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指标联合检测对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早期预判价值。方法 在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行心脏外科术的患者中选取术后明确发生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患者83例为观察组,从同期行心脏外科术的患者中选取术后未感染者81例为对照组。记录并对比术前、术后1 d、3 d、7 d对照组和观察组γ-干扰素(IFN-γ)、红细胞沉降率(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不同检测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术后1 d IFN-γ水平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 d、7 d的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ESR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7 d的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TNF-α水平均升高,观察组术后3 d、7 d的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FN-γ+ESR+TNF-α联合诊断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53%、86.26%。结论 IFN-γ、ESR及TNF-α均可作为诊断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辅助指标,但三者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更高,为临...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研究在体外循环(CPB)下经右腋下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婴幼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两种术式效果。方法 本研究取2005年9月至2014年9月我科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共126例,平均年龄1.0±0.2岁,平均体重8.5±0.3kg,均为简单型先天性性脏病。分成右腋下小切口组和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CPB时间、术中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正中切口组无手术死亡,术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2周内均恢复,肺不张1例,胸骨愈合不良1例;右腋下小切口组术后传导阻滞3例,均恢复,死亡3例;2均为肺不张致肺部严重感染并全身败血症患者,1例心脏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术中未能正确处理PDA,术后患者低心排而死亡。右腋下小切口组的术后胸液量(50.64±10.81)ml明显小于胸骨正中切口组的术后胸液量(86.11±11.25)ml,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CPB时间、术中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院天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安全、有效,能有效地替代正中切口剖胸矫治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术前明确诊断为选择此种切口必要条件,但对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的复杂畸形选择此种切口要慎重。 【关键词】 右腋下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心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3.
右胸部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病64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右胸部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价。方法自1995年12月至2008年1月,共经右胸部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641例,其中男性347例,女性294例,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87例,右腋下小切口54例。选择同期正中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50例为对照组。结果小切口组手术切口长度(13.7±4.7)cm,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2±2.2)h,术后引流量(175±95)ml,术后输血量(350±101)ml,术后切口感染及胸骨畸形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小切口组的手术死亡率(0.47%)、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胸部小切口适用于简单的先心病手术,具有切口隐蔽美观、术后渗血少、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无胸骨畸形等优点,但必须要选择适合的病例,应用必要的措施改善显露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4.
胸骨正中切口的出现,促进了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为心血管疾病病人也带来了福音,但同时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SWI)也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累及肌肉、骨的感染,伴或不伴胸骨后间隙的感染,发病率高达0.5%~3.0%, DSWI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病人相关因素、术中因素及术后因素,其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分别是未感染者的4倍和2.5倍,因此积极预防DSW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比较右胸前外侧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在临床上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优缺点。方法 :将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手术确诊为单纯房间隔缺损或单纯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共 15 1例 ,分成右胸前外侧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手术 2组 ,从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 2 4h引流量、体外循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2组病人无明显差别 ;术后 2 4h引流量 ,右胸前外侧切口组较少 ;体外循环时间胸骨正中切口组较短 ;胸骨正中切口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 3 42 %、胸骨畸形发生率为 4 2 7% ,右胸前外侧切口组无切口感染和胸骨畸形。结论 :右胸前外侧切口可对经右房或房间沟入路完成的简单的心内直视手术 ,具有美容效果好、术后渗血少、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无胸骨畸形等突出优点。缩短住院时间不明显。是否能减少手术创伤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胸大肌肌瓣转移治疗心脏外科术后慢性胸骨骨髓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1月~2014年8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心脏外科术后出现慢性胸骨骨髓炎患者56例。其中单纯胸骨骨髓炎36例,胸骨骨髓炎伴肋软骨炎11例,胸骨骨髓炎伴纵隔内感染9例。术中彻底扩创清除感染源,充分游离胸大肌肌瓣,翻转填塞胸骨缺损。术后持续负压吸引,应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及随访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51例(91.1%)患者切口Ⅰ期愈合;3例(5.3%)患者引流管切口处有少许分泌物,经换药1周后愈合;2例(3.6%)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经再次手术痊愈。无切口再次感染及慢性窦道形成,胸骨骨髓炎无复发,上肢功能均正常。结论改良胸大肌肌瓣转移治疗心脏外科术后慢性胸骨骨髓炎效果可靠,无需增加切口,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优点。方法在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间,5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分别采用胸骨正中上段或下段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切口长7田cm。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纵隔引流量少,输血量少,无切口感染、裂开。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手术,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8.
