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清远市广州管圆线虫宿主动物及人群的感染情况,为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08--2010年,在清远市根据不同地理位置,按北、中、南分别选择连州、清新和佛冈3个县,每个县(市)随机抽取2—3个村,在鼠类活动较多的地方采集常见的东风螺、福寿螺和蜗牛等螺类样本及捕捉鼠类样本,螺类用消化法、鼠类用解剖法,检查并计算其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并对抽查的自然村所有人群采集血清约1mL,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人群血清中抗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情况。结果共检查了东风螺233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5.15%(12/233),平均感染度为1139.92条/螺;蜗牛126只,感染率为3.17%(4/126),平均感染度为182.25条/螺;福寿螺731只,感染率为0.82%(6/731),平均感染度为241.17条/螺,以东风螺的感染率最高(P〈0.01)。捕获并解剖野鼠844只,阳性鼠96只,感染率为11.37%,平均感染度为7.45条/只;其中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2.82%(91/710)、5.33%(4/75)、2.27%(1/44),以褐家鼠感染率最高(P〈0.05)。连州、清新和佛冈县的螺类感染率分别为0(0/261)、4.02%(15/373)、1.54%(7/456),各县(市)的鼠类感染率分别为13.30%(27/203)、14.35%(65/453)、2.13%(4/188),不同县(市)螺类及鼠类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鱼塘边和田边、果园、沙洲地的鼠类感染率分别为14.77%(92/623)、2.13%(4/188)、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查人群血清1952份,检出抗体阳性110份,阳性率为5.64%,其中连州、清新和佛冈县的人群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3%(13/536)、6.95%(28/403)、6.81%(69/1013)(P〈0.01)。结论清远市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目前尚未发现临床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例,但健康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者,今后要加强监测力度,防止疫情的暴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梧州市广州管圆线虫各种宿主分布和感染情况,为该市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剖检捕获之鼠193只,检测在梧州各镇野外采集的福寿螺150只,蛞蝓45条;检测集市销售的福寿螺89只、田螺50只、石螺115只、淡水蟹30只、淡水虾30只、淡水鱼50条。结果鼠平均感染率为2.07%、野外采集的福寿螺和蛞蝓感染率分别为1.33%、2.22%,其他宿主检测阴性。结论梧州市各镇野外均有福寿螺等宿主分布,福寿螺、蛞蝓和鼠类均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首次证实梧州市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江门市所属新会区、开平市、鹤山市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方法]2008年8月下旬,使用消化法对从上述地点采集的福寿螺进行检查;并用从螺体中分离的幼虫感染大鼠。[结果]检查福寿螺819只,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为8.06%;阳性螺平均感染度为8.86条/螺。新会区、鹤山市、开平市福寿螺的感染率分别为11.04%、9.82%和3.48%(P〈0.01)。从感染的实验大鼠中均分离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新会区、开平市和鹤山市福寿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云南省部分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方案要求进行。结果在抽样点调查采集到的7种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19个被调查县中13个县有福寿螺分布,占68.42%,在捕获的3874只螺类生物中,福寿螺占51.83%,褐云玛瑙螺占6.56%;在对景洪、勐腊县福寿螺调查中查到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56%和0.26%。结论云南省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深圳市散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和疫源地分布,及其主要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方法 在深圳市12个不同生态环境地点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分布和感染情况,采用匀浆沉淀镜检法对各调查点捕获的中间宿主进行解剖,以确定中间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度.用鼠笼捕获鼠类,解剖鼠体,在鼠心脏和肺动脉血管寻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从野生螺体内分离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进行实验室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的循环,完成实验室生活史的循环证实现场调查的结论.结果 在12个调查点中有4个区域发现褐云玛瑙螺阳性,分布在深圳市西南部,感染率平均为31%,螺的感染度与其体重相关,螺体重≥55 g的个体平均感染度显著性高于<55 g的个体(P<0.05);阳性螺区域终末宿主褐家鼠和黄胸鼠均有感染,感染率平均为12%,雌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雄鼠(P<0.01).结论 深圳市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内广州管圆线虫在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之间广泛传播,自然疫源地是深圳市散发广州管圆线虫患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茂名市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茂名市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人工消化法对从茂名市农村收集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进行处理,在解剖镜下对消化物中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进行观察和计数。结果共检查276只褐云玛瑙螺和432只福寿螺,其中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阳性率为38.41%,平均感染度为36.65条/只;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阳性率为20.14%,平均感染度为8.33条/只。结论广东省茂名市是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目前以褐云玛瑙螺的感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贵阳市流通及餐饮市场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中间宿主的感染状况。方法从贵阳市水产批发市场及夜市大排档中随机采集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用肺检法结合酶消化法检测分离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结果在水产批发市场和夜市大排档抽样检测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其中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较福寿螺高。