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及脉搏波速度(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收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1例,比较冠状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UA、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再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将狭窄组分为不同亚组,比较SUA浓度及PWV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SUA水平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对照组、单支、双支、多支组SUA分别为(349.26±96,58),(400.37±70.96)、(517.57±85.26)、(602.60±77.03)μmol/L,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aPWV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对照组baPWV(1 499.04±193.82)cm/s,单支组(1 885.32±319.73)cm/s,双支组(2 036.00±406.40)cm/s,多支组(2 171.03±348.53)cm/s,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baPWV均高于对照组(P<0.05),双支组baPWV高于单支组(P<0.05)。结论 SUA及PWV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高。SUA水平以及PWV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冠心病高危患者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类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住院并成功进行择期PCI手术的18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将纳入对象分为单支组(n=79)、双支组(n=60)及多支组(n=48)。分别于PCI前及PCI后3 d,检测血清中斑块稳定性指标[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组织蛋白酶K(Cat K)、五聚素3(PTX3)]、细胞凋亡相关分子[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 Fas)及其配体(s Fas L)、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炎症反应指标[hs-CRP、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血栓素2(TXB2)、内皮素(ET)]。结果:PCI后3 d,单支组Lp-PLA2、Lox-1、Cat K、PTX3、s Fas、s Fas L、hs-CRP、IL-6、MMP-9、TXB2、ET均显著低于双支组、多支组,且双支组亦显著低于多支组(P<0.05);单支组Bcl-2、NO均显著高于双支组、多支组,且双支组亦显著高于多支组(P<0.05)。结论:择期PCI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引发炎性反应,并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致使斑块稳定性降低,且病变支数越多内皮损伤程度、炎性反应越强,心肌损伤越严重,不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中的表达及其对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入住本院心血管内科胸痛患者与同期健康体检者,测定其血浆PLGF水平。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按是否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把冠心病组分为支架置入组(PCI组)、非支架置入组(非PCI组);按累及冠脉病变血管数把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测定其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PLGF水平。结果 1)冠心病组术前PLGF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前与术后PLGF水平在PCI组明显高于非PCI组,但均低于各自组术前,P<0.05;3)在术前血浆PLGF水平多支组明显高于单支组与双支组,术后三组PLGF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单支组、双支组之间与术后上述三组各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比较,行PCI的PLGF水平均高于非PCI组,P<0.05。结论检测血浆PLGF水平在胸痛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需要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病变PLGF水平明显增高,且通过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PLGF水平均明显回落,能初步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不同病变类型老年冠心病(CHD)及对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CHD患者146例纳入本研究,依据病变支数分别纳入单支组(n=58)、双支组(n=49),多支组(n=39),三组均行择期PCI,观察三组PCI前及PCI后3 d血小板溶酶体膜蛋白(CD62P)、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D63)、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等血小板活化指标;CTnI、CK-MB、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等心肌损伤指标;一氧化氮合酶(NOS)、NO、内皮素-1(ET-1)等内皮功能指标; TNF-α、IL-6、hs-CRP等炎性因子。结果:PCI后,单支组CD62P、CD63、MPAR、CTnI、CK-MB、H-FABP、NOS、NO、ET-1、TNF-α、IL-6、hs-CRP均低于双支组、多支组,6-keto-PGF1a均高于双支组、多支组(P0.05);PCI后,双支组CD62P、CD63、MPAR、CTnI、CK-MB、H-FABP、NOS、NO、ET-1、TNF-α、IL-6、hs-CRP均低于多支组,6-keto-PGF1a高于多支组(P0.05)。结论:择期PCI可导致CHD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提高血小板活性,引发炎性反应,致使心肌损伤,且病变支数越多血小板活性、炎性反应越强,心肌损伤越严重,术后心功能恢复越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联合动脉硬化指数(AI)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0月在佛山市中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150例患者,分为单支组(36例)、双支组(49例)、三支组(65例);同期行CAG后排除冠心病的患者50例纳入对照组。冠心病分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2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6例。比较各组PPI、AI水平差异,并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Gensini评分与PPI、AI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PPI、AI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单支组、双支组及三支组PPI、AI水平依次增加(P<0.05)。SAP组、UAP组、NSTEMI组及STEMI组PPI、AI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I、AI均与Gensini评分存在正相关(r=0.561、r=0.629,均P=0.000)。多因素Logi...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入院时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3月~2013年9月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98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64±11)岁。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50例),剩余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组(51例)、双支组(49例)和多支组(48例);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20组(55例),20~40组(58例),40组(35例)。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结果四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大型血小板比率和血小板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血小板分布宽度呈增高趋势,血小板平均体积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20组、20~40组和40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1、0.221,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小板分布宽度及血小板平均体积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9、0.219,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合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接受不停跳冠脉旁路分流术(OPCABG)患者术后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心外科行OPCABG患者321例,按照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11例)、双支组(33例)和多支组(277例),采用双抗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术后患者血清Cys C水平。