月后瘤体体积缩小50%以上,给予第2次栓塞,6个月后复查,瘤体完全消失;其余24例病灶均1次栓塞成功,3个月后复查,病灶完全消失。全组病例均随访3个月到48个月,现全部治愈,无一例复发。结论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多发血管瘤安全、有效,建议首选;介入栓塞治疗前注意适应证的选择,术中技术人员娴熟的操作,术后注意并发症的处理,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踝臂血压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既准确又简便的无创指标。但文献报告的踝部血压及 ABI 测量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多普勒法是测量踝部血压的经典方法,先进的示波法自动测压仪目前在临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ACC/AHA 指南建议用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中较高的收缩压作为分子,用较高一侧的肱动脉收缩压作为分母,计算 ABI。ABI≤0.90可以诊断下肢动脉疾病。有下肢动脉疾病危险的人都应该进行 ABI 检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在冠脉介入术后 ,穿刺动脉应用血管闭合器Angioseal止血或手压止血的安全性及Angi oseal闭合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经验。 方法  2 4 8例病人经股动脉介入术后 ,分为两组 ,A组 1 0 1例应用Angi oseal闭合器 ;B组 1 4 7例应用手压止血作为对照组。记录止血时间 ,操作时间 ,下肢制动时间 ,及血管并发症。 结果 应用Angioseal闭合器成功率 99%。止血时间 5 0秒± 3 2秒 ,绝对制动时间 2 5h± 0 8h ,相对制动时间 2 6h±0 7h ,1例 (1 %)血肿。对照组 1 0 0 %成功止血 ,止血时间 3 5分± 1 5分 ,相对制动时间 1 3 5h± 4 2h小时 ,绝对制动时间为 1 8 3h± 6 2h ,1 1例 (7%)血肿。 结论 Angio Seal闭合器是一种安全 ,可靠的止血方法 ,与手压止血比较 ,操作简单 ,明显缩短了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 ,无明显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 ,方便了病人及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