市场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08%和1.59%;夜市大排档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9.75%和0.71%。贵阳市市场所售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均来源于省外。结论贵阳市流通及餐饮市场存在着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食品流通中的卫生监测及公众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湖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及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情况。方法分别在野外、螺类养殖场、餐饮场所、自由市场等4类场所进行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等中间宿主的分布调查,应用"肺检查法"结合"组织匀浆法"进行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调查。结果福寿螺在湘中以南广大地区分布广泛,局部地区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结论湖南省局部地区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广州管圆线虫病对该省居民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门市白沙工业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方法]使用人工消化法对从上述地点采集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进行检查。[结果]共检查褐云玛瑙螺465只,福寿螺720只,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阳性率分别为41.94%和1.81%;感染度分别为1~928和1~29。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的螺体越大,其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越高。[结论]江门市白沙工业区及其周围是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在福建省的分布状况。方法按不同方位与片区,对全省的41个县(市、区)的105个调查点进行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种类与分布调查。结果共检查样本25 595份,广州管圆线虫总感染率13.0%(3 319/25 595),其中中间宿主阳性率13.8%(2 742/19 823);转续宿主阳性率7.1%(36/506);终宿主阳性率10.3%(541/5 266)。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宿主共24种,感染率最高为沼水蛙(34.5%),其它依次为褐云玛瑙螺(33.5%)、高突足襞蛞蝓(28.8%)、光滑颈蛞蝓(23.1%)和福寿螺(19.4%)等;瘤拟黑螺、树蛙和泽蛙为福建省首次报告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新宿主。结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遍布福建全省各地,传播宿主种类众多,且中间宿主大多数都被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今后福建省重点防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陕西省定边县鼠疫疫区30年动物鼠疫监测结果,为控制人、鼠间鼠疫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SPSS软件、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指标与鼠间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1983-2012年共发生3起鼠间鼠疫流行,发生年分别为1987-1988、2000-2001及2006年,流行年份前几年鼠密度、鼠体染蚤率、蚤指数呈不同程度增高趋势,鼠密度在1986、2000、2003三个年份出现小高峰,分别为39.63、16.28和21.01只/hm2;染蚤率与蚤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在1987、2000、2006三个疫情年份均出现高峰,染蚤率分别为45.10%、41.69%和43.06%,蚤指数分别为0.71、0.72和1.20。染蚤率与蚤指数、鼠密度与巢蚤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鼠密度、蚤指数、染蚤率是监测动物鼠疫流行的主要指标,鼠密度>16只/hm2,鼠体蚤指数>0.70,鼠体染蚤率>40%,提示可能会有鼠疫流行;陕西省鼠疫动物病流行呈现不规则周期性,间隔5~10年可能出现大的动物病流行;2012年监测表明疫情处于静息期,但距上次疫情发生已有6年,结合临近省(自治区)疫情动态,应积极开展主动监测,加强突发疫情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12.
Despite considerable research efforts in specific subpopulations, reliable estimates of the infection attack rates and severity of 2009 influenza A (H1N1)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remain scarce. Such estimates are essential to the tailoring of future control strategies. Therefore, 2 serial population-based serologic surveys were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9 influenza A (H1N1) epidemic, in the Netherlands. Random age-stratified samples were obtained using a 2-stage cluster design. Participants donated blood and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Data on sentinel general practitioner-attended influenza-like illness and nationwide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severity of infection. The estimated infection attack rates were low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7.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3.6, 11) but high in children aged 5-19 years (3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25, 45). The estimated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 rates per infec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ge (5-19 years: 0.042% and 0.00094%, respectively; 20-39 years: 0.12% and 0.0025%; 40-59 years: 0.68% and 0.032%; 60-75 years: >0.81% and >0.068%). The high infection attack rate in children and the very low attack rate in older adults, together with the low severity of illness per infection in children but substantial severity in older adults, produced an epidemic with a low overall impact.  相似文献   

13.
