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脑梗死组,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Vit)B12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较高,血清叶酸及Vit B12水平较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高(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血清Hcy水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P0.05)。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患者血清Hcy水平:无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多发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Hcy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612,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IM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及叶酸、甲钴胺长期干预对其影响。方法对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cy的测定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的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cy水平,部分高Hcy血症患者给予叶酸、甲钴胺干预,随访2年。结果随着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清Hcy浓度呈上升趋势,高Hcy血症干预者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减小。结论高Hcy血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长期给予叶酸、甲钴胺干预可能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社区老年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该研究将2021年1—6月收治的10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研究受检者的TG、TC、LDL-C、HDL-C、Hcy、颈动脉硬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TG(2.23±0.46)mmol/L、TC(5.21±0.81)mmol/L、LDL-C(2.91±0.30)mmol/L、HDL-C(1.21±0.26)mmol/L、Hcy(19.81±3.51)μmol/L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颈部超声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清Hcy水平和颈动脉硬化呈现正相关(rs=0.561,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社区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而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认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轻度及中重度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重度升高主要见于遗传病[2]。为了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本文对2011年1月至2012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梗死认知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以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认知功能水平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n=45)与认知功能正常组(n=30),分别设置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粥样硬化指标、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1.69±0.21)mm、斑块面积为(38.59±7.97)mm2,对照组IMT为(1.43±0.14)mm、斑块面积为(11.49±2.52)mm2,两项数据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百分比为(73.39±12.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64±8.41)%,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更严重(P<0.05);观察组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分别为(458.59±53.49)μmol/L、(26.18±7.01)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43±49.85)μmol/L、(17.24±4.17)μmol/L,差...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对有关动脉粥样硬化(AS)的预治十分重视[1].A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多因素、全身性的系统性疾病之一,往往同时累及多处血管.冠心病(CHD)是AS导致器官病变受损的最常见类型.近年来,有关颈AS与冠状AS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颈动脉超声检查正逐渐成为一种观察的无创性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发未经降压治疗的EH患者128例作为高血压组,检测血压、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及生化指标,采用胶乳免疫比浊定量法测hs—CRP,循环酶法测Hcy水平。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将EH患者分为高血压1级组(43例)、高血压2级组(46例)和高血压3级组(39例),并对EH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病变组(48例)、内膜增厚组(42例)和斑块组(38例)三个亚组。以4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hs—CRP、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级别组间hs—CRP、Hcy水平比较,hs—CRP水平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ey水平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高血压合并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组间hs—CRP、Hey水平比较,hs—CRP、Hcy水平斑块组和内膜增厚组高于无病变组,斑块组又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IMT除与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脉压、LDL呈正相关(P〈0.05或P〈0.01)外,同时与hs—CRP、Hcy呈正相关(r=0.610和r=0.571,P〈0.01)。结论ha—CRP、Hey与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早期干预炎症反应及高Hcy血症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对同期收治的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别采用循环酶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9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122例无斑块者血浆Hey分别为(21.72&#177;10.53)和(19.84&#177;4.98)umol/L(P〉0.05),hsCRP分别为(26.8&#177;6.6)和(20.6&#177;4.8)mg/L(P〈0.01);42例存在不稳定性斑块及56例存在稳定性斑块者血浆Hcy分别为(32.69&#177;19.54)和(20.90&#177;9.30)mg/L(P〈0.01),hsCRP分别为(37.2&#177;7.8)和(24.9&#177;6.5)mg/L(P〈0.01)。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ey和hsCRP水平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启东市中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高血压组,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80名血压正常者纳入研究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Hcy水平,同时对比不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 ,MIF)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冠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 phy ,CAG)提示冠脉病变狭窄程度≥ 70 %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 4 3例为冠心病组 ,CAG冠脉无狭窄的患者 4 3例为正常对照组 ,测定两组间外周血血浆MIF浓度。结果 两组间外周血所测得MIF浓度存在明显差异 ,冠心病组血浆MIF浓度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 [(13 70 9± 11 4 95 )ng/mL与 (30 5 2 6±7 84 5 )ng/mL ,P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MIF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减低 ,MIF可能参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的多能细胞因子,受下丘脑一垂体控制,在调节机体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MIF在机体中分布广泛,并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近年来MIF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倍受关注,研究证实MIF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虽然大多数研究承认MIF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其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3.