何风璞  安君  樊纪丹  王巍  伏鹏 《山东医药》2012,52(24):68-69
目的观察氧化再生纤维素在心脏外科行体外循环手术中控制骨质疏松患者胸骨出血及抑制胸骨感染的疗效。方法 72例胸骨正中劈开切口的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成氧化再生纤维素组和对照组。氧化再生纤维素组使用氧化再生纤维素填塞患者胸骨骨髓腔,对照组常规涂抹医用骨蜡。分析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胸骨后第1天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切口拆线时间、术后持续发热时间、平均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胸骨愈合情况。结果氧化再生纤维素组较对照组术后胸骨后第1天引流量和总引流量、拔管时间减少(P<0.05),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持续发热时间、切口拆线时间、平均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胸骨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氧化再生纤维素可用于胸骨正中劈开切口的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止血效果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3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组和传统开胸手术组,各166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安全性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指标(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围术期死亡情况)。结果 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组年龄小于传统开胸手术组,体质量、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发生率高于传统开胸手术组(P<0.05)。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短于传统开胸手术组,术后引流量小于传统开胸手术组(P<0.05)。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胸手术组(P<0.05)。两组无一例患者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及发生围术期死亡。结论 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可有效缩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手术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促进患者康复,虽然其操作难度稍大,但术者完...  相似文献   

10.
马松峰  乔峻  霍强  木拉提 《心脏杂志》2006,18(3):343-345
目的探讨各类胸部小切口瓣膜置换手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1995年12月至2004年9月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103(男60,女43)例,年龄1665岁。主动脉瓣置换(AVR)应用胸骨正中上半小切口19例;胸骨旁小切口2例;二尖瓣置换(MVR)应用胸骨正中下半切口30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0例;另2例为三尖瓣置换(TVR)。结果103例患者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2.9%。术后胸腔引流量、输血量比同期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手术明显减少。痊愈出院的100例,切口甲级愈合。随访360个月,随访率91%。心功能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胸部小切口瘢痕小,术后出血和输血量均明显减少,减少了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马媛  王鹏  徐维昉  李新琳  吴艳飞 《传染病信息》2019,32(6):548-549,556
目的 分析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老年手术患者资料,分析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3例,发生率为15.12%。感染切口共检出3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6株,占53.33%,革兰阳性菌13株,占43.33%,真菌1株,占3.33%。年龄60~80岁、手术为急诊手术、Ⅱ类切口、普通手术室、手术时间>2 h、参与人数>3人以及接台手术的患者有更高的切口感染率。结论 老年患者是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人群,手术性质、手术时间、参与手术的人数以及是否是接台手术,会影响切口感染的发生,应该采取相应预防以及控制的手段以减少老年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随着微创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许多小切口入路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右腋下小切口是常用的手术人路之一。2002年5月至2005年2月,我们对经右腋下小切口及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心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指导临床抗感染防治。方法收集心外科术后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切口分泌物,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病原菌类型进行鉴定;采用PCR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外科手术患者496例,心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35例,感染率7.06%;其中表浅切口感染患者22例,深部切口感染患者13例,分别占62.86%和37.14%,感染率分别为4.44%和2.62%;从心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共分离3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革兰阴性菌14株、真菌4株,构成比分别为53.85%、35.90%、10.26%;从表浅切口感染患者中分离革兰阳性菌13株,革兰阴性菌9株,真菌3株,构成比分别为52.00%、36.00%、12.00%;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中分离革兰阳性菌8株,革兰阴性菌5株,真菌1株,构成比分别为57.14%、35.71%、7.14%;分离自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sX、psm-mec、pvl毒力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5.00%、25%、50%;分离自表浅切口感染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sX、psm-mec、pvl毒力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2.50%、50.00%、37.50%。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分布在表浅切口、深部切口感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术中输血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0.19%、11.17%和13.70%,感染率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心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与其临床致病性密切相关;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术中输血是影响心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二尖瓣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11年10月~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11例患者为微创组(A组),同期经标准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78例患者为传统组(B组).