结果:冠脉病变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CysC水平:OPCABG术前依次为(0.732±0.286)mg/L、(0.807±0.265)mg/L、(0.911±0.273)mg/L,3组间有显著差异(F=3.942,P=0.038);术后依次为(0.616±0.198)mg/L、(0.607±0.201)mg/L、(0.646±0.166)mg/L 3组间无显著差异(F=0.493,P=0.617),说明原先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与OPCABG术后CysC水平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原先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显关系,即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于冠心病患者是一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n=54)的血清hsCR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n=18)的hsCRP浓度相比较,分析二组间及ACS组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相应hsCRP浓度的关系。结果hsCRP浓度在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分别为(1.474±1.063)mg/L,(5.753±4.168)mg/L,(12.140±6.679)mg/L。在ACS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其hsCRP浓度也依次增高,分别为(5.513±2.458)mg/L,(8.321±4.785)mg/L,(12.423±4.104)mg/L。结论hsCRP可作为ACS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 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 S)的影响因素及二者的关系。方法:202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NCHD组,54例,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CHD组,148例,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又按其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30例)、双支病变组(42例)、多支病变组(76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各组之间二者的关系,分析CA S与CAA S的影响因素。结果: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病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②与NCHD组比较,CHD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增高(P<0.05);CHD组各亚组之间比较,多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多发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均<0.05);③颈动脉粥样斑块中软斑和混合斑比例:CHD组的高于NCHD组的(P<0.05);CHD组中多支组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0.05);④CAA S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SS)与CA S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A S)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③CHD组患者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甚于NCHD组患者;而CHD多支病变组患者的又甚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对6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3月在肥城市矿业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伴有心前区不适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34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46例和非冠心病组96例,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组67例、双支组77例和三支组102例。根据Gensini积分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分析血清Lp(a)和NT-pro 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血清Lp(a)和NT-pro BNP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三支组和双支组患者血清Lp(a)、NT-pro BNP水平及Gensini积分高于单支组,三支组患者血清Lp(a)、NT-pro BNP水平及Gensini积分高于双支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p(a)、NT-pro 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9、0.58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血清Lp(a)和NT-pro 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且Gensini积分变异的39.1%可以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血清Lp(a)和NT-pro BNP水平变化解释。结论血清Lp(a)和NT-pro BNP水平与6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联合检测血清Lp(a)和NT-pro BNP水平可用于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121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和正常对照组(62例),再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冠心病组分为单支(30例)、双支(14例)、多支病变组(15例),比较各组SUA及 baPWV,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SUA浓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正常、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分别为(349.26±96.58)μmol/L、(400.37±70.96)μmol/L、(517.57±85.26)μmol/L、(602.60±77.03)μmol/L (P<0.05或<0.01);baPWV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baPWV显著升高[(1499.04±193.82)cm/s比(1885.32±319.73) cm/s、(2036.00±406.40)cm/s、(2171.03±348.53)cm/s],且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baPWV是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11,14.008,P=0.000)结论:血尿酸水平及脉搏波速度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不同程度病变及合并糖尿病患者Apelin-12水平及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95例,男性107例,女性88例,年龄34~87岁。按照CAG检查结果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三组:正常组(n=59)、冠心病组(CHD组,n=7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CHD+DM组,n=61)。根据CAG结果分为对照组(n=53)、单支组(n=58)、双支组(n=36)和多支组(n=48)。根据CAG结果行Gensini评分。检测血清Apelin-1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Apelin-12水平[(4.35±1.27)ng/ml vs.(3.36±0.84)ng/ml vs.(2.28±0.33)ng/ml vs.(1.69±0.48)ng/ml]呈下降趋势,Gensini积分[(10.63±4.16)vs.(25.64±8.53)vs.(47.18±16.32)vs.(65.18±18.43)]呈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和Apelin-1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ensini积分和Apelin-12水平呈负相关(r=-0.338,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Apelin-12水平下降,下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OX-L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eysteine,HCY)浓度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冠心病患者86例,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7例)及对照组(19例),冠心病组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亚组(23例)、中度亚组(22例)和重度亚组(22例).分析各组血浆OX-LDL-C和HCY浓度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浆OX-LDL-C、HCY浓度比较,冠心病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Gensini评分三个亚组间血浆OX-LDL-C和HCY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浆OX-LDL-C、HCY浓度有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Gensini评分与血浆OX-LDL-C(r=0.805,P<0.01)、HCY (r=0.700,P<0.01)浓度呈正相关,且OX-LDL-C与Gensini评分相关性较HCY高;血浆OX-LDL-C与HCY浓度呈正相关(r=0.698,P<0.01).