We reported a series of ten patients with lupus nephritis (five patients in the relapse phase and five in the remission phase) and measured the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 an important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with probable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any inflammatory diseases, in their urine samples. MIF/creatinine (Cr) ratio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and it does not have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active disease and normal ones. We found that the urine MIF/Cr ratio not only differentiates active disease from inactive disease and normal ones but also correlates with the activity indices of renal pathology.  相似文献   

14.
疟疾是世界上主要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但是目前药物抗性虫株的出现、有效疫苗的缺乏,特别是对疟原虫生物学、疟疾病理机制以及宿主在疟原虫感染后的免疫应答等方面了解不足是控制疟疾的主要困难.大量研究发现,机体内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凶此受到研究者口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疟原虫等寄生虫巾也先后鉴定出MIF分子,它们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高等牛物MIF分子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与之相似的功能.尽管其在感染过程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宿主MIF的同源分子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该文综述了宿主MIF和寄生虫MIF在疟疾感染和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3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照SYNTAX积分,分为0~22分组、23~32分组和≥33分组。超声检测入选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叉处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AS积分),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2、0.751);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7、0.655);与SYNTAX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3、0.597)。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与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比较,单支病变组与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冠状动脉SYNTAX积分0~22分组与23~32分组及≥33分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冠状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组比较,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SYNTAX积分23~32分组比较与≥33分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查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适合临床冠心病的普查及随访。  相似文献   

16.
疟疾是世界上主要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但是目前药物抗性虫株的出现、有效疫苗的缺乏,特别是对疟原虫生物学、疟疾病理机制以及宿主在疟原虫感染后的免疫应答等方面了解不足是控制疟疾的主要困难.大量研究发现,机体内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凶此受到研究者口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疟原虫等寄生虫巾也先后鉴定出MIF分子,它们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高等牛物MIF分子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与之相似的功能.尽管其在感染过程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宿主MIF的同源分子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该文综述了宿主MIF和寄生虫MIF在疟疾感染和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疟疾是世界上主要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但是目前药物抗性虫株的出现、有效疫苗的缺乏,特别是对疟原虫生物学、疟疾病理机制以及宿主在疟原虫感染后的免疫应答等方面了解不足是控制疟疾的主要困难.大量研究发现,机体内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凶此受到研究者口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疟原虫等寄生虫巾也先后鉴定出MIF分子,它们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高等牛物MIF分子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与之相似的功能.尽管其在感染过程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宿主MIF的同源分子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该文综述了宿主MIF和寄生虫MIF在疟疾感染和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疟疾是世界上主要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但是目前药物抗性虫株的出现、有效疫苗的缺乏,特别是对疟原虫生物学、疟疾病理机制以及宿主在疟原虫感染后的免疫应答等方面了解不足是控制疟疾的主要困难.大量研究发现,机体内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凶此受到研究者口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疟原虫等寄生虫巾也先后鉴定出MIF分子,它们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高等牛物MIF分子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与之相似的功能.尽管其在感染过程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宿主MIF的同源分子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该文综述了宿主MIF和寄生虫MIF在疟疾感染和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疟疾是世界上主要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但是目前药物抗性虫株的出现、有效疫苗的缺乏,特别是对疟原虫生物学、疟疾病理机制以及宿主在疟原虫感染后的免疫应答等方面了解不足是控制疟疾的主要困难.大量研究发现,机体内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凶此受到研究者口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疟原虫等寄生虫巾也先后鉴定出MIF分子,它们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高等牛物MIF分子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与之相似的功能.尽管其在感染过程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宿主MIF的同源分子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该文综述了宿主MIF和寄生虫MIF在疟疾感染和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疟疾是世界上主要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但是目前药物抗性虫株的出现、有效疫苗的缺乏,特别是对疟原虫生物学、疟疾病理机制以及宿主在疟原虫感染后的免疫应答等方面了解不足是控制疟疾的主要困难.大量研究发现,机体内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凶此受到研究者口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疟原虫等寄生虫巾也先后鉴定出MIF分子,它们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高等牛物MIF分子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与之相似的功能.尽管其在感染过程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宿主MIF的同源分子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该文综述了宿主MIF和寄生虫MIF在疟疾感染和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