两组术者、年龄、性别、BMI、心功能NY-HA分级、LVEF、瓣膜病因、瓣膜病变等术前资料匹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LVEF、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度、切口长度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住院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微刨组所有患者均未因手术问题扩大切口或改成正中切口;无术后出血再开胸.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LV、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尖瓣均未见瓣周漏.所有患者伤口均I/甲愈合.两组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新发房颤、肺炎、脑血管意外、伤口愈合不良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传统组长(P均<0.05),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P均<0.05),术后引流量、用血量较传统组少(P均<0.05),切口长度较传统组短(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未出现感染.结论 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行微创瓣膜手术安全有效,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较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与老年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5 196例老年手术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室消毒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 594例)和为观察组(2 602例),对照组采用紫外线灯光对空气进行照射消毒,观察组采用洁净手术室的空调净化系统对空气进行消毒;分别从手术类型、时间及性质方面比较两组患者腹部切口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显著高于观察组;对照组1型手术、2型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4 h及4 h者术后切口的感染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手术腹部切口的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与老年腹部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存在密切关系,层流空气净化系统能够明显降低1、2型手术及急诊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全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entall手术)是外科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术式。在过去的20年间,微创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发展迅猛,因此微创Bentall手术近年来在国内外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即输血少、疼痛轻、术后脱机快、住院时间短等。为全面了解微创Bentall手术的最新进展,现从手术入路、技术、适应证、禁忌证和临床结局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130例临床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各种心脏瓣膜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 ,并报告 130例临床结果。 方法  4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采用胸骨上段切口 ,其余手术均经胸骨下段切口。胸骨上段切口自胸骨上凹至第三肋间并向两侧横断胸骨 ,皮切口长度 5cm~ 7cm ;胸骨下段之皮切口自第三胸肋关节水平至剑突根部 ,长度 9cm~13cm ,自下而上纵行劈开胸骨至第二或第一肋间处向右侧横断。手术采用常规体外循环 ,共行二尖瓣置换 6 6例 ,主动脉瓣置换 2 0例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 32例 ,二尖瓣成形 11例 ,单纯三尖瓣成形 1例。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 2 2例及三尖瓣DeVega环缩 35例。 结果 无手术死亡。平均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分别为 6 3分± 2 9分、92分± 32分和 191分± 4 7分 ;平均气管插管 12小时± 5 2小时 ;平均住院 14天± 6 8天。术后胸液量平均 345ml± 197ml(5 0ml± 170 0ml) ,有 82例患者 (6 3% )未输血。 结论 正中经胸骨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安全可靠 ,美观 (胸骨下段入路 ) ,创伤小 ,出血少 ,保留了胸廓的连续性 ,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本中心行小切口瓣膜手术的患者。其中胸骨正中小切口患者共36例,平均年龄(45. 86±14. 83)岁,男性21例(58. 3%),主动脉瓣21例,二尖瓣15例。肋间侧切口患者54例,平均年龄(56. 77±14. 83)岁,男性31例(57. 4%),主动脉瓣30,二尖瓣2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出36对患者。结果:住院期1例患者侧切口主动脉瓣手术因主动脉根部出血死亡,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小切口组患者在手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显著短于侧切口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与肋间侧切口微创瓣膜手术相比,正中胸骨小切口患者有更好的受益,外科医生更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胸大肌肌瓣转移,修复重建治疗经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胸骨骨髓炎及纵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应用胸大肌肌瓣转移手术治疗58例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胸骨骨髓炎及纵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为彻底清创,用转移的胸大肌肌瓣将胸骨缺损区填实消灭残腔,放置带负压吸引装置的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的224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伤口并发症情况,总结冠脉搭桥正中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处理要点。方法:自1997年4月-2015年12月,排除围术期死亡患者,连续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243例,年龄33-87岁,所有患者均以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心脏旁路手术完成后采用常规方法关胸,但结合患者情况确定个体化关胸策略。对比分析不同时段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胸骨哆开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胸骨哆开4例(0.54%),均发生于2003年前(730例),经二次固定后痊愈。自2003年后完成的15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胸骨哆开。其中单一手术组完成的1130例正中开胸冠脉搭桥手术,胸部切口局部脂肪液化15例,给予减张缝合局部酒精湿敷后干燥愈合。伤口胸骨皮下组织裂开8例(0.7%),均经换药并二期缝合痊愈。3例患者因无菌性骨髓炎,给予胸骨坏死组织清除、胸大肌填埋成形术后痊愈。结论:心脏手术胸部正中切口并发症重在预防:开胸时注意切口保护、采用个体化胸骨固定技术、术后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用胸部固定带等综合措施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