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湖北省采供血HIV-1感染者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湖北省经采供血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流行株的亚型特点和流行规律。方法2005年采集湖北省HIV-1感染者抗凝外周血22份,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提取前病毒DNA,用巢式PCR方法(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扩增HIV-1病毒gag至pol约3kb的核酸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应用BioEdit软件对序列排列、比对后,使用Clustal X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亚型,并应用Simplot软件进行重组分析。结果通过巢式PCR扩增以序列测定得到17份样品的序列,根据gag-pol基因序列,与HIV-1亚型国际参考株比较,通过系统进行分析,确定湖北省的17个HIV-1毒株与邻近省份河南省的流行株B′亚型十分接近,均属于泰国B′亚型,并且未发现重组株的存在。结论湖北省经采供血感染的HIV-1流行株属于B′亚型,与河南省有偿献血员流行的HIV-1 B′亚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1992-2008年深圳地区HIV-1亚型的流行特点.方法 抽取1992-2008年深圳地区HIV确认阳性患者血清489份,应用巢式PCR扩增膜蛋白基因(env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共有464份样本获得分型结果,主要为CRF01 AE亚型(64.4%,299/464),其次是CRF BC( 17.5%,81/464)、B'(14.7%,68/464)和B亚型(2.4%,11/464),还发现C(0.4%,2/464)、A1 (0.2%,1/464)、CRF02_AG(0.2%,1/464)和CRF06_cpx (0.2%,1/464)亚型/重组亚型.CRF01 AE和CRF BC主要流行于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和静脉吸毒人群,B'亚型主要经异性、同性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另外经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段的样本出现明显的时间汇聚现象,并伴随传播途径的聚集以及交叉感染现象;各亚型/重组株样本组内及与标准参考株间的基因离散率随着时间的增加有明显增大趋势.结论 CRF01 AE重组株是深圳地区HⅣ-1的主要流行株,CRF_BC、B、B'、C、A1和CRF02_AG、CRF06_cpx亚型/重组亚型也在深圳地区少量流行,各亚型在流行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异.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HIV毒株在湖南省的亚型别特点和流行规律。方法 收集湖南省不同地区40名既往已确认为HIV-1感染者的抗凝全血样品,提取前病毒DNA,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nested-PCR)扩增病毒膜蛋白env基因的C2-V3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序列的排列、比较和同源性分析使用威斯康星GCG公司软件完成,确定亚型。结果 通过PCR扩增得到33份样品的结果,依据env区基因序列,与HIV-1各个亚型国际参考株比较,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最后确定湖南省样品分属6个亚型,分别为HIV-1B亚型中的泰国B(B’)亚型10份,欧美B亚型3份,流行重组型CRF-BC5份,流行重组型CRF01-AE13份,A亚型1份和D亚型1份。结论 湖南省已存在多种HIV-1亚型,应加强对HIV-1毒株亚型变异的监测,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上海市虹口区新确认未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的HIV-1亚型分布特征,为虹口区建立HIV-1亚型数据库,探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精准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思路。【方法】虹口区2016年新确认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品119份,对HIV-1 RNA pol区基因进行反转录和基因扩增,扩增后进行DNA测序,在Los Alamos2022 HIV-1基因数据库网站上使用HIVBLAST工具进行HIV-1亚型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9份样品中,共获得89例pol区基因片段,以CRF07_BC(38.2%)、CRF01_AE(36.0%)为主,B亚型占13.5%,并发现新型重组亚型CRF55_01B和独特重组亚型URF_0107各2例(2.3%)。【结论】2016年,虹口区HIV-1感染者HIV-1流行亚型以CRF07_BC和CRF01_AE为主,新的重组亚型CRF55_01B和独特重组亚型URF_0107已在虹口区出现,密切监视其流行趋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口岸2001—2005年艾滋病病毒I型感染者(HIV-1)毒株基因亚型分布、变异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1—2005年上海口岸51份HIV抗体检测确认阳性的血样标本,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体外扩增,获得核心蛋白(gag)和包膜蛋白(env)区基因的核酸片段,测定其序列和进行亚型分析。〔结果〕37份标本扩增阳性,共检出8个亚型,包括B亚型11份;CRF01-AE10份;CRF02-AG5份;A亚型4份;C亚型4份;G亚型、B’,和CRF07_BC亚型各1份。上海口岸毒株亚型分布于五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流行CRF01-AE和B亚型,从2004年开始出现其它亚型逐渐增多趋势。〔结论〕上海口岸流行的HIV-1毒株复杂多样,出入境人员是我国HIV毒株输入的主要渠道,流行毒株以性接触传播为主,AE重组毒株具有较强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6.
