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辉 《光明中医》2006,21(12):18-18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治"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2.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汤治"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3.
董湘玉,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首届名中医,研究方向为中医消化内科、中医心理学,推崇经典,擅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种疾病。慢性胆囊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可反复发作,多见于女性,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感、嗳气、反酸、腹胀等,属中医胁痛、胆胀等范畴。董老师从医30余载,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肝胆同居右胁下,胆附于肝叶之间,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两者相合。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  相似文献   

4.
泻心汤出自《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本方药仅三味,但组方严谨,疗效卓著,实为中医治疗实热血证之法门。笔者在临床中,除按经方原旨治疗热性吐衄外,用本方治疗其他血证,亦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举例于下:  相似文献   

5.
痞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多为寒热并行。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文章结合"否""泰"之卦与临床医案,对痞证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胃痞是以胃脘部自觉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为其主症的病证,临床多见上腹部不适、胀气、饱胀、恶心、呕吐等。《伤寒论》述“但满不痛,此为痞”,《内经》称“痞、满、痞满、痞塞”等。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笔者在跟师临诊及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宗前人的经验,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治验3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痞是以胃脘部自觉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为其主症的病证,临床多见上腹部不适、胀气、饱胀、恶心、呕吐等.<伤寒论>述但满不痛,此为痞,<内经>称痞、满、痞满、痞塞等.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笔者在跟师临诊及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宗前人的经验,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治验3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胃痞证机进行了概括 ,提出了湿遏气阻、湿热互结中焦、脾胃中虚等不同病机 ,针对病机拟定治法 ,并举例以兹说明 ,阐述了诊治体会 ,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9.
附子泻心汤出于《伤寒论》,是治疗热痞兼表阳虚,症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之方。在临床上凡热痞兼心脾肾三脏阳虚者,都可灵活辨证治疗。本方配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显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本方辨证治疗多种疾病,屡获满意效果。兹举例如下: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罗××男31岁病历号5811 1991年月24日初诊。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12年,于入院前一天因进食不当,突感胃脘嘈杂,胸闷不适,恶心呕吐,始为胃内容物,继则呕吐鲜红血,共呕吐5次,(为咖啡色液及鲜红血)约1000ml,解柏油样稀便3次,约300ml,患者眩晕倒地,面色苍白,当晚10时以胃溃疡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入院,测血压9.3/5.0kPa,即予输液,止血,并输血400ml,5小时后血压稳定于11/7kPa,仍干呕不止,又  相似文献   

10.
<正> 半夏泻心汤是仲景原为太阳病误下致痞而设,由半夏、人参、黄芩、黄连、干姜、甘草、大枣组成、作者用其治疗中暑、胃石症、胃下垂,亦收良效,举验如下。 1 中暑 单某,女,30岁,1993年7月2日初诊。缘10d前麦收日晒劳作,又饮食生冷,致腹部掣痛,阵阵频作,继而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头胀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乃先师张仲景为误下伤中,在外之邪热乘机内陷,致使脾胃升降失职,寒热错杂之邪干于中焦而设。其主症为心下痞满不痛,呕而肠鸣下利。我于临症之中,没有拘于仲景“误下伤中”之说,而紧紧抓住本汤证脾胃升降失调的病机要点,恪守有是证则用是方的原则,取得较好疗效,仅举病例介绍如下: 病案一、饮食不节致痞邱××男40岁食堂炊事员患者素喜食肥甘寒凉,近日来自感脘腹堵闷不舒,按之柔软不硬,食纳减少、呃逆,恶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原为少阳证误下后,脾胃损伤而生寒,外邪内陷而生热,以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职,气机痞塞所致痞证而设,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之功,常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本人临床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获良好疗效,现举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中医》1983,(2)
全××,男,38岁,上海××机械厂工人。于1967年7月31初诊。有结核病史多年。近经透视,为浸润型。病干噫食臭泄泻近两个月,在厂服中西药无效。呈示西医病例,诊断.胃下垂14厘米、肝下垂、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可疑、右肺肺结核浸润。证见头晕,口苦,咽干,胸闷;心下、右胁、脐周围均压痛。以手按其腹,肠鸣漉漉,噫气加多。据称每逢进食后,噫气特多,胃口  相似文献   

14.
刘静生教授根据胃痞的病因病机将其分为寒热互结、肝胃不和、胃阴不足、饮食停滞、脾胃虚弱等五型进行辨证论治,分别施以辛开苦降、疏肝和胃、滋阴消痞、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有幸侍诊全国名中医郭剑华主任中医师,目睹郭师运用半夏泻心汤随症加减治疗脾胃病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典型案例介绍如下。1呃逆白某,女,52岁,2018年7月10日初诊。反复打嗝1个月余,且呈阵发性、反复性,经多方治疗无效前来就诊。症见频繁打嗝,胃脘不舒,胁肋胀满,口干口苦,恶心反酸,大便时干时溏、日5~6次,每于进食后感腹部不适,胀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临证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仲景原为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于中焦,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气机痞塞,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哕,心下痞”等证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者,用此方治疗,往往疗效颇佳,现举数例为下。  相似文献   

17.
《内经》痹论篇云:“凡痹之客五脏……,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这里明确提出了心痹一证。指出它的病机是血脉不通畅。症状是胸中窒满、心悸、心痛、突发气喘、易惊恐、咽干、暖气、脉沉弦或沉涩结代。痹证的成因为“风寒湿杂至。但单就六淫论心痹的病因,则失全面。于是在《内  相似文献   

18.
陈松 《河南中医》2014,34(2):194-195
半夏泻心汤为治痞良方,但痞证作为一种症状却可见于多种疾病,常见于胃肠道疾病与肝胆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脂肪肝、胆囊炎等。临床时如果结合辨病治疗,将会取得更好的疗效。如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除反复发作的痞满外,多有焦虑抑郁倾向,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心理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邵金阶主任医师,熟谙经典,对仲景方灵活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今就他对半夏泻心汤应用举隅如下. 1治胃痞案(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胆囊炎) 胡某,男,51岁.诉胃脘部胀塞不适6个月之久.曾在省、县级医院胃肠钡餐检查提示;胃窦炎;胃镜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B超探查提示;慢性胆囊炎;肝功能检查正常.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反复复.刻诊;胃脘部窒塞不舒,纳呆食少,每餐进食约1-2两,稍多食则胀增,呃气频频,口苦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弦.  相似文献   

20.
泻心汤治痞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心汤源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主治诸心下痞证。五泻心汤专为痞证而设,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满意,堪称经典。五泻心汤证在症状、方药组成及煎,服方法上既有共同性,也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