结论 血浆OX-LDL-C和HCY浓度与Gensini评分有关,血浆OX-LDL-C与HCY具有相关一致性,联合检测血浆OX-LDL-C和HCY浓度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的血浆肌钙蛋白I(TnI)、尿酸(UA)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纳入冠心病组,同期纳入非冠心病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冠心病组又按照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29),双支病变组(n=29),多支病变组(n=22)。采用累计积分法计算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别测定各组平均血TnI、UA水平,并对TnI、U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血TnI、UA值分别为(0.014±0.01)μg/L及(295.682±45.43)μmol/L;冠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的TnI值分别为(5.453±12.29)μg/L、(16.022±28.56)μg/L和(20.552±30.25)μg/L,血UA值分别为(357.821±74.91)μmol/L、(389.907±82.19)μmol/L和(401.122±83.81)μmol/L。冠心病组患者TnI和UA水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冠心病多支病变组TnI水平与单支病变组比较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其余各两组间TnI、U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nI、UA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3及0.440,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TnI和UA水平显著增高,而且冠脉病变程度越重,升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CHD)患者71例,分为ACS组(29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CHD患者又分为单支(31例)、双支(22例)和多支(18例)病变组,并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hsCRP、HbA1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比较,ACS组患者血清hsCRP[(5.13±5.85)mg/L比(7.72±6.16)mg/L比(9.83±6.84)mg/L]及HbA1c[(5.36±0.33)mmol/L比(6.48±1.63)mmol/L比(7.20±1.53)mmol/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与单支、双支血管病变组比较,多支血管病变的hsCRP[(6.62±6.44)mg/L比(9.52±6.91)mg/L比(10.63±7.56)mg/L]及HbA1c[(6.42±1.68)mmol/L比(6.82±4.62)mmol/L比(7.17±1.86)mmol/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HbA1c水平升高明显,冠脉病变越重其水平越高,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HbA1c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脉病变程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6例冠心病患者(CHD组),根据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82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4例),根据血管狭窄数目分为单支病变组(41例)、双支病变组(46例)和多支病变组(49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Ⅰ级(31例)、Ⅱ级(44例)、Ⅲ级(37例)、Ⅳ级(24例)组。另选择69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不同组的血清CA125、BNP、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LVEF水平及分析血清CA125与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血清CA125、BNP、hsCRP、Hcy水平明显升高,LVEF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UAP组CA125、BNP、hsCRP较SAP组明显升高,LVEF明显下降(P<0.05或<0.01);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3组血清CA125、BNP、hsCRP水平逐渐升高,LVEF逐渐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F=5.12、6.31、7.83、5.64,P<0.05);NYHA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血清CA125、BNP、hsCRP水平逐渐升高、LVEF逐渐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F=5.39、6.23、6.74、5.14,P<0.05);血清CA125水平与冠脉病变积分、病变支数,心功能级别,BNP,hsCRP呈正相关(r=0.41、0.45、0.52、0.56、0.49,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47,P<0.05)。结论:CA125的过度分泌通过与hsCRP、BNP的相互作用可加重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照平板运动试验(TE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评价TET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临床拟诊为冠心病,行CAG并于CAG前10d内已行TET检查的患者192例,以CAG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比TET与CAG结果,分析TE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指标,并对影响TET结果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CAG检查确诊冠心病107例,测得TET诊断冠心病敏感性为78.5%,特异度为69.4%,符合率为74.5%。假阳性30.6%,假阴性21.5%;②双支、三支冠脉病变的TET敏感性(83%,95.2%)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64.1%,P〈0.05)。结论:TE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尤其对于存在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可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评估预后的首选无创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蛋白(a)[LP(a)]含量检测诊断冠心病(CHD)的价值.方法:选择128例CHD患者(CHD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CHD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检测各组血清D-D、hsCRP及LP(a)水平,比较三项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CHD的阳性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血清hsCRP[(2.9±1.8) mg/L比(12.8±6.7) mg/L]、LP(a)[(203.6±95.4) mg/L比(398.7±146.8) mg/L]、D-D[(151.2±59.4) ng/L比(267.3±144.8) ng/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且AMI组显著高于UAP、SAP组,UAP患者显著高于SAP患者(P均<0.01);hsCRP、LP(a)、D-D联合检测诊断CHD的敏感性(95.3%)均显著优于各项单独检测(85.9%、82.8%、74.2%),P<0.05或<0.01.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D-二聚体的含量反映了患者病情程度,且三项联合检测更能提高CHD的诊断敏感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患者冠心病(CH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非糖尿病患者826例,按WHO诊断标准,确诊冠心病患者531例,非冠心病患者295例。826例对象按1985-1997年[1]WHO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分为:血糖正常组367例。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52例、糖耐量受损(IGT)组307例。531例冠心病患者进一步分组为:血糖正常。组208例;IFG1组t02例;IGT1组221例。结果:①IFG、IGT组CHD发生率分别为67.1%和72.0%,较血糖正常组(56.7%)显著增高(P〈0.05~〈0.01)。②IFG1、IGT1组与血糖正常1组比较在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病变范围、病变性质各方面都有显著差异(P〈0.05~〈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IGT、IF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是CHD独立危险因素(OR=-0.302~1.738,P〈0.05~〈0.01)。④IGT、HbAlc、SBP、HDL—C与CHD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0.722~0.350,P〈O.05~〈0.01)。结论:IFG、IGT阶段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度增加,且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见。程度严重、弥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