广西HIV-1首次流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广西自1996年4月起在静脉吸毒者和卖血者中发现HIV感染者,为了解其传染来源和判断其流行趋势,对广西流行的HIV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选取HIV抗体阳性血清标本44份,分别采用多肽酶免疫法(PEIA)和经逆转录PCR扩增作cDNA序列分析,分别确定其HIV-1基因亚型并加以比较。结果 结果表明广西存在4种HIV-1M组基因亚型,即B’(泰国B亚型)、C、D、E亚型。在静脉吸毒人群和性混乱者中存在HIV-1E亚型流行和C亚型感染者;而在卖血者中发现HIV-1B’和D亚型感染。结论 HIV-1D亚型感染和E亚型流行已在国内出现,E亚型病毒已由东南亚传入流行并将在我国南部形成新的流行区域。提出血清学分型方法可作为HIV-1基因亚型分析的筛选技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山东省HIV-1感染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流行于山东省境内艾滋病病毒(HIV-1)毒株的亚型及各种亚型的分布特点。方法对93例HIV感染者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外周静脉防凝血,提取前病毒DNA进行体外扩增,获得包膜蛋白(env)、核心蛋白(gag)、tat区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在所有目标人群中共存在B、B’、C3种亚型以及CRF07-BC、CRF08-BC、CRF02-AG和CRF01-AE 4种重组毒株,B’亚型在人群和地域上分布最广,涉及献血员、受血者、二者的配偶和性乱人群,分布在山东省10个地市;CRF07-BC、CRF08-BC亚型以吸毒人群为主,分布在5个地市;CRF01-AE和其他亚型则主要为性乱人群,集中在几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结论山东省HIV-1亚型众多,各亚型在我省高危人群和地域分布不平衡,各有特点,从总的亚型流行特征来看,HIV-1在我省有流行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HIV-1毒株亚型在深圳地区吸毒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其流行趋势及进化规律.方法 收集1996-2008年深圳地区吸毒人群HIV确认阳性样本166例,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对样本膜蛋白基因(env)进行扩增,并对其基因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166份样本中共存在CRF01_AE、CRF07_BC、CRF08_BC3种重组毒株以及B′、C、A13种亚型;其在所有分析样本中的比例分别为65.06%(108/166)、19.88%(33/166)、6.02%(10/166)、7.23%(12/166)、0.60%(1/166)和1.20%(2/166);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段HIV-1各亚型出现较明显的汇聚现象;3个不同时间段所流行的CRF01_AE、CRF07_BC亚型组内及与标准参考株间的基因离散率有较为显著性的增大趋势.结论 深圳地区吸毒人群HIV-1流行毒株以CRF01_AE重组亚型为主,其次是CRF07_BC重组亚型,也存在CRF08_BC、B′、C、A1亚型,并且各亚型在流行过程中已发生较大变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目前HIV-1流行毒株的基因型及其分布。方法收集广西地区13个市294名2008-2009年新诊断的HIV感染者血浆标本和背景信息,感染途径主要为异性性传播(86.1%)。采用RT PCR法分别扩增HIV-1 gag,pol全长基因(分别为1584 by和3147 by)及enu:基因的C2V3片段(558 bp),序列编辑后用Genotyping及Mega 5.031具确定病毒的基因型,用Simplot和Recombinant HIV-1 Drawing Tool软件进行病毒基因的重组分析。结果获得全长gag基因序列270条、全长pol基因序列246条、。enu>基因C2V3区序列223条,确定272例标本的基因型。CRFO1_AE占的比例最高(77.6% ),其次为CRF08_BC(10.7%)和CRF07_BC ( 7.4% ),有4例B(B'')亚型,1例G亚型,还有7例未知重组型。性别、民族间病毒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株新型重组毒株有6株以CRF01_AE为母株,嵌人B和/(或)C的片段,还有1株为CRF07_BC和CRF08_BC的二代重组。结论广西地区目前流行的HIV-1毒株以CRFO1_AE为主,并出现以CRFO1_AE为母株嵌人其他毒株基因片段的新型重组毒株,呈现基因组结构复杂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某地1994-1998年受血人群HIV感染状况.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5年2月对某地15个乡镇全部现住人口进行普查,凡在1994-1998年期间有受血史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血液标本,用ELISA进行初筛,阳性者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法)进行确认.结果 受血居民HIV-1感染率为15.54%(92/592),这些HIV-1感染者的受血经历仅发生在当地西部地区的6个乡镇中的5所医疗机构.历年受血者均有HIV-1感染发生,高峰为1995年.有偿供血者不筛查HIV抗体是造成受血者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者以青壮年女性为主,女性和男性输血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生育和外伤.结论 当地曾发生一起典型输血后艾滋病爆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12.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常用: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i(中位数用肘);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南;@E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f;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u;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2值、g值等).P值应给出实际数值,不宜用大于或小于表示.而用等号表示。小数点后保留3位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狂犬病疫情持续上升,为此2004年我们采集疑似狂犬10只,记录其发病症状及咬伤人和动物情况,并取犬头送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做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死犬其余部分焚烧消毒。