204对不孕夫妇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周红霞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110-2111
目的:探讨不孕夫妇支原体感染状况并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调查对象为204对不孕夫妇,PCR技术检测男女方衣原体感染情况,培养方法检测支原体。结果:①男女性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8.8%(18/204)和27.9%(57/204),衣原体阳性率分别为2.9%(6/204)和3.9%(8/204);在同性别中,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衣原体,P>0.01;女性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方。②输卵管阻塞者支原体感染率高达40.3%(53/132),非输卵管阻塞者支原体为5.5%(4/72),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不孕年限≤5年组中,女性支原体阳性率为30.9%(26/84);>5年组中,支原体阳性率为24.2%(29/120),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④支原体药敏试验敏感率由高至低分别为克拉霉素94.7%(71/75)、交沙霉素84.0%(63/75)、阿齐霉素84.0%(63/75)、强力霉素80.0%(60/75)、罗红霉素74.7%(56/75)美满霉素61.3%(46/75)。结论:不孕症夫妇中女性支原体感染率高,应重视治疗;支原体治疗所推荐使用的药物有克拉霉素、交沙霉素、阿齐霉素、强力霉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血清学调查人或动物感染斑点热情况。方法:微量补结室温结合法(mCF)、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结果:人群、野鼠、野猪、麂普遍感染,感染率分别为1835%、947%、5833%和1250%。结论:福建宁化地区可能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丙型肝炎流行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现阶段河南省普通人群丙型肝炎感染状况和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12年4-7月在18个省辖市抽取30个县(区),每县(区)抽取2个调查点,对1 ~75周岁的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和核酸.结果共调查32 203人,1 ~ 75周岁人群抗-HCV、HCV RNA调整流行率分别为0.64%和0.35%,男女性抗-HCV调整流行率分别为0.60%和0.68%,HCV RNA流行率分别为0.37%和0.33%,抗-HCV阳性率和HCV-RNA阳性率均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城市人群抗-HCV和HCVRNA阳性率分别为0.58%和0.32%,农村人群分别为0.41%和0.19%.结论经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目前河南省属丙型肝炎低流行区,流行呈整体水平较低、个别地区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城市儿童哮喘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以2010年全国43个城市0~14岁儿童哮喘调查中临床确诊的全部哮喘病例为病例组(12 450人),与病例年龄、性别匹配者为对照组(14 500人),采用全国统一设计、以ISAAC(TheInternational Study ofAsthma andAllergies in Childhood)环境因素问卷为基础的哮喘调查问卷,通过Z检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分析阐述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调查对象共计26 950人(男:女=1.55:1)。经GLMM分析,年龄、民族、性别、过敏史、家族史、母亲职业、抗生素用药史、早产、剖宫产、蛋白辅食添加时间、烹词燃料、使用空调、房屋装修、家人吸居室霉斑及家庭种植花草为中国城市儿童哮喘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部分危险因素对新发病例和现患病例影响程度不同,室内种植花草对新发哮喘(OR=2.09,95%CI:1.30~3.36)和现患哮喘(OR=O.80,95%C1:O.74一O.86)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哮喘危险因素冈年龄而异,<3岁组哮喘主要影响素为过敏、感染、气味刺激和早产(OR=1.72,95%CI:1.42。2.08),3。5岁组的危险因素增加了性别(OR=1.18,95%CI:1.03-1.35)、低出生体重(OR=1.69,95%CI:1.17~2.44)和剖宫产(OR=1.26,95%CI:1.10~2.45):_6~14岁组的危险因素增加了年龄(OR=O.97,95%CI:0.95~O.99)、民族(0冠=1.61,95%C7:1.26一,2.06)和迁居(O露=1.68,95%Chl.39-2.03)。结论中国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过敏、感染和其他环境因素,其机制有待进一步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驱蜱对新疆出血热(XHF)在家畜中流行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药物驱蜱方式对塔里木盆地疫区内的羊群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实验组羔羊在服用驱蜱药物阿维菌素后,羔羊体外寄生蜱的染蜱率为55.0%,蜱指数为1.0,而未服用阿维菌素的对照组感染率为100%,蜱指数为11.2,实验组羔羊体外寄生蜱的感染率和蜱指数分别较对照组低45%和10.2;实验6个月后,实验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抗体阳性率为22.4%,显著低于对照组(45.9%),与实验组在实验前的CCHFV抗体阳性率(23.7%)基本一致。结论 XHF流行地区羔羊服用驱蜱药物阿维菌素可阻碍蜱类对羔羊的侵袭,抑制XHF在羔羊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对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效果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传染源控制措施和巩固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2014年在湖北省选择8个行政村为研究点。每年开展钉螺调查,人群感染情况调查,耕牛感染情况调查。所有研究村均按照防治要求,实施以机械代替耕牛耕作措施。结果 2007-2014年,研究点的钉螺面积每年均维持在488 hm2左右。活螺平均密度呈波浪型变化,高点超过0.60只/0.1 m2;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均呈快速下降趋势,2007年与2014年相比,下降幅度为100%,2012-1014年连续3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人群感染率从3.52%(2007年)下降至0.48%(2014年),下降幅度为86.40%。耕牛感染率自2007年5.59%下降至2012年1.02%,随后连续2年均为0,2013和2014年,研究点发现饲养耕牛900头次。结论 通过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人群、耕牛和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呈显著下降。但是,由于钉螺孳生环境依然存在,钉螺密度未明显下降,并存在耕牛,仍然存在血吸虫病高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估计山西省某农村既往有偿献血地区18~59岁村民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流行率并分析HCV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山西省某县12个村庄随机抽取660名18~59岁村民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采用标准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医疗史、危险行为等信息,采集7ml静脉血用于检测HCV感染。结果该既往有偿献血地区18~59岁村民总的HCV感染率为8.2%,献血人群HCV感染率为2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曾经献过血(调整OR=14.28,95%CI:6.83~29.87)和输过血(调整OR=8.66,95%CI:2.31~32.47)是该地村民感染HCV的主要危险因素。对献血亚人群分析发现,曾经献过血浆(调整OR=8.56,95%CI:2.87~25.54)是献血者感染HCV的最主要危险因素;1994年及以后停止献血的村民感染HCV的危险性较1994年之前停止献血的低(调整OR=0.32,95%CI:0.11~0.93);女性献血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男性为低(调整OR=0.28,95%CI:0.10~0.83)。结论该献血地区HCV流行水平较高,既往有偿献血(浆)是该地区HCV流行的最主要原因。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该地区居民HCV的二代传播及为阳性患者提供治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