抗狂犬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HRP标记的抗狂犬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由该室制备;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羊抗鼠IgG抗体由该所免疫研究室提供。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样品中狂犬病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人免疫缺陷病毒 - 1(HIV - 1)感染毒株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PCR)技术 ,对 1998年初至 2 0 0 2年 2月间广东省内 13例HIV - 1感染者血标本进行膜蛋白基因 (env)部分片段扩增 ,将扩增产物克隆至T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 11例扩增成功的血标本中 ,B亚型 6例 ,其中 3例来自献血人员 ,1例为性乱人员和 2例为吸毒人员 ;E亚型 5例 ,其中 3例为性乱人员 ,1例来自吸毒人员 ,1例来自献血人员。 5例E亚型基因离散率为 ( 6 6± 3 8) % ;6例B亚型基因基因离散率为 ( 7 6± 1 9) % ,与来自泰国和国内的B亚型代表株最接近。结论 广东省至少有HIV - 1B和E亚型毒株流行 ,且分布广泛 ,来源复杂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133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恢复与病毒抑制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与柳州地区招募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间>3个月的艾滋病患者133例,并在同一地区选择感染时间接近、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感染者58例作为对照。通过专业问卷,了解抗病毒治疗患者服药依从性;采集患者的EDTA抗凝静脉血,通过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测定,了解免疫重建与病毒抑制情况;通过基因型耐药性检测分析抗病毒治疗人群与未治疗人群中HIV-1耐药性毒株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约有70.69%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明显回升,23.28%患者CD4~+ T细胞未有明显变化,6.03%的患者CD4 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比较治疗与未治疗人群病毒载量水平,接受治疗人群载量对数均值(1.834±0.853)显著低于未治疗人群(3.621±1.121)(P<0.05),治疗人群中67.91%的患者病毒载量水平低于检测限;治疗人群中耐药性发生率(11.90%)与未治疗组(11.63%)无明显差异。结论广西地区实施的抗病毒治疗对免疫系统重建、体内病毒的抑制具有明显作用;耐药性流行情况在治疗与未治疗人群中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某地1994-1998年受血人群HIV感染状况.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5年2月对某地15个乡镇全部现住人口进行普查,凡在1994-1998年期间有受血史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血液标本,用ELISA进行初筛,阳性者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法)进行确认.结果 受血居民HIV-1感染率为15.54%(92/592),这些HIV-1感染者的受血经历仅发生在当地西部地区的6个乡镇中的5所医疗机构.历年受血者均有HIV-1感染发生,高峰为1995年.有偿供血者不筛查HIV抗体是造成受血者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者以青壮年女性为主,女性和男性输血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生育和外伤.结论 当地曾发生一起典型输血后艾滋病爆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HIV-1毒株基因变异与艾滋病在贵州省快速传播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不同时间采集贵州省多个地区HIV-1感染者样本共190份,利用巢式PCR扩增env和gag基因并测定序列,采用MEGA4.0软件确定样本亚型并分析其与贵州省艾滋病流行之间的关系.结果 贵州省HIV/AIDS的报告数从1998年的66例上升到2009年的8435例,7年增加16.38倍.在不同时间采集的样本中共检出B(9例)、B'(4例)、C(2例)、CRF07 BC(75例)、CRF08 BC(17例)、CRF01 AE(64例)等多种亚型的HIV-1毒株;CRF07 BC、CRF08 BC的env基因离散率在传播过程中基因多态性不断增大(0.035±0.006→0.092±0.011).贵州省HIV亚型1998年以B'亚型(4/11)为主,2002年以CRF07 BC亚型(26/41)为主,而2007年以CRF01 AE(62/119)为主,亚型分布的变化与近年来贵州省艾滋病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及2001-2006年以吸毒传播感染为主(吸毒传播感染2610例、性传播感染176例)、2006年后性传播感染人数开始急速上升(吸毒传播感染1713例、性传播感染1833例)的特点有直接关系,HIV主要流行毒株的变化与传播途径高度相关(x2=41.253,P=0.000).结论 不同亚型毒株随时间和主要感染途径的改变而成为当地的主要流行株,性传播人群是贵州省艾滋病防控的重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HIV-1 diversity and how did it promot the rapid spread of AIDS,in Guizhou province.Methods A total of 190 HIV-1 positive subjects were collected in different years and regions from Guizhou province.The env and gag genes were amplified with nested PCR and their sequences were determined.The subtype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MEGA 4.0 softwar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btypes and AIDS epidemic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number of HIV/AIDS reported cases was increased from 66 in 1998 up to 8435 in 2009,a 16.38 time increase in 7 years.Subtypes B(9),B'(4),C(2),CRF07_BC(75),CRF08_BC(17),CRF01_AE(64)were identified in Guizhou province among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various periods of time.The genetic diversities in env gene of CRF07_BC and CRF08_BC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spreading of HIV (from 0.035±0.006 to 0.092±0.011).Subtype B'(4/11)appeared the main subtype prevailed in Guizhou in 1998 as well as CRF07_BC(26/41)in 2002 and CRF01_AE(62/119)in 2007.The HIV/AIDS epidemic in Guizhou province showed an rapidly upward trend,with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HIV transmission as 2610 cases through injecting drug users(IDUs).and 176 cases due to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s),from year 2001 to 2006.However,STIs began to increase rapidly,after 2006,with 1713 cases of IDUs and 1833 cases of STIs.Data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of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HIV-1 subtype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in Guizhou province(x2=41.253,P=0.000).Conclusion The types of HIV strains changed over time as well the turnover of the main risk factors.Sexual transmission,including both hetero-and homo-sexual became the main risk factors,sugge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grams,on HIV/AIDS should be considered accordingly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辽宁省自2004年以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基因耐药突变和HIV-1耐药株的流行率.方法 选取2004-2008年全省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104个样本,病毒载量检测,高于最低检测限有12个样本,经HIV蛋白酶(PR)全长和部分反转录酶(RT)基因区RT-PCR扩增、测序,运用Contig Express 1对序列拼接、编辑和校正,上传Stan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http://hivdb.stanford.edu),在线耐药序列分析,寻找耐药位点,评价目前使用的一线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耐药株流行趋势.结果 104份治疗患者的样本中,92份病毒载量检测已经小于最低检测限,治疗有效率88.4%(92/104).余下的12份样本经RT-PCR、巢式PCR和5个序列的正反方向测序,8份样本得到PCR有效扩增和测序(均获得5条有效测序序列).RT区序列检测,8份样本中有5份存在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相关突变,耐药突变率为4.81%(5/104),M184V出现较早(治疗8个月);6bq存在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相关突变,耐药突变率为5.77%(6/104),以K103N、Y181C出现频次较高,使NNTRIs存在高度的多重交叉耐药.未发现蛋白酶抑制剂主要耐药相关突变,总耐药突变率为6.73%(7/104).结论 辽宁省艾滋病治疗患者中耐药突变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与国内其他地区原发耐药流行率接近.目前使用的一线反转录酶抑制剂药物仍有效.但同时怎样解决NNRTIs突变导致的多重耐药、调整药物配伍、提高用药依从性、跟踪分析病例个案发展是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首诊病例分析临床特征与免疫状态和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横断面分析了690例HIV感染病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690例HIV感染病例中男性是女性的2倍,平均年龄35.3岁;感染途径以性途径传播为主,其中因男男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而感染的分别是17.5%和16.7%;男男性行为感染者以来自北京地区且学历在大学以上者为主;夫妻间性传播感染占7.8%,双性性行为感染占11.6%。来自河南、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区的非法采供血/血浆和接受HIV污染的受血者,在发现感染原因中以医院的各种筛查为主,尤其是因皮肤病性病的筛查而发现占多数,发现时多数病例已有严重的免疫缺陷,其中37.3%的病例CD4^+ T淋巴细胞〈50个/μl;此外,婚前和孕期检查、出入境检疫等都是重要的发现环节;首诊时临床的系统疾病发病率前五位依次是:皮肤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肝炎、消化道念珠菌病;此时患者同时合并的病种增加;但当CD4^+ T淋巴细胞〉251个/μl时,各种疾病的发病减少;病毒载量越高,CD4^+ T淋巴细胞数越低,机会感染和并发症越多。结论首诊时HIV感染患者的免疫水平已经很低,病情已经接近艾滋病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